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8 17:3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16 我的叔叔于勒



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
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目标
体会小说的叙事技巧,感受作者安排情节的巧妙。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他于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羊脂球》等。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莫泊桑
作者简介
这篇小说创作有着它的社会时代背景:当时的法国,小资产阶级的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纷纷踏上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思想上,拜金主义甚嚣尘上,腐蚀着社会人际关系。作者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创作了本篇小说。
拮据 栈桥 别墅
牡蛎 褴褛 阔绰
jié jū
zhàn
chuò

shù
lán lǚ
读准字音
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快速阅读课文,试着从不同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情节梳理
(1)情节角度
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
(2)逻辑角度: 原因→结果
(3)心理角度:
期待→破灭
(4)技巧角度: 悬念→结局
菲利普一家因为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 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抛弃他而去。
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发现真相,幻想破灭,遂弃他而去。
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一家人期待他回来解困→发 现于勒已经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 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
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的归来,为什么 →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 →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 破灭,失望而归。
By Yushen
01
1.于勒身份的变化引起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由此可见菲利普夫妇是怎样 的人?
由小说情节“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由有钱时的盼望、 赞美,到见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和行为上的躲避这样的变化过程。由此可见,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不顾亲情、只管自己的利 益,金钱至上。
菲利普夫妇
2.下面我们再深入研读文本,探究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同学们可以边阅读边画出对菲利普夫妇语言、 动作、心理等的细节描写,看看这些描写刻画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By Yushen
没有太太那样锋芒毕露,比较软弱老实,遇事容易 慌张,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如菲利普太太,但爱摆架子,向往高贵 的生活又难免寒酸。
精于算计,尖刻泼辣,虚荣心强,是个典型 的小市民形象。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 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得 知自己家里摆脱贫穷的唯一希望落空,又忍不住暴怒起 来。面对丈夫的惶恐,她又迅速冷静下来,安排应对措施。 这些反应,固然体现了她的自私冷酷,金钱至上,另一方面 这也是她保护家人不再受到于勒连累的本能反应,可怜而 又可叹。
克拉丽丝
菲利普
他们两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或亲或疏,或褒或贬,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看后令人觉得可卑、可厌、可怜、可笑,令人生气、不屑之余又有些心生同情。
共同点
By Yushen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 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 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①贫穷扭曲了人性。
性格成因
By Yushen
文中还有其他体现他们家庭贫穷的地方吗
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 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
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
母亲有点儿迟疑不决,她怕花钱。
By Yushen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②爱慕虚荣的本性。
By Yushen
③渴望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以及愿望落空后本能的恐慌。
④底层小人物的无奈。
By Yushen
如何看待人物
