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北师大版语文(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学课件:《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北师大版语文(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学课件:《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共5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7 08:4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导入新课??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08年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去看奥运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去北京最便捷呢?当然是乘坐火车了。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触动一代人灵魂的质朴呼告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作者及创作的背景。?
⑵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重点: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而含蓄。知人论世——时代背景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它导致许多青年彻底改变了个人的命运。诗人记录的这个生离死别的场面成为了一个历史的镜头,非亲历者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甜酸苦辣。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阿城插队内蒙古时托人抄录了食指的全部诗作,陈凯歌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的。这种回归“原始”的流传方式,既暗示了此诗所遭受的特殊命运,又为其历史价值提供了某种证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①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
②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

③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④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
⑤——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 就要卷走车站 / 北京在我的脚下 / 已经缓缓地移动 //
⑥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 ⑦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   
1968年12月20日
掌握词语——骤(zhòu):1.(马)快走。如:驰骤。2.急速。如:暴风骤雨。3.突然;忽然。如:天气骤变。本文取此义。
缀(zhuì):1.用针线缝合。如:缝缀。2.组合字句篇章。如:缀辑。3.装饰。如:点缀。 棂(línɡ):旧式房屋的窗格。如:窗棂。 阅读诗歌,整理每节的内容。1、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告别北京2、火车开动离京 迷惘失落3、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4、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5、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 6、7、依恋北京 惶惑无助诗中反复出现“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有何用意?诗人在这一刻感受如何?透过诗人的感受你能不能想象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理?用诗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作者为什么把“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为题目? 诗人坐上火车离开北京时,火车是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这个时间概念抒发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什么样事实你知道吗? 【明确】它除了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和一个充满意识形态的城市这两个基本事实外,还隐含着三个事实。
A 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B 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娃”,昨天还在校园里,在家庭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据说当时在北京火车站要设立急救站,由于过度悲痛,很多人都昏死过去了,哭喊声震天动地,场面异常壮观,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客死他乡,谁也不知道这场运动要什么时候结束。C 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上山下乡前,无数中国城市青年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一些曾经积极参与过文革运动的城市年轻人经过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后,意识到自己被人所欺骗利用,至此彻底放弃了曾经坚信不疑的革命理想以至于一切理想,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的道德失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
对于这个朴实的开头,我们不禁生发出更多的联想,而这些正是诗人极力想要表现的东西。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心理感受?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剧烈的抖动,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心胸,我的心变成风筝,声浪要卷走北京站,北京缓缓移动。诗人的心理感受如何变化? 【点拨】起初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因为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四点零八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从此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他想抓住一点东西,来消除这种惶恐和悚惧。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这是”两句运用反复修辞强调这是定格在作者心中最难忘的时刻,这是即将告别的最后的北京。
“海浪”而非“海洋”强调人多,与“翻动”搭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知青离京亲人送别的热烈场面。
“尖厉”表明汽笛很刺耳,暗含了作者不愿意听到、不愿意离开北京的心情。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剧烈抖动的北京建筑” 是幻觉意象,实际上抖动的是即将离去的火车,“剧烈”写出了车启动瞬间作者的惊愕感觉,离京对于一个20岁的知青内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 第一部分:描写离别场面,以及离别时的痛苦和迷惘。在汽笛声中,为什么作者感觉“北京车站剧烈地抖动”?作者又为什么“吃惊” “不知道发生什么”? 【点拨】
A这是一种幻觉:鲁迅说,当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人一迷茫就会产生幻觉。
B“剧烈地抖动”的车站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在开阔的空间范围上,作者把握住这特殊的历史时刻,作者此时对“北京火车站高大的建筑”的感受,超越传统的视觉逻辑,深入到生命的潜意识中去,表现为一种冥想的哲理意味。
C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迷惘、无助和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每个人都对未来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但没有哪一个人的恐惧像当时的知青,恐惧来得如此强烈。这就好比我们算命算卦一样,只不过是对未来不可知所产生的恐惧的一种安慰吧。尖锐的汽笛声,就好像在宣读死亡判决书一样,他们已经隐约认识到了,现实好像不像他们了解的那样美好,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察觉,诗人是敏感的,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艺术的功能告诉我们,有些既成事实是错的。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疼痛”是离开母亲离开京城的痛楚。“骤然”点明痛苦触动心灵时的猝不及防。
“妈妈”一句化用孟郊诗句,细腻形象地写出了内心的无比痛苦。
“风筝”一句运用比喻,写出了内心对母亲及京城的牵挂,依恋。第③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句诗化用了那位诗人的名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点拨】唐代诗人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为什么说“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作者为什么将自己比喻成“风筝”? 作者意识到要和母亲分离而依依不舍,对于离别后的情景感到惶恐不安,但又无法抗拒别离。感觉自已的前途像风筝一样飘摇,希望母亲能够拯救自己,因为线在母亲手里。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远离北京就等于远离母亲和文明。文革这场运动造成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
表达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自古以来,母子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永远割舍不断的感情。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游子的身后都有一双慈祥的目光在注视,都有一颗慈爱的心在惦念。“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当我们最无助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妈妈。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社会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背后的现实的黑暗、悲哀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线绳绷得”一句写出了痛苦的情感让作者感到窒息,难以承受。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卷”字写出了告别声浪之巨大之震撼。
“缓缓地移动的北京”幻觉意象,实际上移动的是火车,也写出了仿佛被北京抛弃注定漂泊的失落痛楚。 第二部分:具体描写离别时撕心裂肺的场面。“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中“卷走车站”有着怎样的表达作用?
