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3分,共48分)
1.二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经过反复实验,得出结论:植物在阳光下能使空气变“好”,是因为植物释放出“活命空气”。他所说的“活命空气”应该是( )。
A.空气 B.氮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2.到西藏旅游时,有的旅客常会感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空气成分中( )。
A.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
B.氮气的体积分数远小于78%
C.氧气的体积分数仍为21%,主要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
D.二氧化碳的含量太高
3.根据物质分类的知识判断,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干净的果汁
C.凉爽的冰水
D.澄清的矿泉水
4.“高钙奶”中的“钙”是指( )。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单质
5.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6.下列元素名称与其对应的元素符号完全正确的是( )。
A.氯cl
B.氖Na
C.镁Mg
D.铜Ca
7.元素符号“H”除表示氢元素外,还能表示( )。
A.氢气
B.一个氢原子
C.一个氢分子
D.一个氢离子
8.美国铱星公司(已破产)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其要发射卫星的数目恰好与铱元素(Ir)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目相等。下列关于铱元素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铱原子的质子数为70
B.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D.铱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9.已知一种碳原子(碳12)的质量为a
g,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则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 )。
A. B.
C.
D.
10.在擦玻璃时,人们常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二氧化碳气体 B.氧气
C.水蒸气
D.氮气
1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12.如图所示是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钠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质子数是11
B.最外层电子数为1
C.核外有3个电子层
D.核外电子总数为10
13.以下事例(如图所示)能证明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的是( )。
14.已知分子的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且氯化氢分子的质量大于氨气分子的质量,如图在玻璃管两端的棉花上分别滴上浓氨水和浓盐酸,已知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氨气和氯化氢两种气体接触后会产生大量白烟,则白烟较多较浓的点是( )。
A.A点 B.B点
C.C点
D.无法确定
15.学好化学,必须要熟悉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下图中“”和“”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则下列各图示表示化合物的是( )。
16.下列关于O2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元素
B.都是氧化物
C.都含有氧气分子
D.都能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7.请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四种气体中,按要求将相应物质填写在题中的空白处。
(1)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2)能供给呼吸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3)焊接金属时常作保护气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
(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18.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物质是由各种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如水是由大量的水________聚集而成的。下面生活中的现象和事实,能说明粒子运动的是________;能说明粒子间存在间隔的是________;能说明粒子不同,性质不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美酒飘香 ②盐咸糖甜 ③干冰升华
④轮胎爆胎 ⑤热胀冷缩 ⑥水银非银
19.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密封的容器内,盛有一定量的红棕色溴蒸气。将活塞从A处推到B处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活塞在外力作用下能从A处推至B处说明了溴分子间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是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3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氯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____;钠原子与氯原子的最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钠和氯气生成氯化钠的反应中,得到电子的是______原子;Na+的结构示意图是______(填字母)。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1.某同学用大注射器(如图所示,已封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开始前注射器活塞处在刻度5处。将此装置放置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1)白磷(足量)__________________;
(2)开始时活塞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从理论上分析,实验结束恢复常温后,活塞约停在______处,据此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如图所示)。取4根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上,将它们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开成树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穿在“树枝”上,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浓氨水后,罩上大烧杯。过了一会儿,发现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犹如盛开的桃花。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
(2)某兴趣小组利用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以探究微粒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点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2.答案:C 点拨: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并没有发生改变。
3.答案:C 点拨: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凉爽的冰水只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4.答案:B 点拨:化学元素与人体的健康密切,这里“高钙奶”中的“钙”指的是元素。
5.答案:C 点拨: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6.答案:C 点拨:书写元素符号时,有两个字母的,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氯、氖、镁、铜的元素符号分别为Cl、Ne、Mg、Cu,C选项符合要求。
7.答案:B 点拨:元素符号既可表示一种元素,还可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8.答案:C 点拨:铱元素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77,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77,由铱元素的名称可知铱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9.答案:A 点拨:由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
10.答案:C 点拨:体内的部分水蒸气也随着呼出气体排出体外,使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的含量也变大了,故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11.答案:C 点拨: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2.答案:D 点拨: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
13.答案:A 点拨:空气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被改变。
14.答案:C 点拨:浓氨水易挥发出的氨气质量小,分子运动速率快;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质量大,分子运动速率慢,故白烟较多较浓的点为C点。
15.答案:A 点拨:由图示可知,A为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B为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C、D都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16.答案:A 点拨:氧气由一种元素组成,是单质;二氧化碳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属于纯净物;氧气中含有氧分子,二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碳分子,不含有氧分子;二氧化碳能灭火,不能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
17.答案:(1)二氧化硫 (2)氧气 (3)氮气 (4)二氧化碳
点拨:二氧化硫是空气的污染气体;氧气能供给呼吸;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18.答案:分子 ① ③④⑤ ②⑥
点拨: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美酒飘香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说明粒子间存在间隔;盐咸糖甜、水银非银说明粒子不同,它们具有的性质不同。
19.答案:颜色变深 有间隔
点拨:推动活塞,在外力作用下压强增大,使分子间间隔减小,溴蒸气体积减小,浓度加大,颜色变深。
20.答案:(1)17 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 (2)氯(或Cl) A
点拨:(1)元素周期表每格中左上角的数字是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2)钠和氯气生成氯化钠的反应中,钠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都变成了稳定结构。
21.答案:(1)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2)左 4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点拨:本题利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对装置进行了改进。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使注射器内温度升高,故开始时活塞向左移。当实验结束恢复常温后,注射器内氧气被耗尽,气体大约减少1/5,故活塞约停在刻度4处。
22.答案:(1)氨分子在空气中运动,与棉花接触后,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2)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酚酞试液变红 氨气微粒从烧杯B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Ⅰ、实验Ⅱ已做过对比实验,故没有必要再做实验Ⅲ
点拨:仔细阅读题意和看清图示,结合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运动,致使浓氨水挥发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知识,即可获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