3.通过上面对性格及成因的分析,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菲利普夫妇
菲利普夫妇不顾亲情,以于勒是否有钱来决定与他关系的亲疏,精于算计,尖酸刻 薄,令人厌恶;同时也应该看到,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于勒的恶习导致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自己生活拮据困顿,自顾不暇,由于于 勒的为人和现状,只能对他避而远之;克拉丽丝也是个精打细算、善于持家的母亲;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可见工作勤恳亦艰辛。
他们的遭遇也体现了19 世 纪法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卑微。
人物评价
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于勒在小说中正式出场次数并不多。除了在船上遇到之外,关于于勒的所有情节都 是从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口中叙述出来的。这是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也就是说,于勒这一人物形象,其实包含多个层面,一个面是菲利普夫妇(或者说“社会”)眼中的于勒,一个层面是 “我”眼中的于勒,此外其实还有一个层面——读者眼中的于勒。 小说主要呈现的是前一个层面——菲利普夫妇(或者说“社会”) 眼中的于勒,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说: 几个层面的于勒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于勒形象
(1)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
早年荒唐败家,成为“败家子”;后来经商致富,希望“赔偿损失”,并由于这点善意,一下子成为“正直”“有良心”的人,仿佛成为全家的救世主;最后又老又穷时被抛弃,成为母亲口中的“这个贼”“这个流氓”。
(2)“我”眼中的于勒。
小说几乎没有正面描写真实的于勒,只是在“我”的眼中,呈现了他的最后面貌——“衣服褴褛”“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并且“我”在心中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些描写说明“我”对于勒的穷困潦倒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并且为他是自己的亲人而感到辛酸和无奈。
这样安排使得“我”与父母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富含深意。它表明以菲利普夫妇为代表的成人社会,只是以金钱为基准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反倒是“我”这样一个涉世未 深、天性正直善良的少年,却能抛开这些,直面事情的本质: 船上的于勒是一个十分可怜的穷 人,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亲人。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期望。
(3)读者眼中的于勒。
他早年荒唐,被亲人抛弃,驱逐到美洲。在美洲期间可能发过小财,但最终破产。晚年穷困潦倒,境遇悲惨,狼狈不堪。但应该说他还是不失善良的本性,破产后并没有再回来拖累菲利普夫妇,而是选择在船上卖牡蛎艰难度日。与菲利普夫妇一样,他也是一个生活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可怜又可悲,令人鄙视又令人同情的小人物形象。
1.小说中哪些内容能体现“我”对于勒的态度
2.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所包含的情感
(1)知道于勒是自己的叔叔后,不受父母爱憎的
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2)心中默念“叔叔”;
(3)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句默念的话包含的意蕴和情感都非常丰富。从字面看只是表明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同义重复;从深层看是强调这种亲情关系,特别是还加上“亲”字做修饰,是对亲 情的认可,更透露出“我”对处于贫困中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 闷及不满。
“我”的形象
By Yushen
分析“我”的形象
3.如何理解小说中“我”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作用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的形象特点:
“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这个涉世不深的孩子的眼里看到的,具有较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达的,其实代表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设置对立面,可使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显得更突出,对比更强烈。
“我”只是个线索性的 人物,不是主人公,但在“我”的身上却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期望。
4.小说是以“我”的视角回忆往事,叙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 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这篇小说除了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以外,还有一些巧妙的叙事手法的使用,你能发现一些妙处吗
提示:叙事顺序、详略有致、铺垫、悬念、突转、对比等。
写法探究
叙事视角
01
03
02
(1)插叙。
(2)详略。
详略安排有致,比如去哲尔赛岛旅行,可写的定 然很多,但却飞来一笔,写父亲看到别人吃牡蛎而且要效法,接 着大量续写父亲的恐慌、母亲的咒骂等,这是反映人性的地方, 所以详写;而如何避开于勒,全文只在最后说了一句“我们回来 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极尽简笔。
