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北师大版语文(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学课件:《蛇》 (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北师大版语文(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学课件:《蛇》 (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7 08: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导入新课????????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2018/11/172蛇学习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诗的意象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纳兰容若《浣溪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戴望舒《秋天的梦》1、 什么是意象?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歌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物象,即那些客观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的情感印记。说得通俗点,就是诗歌中诗人借以抒发感情的那些具体的人、景、物等等。
视觉对象 → 视觉形象
+
主观色彩

意象


意识情感2.意象的来源:☆来源于诗人自有记忆以来的整个感性
生活经历。☆可通过阅读、通过欣赏其他艺术而再 造。☆可在潜意识中形成,如梦幻。3、 意象的种类 ⑴直接意象
⑵间接意象 直接意象——就是诗人脑海中直接浮现的关于某一事物的表象,诗人的思
想感情直接渗透到具体的表象之中。举例:
《静夜思》,里面的床前雪白的月光,还有作者的举头、低头,这些都是直接意象。来自作者的亲身感受。
还有,《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为意象,借以寄情,避开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直接意象以两种形态呈现:
单个意象
集合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
“枯藤”就是单个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等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 ,就是集合意象。它们一起营造整首曲的意境。
“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间接意象
间接意象——就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直接倾注在意象上,而是通过意象曲折地暗示出来。
如: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 (时光流逝的感慨)
“风,/象一个太悲哀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象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艾青。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对当时惨遭战乱的现实作的艺术写照。(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 ) 如:诗经中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其中伊人,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成了一种象征,可以是指情人,可以指贤人,可以指渴望不可即的人生境遇,因为这些情况都和诗中所写的苦苦追寻伊人但又追寻不到相吻合。所以可以用这些意象来体现,构成象征意味。间接意象分为 :①比喻意象
②象征意象
单个意象
直接意象
集合意象
意象
比喻意象
间接意象
象征意象 4、意象的选择⑴选取最能表现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
⑵选取内蕴丰富的意象
⑶选取新鲜的意象 阅读《诗的意象》1、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灌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主观化了的)客观物象,如:景、物、人等。
2、 意象的种类
⑴直接意象
①单纯意象:独个,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②集合意象:意象群,共同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⑵间接意象
①比喻意象:诗人抓住与所表达情感、所抒写人或物具有某种相似点的物象,化抽象为具象,间接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一般是个别组合为群体,成为一首诗歌;或单独成为诗歌的一个部分。
一般来说,隐去了本体的暗喻,为诗人所青睐。
②象征意象: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精神内容的意象。其特点,或者是具有传统的象征意义,或者是做作临时赋予的象征意义。但一般是整体的,或者通篇围绕的。 ?
一般来说,使人往往隐去象征的本体,仅保留象征体,从而使诗歌更加的耐人寻味。
⑶意象的破解
诗人营造诗歌,一般比较含蓄,有时还会尽力地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意念隐藏起来。而隐藏的主要办法就是采用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我们是否读懂一首诗歌,就要看是否找到了诗歌意象(显性的)所隐藏的本体。这个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诗歌密码的破解。一旦突破了作者有意设置的障眼法,读者会获得阅读的审美快感。 ?
我们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艺术品位,往往就要从意象入手,由表及里,深入诗歌的内核,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深刻地把握诗歌。
3、意象的选择
⑴选取最能表现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
⑵选取内蕴丰富的意象
⑶选取新鲜的意象
4、“意象突破法”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体会主要意象的表层意义和深刻内涵。
第二步:抓住配合意象(次意象)或意象群,体会其辅助意味。
第三步:扯出诗歌意脉,注意细节,把主意象放到意象群和诗歌整体意脉中去品味。
2018/11/17262018/11/17272018/11/17282018/11/1729蛇冯至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3年参加浅草社。1925年参与创办沉钟社。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西方文学中特有的一种抒情诗体。诗行总数为十四行,有固定的音律。约在13世纪兴起于意大利,分为两类:一是意大利十四行诗,又称彼特拉克体(因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确定了此诗体形式);一是英国十四行诗,又称莎士比亚体(意大利十四行诗传入英国经莎士比亚改造而定型)。20世纪20年代,十四行诗经闻一多等人介绍传至中国,产生了像冯至《十四行集》这样的代表作。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
??
? 1926年蛇?
?
冯至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sǒngfēi
整体赏析全诗分为三节。
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比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这个比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表达了恋人不在身边,诗人倍感“寂寞”之情。蛇的特点:沉寂无言
忠诚相伴
热烈缠绕作者为什么选择“蛇”这一意象?提示:作者写了它的哪些特点?
它与“寂寞”到底有何相似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寂寞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沉浸其中,挥之不去。而爱的寂寞既痛苦又甜蜜,即热烈又冷寂。这种感觉就像蛇的沉寂无言、忠诚缠绕。这种相似性是作者选择“蛇”这一意象的原因。
用“梦” 而不用“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梦”是姑娘在想念,
“见”则似乎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
“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第二节写“蛇”的“相思”
(乡思为相思谐音)
间接表现法:
“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 “乌丝”透露出几点意义:
一,他所想的姑娘是拥有一头浓郁的秀发、年轻而有活力的少女。
二,作者的情感是含蓄的,而不敢有进一步要求。
三,头发的意象给人的感受是朦胧的美感。 而不从正面描写姑娘的长相,却强调姑娘的美在于一头乌黑的发。 古典诗词中制造“双关”的手法很多,谐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