【点拨】别离的场面可谓十分悲壮,“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和首段中“一片手的海浪翻动”正好呼应——前面是视觉,此处是听觉。通感的转移多么符合感情的发展过程!在火车终于开动时,汹涌的感情再不能用挥手充分表达了,只有用发自肺腑的声音才能显示出这种别离场面的悲壮性。“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是作者真实的感受吗?这一感受对诗人意味着什么呢? 【点拨】这是物我颠倒的错觉 ,传达出心声:脚下的大地仿佛被掏空,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写出诗人的失落伤感。“幻觉”意象的组合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点拨】作用:将内心的感情通过典型的场景加以外化,并将这些意象进行蒙太奇剪接,自然组合,强烈地反映了心灵受到的巨大冲击和事件的巨大影响力;而描绘的形象又是非常鲜明具体的。幻觉中“剧烈地抖动”的“北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 则表达了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幻觉”的组合还可以自由表达现实中没有而作者又希望其有的内容,这就好比我们看电影,现实社会中出现了罪恶,弱者需要帮助,坏人得不到惩罚,这时影片中英雄出现了,帮我们解决问题来了。小李飞刀告诉我们怎么解决导弹解决不了的事情;蜘蛛侠告诉我么什么叫不用翅膀也能飞行的道理;阿基琉斯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要让后脚跟暴露在空气外面;山村贞子告诉我们为什么熬夜看电视剧对身体不好。其实这不过是把我们个人的知觉感受带到客观世界中,并有机的联系起来,接着无限放大。其目的是给读者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
作者感觉到已经被北京抛弃了,被时代和文明抛弃了:在当时的官方政治话语里“上山下乡”被解释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天换地、大有作为的神话,从而掩盖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其实很多人是不想走的。食指这样的诗却以真诚朴素的态度,将个体的真实而独特的经验彰显出来。他具有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表现在这首诗中就是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来表达心灵悸动。 食指个人主观感受的表现,无疑是冲破文革中虚假的权威话语对个人的真实生活的遮盖,在这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艺术中,蒙在时代表面的灿烂辉煌的神话面纱才被撕得粉碎,显示出现实“黑暗与血污”的真相。在此之后,人性的觉醒才有可能随着个人的觉醒进入人们的脑海与视野之中。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抓住她的衣领”, 写出了作者离开时的依恋、迷惘、绝望和痛楚。
“亲热地叫喊” “妈妈啊,北京”,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深刻传达出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最后”与前面呼应,这是最后一面,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直接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最后的北京”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说了两遍?为什么要强调“最后”这个词?
【点拨】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因为那个动荡的年代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谁也无法预知将来能否回来,这也是内心迷惘与失落的一种外在表达。反复呼喊表达绝望与不舍。
这是最后的诀别,透射浓烈的悲壮色彩。北京是故乡,是文明的家园。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住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怎能不牵动读者的心呢?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邓小平曾说:我们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
分析离别场景中“手”的意象蕴含的情感内涵。
诗歌结尾处,诗人拼命地用手一抓,抓住了不知是谁的手,那种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在“抓”这个富于动作感的形象中得到了有力的升华。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抒情主人公“我”那张泪眼模糊的脸,那种悲伤、失落和无助。诗人的情感思路迷惘、恐惧(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震惊、绝望(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全诗把诗人对故乡家人的留恋,对自己现状和未来的惶惑和无助表现得深刻彻底。全诗主题 本诗通过诗人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描写了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凉场面,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到“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瞬间,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艺术特色言有尽而意无穷 幻觉意象的组合 拓 展欣赏食指《相信未来》相信未来相信未来
食 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 每每读此诗,那荡气回肠的感觉伴随着油然而生的勇气,令我不顾一切地吼出来,用声嘶力竭的咆哮宣泄一往无前的悲愤。每每读完此诗,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在翻腾激扬彭湃的心绪后,又带给我无畏的缄默。 热爱生命
食 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地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79年品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