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8 20:0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核心素养目标
1.研读史料,了解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识读西汉形势图,认识西汉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国家之一。(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正确评价汉武帝。(唯物史观)
4.了解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家国情怀)
导入新课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即位,他就是汉武帝。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经过70多年的发展,在没有水旱灾害的年份,百姓家给人足,国家府库钱财充足。京师积累的铜钱很多,因年久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这些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目 录
01
削弱地方势力
02
加强经济管控
04
北击匈奴
03
尊崇儒术




“大一统”不仅是疆域上的“大统一”,更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大一统
“大统一”与“大一统”的区别:
“大一统”更强调在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实现高度的集中和统一。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还包括制度、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具有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治理的内涵。
“大统一”则更多地侧重于地域、政权等方面的统一整合,相对更侧重于在较大范围内实现领土、政权的合并和集中。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有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感悟人生
一、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
研读史料:分析汉武帝即位之后面临着哪些问题?
公元前141年,继号称盛世的“文景之治”后,16岁的少年刘彻成为汉朝皇帝,开始长达54年的执政。
材料1:(豪强地主) “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
材料2: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3:而富商大贾或蹛[zhì]财役贫,转毂[ɡū]百数......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材料4: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5:(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整理自《史记》 、《汉书》
(1)诸侯王、地主豪强强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治上)
(2)私商暴利(经济上)
(3)思想混乱(思想上)
(4)匈奴犯境(军事上)




狮子山楚王陵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学者认为其主人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或第二代楚王刘郢(ying)。刘戊是七国之乱主要发起人之一,战败后自杀。陵区工程浩大,出土步兵、车兵、骑兵、战马等各类陶俑5000余件,展现了汉初诸侯干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展览之《汉初楚王的地下军阵》
狮子山楚王陵
2.措施
①颁布推恩令
材料4:“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主父偃像
材料5: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推恩令的作用
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推恩令的妙处
中央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的方式,不动一兵一卒,而将原来的王国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②削爵夺地:
随后又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王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jué)不振。
酎(zhòu)金夺爵:酎金是春节祭祖时诸侯要献的贡金。武帝时以列侯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削(xuē)夺106位列侯爵位和封地,基本解决离心诸侯。
材料6:吴有元鼎五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占列侯总数的一半。——《史记》
材料7:不少诸侯王因“骄淫失道”,而被除国,如燕王刘定国与文康王姬通奸、夺弟妻为姬及杀人等罪,被主父偃告发处死刑而自杀国除。像类似刘定国这样犯罪或谋反而被除国的,还有燕、济川、齐、淮南、衡山、江都等九国。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汉书》
汉武帝即位时郡国形势图
汉武帝晚年郡国形势图
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展览之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墨书金饼(即耐金)及文字。
西汉中山国刘胜后代一览表(部分)
侯国名 姓名 结局 侯国名 姓名 结局
广望节侯 刘忠 乘丘节侯 刘将夜
将梁侯 刘朝平 坐酎金失侯 高丘哀侯 刘破胡
薪馆侯 刘未央 坐酎金失侯 柳宿夷侯 刘 盖
陆城侯 刘 贞 坐酎金失侯 戎丘侯 刘 让 坐酎金失侯
薪处侯 刘 嘉 坐酎金失侯 樊舆节侯 刘 修
陆地侯 刘 义 坐酎金失侯 曲成侯 刘万岁 坐酎金失侯
临乐敦侯 刘 光 安敦于侯 刘传富
东野戴侯 刘 章 安险侯 刘 应 坐酎金失侯
高平侯 刘 喜 坐酎金失侯 安道侯 刘 恢 坐酎金失侯
广川侯 刘 颇 坐酎金失侯 澎 侯 刘屈氂




材料8:(豪强地主) “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材料9:主父偃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上从之,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汉书 主父偃传》
材料10: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了著名的《迁茂陵令》。他命令凡是财富在300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
地方豪强与官府分庭抗礼
③迁移豪强:
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使这些豪强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④建立刺史制度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朝廷监视本州部内的主要官吏、豪强及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皇帝
司隶校尉
(中央)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地方)
意义: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大一统
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刺史六条问事
一、豪强强占田宅超过定制,以强凌弱;
二、郡国长官背公向私,侵渔百姓;
三、郡国长官不恤百姓,肆意杀人;
四、郡国长官任人不当,徇私弃贤;
五、郡国长官的子弟付势欺人,为非作歹;
六、郡国长官与豪强勾结,背令枉法。




