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精品学案:2.1空气的成分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精品学案:2.1空气的成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7-16 11:1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空气的成分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会区分常见的混合物与纯净物。
3.进一步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进一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的方法。
4.感受生活环境中空气质量的对比,知道造成空气污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5.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
6.了解防治空气污染的各种措施,树立保护空气清新的环保观念。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空气2-1]
(1)实验原理: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能在空气里燃烧的物质,在密封于容器中的空气里燃烧,消耗其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气体压强明显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反应原理: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2)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实验仪器:集气瓶、燃烧匙、导气管、烧杯、止水夹、药匙、酒精灯。
(2)实验药品:红磷(过量)、水。
为什么选择红磷作燃烧物,且要过量呢?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选择红磷且过量,是因为:
(1)①红磷在空气里容易燃烧;②红磷在空气里燃烧只消耗氧气,且生成固体物质五氧化二磷;
(2)用过量的红磷充分消耗氧气。
实际上:可以用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药品并非只有红磷,只要是易于且只能与空气里的氧气反应,不生成气体,使集气瓶内气压明显降低的物质都可以。
(3)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集气瓶内充满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②冷却后,白烟消失;
③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内,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4)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瓶内约4/5
体积的空间还有没有气体?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1)瓶内约4/5
体积的空间还有没有气体,因为液面没有上升到顶部。但是这部分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否则燃烧不会停止。
(2)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5)误差分析:①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往往小于1/5,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完全反应;b.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导致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减小;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进入集气瓶内的水过少;d.导气管太长,流入的水有一部分停留在导气管内。
②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有时大于1/5,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a.实验时将燃着的红磷送入集气瓶内动作太慢;b.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导致集气瓶中的空气因受热排出一部分。
(6)实验成功的关键:①红磷过量;②装置必须密封;③导管内先注满水;④点燃红磷后,动作要迅速,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⑤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与物理中大气压强知识综合,利用耗氧剂消耗密闭容器中的氧气,使容器内与外界产生明显的压强差。
【例1】下图为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消耗氧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
B.燃烧匙内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C.燃烧匙内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
解析:若将红磷换成木炭,由于木炭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气体,会导致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变化不明显,影响实验结论,B错;红磷的量要过量,当氧气耗尽时,水位高度不变;并且当红磷过量时,水位的上升高度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有关,C错;该实验只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同时说明空气中主要含氮气和氧气,但并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D错。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空气里的氧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瓶内气体减少而造成压强明显减小,使水进入瓶内占据原来氧气的体积,A正确。
答案:A
2.空气的成分
200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瑞利发现了稀有气体氩。后来,经过多位科学家的实验和研究,又进一步发现了空气中的其他稀有气体。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如下图所示):
【例2】下列关于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约占78%,氧气质量约占21%
B.高山上缺氧说明高山上氧气的体积分数比地面上的低
C.任何情况下空气的成分都是固定不变的
D.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解析:
A
×
空气中氮气的体积约占78%,氧气体积约占21%,而不是质量。
B
×
高山上缺氧是因为高山上空气稀薄所致。
C
×
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但是随着地区的不同也略有变化。
D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
答案:D
3.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作用
(1)氮气
特性
用途
①化学性质很稳定,低温、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作保护气(①充入灯泡,延长钨丝使用寿命;②充入包装袋或粮仓内,延长食物保质期)
②在高温、高能量的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用氮气来合成氨,制取氮肥、硝酸、合成染料、制造炸药等
(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这几种气体的总称。稀有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这是因为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过去人们曾认为它们与其他物质之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故称之为“惰性气体”。
特性
用途
①很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
作保护气。①填充灯泡;②焊接保护气。
②充有稀有气体的放电管,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氦气→粉红色光氖气→红光氩气→紫蓝色光氙气→特强白光
广泛用于电光源。①用于制作霓虹灯;②用于激光技术。
③氦气密度很小,很稳定。
填充探空气球。
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哟!
【例3】下列有关气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B.氦气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C.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
D.氮气可用于潜水、登山
解析:了解气体的性质、用途是解此题的关键。
→→;
→→;
→→;
→→。
答案:D
4.混合物和纯净物
(1)概念
①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②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比较
混合物
纯净物
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组成不固定
由一种物质组成,组成固定
表示方法
无固定的符号
有固定的符号,如氧气用O2表示
性质
没有固定的性质,各物质都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性质
有固定的性质
举例
空气、食盐水等
氧气、氮气等
联系
