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学科素养水平调研试题 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2025.07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5.DBAAC;6—10.CCBAD; 11—15. BDADC;16—20.CBCAD; 21—25.BCBA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其中第28题18分,第26、27题各16分)
26.(16分)
(1)鸦片战争;(2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新中国成立(或开国大典);(2分)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2分)
(3)三大改造(或社会主义改造);(2分) 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2分)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文化大革命”。(2分)
27.(16分)
(1)《辛丑条约》;(2分)屈辱、被动、主权丧失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或中国重返联合国);(2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中美之间和则双赢,斗则俱伤;中美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实现合作与双赢。(言之有理即可,2分)
(3)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2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分)
(4)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没有外交;实力是外交的坚强后盾,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2分)
28.(18分)
(1)“九一八事变”;(2分)杨靖宇(或马占山);(2分)中国共产党。(2分)
(2)2006年;(2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答出两点得2分)
(3)评分标准:满分6分
水平等级 拟定的观点 材料运用与论述 赋分标准
A 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 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材料中两个以上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6)分
B 明确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了材料中的史实,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条理基本清楚。 (3--4)分
C 不够明确 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1--2)分
D 没有凝练出观点 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或仅仅重复材料中的史实。 (0--1)分
【示例】
观点:国共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分)
选择的史事:北伐战争 西安事变
论述:1926年, 蒋介石为总司令,中国共产党为先锋队,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在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两大军阀的主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声震全国;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联共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
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分)
综上所述,国共合作利国利民,国共两党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观点:国民党的反动行为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2分)
选择的史事:皖南事变 全面内战
论述:(4分)
观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2分)
选择的史事: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文革结束”
论述:(4分)
观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分)
选择的史事:中国重返联合国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论述:(4分)
观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国防力量不断增强(2分)
选择的史事:中国组建导弹部队 中国划分五大战区
论述:(4分)2024—2025 学年下学期学科素养水平调研试题
八年级历史 2025.07
( 时间 60 分钟 总分 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清政府于 1861年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简称“总理衙门 ”。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
等事务,是清政府一个权力很大的中枢机构。“总理衙门 ”
A.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成立的
B.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全权负责清朝的所有外交事务
D. 后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
图
1
总理衙门
)2.有一首歌谣唱道: “不是说天上的星星多么? 比不上太平
军的战士多啊!不是说天地的恩情厚吗? 比不上呼王(即洪秀全)的恩情厚啊! ”该“呼 王 ”领导的军队
A. 喊出了“扶清灭洋 ”的口号 B.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 曾经在廊坊一带痛击洋枪队 D. 在北伐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3. 1871 年, 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 。1872 年开始, 清政府分四批派遣 120 名 12~ 15 岁幼童赴美留学。1881 年,因保守势力阻挠,提前撤回 了 94 人。材料中的“幼童赴美留学 ”
A. 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 B. 全都顺利完成了既定学业
C. 发生在戊戌变法时期 D. 对中国社会没有任何影响
4. 1911年 10 月 10 日夜,湖北新军工程营士兵程定国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革命党人迅 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次日攻克总督衙门,成立湖北军政府。这一事件
A. 引发各省纷纷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 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彻底终结
C. 由孙中山亲自领导并制定详细作战计划
D. 直接促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5.昆明护国路的名称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A. 二次革命 B. 袁世凯称帝
C. 护国战争 D. 新文化运动
6.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历程时,整理出一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文字: “孙逸仙者,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为众人所共认……其名,非一家之私 号,乃新中国之象征也。 ”从这段评价中可以看出,该小组着重探究的主题是
A.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诞生 B.辛亥革命背后的先进思想理论支撑
C.引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关键人物 D.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标志
7.1921 年 7 月 23 日,13 名代表汇聚上海法租界望志路 106 号(今兴业路 76 号),后因 搜查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会议通过了党的纲领,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这一事件()
A.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B.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D. 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8.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在北伐 战争中,他曾领导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被誉为“北伐名将 ”,第四军也因 此被称为“铁军 ”。“他 ”是()
A. 朱德 B. 叶挺 C. 贺龙 D. 刘伯承
9. 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部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 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这表明
A. 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B. 北伐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C. 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之一 D. 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军
10. 这一革命壮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 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该“壮举 ”是指
A.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B. 瑞金红色政权的建立
C.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D. 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
11. 今年暑假,小红同学全家要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感受红色文化 的洗礼,他们要去的地方是
A. 广东广州 B. 江西瑞金
C. 福建古田 D. 江西南昌
12. 图 2“历史在这里拐弯 ”,是指
A.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B.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
(
图
2 《历史在这里拐弯》
)C.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垮台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3.“在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负责守卫的中国军队一个团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 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 58 人,最终守住了阵地。”材料描 述的战况出现在
A.第三次长沙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淞沪会战 D.平型关大捷
14 .在“双十协定 ”签订一年后,为了争取最后的和平机会,
