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5.1 方程
课时 2 等式的性质
1.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行驶的路程 ,速度 ,时间 之间的关系为 = ,将其变形为 = ,
那么变形的依据是( )
A.等式的性质 1 B.等式的性质 2
C.分数的基本性质 D.去括号法则
解析: = ,两边同乘 ,得 = ,依据为等式的性质 2.
2.下列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的变形,正确的是( )
A.如果 3 = 2 5,那么 = 2 8
B. 1如果 + 3 = + 4,那么 + 3 = 3 3
3
C.如果 = + 2,那么 + = 2
D.如果 4 1 = 2 3 ,那么 4 + 3 = 2 1
解析:等式 3 = 2 5两边同加 3,得 = 2 2 ,故 A项不符合题意;
1
等式 + 3 = + 4 两边都乘 3,得 + 9 = 3 + 12 ,两边再减 6,得 + 3 = 3 + 6,故 B
3
项不符合题意;等式 = + 2 两边同加 ,得 + = 2,故 C项符合题意;
等式 4 1 = 2 3 两边同加 3 + 1 ,得 4 + 3 = 2 + 1 ,故 D项不符合题意.
3.新情境,等式的性质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图, , 分别表示两位同学的身高, 表示台阶的
高度,左边同学比右边同学高 5 cm ,图中两人的对话体现的数学原理可表示为( )
A.若 = + 5,则 + = + + 5
B.若 = + ,则 + 5 = + + 5
C.若 = + 5,则 = ( + 5)
D.若 = + 5 = +5,则
64/106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解析:根据等式的性质 1,将 = + 5的两边加 ,得 + = + + 5 ,故 A项符合题意.
4.一名同学把“等式①”按照如图所示的程序作了变形:
小明认为:等式①②③依次为 2 = 2 ,2 2 = 2 2 ,12 2 = 12 2 .
以上等式中,符合题意的个数为( )
A.3 B.2 C.1 D.0
解析:根据等式的性质 2,将 10 = 10 的两边同除以 5,得 2 = 2 ,所以等式①为 2 = 2 ,
符合题意;
根据等式的性质 1,将等式①2 = 2 的两边都减去 2,得 2 2 = 2 2,所以等式②为 2
2 = 2 2 ,符合题意;
根据等式的性质 1,将等式②2 2 = 2 2与 10 = 10 的两边分别相加,得 12 2 =
12 2,所以等式③为 12 2 = 12 2 ,符合题意.
综上,符合题意的个数为 3.
5.假设“ , , ”分别表示三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如图,前两架天平保持平衡,如果要
使第三架天平也保持平衡,那么“?”处应放“ ”的个数为(“?”处只有“ ”)( )
A.5 B.6 C.7 D.8
解析:设“ , , ”的质量分别是 , , .由题图,得 = + , + = 2 ,所以 2 = +
2 .等式两边减 ,得 = 2 .等式两边再乘 3,得 3 = 6 ,所以要使第三架天平也保持平衡,
“?”处应放 6个“ ”.
6. 1 2对于任意有理数 , , , ,我们规定∣ ∣ = ,如∣3 4∣ = 1 × 4 2 × 3 .若
∣ 23 4∣ = 2,则 的值是___.
65/106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解析:根据题意,得 4 + 6 = 2 .方程两边减 6,得 4 + 6 6 = 2 6,即 4 = 8.
方程两边除以 4,得 = 2 .
7.已知等式 2 3 = 2 + 1,你能比较 和 的大小吗?请说明理由.
解:能.理由如下: = + 两边加 3,得 = + . = + 两边除以 2,得 =
+ ,所以 > .
8. 4 1推理能力,设 , , 为互不相等的数,且 = +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5 5
A.5 = 4 B.5( ) = +
C. = 4( ) D. = 5( )
= 4 + 1解析: ,等式两边乘 5,得 5 = 4 + .等式两边减 5 ,得 5 5 = ,
5 5
即 5( ) = . 1等式两边乘 ,得 = 1 ( ).等式两边乘 5,得 5( ) = .
5 5
9.运算能力,我们规定,若关于 的一元一次程 = 的解为 = ,则称该方程为“差解
方程”,例如:2 = 4 的解为 2,且 2 = 4 2,则方程 2 = 4 是差解方程.
请根据上述规定解答下列问题:
(1)判断 3 = 4.5 是否为差解方程;
解: = . ,两边除以 3,得 = . .
因为 . = . ,所以 = . 是差解方程.
(2)若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 5 = 5 + 5是差解方程,求 的值.
解: = + ,两边除以 5,得 = + .
因为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 = + 是差解方程,
所以 + = + ,即 = + .
两边减 ,得 = ,两边除以 4,得 = .
66/106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5.1 方程
课时 2 等式的性质
1.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行驶的路程 ,速度 ,时间 之间的关系为 = ,将其变形为 = ,
那么变形的依据是( )
A.等式的性质 1 B.等式的性质 2 C.分数的基本性质 D.去括号法则
2.下列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的变形,正确的是( )
A.如果 3 = 2 5,那么 = 2 8
B. 1如果 + 3 = + 4,那么 + 3 = 3 3
3
C.如果 = + 2,那么 + = 2
D.如果 4 1 = 2 3 ,那么 4 + 3 = 2 1
3.新情境,等式的性质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图, , 分别表示两位同学的身高, 表示台阶的
高度,左边同学比右边同学高 5 cm ,图中两人的对话体现的数学原理可表示为( )
A.若 = + 5,则 + = + + 5
B.若 = + ,则 + 5 = + + 5
C.若 = + 5,则 = ( + 5)
D. = + 5 = +5若 ,则
4.一名同学把“等式①”按照如图所示的程序作了变形:
小明认为:等式①②③依次为 2 = 2 ,2 2 = 2 2 ,12 2 = 12 2 .
以上等式中,符合题意的个数为( )
A.3 B.2 C.1 D.0
45/69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5.假设“ , , ”分别表示三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如图,前两架天平保持平衡,如果要
使第三架天平也保持平衡,那么“?”处应放“ ”的个数为(“?”处只有“ ”)( )
A.5 B.6 C.7 D.8
6. 1 2对于任意有理数 , , , ,我们规定∣ ∣ = ,如∣3 4∣ = 1 × 4 2 × 3 .若
∣ 23 4∣ = 2,则 的值是___.
7.已知等式 2 3 = 2 + 1,你能比较 和 的大小吗?请说明理由.
8. 4 1推理能力,设 , , 为互不相等的数,且 = +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5 5
A.5 = 4 B.5( ) = +
C. = 4( ) D. = 5( )
9.运算能力,我们规定,若关于 的一元一次程 = 的解为 = ,则称该方程为“差解
方程”,例如:2 = 4 的解为 2,且 2 = 4 2,则方程 2 = 4 是差解方程.
请根据上述规定解答下列问题:
(1)判断 3 = 4.5 是否为差解方程;
(2)若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 5 = 5 + 5是差解方程,求 的值.
4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