混合物纯净物
注意!
①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种物质里如果含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
②纯净是相对的,生活中没有100%的完全纯净的物质,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
【例4】下列各种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清新的空气     
B.稀有气体
C.“农夫山泉”纯净水
D.液态氧
解析: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纯净物,应分析这种物质的组成成分是否为一种。
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农夫山泉”纯净水中含有微量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混合物。液态氧是氧气处于液体状态,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故选择D。
答案:D
解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能正确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也就是看这种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不能与物质的名称混淆。如二氧化碳是一种物质的名称,不能误认为是碳和氧组成的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成分是水,只是存在水的两种状态,是一种固液混合物,但成分上是纯净物。
5.我们的呼吸作用
[实验2-2]
【提出问题】
人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有没有差别呢?
【猜想与假设】
1.吸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2.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吸入空气中水的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
信息链接:
1.人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生成二氧化碳;
2.木条燃烧要氧气参与,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越多,石灰水出现浑浊的速率越快,现象越明显。
【实验步骤】
(1)用简便方法收集两瓶空气和两瓶呼出的气体;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如下图所示),观察现象并记录;
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气体
(3)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的石灰水(如图所示),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4)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向其中一块上呼气,并将两块玻璃片进行对照,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
(1)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木条一会儿熄灭;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2)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盛有空气的一瓶没有明显变化。
(3)呼气后的玻璃变得模糊;空气中无明显变化。
【解释及结论】
(1)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氧气含量不变,火焰自然没有变化,装有呼出气体的瓶中氧气含量降低,所以燃烧程度降低。
(2)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充分接触后出现浑浊现象,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
(3)根据“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液态水”的原理,可知,吸入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
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
→→→→→
【例5—1】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它含有什么成分呢?小明同学认为它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于是小明同学就用磁铁吸引了一下。对“用磁铁来吸引了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进行假设
C.设计方案
D.进行实验
解析:“用磁铁来吸引了一下”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究过程中的实验。
答案:D
【例5—2】在2012年5月31日第25个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中,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香烟燃烧是否有______气体生成。为了使香烟燃烧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活塞应向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解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如图所示,要使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可以向右拉动注射器的活塞。
答案:二氧化碳  右
解答科学探究题的基本方法是:
①认真读题,审清题意;
②选择合适方法,提取相关化学知识;
③根据试题要求,将探究的问题与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与提炼,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
6.空气的污染源和污染空气的危害
(1)空气的污染源
我们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空气。同学们感受一下各种空气环境,什么情况下会心旷神怡?什么情况下又会难受窒息?
为什么清新的原野给人们提供洁净的空气,而喧闹的城市常被污染的大气包围呢?
清新的原野没有工厂,不会造成工业污染;清新的原野没有或者很少有汽车通过,不会造成交通污染;清新的原野很少有住户,不会造成生活污染;同时,原野中生长的各种各样的作物、树木、花草,还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清新的原野会给人们提供洁净的空气。
喧闹的城市工厂林立、汽车多、人口密集,导致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加之城市的绿化面积较小,造成空气的自净能力较差,所以喧闹的城市常被污染的大气包围。
空气是怎样受污染的呢?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造成空气的污染,成为空气的各种污染源: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而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主要有:
Hi!造成空气污染主要的三个方面: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生活燃料的燃烧!
(2)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与影响,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损害人体健康。人体受到危害,主要从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空气和食用吸收大气污染物的食物三条途径,除会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会对心血管、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会夺去人的生命。
②对植物的危害。大气污染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或枯萎死亡等。
③对物品的危害。如对皮革、金属制品、建筑材料、文物古迹等造成化学性损害和沾污损害等。
④造成酸性降雨,对农业、林业、淡水养殖业等产生不利影响。
⑤破坏高空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危害。
⑥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
几种常见的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见下表):
空气污染物
主要来源
突出危害
二氧化硫
含硫燃料的燃烧
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者死亡;造成酸雨,破坏地面设施
氮氧化物
汽车、飞机等的尾气
引发眼睛、呼吸系统炎症;造成酸雨;破坏高空臭氧层等
一氧化碳
汽车尾气、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
破坏人体血液输氧功能,使人死亡
氟氯烃
空调、冰箱
破坏高空臭氧层
可吸入颗粒物(粉尘、铅、碳颗粒等)
汽车尾气、建筑、生活等城市垃圾扩散
引发咳嗽、咽喉病,“尘肺”;导致云雾增多,使能见度降低
【例6】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价廉、强劲、可再生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107t的原煤的火力发电厂的电能。对于①温室效应;②白色污染;③二氧化硫污染;④烟尘污染这四项中,你认为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上述四项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煤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

