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6 11:2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 (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人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迫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结合注释,梳通文意。
1.指导学生将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文中相关位置处,并将不懂之处作上符号。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初]当初。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3.请学生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老师指导学生强化对一些语句的把握。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去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第二步,学生精读课文:
课堂探究:
1.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讨论并归纳:孙权劝学,先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讶的神态。”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尸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这些话表明孙权劝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并归纳;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且很有学识,是东吴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劝学的结果,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请解释词语“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你还不知道吗 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6.请解释词语“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现在也有用“刮目相看”的。
造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三步,背诵课文,现代审视。
你对文中阐述的观点有怎样的理解?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总结固趣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才识大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布置作业:
预习《谈骨气》,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关于司马光的轶闻趣事
一、司马光砸缸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二、功名早成
宋仁宗宝元初年,年仅二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可谓功名早成。然而,他却不以此自满自傲,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一席话反映出青年司马光不图虚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成圣称贤。此后,他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司马光历来朴素节俭,不喜欢奢侈浮华的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考中进士后,皇上赏赐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这是圣上赏赐的,不能违背君命。”这时他才插上一枝花。这件事,到了司马光晚年,被他写进家训来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要注意节俭。
此外,司马光对双亲特别孝顺。他被任命为奉礼郎时,他的父亲在杭州做官,他便请命要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离父亲近些,可以奉养双亲。
司马光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担任并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判时,西夏人经常入侵这里,成为当地一大祸患。于是,司马光向上司庞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然后招募百姓来此地耕种。”庞藉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郭恩去办理此事。但郭恩是一个莽汉,带领部队连夜过河,因为不注意设防,被敌人消灭。庞藉因为此事被罢免了。司马光过意不去,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要求辞职,没得到允许。庞藉死后,司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为自己的母亲,抚养庞藉的儿子像抚养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贤德之人。
三、经世致用
步人仕途后的司马光仍然潜心学习,力求博古通今,他通晓音乐、律历、天文、数学,而对经学和史学的研究尤其用心。
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己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政事,力图拯救国家。
四、直谏忠臣
司马光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亦能坚
( http: / / www.21cnjy.com )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而在举荐贤人、斥责奸人的斗争中,他也敢触犯龙颜,宁死直谏,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下来。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怕提起继位的事会触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讳,群臣都缄口不言。司马光此前在并州任通判时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这次又当面跟仁宗说起。仁宗没有批评他,但还是迟迟不下诏书。司马光沉不住气,又一次上书说:“我从前上呈给您的建议,马上应实行,现在寂无声息,不见动静,这一定是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马上做这种不吉利的事。那些小人们都没远见,只想在匆忙的时候,拥立一个和他们关系好的王子当继承人,像‘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这样大权旁落的灾祸,真是说都说不完。”仁宗看后大为感动,不久就立英宗为皇子。
……
司马光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一直坚持这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则,被称为“社穆之臣”,宋神宗也感慨地说:“像司马光这样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错误了。”
五、高谋远略
司马光经常上书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大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他曾说修心有三条要旨:仁义,明智,武略;治国也有三要旨:善于用人,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司马光的这一主张很完备,在当时有一定积极意义。
朝廷下诏在陕西征兵二十万,民心大乱。司马光认为此举不妥当,便向掌管军事的韩琦询问。
韩琦说想用突然增兵二十万来吓唬
( http: / / www.21cnjy.com )敌人。司马光认为这只能欺骗一时,而且庆历年间征兵戍守边地,已经把老百姓吓怕了。韩琦说他不会用老百姓戍边,司马光表示不信。不出十年,事情果然如司马光所料。
……
司马光对于朝廷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带病处理各种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别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病危时,他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还不停地呓语,说的全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逝世,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到消息后,和哲宗亲自去吊唁,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京城的人听到噩耗,都停工前往吊祭;岭南封州的父老乡亲,也都备办祭祖;都城和周围地区都画了司马光的遗像祭祖,吃饭时必定为之祈祷。
六、盖棺定论
司马光一生忠孝节义、恭俭正直,他安居有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事有礼。在洛阳时,司马光每回去夏县老家扫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马旦。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不仅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还像照顾婴孩一样照顾他。
司马光一生从不说谎话,他评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时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平生的所作所为,皆问心无愧。百姓全部敬仰信服他,陕州、洛阳一带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错事,就说:“司马君实会不知道吗?”
司马光一生清廉简朴,不喜华靡。史书上记载着他这方面的许多小故事,传为美谈。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他的品德,愿意与他为邻。据说,司马光的妻子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最后,他还是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马光的警枕与乐园
司马光,生于北宋,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曾经做过宰相,还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自幼聪慧机警,他五岁时破缸救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然而,他的聪慧却与喜爱读书的个性很有关系;即使他当了官,仍旧勤于学习。他在白天公务繁忙,只好夜来念书,为免自己睡得太久,他竟用一段圆木头来代替枕头。这圆木枕硬梆梆的,与脑袋接触面又小,睡久了便会感到不适,想转动一下,但当头一离开圆木枕,圆木枕就滚开,头自然碰撞到床板上。于是,司马光便会清醒过来,继续读书或写作。后来,他给这个枕头取名为“警枕”。
司马光爱读书,也爱藏书。他家建了一座藏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楼,内有各种文史书籍万卷以上;他埋首于这座藏书楼达数十年之久,还给它的所在地取名为独乐园。他很爱惜书本,每次读书前,为免把书弄脏,总要先揩抹桌面,铺上一层毡毯,然后小心地把书平放在毯子上,这才开始阅读。每当他看完一页,总是先用大拇指轻轻托起书页边缘,然后加上食指,小心地翻过,从来不用指甲去刮书页。他轻易不肯捧着书读,更反对人家把书卷起来读或把书页折角。
司马光荐才
北宋名相司马光并非一直春风得意,在他失意赋闲在家时,他曾一度消沉。好在他热爱读书,喜欢交朋友,与友人一起举杯小酌,谈古论今,时光也好打发。
司马光当宰相后日理万机,案头文书堆积如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中有不少是旧友来函。这些人在给司马光的信中,多半是回忆旧情,欲勾起司马光的怀旧情结,然后就是叙述个人目前处境如何不好,大有怀才不遇的感叹,继而或暗示或者恬不知耻地表示希望得到司马光的提携……司马光对这些来信并不是每函必复,对其中啼饥号寒者有时也给以恰当的接济;对有意进取功名者复函表示鼓励;对厚颜讨官要爵者则置之不理。
司马光也并非全然不念旧情,公余,他也有时忆起故旧,对旧友中那些德行好、有才气的,他是忘不掉的。
这一天,史馆的刘器之来拜望司马光,谈完公事后,司马光问刘器之道:“器之,你可曾知道,你是怎样进入史馆的?”
“知道知道!若不是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兄为荐,器之将依旧是布衣寒士……”
不等刘器之说完感恩图报之类的话,司马光又问他道:“那你可知我为何要推荐你呢?”
“知道知道!这完全是君实兄有念旧之情……”
“哈哈!这点你就说错了!我的故友旧交倒确实不少,如果仅因念旧而荐人,那朝廷里不到处都会有我的旧友?”
刘器之听后一时茫然,他静待司马光说下去。
司马光接着说道:“在我赋闲居家时,你经常去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里。我们在一起谈文论史,各抒己见,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嘻嘻,回想起那段生活,还真有些意思。我当时心境不好,你常常宽慰我,鼓励我。我那时无权无势,能有你这样的朋友,真是幸事!后来我做了官,如今已是宰相,那些过去的泛泛之交,甚至仅见过一面、对答过几句话的人,都纷纷给我来信,借叙旧为名,行要官之实。可只有你是从不给我来信的人!你并不因为我居高位而生依附之心,你对我一无所求,依旧读书做学问!对失意人不踩,对得意人不捧,这就是你与其他人的最不同处。我就是冲这一点竭力向朝廷推荐你的……”
刘器之听罢,起身对司马光深深一揖:“君实兄知我,我由此更知君实兄!”
孙权简介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剿灭了黄祖。 同年,曹操南下,刘备大败,曹操占了荆襄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黄盖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战后,孙权为联合刘备,将其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后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刘备。后刘备取川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单刀会后讨回了三郡。后孙权出战合淝,被张辽击败。217年,魏吴大战于濡须口,双方均不能获胜。濡须口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和睦,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关羽。
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关羽被带到建业后,孙权将关羽杀害,并将头颅送给曹操。220年,曹丕代汉。孙权宣称东吴是魏国的附庸,曹丕授予孙权九赐。221年,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火攻大破刘备。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讲和。孙权与蜀汉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让徐盛火攻破敌。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亲自率军攻打江夏,却因太守文聘的坚守而败。
229年,孙权称帝,东吴政权正式成立。2
( http: / / www.21cnjy.com )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称帝后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丞相顾雍无故被杀,大将军陆逊忧愤而卒。在立太子方面,孙权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子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孙权的故事

