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梅岭三章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梅岭三章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8 21:1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陈毅
梅岭三章
学习目标
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并能准确默写。
体会诗歌节奏,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中借代、借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体会诗人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坚定信念以及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作家介绍
1
2
3
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背景链接
旌旗( ) 阎罗( ) 烽烟( )
悬 ( ) 捷报( ) 当纸钱( )
·
·
·
·
·
·
jīng
yán
fēng
xuán
jié
dàng
字词学习
形近字
捷( )
jié
睫( )
jié
捷报
睫毛
涯( )

崖( )

天涯
山崖
词语释义
泉台: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阎罗:
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旌旗:
旗帜的总称。诗中借指军士。
血雨腥风:
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作“腥风血雨”。
取义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把握停顿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整体感知
标记不认识的字词,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熟读课文,
把握内容,
读出感情。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朗读课文
课文标题
回首征程——过去
第一首
展望未来——将来
第三首
勉励战友——现在
第二首
整体感知
2.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写自己。
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
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课文精讲
1.诗前的小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一九三六年冬天,(我)在梅山被围困,我受伤病重潜伏在茂盛的草丛间二十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被解除了。
说明小序是补写的。
课文精讲
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小序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及缘由,点明了背景,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在“梅山遇险”,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了解了上述情况,再读诗作,才能真正领略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死亡面前的乐观精神、浩然正气和崇高理想。
第一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军队
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实写/设问
虚写/借代
追怀往昔,表达了创业未成、死而不已的豪情壮志,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除恶务尽的决心。
课文精讲
2.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是一个设问句,是说“我”今日面临死亡的威胁,想些什么呢?“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强调“断头”,写出了诗人处境的险恶,表现出诗人大义凛然的气概。余下的诗句均由此句生发,奠定了全章的感情基调。当时斗争环境极为恶劣,死亡近在眼前,但诗人竟能以高度的革命理智向自己提出问题,清醒的思想、坚毅的斗志、冷静的神态,集中地展现了出来。这正是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的写照。后三句是对首句的回答。
课文精讲
3.第三、四句运用“泉台”“阎罗”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中运用了“泉台”“阎罗”的传说,赋予诗歌浪漫色彩,体现出诗人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精神。
第二章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战争
典故:伍子胥头悬国门
借代/用典
叮咛幸存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在回忆革命征程之余激励战友,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课文精讲
4.“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了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写出诗人即使死后仍然关心革命,要看到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的。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为革命英勇殉难的精神。
第三章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战争
预言和信念
借喻
展望未来,宣言革命必将胜利,自由之花必将盛开,抒写了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前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两句是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顶点,也是对第一章首句自问的圆满回答。
课文精讲
5.“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明诗人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深入探究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身陷绝境,死而不已
死不瞑目,激励战友
展望未来,革命必胜
关联:这三首诗共用同一诗题,形式上相对完整独立;内容上相互关联,围绕“断头”构想,扣住“意如何”展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从自己写到战友,诗意层层深化、拓展,三首诗组成了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浑然一体的组诗。
1.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联。
深入探究
2.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
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
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
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深入探究
3.找出三首诗中的意象并分类,分析其内涵及情感。
意象
内涵
情感
泉台、烽烟、血雨腥风
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纸钱
捷报、自由花
概括革命征程的艰辛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坚定乐观
表达不屈的革命意志
表达革命必胜的信念
深入探究
4.品析“招”“斩”“正”“须”“多”“飞”这几个字的表达效果。
动词



表现出把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的气概,空间广阔、声势浩大。
威力巨大,沉着痛快,特别能表现诗人对“阎罗”的憎恨。
想象捷报来得又多又快,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深入探究
4.品析“招”“斩”“正”“须”“多”“飞”这几个字的表达效果。
副词



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
表现出革命时间之长、过程之艰,也流露出诗人回忆征程的自豪之情。
表达了诗人对战友的无限期望。
深入探究
5.学完《梅岭三章》后,谈谈你从中产生怎样的感悟,获得怎样的启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回顾近现代中国走过的峥嵘岁月,无数仁人志士用不屈的意志、激昂的斗志与坚定的信念撑起中国的脊梁,传承红色的基因:陈毅在生死关头,愿取义成仁,坚信“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不畏牺牲,拍案而起;鲁迅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一路风雨兼程,幸福来之不易,我们在缅怀先烈、纪念历史的同时,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习革命乐观精神,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回首征程
展望未来
勉励战友
招旧部(继续战斗)
斩阎罗(至死不渝)
头悬国门(死不瞑目)
诸君努力(激励战友)
事业必胜(信念坚定)
未来可期(充满信心)
个人
战友
事业
结构梳理
梅岭三章
乐观坚定
视死如归
这三首诗中,诗人追怀往昔,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勉励战友,激励幸存者继续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展望未来,革命信念乐观坚定。全诗表现了诗人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主旨归纳
拓展延伸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把我的眼睛挖下来挂在吴国国都的东门之上,我要看着有朝一日越国人从这里进来灭掉吴国。”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所灭。
悬昭东门
[注释]
①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即将赴日留学,时年19岁。
②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③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一说指各种科学。④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
⑤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⑥蹈海:即跳海殒身。这里是借用陈天华留学日本时,为抗议日本政府无理驱逐中国留学生,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一事。
《大江歌罢掉头东》比较阅读
大江歌罢掉头东①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②群科③济世穷④。
面壁十年图破壁⑤,
难酬蹈海⑥亦英雄。
深入探究
这首诗与《梅岭三章》在诗歌体式及情感表达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体式
情感
都是七言绝句,都是以旧体写新意。
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及誓死不屈的救国意志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