×
白色污染是难降解的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与煤燃烧没有直接关系。


煤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造成二氧化硫污染。


煤燃烧产生大量的烟尘,造成烟尘污染。
答案:①③④
7.空气质量监测和大气污染的防治
为了监测各地大气环境的质量,我国已建立了空气质量日报的制度。
空气质量监测车
(1)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质量日报主要包括三项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级别。
番禺区空气质量日报
根据我国当前空气污染的特点,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定为可吸入颗粒物或总悬浮颗粒、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空气质量级别划分为5级(见下表)。
污染指数
质量级别
质量状况
对健康的影响
建议采取的措施
0~50


可正常活动
51~100


101~150
Ⅲ1
轻微污染
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151~200
Ⅲ2
轻度污染
201~250
Ⅳ1
中度污染
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症状
老年人和心肝病、肺病患者应减少体力活动
251~300
Ⅳ2
中度重污染
301~500

重污染
健康人运动耐受力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
老年人和病人应当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年×月×日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城市名称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桂林
39



广州
63
可吸入颗粒物


兰州
150
可吸入颗粒物
Ⅲ1
轻微污染
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含量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产生许多危害,但它没有毒性,因此空气质量日报目前暂不把二氧化碳列为空气污染物。
(2)保护好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减少污染源。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措施:
①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尽量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②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的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燃料的燃烧质量,使燃料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
③改变能源结构。实行自煤向燃气的转换,加紧研究和开发其他新型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氢能源等。
④绿化造林。园林植物对净化空气有独特的作用,它能吸附烟灰和粉尘,能吸收有害气体,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这些都对净化空气起到很好的作用。
治理大气污染重在“防”而不是在“治”,合理地调整能源结构和工业布局是减少污染源的根本!
【例7—1】近几年我市在治理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们又见到了蓝天白云。以下做法中有利于防止空气污染的是(  )。
①焚烧农作物的秸秆 ②公交车由燃油改用燃气 ③植树种草扩大绿地面积 ④随处焚烧垃圾 ⑤限制使用燃煤锅炉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③⑤
解析:焚烧农作物的秸秆、垃圾都会造成污染。
答案:B
【例7—2】(学科内综合题)空气质量监测报告提醒人们关心环境、保护环境。
2011年北方某市四季空气监测统计平均数据如下表:
悬浮颗粒物
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
空气质量标准
春季
92
42
45
四级
夏季
77
34
38
四级
秋季
93
47
56
四级
冬季
98
69
60
四级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1)空气中各种污染物明显偏高的季节是______。造成该季节空气污染物含量明显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该市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指标项目是__________;就你说出的原因提出两条降低该季节空气污染物含量的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冬季 冬季雨水少,绿色植物的叶子枯萎脱落,对有害气体的吸收能力和对悬浮颗粒物的固定能力降低 冬季气温很低,煤的使用量增加,生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烟尘 (2)悬浮颗粒物 增加绿化,多栽种长青植物;利用太阳能取暖等(合理即可)
8.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各种实验装置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选择一种容易在空气中消耗氧气而不与其他气体反应,且生成非气体物质(几乎不占气体空间),从而使容器内外产生明显的压强差,通过流入容器内液体的体积数或活塞前后位置变化显示的体积数,来确定氧气的含量。在这一原理的指导下,实验装置可有多种形式,如下图所示:
图1中,用凸透镜将太阳光聚焦到白磷,使白磷燃烧。此法可以防止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时气体的逸散。
图2中,用钟罩代替集气瓶进行实验,钟罩下方敞口,气体受热膨胀时,可将水压出一部分从而产生减压作用。用此法减少了气体泄漏的可能,准确性较高。
图3中,在一端封闭的粗玻璃管内放一颗白磷,用胶塞塞住,并推入到玻璃管中部,记下位置。用酒精灯微热白磷,使之燃烧,胶塞被推向外侧(右侧)。待装置冷却,胶塞逐渐向内侧(左侧)移动,根据胶塞停止时的位置,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图4中,在“金属梯”的每一级上放置一颗吸干水后的白磷,用“电吹风”吹热风加热试管内下部白磷。
图5中,实验原理: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反应消耗氧气,生成固体氧化铜。通过抽拉注射器中的活塞让空气在两只注射器间来回传送,可以使铜丝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例8】(学科综合题)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想亲身感受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他们选择了如下图1所示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探究。