民盟秘书长梁漱溟邀请周恩来回南京继续和谈。当他乘了一夜的火车到达南京时,看见了 报纸上国民党军队攻占张家口的消息。梁漱溟凄然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 平已经死了 ” 主要是因为
A. 国共没有了合作的基础 B. 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
C. 周恩来不愿再继续和谈 D. 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
15. 据统计,1901 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 74.7%; 1910 年这一比 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 51.5% 。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A. 发展曲折 B. 规模比较小 C. 分布不平衡 D. 技术落后
16.西藏和平解放前,我国在西藏的边境地区处于“有边无防 ”状态。而西藏和平解放后, 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边防,外防侵略,内护稳定。材料意在强调西藏和平解放
A. 推动了西藏人民与内地密切交流 B. 开辟了西藏人民幸福的光辉道路
C. 有效构筑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屏障 D. 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7. 1956 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工人完成新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试制任务时,厂区标语写 着“为工业化奠基而奋斗 ”。这直接体现了“一五计划 ”
A.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B.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C. 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 实现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
18. 图 3 是我国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经济发展趋势 示意图,可以看出从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到 1966 年的 这十年间,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征是
A. 停滞不前
B. 高速发展
(
图
3
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图
)C. 曲折发展
D. 持续走低
19. 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会议的召开
A.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B. 开启了建国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是新中国成立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D. 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
20. 2001 年 12 月,浙江某服装厂厂长得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激动地说: “我们的 产品终于能平等进入国际市场了! ”这说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 正式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序幕 B. 解决了成员国间的贸易争端
C. 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D. 有利于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
21. 2021年 7 月 1 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会上,习近平总书 记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 问题,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由此可知
A. 我国已经实现了共同富裕 B. 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我国没有了任何贫困问题 D. 我国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
22. 1997 年香港回归后,当地工人陈师傅发现“原有法律基本不变,工资还涨了 ”,他 感慨: “祖国强大才保住我们的好生活! ”这体现“一国两制 ”
A. 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统一 B. 赋予了香港完全自治权
C. 保障了港澳的繁荣稳定 D. 改变了港澳的社会制度
23. 2019 年国庆大阅兵中,“大国长剑 ”东风导弹方 阵(图4)铁流滚滚,火箭军战士誓言“随时能战、准 时发射、有效毁伤 ”。这彰显我国
A. 建成世界最强信息战部队
B. 战略威慑核心力量的成就
C. 海军战略威慑力量的提升
(
图
4 “
大国长剑
”东风导弹方阵
)D.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防成果
24. 1984 年 5 月,邓小平接见外宾阐述中国对外政策时指出: “ 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 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这反映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A. 坚持独立自主 B. 奉行互利共赢
C. 秉持共商共建 D. 注重睦邻友好
25. 1956 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方针。“双 百 ”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下列与“双百 ”方针密切相关的是
A. 《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 《白毛女》 D. 《红岩》
二、非选择题(共 3 道题,50 分。其中第 28 题 18 分,第 26 、27 题各 16 分)
26.(16 分)习近平强调,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 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 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 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
——1951 年英文版《马克思论中国》
(1)材料一中“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 ”具体是指哪一史实?它给中国 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是什么?(4 分)
材料二 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 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
(2)哪一事件的发生标志着“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材料二中“站立起来 ”的主要 含义是什么?(4 分)
材料三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 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 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 1956 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
(3)材料中“社会主义革命 ”是怎样完成的?据材料三谈谈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4分)
材料四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国的中心工作。其 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 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 ”和“ 阶级斗争 ”了。
——出自 1978 年 12 月 25 日《人民日报》社论
(4)材料四中的“ 中心工作 ”是在中共哪次会议上确立的? 历史上历时最长、危害最大 的一次“政治运动 ”是什么?(4 分)
27.(16 分)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 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 年初,经过反复谈判,列强向清政府提出正式“议 和 ”条件。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 ”来惩办,感激 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议和条件 ”是在哪一条约中实现的?结合 材料一和图 5 ,概括近代中国外交有哪些突出特点?(4 分)
图 5 漫画《扯线木偶》
材料二 1971 年 7 月 15 日晚,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公布了即将访华的消息。虽然他只 讲了三分钟,却成了20 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联合国内部的力量对比也随之 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摘自纪录片《大国崛起》
材料二中“联合国内部的力量对比 ” 随之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尼克松访华对中 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如何看待中美关系?(6 分)
材料三 截至 2023 年 3 月, 中国已与世界上 182 个国家建交,参加了 100 多个政府间国 际组织的工作。 中国举办“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
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图6)、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 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已经形成了 怎样的外交布局?有何历史意义?(4 分)
图 6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有何认识?(2分)
(18分)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 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现代史周年大事时间轴(部分)
(1)材料中哪一事件的发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一事件发生后,中国军民 奋勇抗击侵略,请列举其中一位重要将领。综合时间轴的史实,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 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是什么?(6 分)
(2)《天路》是国语歌曲,由北京曲作家印青和另一位词作家屈塬共同创作。两位音乐人 到青藏铁路施工现场采风时发现,铁路工人和藏族群众都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 ”。 歌曲由此创作出来。“天路 ”是哪一年建成通车的?它的出现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 的哪一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该路的建成通车有何历史意义?(6 分)
(3)选择时间轴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不少于两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 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 分)
八年级历史试题 第6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