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课内容抽象枯燥,很难理解经线、纬线的特征。
本课依据新课标理念,开展课堂内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运用地球仪、简图以及动手切苹果等直观教具,结合多种启发式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切苹果的实践操作,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形状和长度的差异。教学过程中较细致地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变抽象为具体。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教学用具:经纬网地球仪,地球仪若干,苹果,多媒体设备,课件
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通过横切和竖切苹果、学生观察地球仪以及小组合作探讨等形式,让学生认识经纬线的形状、长度是否相等、经纬线之间的关系等性质。通过各项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进行一定的德育渗透。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学生还将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包括地轴倾斜、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并能熟练使用地球仪。
借助观察、思考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地球仪的技能。
通过学习如何操作地球仪,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3. 经纬网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难点 1. 理解地球仪上经纬网的实际应用
2. 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新课导入】
(一)导语:出示地球仪,设问:地球仪与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指导学生回答:有轴、支架、底座、不同的颜色、弧线。
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地球仪表面这些纵横交织的弧线,叫什么呢?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呢?这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新课讲解】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
直觉 观察 臆想 证实
【设计说明】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活动,让他们观察图片并发挥想象,体验过去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和科学探索来证明地球不是平面的。同时,强调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从而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提问:身处地球之上,你能否结合所闻、所见、所感或所思,列举几个体现地球形状的事例?
探讨:生活中哪些地理现象与地球形状息息相关?
(事例1):站在海边,眺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设计说明】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代的“天圆地方”直觉感知,到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现象的科学推理,再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实践验证,最终到航天时代通过卫星照片的科学证明,这一历程不仅漫长而且充满艰辛。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你从这一认识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虽然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球体,但现代科学进一步揭示,地球并非正球体,而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设计说明】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的大小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可以通过其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以及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来描述。此外,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
活动:算一算,你能否自己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一算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圆的周长公式L=2πR,球的表面积公式S=4πR )
【设计说明】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补充:精确测量显示,从地心至北极的半径约为6375千米,而赤道半径则约为6378千米,这意味着赤道半径相较于北极半径多了21千米。与庞大的地球尺寸相比,这些差异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地球并非一个完全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课堂活动3 看地球模型──研究地球
展示教学地球仪
提问:1、什么是地球仪?
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小结:1、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
2、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
3、自西向东
4、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主要体现在:①地球仪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②地球仪上存在一个用于模拟地球自转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这些在真实的地球上并不存在;③地球仪通过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通过观察月球上的阴影、航海时地平线的弧形、天文观测中星星的升起和落下、日影和月影的形状、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下星座的变化、大气现象如日出和日落时天空颜色的变化、航空航天技术拍摄的地球照片和视频,以及太空探索中宇航员的观察,我们可以找到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多种证据。
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教学设计中,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游戏互动、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掌握了地球形状、大小,地球仪要素,以及经线、纬线、经度和纬度等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但教学中也存在问题,如学生对经度和纬度划分及变化规律理解困难,需加强讲解和练习;小组活动中部分小组合作不默契,需加强引导。今后教学中,将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提升教学效果,并加强对学生个别辅导和小组合作指导,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