(3)铺垫。
小说从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于勒这个“救世主’ 降临写起,接着插叙于勒的过去和全家盼归的原因,使读者对来 龙去脉有了基本的了解,也为后来遇到潦倒的于勒,情节发生陡 转蓄势。
小说开始叙述家境,是为故事的发生、发展作铺垫。正因为家庭拮据,所以才急切盼望发财的于勒回来,正因为 拮据,所以看到落魄的于勒才避之唯恐不及。
叙事视角
05
06
04
(5)突转。
(4)悬念。
每星期日都要去等待于勒归来,于勒的两封来 信,全家去旅行,特别是父亲要带姐姐去吃牡蛎,这些既是情节 的推进,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设置悬念,这种悬念让读者一直紧张 地思考着结局终究会怎样。
(6)对比。
突转就是情节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很多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都有出人意外的突转。这篇小说中菲利普发现老水手像自己的弟弟就是情节的突转,使得故事一下子紧张起来。
菲利普夫妇前后语言、动作、心理等的对比,夫妇与“我”对于勒态度的对比,等等
巩固练习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这个社会上有些时候会“先敬罗衣后敬人”,当你衣衫褴褛,人人不
愿搭理你;当你身家阔绰,便“富在深山有远亲”,不管走在哪里都时刻
有人恭wéi。因此人们总认为物质生活的jié据便是贫穷,但其实最大的贫
穷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
(1)依次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D
A.lán zhuó B.jiān zhuó C.jiān chuò D.lán chuò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恭wéi( )
jié( ) 据


2.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
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尝
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④①③
/精准解析/②句提出了话题,是第一句;①句是对②句的进一步解释,
是第二句;⑤句与①句衔接最紧密,可作为第三句;④句以“其实”为
标志,体现了语意的转折,为第四句;③句中“当然”一词体现了总结
的意味,为最后一句。
3.综合性学习。(共6分)
你所在的班级举行“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
成下列任务。
(1)大家分组到各年级进行读书现状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3分)
调查项目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3分)
(2)小福同学的书单推荐“网络小说”引发班级同学热烈讨论,有同学表
示自己只读网络小说,不读经典名著。请你就网络小说阅读能否取代经
典阅读发表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表述完整, 70字左右。
(3分)
[答案] 示例:我认为网络小说阅读不能取代经典阅读。经典小说艺术成
就高,思想深刻,经历时间考验,更有利于我们成长。网络小说虽流行,
但有些艺术和思想价值不高,读之益处不大。因此,我们应多读经典。
(3分)
/答题模板/答题思路=观点+陈述理由+强调观点
4.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的变化,并揭示其中的规律。
[答案] 称呼的变化: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
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小子、家伙、贼、讨饭的、流氓
规律: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表明了他们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对
于勒的称呼随着于勒有钱而变好,随着于勒穷困而变差。
5.[情节梳理·教材“思考探究一”变式训练]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可以
有不同的角度。请按下面的提示,在方框内填写内容。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来梳理。
[答案] ①菲利普一家盼望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②在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2)按“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来梳理。
[答案] ①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②菲利普一家盼望在海外发了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③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6.[叙述视角·教材“思考探究三”变式训练]用若瑟夫的视角讲述故事有
什么好处?
[答案] ①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描述于勒,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②“我”是这
个家庭中的一员,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其他人物,体察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①有一天,我挑着煤从桥上走过,许阿三他们笑得哗啦哗啦地问我:
“你是谁?”
②我是谁?我看着他们嘿嘿地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没有自己的
名字,可是我一上街,我的名字比谁都多,他们向我招手的时候,就叫