张昭是托孤大臣,孙权称之为师傅,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徒俩酒后所做的事的确令人刮目。一次,孙权大宴群臣,喝大了,将酒泼在群臣的脸上并用发硬的舌头说,今天一醉方休,不醉倒在桌子底下任何人都不许走。张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孙权一愣,赶忙派人追回陪着笑脸说,一起乐乐而已,公为何发怒嘛?张昭说,昔纣王作糟丘酒池夜夜沉迷酒色,当时也说只是乐一乐,没有认为是什么丑事。孙权面有惭愧之色,酒宴不欢而散。
辽东公孙渊要求归顺东吴,孙权很高兴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派人带了珍宝印绶前往,张昭劝谏说,公孙渊并非真心降吴,我们如此重视,一旦他改变主意将我们的使节扣押,以此讨好魏主,昧下我们的财物事小,被别人耻笑事大。孙权与之争论,张昭固执己见,孙权大怒按住佩剑曰,东吴士大夫入宫朝拜我,而出宫就拜你,我对你已经够尊敬的,你却每次都跟我过不去,为什么?张昭也毫不示弱怒目圆睁吼道,我知道你不会听我的劝谏,但我依然要尽职尽责,因为太后临终呼老臣於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说完泪流满面,孙权也扔掉掷佩剑,与昭对泣,可事后依然派人前往,张昭一气之下称疾不朝,孙权恨之,故意土塞其门,张昭更倔,将门里面也用土堵塞。结果公孙渊果然诈降,孙权理屈,前往张家赔礼,张昭不见,孙权故意火烧其门逼他出来,张昭誓死不出,孙权赶紧命人灭火,张昭的儿子怕事情不可收拾忙扶出父亲,孙权嬉皮笑脸地拉张昭上车请回宫中,摆开赔罪宴,当着文武百官满饮三大斛,不知不觉又有些大了,说:“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

师旷劝学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晚了 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拿着蜡烛在走路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平公说:“说得好!”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什么时间开始都不晚,学与不学不一样,而荀子在《劝学篇中更提出了终身学习观点,我们对待学习应有一个什么态度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应探讨的问题之一。

附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孔子劝学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附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古代的“劝学诗”

劝其立志的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勉励刻苦勤学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
《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代刘过
《书院》)

劝勉惜时的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宋代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