小说人物的解读
——《百合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几个重要人物如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特点及其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鉴赏能力)
2.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人物的类型(主角、配角、辅角)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几个重要人物如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特点及其塑造方法。
2.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人物的类型(主角、配角、辅角)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境创设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可见,在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中,人物是最重要的。
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是象征象纯洁和感情的花,作者茹志鹃以“百合花”为题创作的这篇小说,曾被著名文学家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一篇小说之所以脍炙人口,令人感动,主要是因为塑造了典型的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从小说人物角度来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几个重要人物如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特点及其塑造方法。
2.能够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人物的类型(主角、配角、辅角)及其作用。
二、探索研究
(一)问题探究: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特点及其塑造方法。
1.这篇小说描写了哪些人物?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参考答案:
学生的回答可以是通讯员、新媳妇、我、乡干部、担架员、村妇女等。教师锁定学习目标1: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其中的两个人物——通讯员和新媳妇。
2.对于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最令大家喜欢和感动的一个人物是谁?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参考答案:根据学生个性化回答,通讯员或者新媳妇都可。
3.通讯员和新媳妇怎样的形象特点让大家喜欢和感动呢?请分点概括。
提示: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并加以点拨,以下为参考答案:
(1)通讯员形象特点:羞涩腼腆、憨厚朴实、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善解人意、关爱战友、勇敢无畏等。
(2)新媳妇的形象特点:美丽善良、害羞淳朴、纯洁高尚、友善热情、深明大义、有觉悟甘奉献等。
4.小说在塑造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特点时,主要的塑造方法是什么?文中是怎样运用这种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提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大类,而其中的细节描写最为重要,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包括外貌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活动细节描写、表情变化细节描写、事物细节描写等。
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理解和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为参考答案(节选文中相关内容分析,其他分析合理有据亦可):
【原文】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把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
分析:这些句子语言朴实,寥寥几句写出了两人的行走动作和情形,属于动作细节描写,写通讯员和“我”保持距离,表明他是一个羞涩、腼腆的小伙子。
【原文】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
分析:这些文字简洁明快,自然朴实,写了通讯员的外貌和衣着,属于外貌细节描写,表现了通讯员憨厚朴实的性格特点。
【原文】“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分析:这是通讯员对我说的简单的两句话,属于语言细节描写,写出了当通讯员得知自己借的是人家结婚的被子时,又想把被子送还的情形,体现了他善解人意的一面。
【原文】“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分析:通过担架员的语言细节描写,详细描写了通讯员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而壮烈牺牲的经过,塑造了一个关爱战友、临危不惧、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形象。
【原文】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我强忍着眼泪。
分析:原文这些句子写出了“我”对通讯员前后的态度变化,通过“我”的心理活动细节描写使通讯员的人物形象逐渐鲜明丰满起来,表达了“我”对通讯员的牺牲无比的心痛,更表达了“我”对通讯员的青春美和人性美崇高的敬意。
【原文】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分析:这些句子主要运用了外貌细节描写和表情细节描写,“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突出了新媳妇的美丽、纯洁,“尽咬着嘴唇笑”表现了新媳妇的质朴,“红了脸”写出了新媳妇的羞涩和保守,同时和下文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给通讯员擦洗身子形成对比,表现了她对通讯员的尊敬和深情。
【原文】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没走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重点分析:原文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前呼后应,把通讯员天真、纯朴、面临战争不紧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品性活生生地写了出来。属于事物细节描写;两次写给“我”的两个馒头。前后呼应,写出了通讯员关心同志的美好品质,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和事物细节描写;四次写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衣洞,效果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通讯员肩上撕破大洞,新媳妇准备缝,通讯员不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等细节描写,不仅塑造了新媳妇热情善良的形象特点,更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牺牲的无比悲痛和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三次写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从印有百合花的被子被借出到最后盖在牺牲的通讯员的脸上,情节逐步推进至高潮。运用事物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成功塑造了新媳妇深明大义的光辉形象,表达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牺牲的无比悲痛和极高崇敬,表现了革命年代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形象特点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使文章的描写更加细腻,丰富。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归纳出细节描写的一般作用: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揭示或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等。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小说和鉴赏小说人物的能力。
(二)问题探究: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人物的类型(主角、配角、辅角)及其作用。
1.小说中的人物有“通讯员、新媳妇、我、乡干部、担架员、村妇女等”,请分析小说中主角、配角、辅角分别是谁?这些角色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为参考答案:
(1)主角及其作用: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可认为是《百合花》的主要人物,即小说的主角。作者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小说的叙述,用大量篇幅和笔墨着力塑造了具有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的通讯员和新媳妇,感人至深。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这两个人物展开。此外,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及关系变化,能够全面凸显小说的深刻主题,表现了革命年代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也寄托了作者对他们的无比崇敬和高度赞美。同时,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样的青春美和人性美不正是我们当代社会所呼吁所赞美的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应当具备怎样的使命担当和青春风采?毫无疑问,通讯员和新媳妇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2)配角及其作用:小说中“我”这一人物可视为次要人物即配角来解读。“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起到叙述者和见证者的作用,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小说的情节内容及人物性格关系变化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开来,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同时,又见证了主要人物通讯员和新媳妇无比崇高纯洁的心灵,见证了战争时期朴素又崇高的军民鱼水情,见证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此外,“我”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者,主要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人物事迹因“我”而层层推进,他们的形象也随着情节的推动而逐渐鲜明丰满立体起来。
