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41张PPT) -2025--2026学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41张PPT) -2025--2026学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9 19:2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沈括《梦溪笔谈》
“唐人的富贵”:
宋人的富贵:
《夫妻对坐宴饮图》
宋>唐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北宋自越南引进的良种——占城稻
黄道婆
(3)棉花的种植和推广: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4)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等地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
◎(北宋熙宁十年)市场上流通的商品酒至少有1.59 亿余斗,酿造这批酒需要消耗大米 1600 万石。
——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
◎若以每户五口计算(北宋末年)人口当在一亿以上。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650
2088
891
唐玄宗
(天宝)
北宋初
北宋末
北宋全国户数变化
(单位:万户)
【情境探究】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并结合地图,如何认识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
提示:
①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口增加为农业生产提供大批劳动力,促进北宋经济发展。
②宋代疆域小人口多,能养活这么多人口,支撑庞大消费,既得益于经济新发展又是经济新发展的表现。
2.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等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钧窑
◎元朝青花瓷和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
宋朝五大名窑出产的瓷器
元朝青花瓷和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
为什么说宋元时期的瓷器是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提示: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新的文化名片;“丝绸之路”到“瓷器之路”。
制瓷业
探究:手工业新发展
《天工开物》中的南方挖煤图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庄绰《鸡肋篇》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苏轼《石炭(煤)》
美国学者郝若贝曾依据兵器、农具、铸钱耗铁等情况,估算宋代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矿冶业
探究:手工业新发展
印刷业
活字版印西夏文佛经
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发明的活字是用胶泥刻成的单个反体字烧制而成,排版印刷后可拆散保存,反复使用。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印刷中心往往集中在造纸业发达,雕版材料易得,文人荟萃,经济繁荣,人口稠密和书籍需求量大的地区。宋代汴京、临安、成都、建阳四大刻书中心的形成正是上述条件所促成。
——曹大为主编《中国大通史·13卷·宋下》
探究:手工业新发展
2.手工业
(2)矿冶业
①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
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宋代采煤示意图
3.商业发展
(1)商品经济在宋朝发展到一个高峰。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3)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的大都和杭州尤以繁华著称。
◎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核心概念】榷场
宋辽夏金政权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榷场的设立是为了适应各地区的经济需要,也有控制边境贸易、安边绥远的作用。
(4)海外贸易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②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南海1号
◎宋代对外贸易路线图
【情境探究】对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比较,分析唐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
从图中可以看出,唐朝长安城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商业区位于特定区域,反映出唐代对商业实行严格的控制;北宋东京城市场多沿街而立,广泛地分布在城市聚居区,并出现了夜市,反映出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北宋时期瓦舍等娱乐场所的出现反映出城市服务业发达,城市居民生活丰富多彩。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城
4.经济重心南移
(1)两宋时期
①自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②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元朝时期
①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②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
③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知识梳理】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方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标志)和规律
探究: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3)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
(4)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课堂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哪些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易错提醒】经济重心南移不等于政治中心南移
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间内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如此活跃的经济形势下,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二、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淡化
(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3)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1)宋代科举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2)宋代科举考试方法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3)宋代科举考试为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的基础进一步扩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至宋朝数量显著减少。
(2)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
(1)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宋太宗时,京师有一名市民击登闻鼓,起诉其家奴丢失了他家的一头猪,要求家奴赔偿损失。太宗下诏,“赐千钱偿其值”。这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个标志性案件:意味着从魏晋到隋唐的奴婢制已经瓦解,主家与奴婢从此都是法律上的主体。双方如果有了纠纷,可以通过诉讼解决。
——吴钩《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
三、儒学的复兴
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1.儒学复兴运动


唐朝:儒学复兴的先声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
①内部问题: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
②外界挑战: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训诂”
(2)内容:
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②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
(3)结果:
“程朱理学”应运而生
“经义”
2.程朱理学 ★
程颢
程颐
朱熹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1)“理”的概念:
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理是天道,具有本体地位。
理无处不在,蕴含于自然、社会。
理具有统一性,“理一分殊”。
对“理”概念的全面表述。
2.程朱理学 ★
(1)“理”的概念:
天理
人性
物理
三纲五常
自然

社会
——本原
概念:
①理为本体,相当于“天道”;
②理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自然,而且在社会中表现为三纲五常。
2.程朱理学 ★
(2)内容:
①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文公文集》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子语类》
②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朱熹《大学·第六章》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
◎物皆有理。穷理格物。
——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大学章句》
 程朱理学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刘完素的《伤寒直格方》开头第一句便是“习医要用直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也说:“(本草)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
——乐爱国《儒家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根据材料,概括“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的程朱理学思想。
思想:①理是万物的本原;②格物致知。
【史料思考】
2.程朱理学 ★
(3)推广:
朱熹注解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4)影响:
·宋理宗:以二程、朱熹等五人从祀孔庙,并御笔亲书朱熹所作《白鹿洞书院学规》颁赐太学。
·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核心概念】 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被统治者重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
2.程朱理学 ★
*深远影响:
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1.文学
(1)宋词
兴起: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特点: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代表: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北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文学
(2)元曲
①散曲:比词更灵活、更通俗,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②杂剧: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杂剧。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清明上河图》中的勾栏
◎元朝杂剧演出壁画
【易错提醒】 元曲≠元杂剧
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包括歌唱、对白、舞蹈、场景等诸多要素。广义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两大类。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2.艺术
(1)书法:“宋四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朝赵孟頫。
◎《黄州寒食诗贴》苏轼“天下第三行书”
◎(元)赵孟頫《汉汲黯传》
(2)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北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3.科技
(1)三大发明
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基本成熟于宋朝
【易错提醒】活字印刷术
毕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隋唐时期就已有了雕版印刷术,他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
影响: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科技成就
◎简仪
郭守敬(元朝)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授时历》由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而赐名。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
沈括(北宋)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中留下了一则有关宋英宗年间陨石的详细记载,除了观察到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地面的残余部分,还注意到陨石的成分,“色如铁,重亦如之”。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梦溪笔谈》书影
《农书》中介绍的牛转翻车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变化
农业和手工业
商业和城市
经济重心南移
平民社会到来
人身束缚减弱
国家控制松懈
国家欣欣向荣
儒学的复兴
程朱理学的影响
儒学复兴的背景
程朱理学的内容
程朱理学的特点
宋词、书法、绘画、元杂剧与散曲
三大发明的成熟及外传
沈括、郭守敬、王桢的科技成就
文学艺术和科技
1.(2025·安徽适应性测试)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人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混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命逊为香药库使以主之,岁得钱五十万贯”。这表明,当时(  )
A.海外贸易增加了政府收入 B.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边境贸易提高了朝廷税收 D.商人经济实力雄厚
A
2.(2025·江西适应性测试)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这些现象表明(  )
A.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 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
C.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 D.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
D
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B
4.(2024·河南适应性测试)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C
5.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
A.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
C.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A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