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6 22:3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孟子二章
【走近作家】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写作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候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排比的运用,增强语势,论述透彻全面,节奏鲜明,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增添了文章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美感。?(2)多种论证手法的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多种论证方法,多角度烘托观点,更全面更透彻的论证观点,增强真实性、说理.
【词语积累】
1.通假字
①动心忍性??忍,通“韧”,使……坚韧。②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③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④法家拂(同“弼”)士。?拂(bì),通“弼”,辅佐。⑤畔:通“叛”
2.古今异义
【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
【去】古义:离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古义:放弃?委而去之今义:委任??
【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
【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
【所以】(古)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常与“因为”连用。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饿】饿其体肤??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
【筑】?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士】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所以】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因,由于
【发】发于畎亩????被举用??发于声????显露,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法家拂士????通“弼”,辅弼
4.词类活用
?①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②?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③?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
④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⑤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忍?????
⑥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错乱
?⑦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⑧?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5.文言虚词
【之】?①代词?他?亲戚畔之。②助词?的?三里之城。③动词?到?寡助之至
【而】①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②?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③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于】①从??舜发于畎亩之中??②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在?而死于安乐也
【以】?①?凭???以天下之所顺??②?用来?所以动心忍性
【主旨解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优裕的环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导致人的颓废和堕落。
【文本链接】
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郭(guō)? ? 粟(sù)?? 亲戚(qīng??qi)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士(b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C???)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答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以后才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解析:翻译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⑴句要先突破重点词语“.故”,?⑵句应重点突破“忧患”和“安乐”二词,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
5.孟子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战必胜”的原因是(C???)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解析:结合?全文可知君子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天下之所顺”,即指“人和”,也就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也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阐述了孟子??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
7.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解析:本文列举了舜、傅说等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最终有所作为,解答本题时,思路较为宽泛,只要切合题意的古今中外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均可。参考答案:?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创新能力运用】
(一)阅读课文,完成8~12题。
8.下列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解析:本题的A项句子的含义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据此可知,“域”在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环而攻之而不胜
A、以??????????????????????????????B、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杜少府之任蜀州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于???曹操比于袁绍???????????????D、而???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本题的D选项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结合该句的意思“而”是表示顺承关系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可译为“选择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因而“而”字在本句中也是表示“承接、顺承”的关系,由此可知,D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1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了论点。由此可见,C项不正确。
12“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是一道自我表述题,允许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据,结合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吻合的例子来分析。
(二)阅读《太宗论盗》,完成第13~16题。
太宗论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哂(shěn):讥笑。③切:逼迫。④平:太平。⑥户:大门。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或请重法以禁止(有人)?????????????⑵朕当去奢省费(去除)
⑶轻徭薄赋?(??减轻??)??????????????⑷安用重法邪?(怎么)
解析:本文篇幅短小,把握重点词语即可理解全篇。本题的四个词语皆为重点。答题时,应结合原句来理解,还可联系我们所积累的课内文言文中与之相关联的词语,辨析含义及用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词语。
⑴路不拾遗????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
⑵商旅野宿?????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解析:这是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理解第一个词语要先突破“遗”的含义,第二个词语抓住“商旅”的含义。
15.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
解析:解答本题,可从选文找出回答该题的原句,当有人建议以重法禁止时,唐太宗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应采取“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的措施,这样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答案: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16.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用《岳阳楼记》中的语句回答)
【译文】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综合性实践学习】
17.比较阅读,把握《〈孟子〉两章》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以收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效果。
解析:此二章同为孟子的说理散文,自然有相同之处,不过,二者章法迥异,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孟子的说理散文的特点。通过反复阅读,可知章一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章二与之则恰恰相反,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可见其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
参考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可见,二章章法参差多变而析理透辟,议论相通,殊途而同归。
18.“永远的丰碑”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个专题栏目,该栏目每期介绍一位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清冽反响。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①“永远的丰碑”的含义是什么?
②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战斗英雄黄继光写几句赞语。
在抗美援朝上甘岭的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一个高地,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挺身而出,冲向敌人地堡。他用手榴弹炸掉敌人几个火力点,但还有一个火力点仍在喷着火舌,严重阻碍了战友前进。这是,他已经受伤,手榴弹也用完了。为了部队的前进,他忍着伤痛,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上甘岭战役最后取得了胜利。
③请你谈谈观看这个专题栏目后的感受。
解析:“永远的丰碑”是每日《新闻联播》的必播节目,根据每期节目可知每次均播报革命英烈的光荣事迹,他们的业绩、精神、英名永垂不朽,“永远的丰碑”由此而得名。黄继光的事迹感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为其写赞语时应是发自内心的,为了便于抒发感情可采用第二人称,用流畅生动的语言打动观众。最后一问谈感受可综合该栏目的特点,谈出这些革命先烈给你的感触,面对这些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你该怎么做呢?
参考答案:①示例:革命英烈的业绩、精神及其英名永存。②示例:你用血肉之躯,铺平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你虽然倒下去了,却在人们心中竖起了一座丰碑。③示例: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加倍珍惜。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