汉武帝确立察举制
汉文帝时,开始采用由各地推荐人才的方法,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汉武帝在位时期,十分重视人才选拔,将这种新的选官方法定为制度,这就是“察举制”。察举制是由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经过考察,授予官职。有时汉武帝还亲自出题考察,如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而被任用的。通过察举制,西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有杰出才能的人。
(备注:察——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举——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政府,经过一定的考核,任以相应的官职)
另外,汉武帝还不拘一格,建立了直接征召社会知名人士入仕任职的“征辟[bì]制”。在汉武帝的重视下,西汉王朝优秀的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军事家卫青、霍去病,探险家张骞,经济学家桑弘羊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感悟人生
二、加强经济管控
1.汉武帝时经济的发展
(1)农业
①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六辅渠、白渠)
汉代水利工程
汉代耧车(模型)
②发明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材料11:汉武帝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有一年,他征调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并亲临现场,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要背负薪柴参加堵口,终于成功堵住决口,止住水患。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
(2)手工业
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这一时期,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汉代双耳陶罐
汉代酱釉弦纹铺首陶壶
汉代精美丝织品
汉代酿酒图
此马是以西汉时大宛(yuan)产的汗血马为模特精制而成。通体铜铸金,重26千克,身中空,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
2.汉武帝时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材料12: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史记·平准书》
材料13:汉初允许私人铸币,文景时最大的货币供应商是吴王刘濞和蜀郡的邓通,两人因此巨富。官员与商人结成交易同盟,牟取利益。
材料14:富商大贾或蹛(zhì)财役贫(囤积财物,役使贫民)……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材料15:“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阅读材料,说说当时在经济上面临哪些问题?
私人铸币
盐铁私营
富可敌国
唯利是图
威胁农业
哄抬物价
3.经济管控措施和作用
经济问题 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作用
私人铸币
豪强控制盐铁经营权
农民弃农从商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概括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经济的管控?
五铢钱
盐铁官营专卖
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由国家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削弱了地方财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改善社会经济环境,从经济上稳定社会秩序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


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的经济的作用。
材料18: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19:西汉武帝时期,连年征战,尤其对匈奴长期用兵,耗费巨大,财政困难,国家“笼天下盐铁诸利”,垄断盐铁产销,打击商人势力,也充实了国家财政。
——摘编自曹大为《中国大通史》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感悟人生
三、尊崇儒术
1.背景
材料20: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21: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22:上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国家应大力倡导儒家的忠君守礼的思想,禁止其他学说。——董仲舒《春秋繁露》
阅读材料回答汉初奉行什么政策?导致什么后果?
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2.目的
材料23: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董仲舒传》
主张:尊崇儒术
合作讨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为稳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3.措施
如何才能使天下百官、百姓都尊崇儒学呢?
在长安兴办太学
以儒家经典为教材
儒士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材料24: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影响
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结合所学,说说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这种“不同”的背后有什么“相同”之处?
秦坑儒谷
汉代讲经图
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
态度:
秦始皇:焚书坑儒(抵制)
汉武帝:独尊儒术(推崇)
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文化专制)
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正确认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1)必要性:西汉初年,诸侯王门下聚集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中央的政策,这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武帝时期,诸子百家仍很活跃,这不能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2)理念核心:把儒家学说上升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儒学发展:汉武帝推广的“儒术”以儒家学说为主,经董仲舒的改造,吸收了法家、道家等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
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消极:对其他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是文化专制的表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感悟人生
四、北击匈奴
1.背景
西汉对匈奴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因何而变?
冒顿单于统一漠北草原,匈奴不断南下袭扰。
和亲政策
国力衰弱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国力强盛
战争反击
2.主要战役
漠北战役
时间:
战役:
将领:
结果:
公元前119年
漠北战役
西汉与匈奴战争示意图
卫青、霍去病
卫青:西汉名将,汉武帝卫皇后的弟弟,攻打匈奴,曾七战七捷,性格和柔、温厚,对将士有恩,对大臣有礼,权力比宰相大,却谦逊退让,因常年征战,40岁左右病死。




霍去病:西汉名将,卫青的外甥,17岁深入大漠,19岁指挥河西之战,直捣匈奴圣地祁连山,从此匈奴不敢北望。汉武帝想为他修建府邸,他断然拒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擅长长途奔袭、快速突袭、迂回战、歼灭战等,闪击战的鼻祖。23岁时病死。
①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归附,部分西迁。
②西汉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
汉武帝派人联络西南夷,夜郎主动归附西汉。
汉武帝在南方越族聚居地区设置南海、合浦、交阯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西汉形势图
河西四郡的设立,扩大了汉朝对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影响,促进了新疆统一于汉朝;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对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日后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秦朝疆域图
汉武帝时期疆域图
秦始皇 汉武帝
地方管理
思想
文化
经济
军事
作用
推行郡县制
“焚书坑儒”
颁布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地方郡国学
统一文字(小篆)
统一货币(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
统一铸币(五铢钱)
盐铁专卖
北击匈奴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
巩固了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东汉史学家班固
雄才大略,是为千古一帝。
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够节俭
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
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朝积极准备重新开拓西南夷,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朝军队平南越,接着“行诛隔滇道者且兰,斩首数万,遂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始依南粤,南粤已破,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汉朝全部控制了夜郎地区。接着又诛反抗汉朝的邛君、笮侯,冉駹等部皆震恐,请求置吏,汉朝便“以邛都为粤(越)嶲郡,笮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将蜀西部的西夷地区完全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于是汉朝在滇国境内设益州郡,赐滇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至此,汉朝基本上将西南夷地区纳入其统治范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统治了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
开拓西南夷
材料27:《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夜郎自大




当心为一圆突,环饰凸弦纹,双线十字界格四分当面,布阳文篆书“汉并天下”,字体苍劲有力,气势磅礴。
此瓦见于汉长安城遗址、建章宫遗址《汉书·贾邹枚路传》记:“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是并天下于汉家一朝观念的体现。通过瓦当上的文字与图案我们可以窥见汉代人民对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课堂总结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推恩令
政治
思想
军事
经济
汉朝进入鼎盛
诸侯势力:
豪强势力:
-思想不统一:
私人铸币:
私贩盐铁:
富豪势利:
-匈奴侵犯
刺史制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统一铸造五铢钱
盐铁官营
平抑物价
北击匈奴
政治大一统
思想大一统
经济大一统
疆域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