(1)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利用物质间的反应来消耗掉密闭容器中的________,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药品的用量应保证________。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可否把红磷换成木炭?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最后,各小组同学又进一步反思: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_____,它可能有哪些性质呢?请你推测______________。
(2)小倩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点)。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____处(填1、2、3、4),但实验测得的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只写一条)。
(3)李阳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他在“金属梯”的每一级的凹处放置一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用放大镜会聚6V手电筒光于靠近水面的一步“金属梯”处的白磷上。请回答:
①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②“金属梯”的每一级上都放置一小颗白磷与只靠近水面的一级“金属梯”处放一大颗白磷相比,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有多种,但其原理大体上是相同的,即通过装置内气压的减小导致液面发生变化。推测剩余气体的性质,由实验现象确定,“红磷熄灭”“水面上升”都能说明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分析液面往往偏低的原因可从实验过程和实验原理去思考。
答案:(1)氧气 过量或足量 产生大量的白烟 不能 木炭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氮气 难溶于水、不能支持燃烧等 (2)不污染空气或操作简便或实验误差较小 1
白磷量不足或未冷却到室温就观察 (3)①白磷像“上楼梯”般依次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试管内液面大约上升1/5 ②尽可能多地消耗试管内的氧气
解答有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问题时,其关键在于理解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从给定的条件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多角度分析、探究。
9.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科学活动的核心就是探究。科学探究也是化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学会探究,在研究中学,在学中研究,是当今学习方式变革的方向。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
【例9】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出问题]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呢?
[建立假设]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空气
步骤
要求
提出问题
从日常生活或化学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
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
设计方案
在老师的指导下或通过小组交流提出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按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得出结论
对实验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交流评价
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
在化学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养成设疑、质疑的习惯。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要以实验、生活现象、题设信息等为基础,要有针对性,不能不着边际地乱猜、乱想。
(2)要善于把握信息,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并且要从信息中提炼出原理、规律。
(3)要懂得化学学习的方法。化学学习离不开比较、归纳、猜想、类比、迁移等方法。探究活动中,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化学实验,学会设计实验,灵活运用上述方法,来验证猜想与假设。,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设计方案]李阳同学设计了如上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活塞B______(填“打开”或“关闭”,下同);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活塞B________,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获得结论]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如果没有Ⅰ瓶,将会出现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请你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呼吸会排出二氧化碳,前者对后者的检验会造成干扰。因此,建立假设应是两者的三种组合;吸气时既要吸入空气,又要避免吸入二氧化碳,故A打开,B关闭,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除去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呼气时要将呼出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故A关闭,B打开,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检验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答案:[建立假设]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原有的(合理均可)
[设计方案]除掉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检验呼出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
[进行实验]打开 关闭 关闭 打开
[获得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中会排出二氧化碳
[反思交流]无法确认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拓展探究]向一干燥的玻璃片上呼气,观察是否有水雾产生
解探究性题要过“三关”:(1)审题关: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
(2)分析关: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
(3)解答关: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答题方法,实验验证所选取的试剂要易得,操作要简单,现象要明显,结论要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