我过来;向我挥手时,就叫我滚开……他们只要凑近我,看着我,向我
叫起来,我马上就会答应。
③我想起来了,他们叫我叫得最多的是:喂!
④我就试探地对他们说:“我是……喂!”
⑤他们哗哗地笑了起来,我站在那里看着他们笑,自己也笑。
⑥他们又问我:“我是不是你的爹 ”
⑦我点点头说:“嗯。”
⑧我爹死掉后,这镇上的人,不管年纪有多大,只要是男的,差不
多都做过我的爹了。
⑨有时候,陈掌柜走到药店门口来,看到别人叫我什么,我都答应,
陈掌柜就跟他们说:“你们是在作孽,只要是人,都有一个名字,他也有,
他叫来发……”
⑩陈掌柜说到我有自己的名字时,我心里就会一跳,我想起来我爹
还活着的时候常常坐在门槛上叫我:“来发,把茶壶给我端过来……”
我爹还常说:“来发,你念了三年书塾也认不出一个字来,你就
是个傻子。来发,这也不能怪你,你妈生你的时候,把你的脑袋挤坏了。
来发,也不能怪你妈,你脑袋太大,你把你妈撑死啦……”
陈掌柜站在药店门口,两只手插在袖管里看着我说:“来发,从
今往后,别人不叫你来发,你就不要答应,听懂了没有 ”我笑着对陈掌
柜说:“听懂了。”
我在街上走着,时常看到那条狗,又瘦又小,身上湿淋淋的。他
们也叫它傻子,我不叫它傻子,我叫它:“喂。”我时常看到它,所以许
阿三把它提过来时,我一眼就认出它来了。
我看着那条狗,轻声叫它:“喂。”它听到了我的声音后,对我汪
汪叫了好几声,我就给了它半个馒头,它叼起馒头后转身就跑。后来,
这条狗就天天跟着我了。
后来,这条狗就在我家里住下了。我对狗说:“我们做个伴。”我
的伴对我汪汪叫了两声,我对它笑了笑,笑出了声音。
我和狗一起过日子,过了差不多两年。我的狗大了,也肥了,许
阿三他们吞着口水说:“到下雪的时候,就把狗宰了……炖上一天,真香
啊……”
我赶紧挑着担子去问陈掌柜:“什么时候会下雪 ”陈掌柜说:“早
着呢,等你穿上棉袄的时候才会下雪。”
谁知道我还没穿上棉袄,翘鼻子许阿三他们就要吃我的狗了。他
们拿着一根骨头,把我的狗骗到许阿三家里,拿起棍子打我的狗。
我的狗也知道他们要打死它,吃掉它,便钻到许阿三床下不出来了。
他们把一个绳套塞到我手里,说:“勒死它。”
我把绳套推开,他们说:“不去 不去把你勒死……”
我看到陈掌柜的两只手插在袖管里,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
陈掌柜在一边说话了:“你们要他帮忙,得叫他的真名字,这么乱
叫乱骂的,他肯定不会帮忙。”
许阿三他们便围住了陈掌柜,陈掌柜说:“他叫来发。”
许阿三走到我面前,搂着我的肩膀,叫我:“来发……”我心里咚
咚跳了起来。
“来发,你我是老朋友了……来发,你只要喂地叫上一声……”
我走到许阿三的屋子里,看到我的狗趴在床底下,身上有很多血,
我就轻轻地叫了它一声:“喂。”
它一听到我的声音,呼的一下蹿了出来,扑到我身上来。我刚抱
住它,他们就把绳套套到它脖子上了,我还没觉察到,我的手就空了。
他们把它从地上拖了出去,我对他们说:“还没有下雪呢。”
他们回头看看我,哈哈笑着走出屋去了。这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
狗睡觉的稻草上,想了很久,我知道是我自己把狗害死的。我摇了很长时
间的头,摇完了头,我对自己说:以后谁叫我来发,我都不会答应了。
(作者:余华。有删改)
7.小说刻画了来发、许阿三和陈掌柜三个不同的人物,他们分别是怎样
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答案] ①身世凄苦、备受欺凌的来发呵护流浪狗,可怜而善良;②霸凌
者许阿三肆意欺侮来发,冷漠而残忍;③旁观者陈掌柜虽同情来发,却
在关键时刻落井下石,虚伪而自私。(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8.文中画线处两次写到来发“心跳”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4分)
[答案] ①为了形象地写出来发被叫到名字时内心的悸动,表现他对温情
友善的渴望;②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来发误信许阿三导致狗之死
做铺垫;③为了与后文来发被欺骗后内心的绝望形成反差,突出其所受
伤害之深。(任选两点作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9. 小说以来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
章简要赏析。(4分)
[答案] ①以来发的第一人称讲述,不仅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也带给读者
一种荒诞陌生的阅读体验;②通过来发眼中不加修饰的事实,更有力地
呈现了社会中部分人对弱势群体的凉薄;③通过聚焦傻子来发单纯的内
心世界,更加对比出人性之恶。(任选两点作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回归教材/对应教材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三:“这篇小说是
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妨试着变换一下叙事视角,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10.小说中的主人公明明叫“来发”,题目却是“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看似
矛盾实则富有深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分)
[答案] ①情节上,来发因为被叫名字而误信许阿三,导致狗被杀死,名
字对他而言意味着欺骗,于是他抛弃了自己的名字。②主题上,名字象
征着“人”的意义,小说主人公虽然叫“来发”,但是他被所有人欺凌,没
有得到作为人应有的尊重。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弱势群体悲惨遭遇的关注
和同情。(情节2分,主题3分。共5分)
/知识拓展/分析标题作用或妙处的角度:
1.内容:①概括……内容;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③矛盾冲突
的焦点,故事围绕它展开也因它波澜起伏。
2.人物:①点明人物/写作对象;②凸显人物……特点。
3.主题:①突出(点明或暗示)……主题;②寄托……感情;③奠定情
感基调。
4.结构:贯穿全文的线索。
5.手法:①设置悬念,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②引用或化
用诗文,富有诗情画意,营造美好氛围。
6.效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