(3)辅角及其作用:小说次次要人物即辅角可认为是“乡干部、担架员、村妇女”,这些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不可或缺,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可以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小说主题,也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文中“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表现了妇女们的思想保守和羞涩,同时和下文新媳妇(主要人物之一)亲手为通讯员擦洗形成对比,表现了她对通讯员的尊敬和深情;又如文中: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担架员的话表现了他们对通讯员(主要人物之一)的急切担忧和崇高敬意,烘托出主要人物关心战友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再如文中对乡干部的描写“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眼睛熬得通红,用一片硬拍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低低地遮在眼睛前面挡光。他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的走来。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一边还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对乡干部的外貌、动作的描写。“他眼睛熬得通红”写出了基层干部工作的辛苦;“用一片硬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写出了生活的艰苦;拿东西、吃饭、喝水写出了工作的繁忙。乡干部能够同主要人物新媳妇一起表达了文章的主旨之一: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的军民鱼水情。
2.归纳总结:小说中的人物根据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可视为主角,次要人物又可根据作用的不同分为配角和辅角,人物类型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主要人物(主角)特点: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 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
主要人物作用
(1)从结构方面,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有的主要人物还起到线索作用。
(2)从内容方面,考虑对主题及社会的作用
①考虑对主题的作用:考虑主要人物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②考虑对社会的作用:考虑主要人物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次要人物(配角、辅角)特点: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在一部小说中或是一部戏剧中主人公或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次要人物(配角、辅角)作用: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烘托)作用。
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④推动情节发展。
三、课文小结
《百合花》是茹志娟小说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小说的故事情节单纯明快,内容集中,文字晓畅,篇幅较长。小说综合运用了各种手法塑造了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那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丽的青春美和人性美感动了无数读者, 新媳妇和通讯员都集中体现了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传达出军民之情如纯洁之花,讴歌了他们的青春美美和人性美。优秀的作品总是令人念念不忘,美好的人物总让我们感动不已。正因此,茅盾曾认为这是他当时最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
作业布置
完成自编讲义课内学习目标有关问题及课外阅读练习。
附1.板书设计
纯洁:通讯员 新媳妇
百合花 青春美 人性美
感情:军民之情 战友之情
附2:小说人物的解读——《百合花》课文及练习设计
【文本类型】小说
【学习内容】小说人物的解读
【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几个重要人物如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特点及其塑造方法。2.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人物的类型(主角、配角、辅角)及其作用。
百合花①
作者: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撩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
①选自《百合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版)。略有改动。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等。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拚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在家时你干什么?”
“帮人拖毛竹。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我又问:
“你多大了?”
“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地要问。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两人闷坐了一会,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
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这是我的不是,人家走路都没出一滴汗,为了我跟他说话,却害他出了这一头大汗,这都怪我了。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这里离前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眼睛熬得通红,用一片硬拍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低低地遮在眼睛前面挡光。他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的走来。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一边还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我只见他迅速地做着这一切。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问清了卫生员,原来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
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是“在街上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
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958年3月
学习提示:
《百合花》所讲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小说主要写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和“我”到包扎所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以及此后发生的故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阅读时注意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如新媳妇发现重伤员时小通讯员,于是一针一针缝补他衣服上的破洞,后来又将自己新婚时的被子盖在了小通讯员的遗体上。想一想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格外让人心动,重点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解读课内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几个重要人物如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特点及其塑造方法。
试完成问题:小说在塑造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特点时,主要的塑造方法是什么?文中是怎样运用这种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提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大类,而其中的细节描写最为重要,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包括外貌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活动细节描写、表情变化细节描写、事物细节描写等。
目标2: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人物的类型(主角、配角、辅角)及其作用。
试完成问题(可合作完成):小说中的人物有“通讯员、新媳妇、我、乡干部、担架员、村妇女等”,请思考小说中主角、配角、辅角分别是谁?这些角色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自己的深刻见解并归纳一般方法。
【课外阅读练习】
赵一曼女士
作者: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喝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备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 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的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 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 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36年8月2日
(有删改)
1.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几个重要人物如赵一曼女士、董警士、韩护士的形象特点及其塑造方法。
2.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人物的类型(主角、配角、辅角)及其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