“晴”与“情”同音,表现了在朦胧恋爱中的男女有趣而微妙的心理。诗句借景言情,妙手偶得,风格轻快流丽,妙语天成,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双关妙用。
谐音双关手法“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由于“莲”与“怜”音同,“莲子”也即“怜子”,“青”即“清”,“青”即“莲子”的颜色。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真。
“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
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
“梦境”的多种理解:
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一方面是暗示姑娘羞涩含蓄。
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我”对姑娘爱慕的意愿与企盼。
总之,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则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喜。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问题探究 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寄托了当时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这“蛇”并非“蛇”,而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对爱情的渴望之情。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

“蛇蝎之心”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人们对蛇痛恨、鄙夷的态度。
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

艺术特色上,既有优美的意境,又在饱含着象征性。
在格律形式方面,注重语言的整合和内在的音节美,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旋律。
每节四行,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体相近。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盛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课本30页“思考与探究三”的第二题比较阅读
作者介绍:
徐玉诺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强烈地显示了“为人生”的创作意愿和五四时期那种孜孜求索而终陷苦闷境地的心态特征。他的诗喜用奇特的意象,常产生一种怪异的感觉,时人戏谑地称为“魔鬼派”。 鉴赏:
在《跟随者》这首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将烦恼比作“蛇”。“蛇”往往被视为阴毒邪恶的象征,而烦恼是人所共有的负面情绪,这两者之间表面上没有直接联系,但它们却有内在的相似性——都是人们避之不及的“跟随者”,诗人抓住这一特点,以“蛇”作为烦恼的“符号”,准确地描绘了“烦恼”这种抽象的感觉。 在第一节中,“烦恼是一条长蛇”,诗人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场景——“走路时”、“割草时”、“睡觉时”,概括一天的生活,一天当中的每一时刻都只看到“长蛇”的一部分,夸张地表现了烦恼之长。第二节“烦恼又是红线一般无数小蛇”,烦恼之蛇“红色黑斑的腰部”已在诗歌第一节中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这里“麻一般”的“红线”,再次突出这种令人生厌的“红色”跟随者“普遍在田野庄村间”,给人以视觉的压力,也形象地表现了烦恼的多与密。无论是时间的变换还是空间的转移,诗人似乎都无法摆脱“烦恼”的追随,“开眼是他,闭眼也是他了。”简单的两个动作,流露出人生活于烦恼之中的绝望。第三节,诗人在语义和情感上运用了一个转折,否定了前两节烦恼的象征符号“蛇”,进而感叹“呵!他什么东西都不是!”,诗人跳出比喻的圈子看烦恼,将烦恼从有形化为无形,更显出烦恼之苦的不确定性,诗人认清“他只是恩惠我的”无影无形的“跟随者”,表明了诗人对烦恼开始持接纳的态度,然而褒义的“恩惠”正是以反笔写出接纳烦恼的无奈,诗人再用“尽职”描写烦恼,加深了被烦恼跟随的痛苦。 以往写烦恼的诗篇着眼于对内心愁绪的抒发,徐玉诺的《跟随者》更多地描绘了烦恼本身,诗人没有将笔墨放在自己的感受上,但是读者却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诗人孜孜求索而终陷于烦恼之境的苦闷心情,同时也联想到自己的种种烦恼。这正是《跟随者》的高超之处。 1、表达的情绪不同。冯至表达的是“爱情的寂寞”,而徐玉诺表达的是“人生的烦恼”。
2、表达技巧不同。徐玉诺的《跟随者》是把“烦恼”比做“长蛇”和“无数小蛇”,但最后一节做了否定,“烦恼”是命运的跟随者。他诗 中的“蛇”是一种单向的比喻。
两首诗都是以蛇的隐喻来表达诗人年轻时的丰富情感 冯至的《蛇》抒发了两性之间爱情的相思,它更具有对话性和戏剧性,抒情围绕着统一的意象“蛇”展开。因为爱情是内心中最缱绻(qiǎn quǎn(1) [fast]∶牢结;不离散。(2) [tenderly attached]∶情意深厚)的情感,在表达上是层层递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