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洋浦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文字是人类交流的符号。在纸张发明前,人类所用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以下表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A.印度楔形文字书写在泥版上
B.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在羊皮纸上书写
C.埃及象形文字在纸草上书写
D.中国的甲骨文书写在竹木片上
2.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3.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
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4.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5.在中世纪西欧,封臣每年都要为封君服兵役,12世纪时一般为每年服役40天,超过40天之外的服役,需由封君提供一定的报酬。从12世纪开始,在英、法等国,国王开始征收“盾牌钱"来取代封建军役,且这项义务常常改为货币支付。这表明当时西欧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人身依附逐渐强化
C.王权摆脱教会控制 D.封君封臣义务对等
6.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7.明治政府成立之后,斥巨资在东京修建日本第一座洋楼“鹿鸣馆”,作为上层人士进行国际社交活动的场所,并在其中举办欧式的娱乐活动。此举的主要目的
A.开启日本学习西方之路 B.提升日本民族的自信心
C.通过西化实现强国之路 D.改变欧美对日本的歧视
8.史学界认为:奴隶贸易严重地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发展。部族之间相互猎取对方人口,引起部落间冤冤相报的战争,导致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联系被破坏。一些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被中断。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奴隶贸易( )
A.阻滞了非洲地区的社会转型
B.打破了多元文明格局的平衡
C.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D.推动了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
9.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10.美国联邦宪法制定后,反联邦党人查理·亨利·李曾对联邦宪法的分权设计进行猛烈抨击;当(联邦)行政官员与参院议员勾结起来组成一个“极其危险的寡头利益集团”时,民选的众议院就只能成为所谓代议制的“一块儿破布”条而已。由此可知其认为
A.联邦众议院隶属于参议院 B.总统参议院不能相互制衡
C.分权体制削弱了人民主权 D.三权分立体制存在合理性
11.《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12.1833年,英国有议员说:“英国工业的繁荣是建立在无助儿童的悲惨命运之上的。”"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劳动力的极度短缺 B.工业革命快速发展
C.社会缺乏对儿童的关注 D.资本主义制度不完善
13.如图中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体制机制创新 B.生产要素增加 C.产业结构优化 D.信息技术推动
14.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 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15.综合如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
时间: 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国家:英 法 西 葡 荷 俄 日 美 地点:圣多明各 巴西利亚 马尼拉 孟加拉 巴达维亚 开罗 开普敦 佛得角 索马里
A.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 B.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
C.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D.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等商帮的行为,这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不可同日而语。棉纺织品取代奢侈品和土特产品,成为远距离贸易的主要内容。“我国国内市场也从这时起,有了真正的扩大”,但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此时的商业革命只是一场没有完成的革命。江南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失衡,这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阻碍了商业革命向纵深拓展。尽管此时“恤商”观念有所抬头,但封建王朝的抑商政策和“病商”弊政依然存在,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引发了近代欧洲的商业革命。欧洲与亚、非两洲的商业范围扩大,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不同种类的商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等大西洋沿岸的城市日益繁荣。海外贸易有利可图,新兴国家为了获取丰厚利润,采取出卖特权给私人企业的方式,代理行和特许公司随之发展起来。作为改变世界面貌的重大革命,商业革命成为工业革命的先导。
——摘编自曹顺先《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未能完成商业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6世纪至18世纪的中国相比,近代欧洲商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1948年,东北行政区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放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经验并奠定了基础。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职工说:“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到1952年11月底,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企业达2860家,职工320万人。1953年,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的决定》。1956年,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职工达到1600万,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计共有2300多万职工享受了《劳保条例》规定的不同保险待遇。至此,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1956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
(1)根据材料,概括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取得历史成就的背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好像是一个酣睡的人在慢慢苏醒;宗教改革进一步表现在“上帝”问题的一种突破;在经历了笛卡尔以来整个世纪的沉思后,西欧进入到了自觉运用理智的阶段。所以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以来思想运动不断深化、不断让理性脱离羁绊的渐进、积累的必然结果。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具体主张(任举两例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启蒙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①1870—1913 ②1913—1950 ③1950—1960 ④1960—1970
法国 1.6 0.7 5.0 5.8
英国 2.2 1.7 2.8 2.7
美国 4.3 2.9 3.2 4.0
德国 2.9 1.3 7.7 4.8
——摘编自J.M.阿尔贝蒂尼《国家报告》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表内国家在第②和第③时段的经济活动对世界产生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参考答案
1.C
2.B
3.D
4.D
5.A
6.C
7.D
8.A
9.C
10.C
11.A
12.B
13.A
14.A
15.C
16.(1)表现:国内远距离长途贸易的兴盛;商帮出现;棉纺织品成为长途贸易的主要商品。
原因: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腐朽的封建统治对商业资本的摧残与压制;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倭寇及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袭扰。
(2)不同:贸易范围广;商品种类不断增多;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影响: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推动了近代欧洲的对外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17.(1)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注重法治化、制度化;先试点后推广,稳步实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普及率高、涵盖面广,涉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注重对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保障。
(2)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的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的开展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
18.(1)背景: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代表及主张:伏尔泰——君主立宪制(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卢梭——主权在民(或直接民主)。
(2)影响: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直接推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提供了精神武器。
19.(1)①法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1950—1970年,高速增长。②英国:总体上平稳缓慢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有所下降;1950—1970年,恢复增长。③美国:1913年前高速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仍保持优势;1950—1970年,恢复高速增长。④德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下降;1950—1960年,高速增长;1960—1970年,增速有所放缓。
(2)在第②时段,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速普遍下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经济增速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保持优势。在第③时段,二战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稳定了国际金融和贸易秩序,有利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战后,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逐步走向联合,也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
主要经验: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世界各国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实施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政策;各国要加强经济交流和合作,促进国际金融和贸易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建设。
教训:战争和掠夺不符合本国和世界的发展利益:金融战和贸易战等反全球化措施使经济危机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