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30 09:3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立足时空观念,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其发展趋势和特点。
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了解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和内容,认识其意义。
史料实证:利用史料,理解不同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家国情怀:了解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进一步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特色,增强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难点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内外交困下的应激反应
目录
民国中后期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形式的原因?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2018年的修订中出现什么变化?并分析其中变化的原因。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思考题: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动荡时局下的艰难探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 伟大时代下的继承创新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内外交困下的应激反应
材料1: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而已。然则变将何先 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 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日锢智慧,其二害日坏心术,其三害曰滋游手。
——1895年严复《 救亡决论》
材料2: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1)原因:
1、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废除
科举制积弊已久,难以适应新的时代条件
西学传入、洋务运动开展,培养新式人才对传统教育目标的冲击
依据材料,分析科举制变革的原因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内外交困下的应激反应
1、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废除
(2)表现:
戊戌变法时期:
(1)设经济特科
(2)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戊戌变法失败后,
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清末新政时期:
(1)1901年,建立学堂(大学堂、中小学堂、蒙养学堂)
(2)1905年,废除科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从1902 年起,科举考试不再用八股文。1905年,又有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联名上奏,提出"补救时艰,必自推学校始;欲推广学校,必自停科举始"。在这种压力下,清政府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内外交困下的应激反应
2、选官制度的变革
(1)改革机构:
①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②设立新部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2)选官制度改革:
②正式确立: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①新政更新选官制度:清政府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 、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学堂选官制度
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五等
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奖励出身大致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特点:采用考试;将学堂教育和官员任用结合。
清政府是如何进行选官制度改革的?建立了怎样的选官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内外交困下的应激反应
2、选官制度的变革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2)选官制度改革:
1903年14岁,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1904年,官费赴日留学。1910年回国。1911年 ,按照清朝学部的规定,到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考试,成绩为最优等,授“工科进士”称号。
适应时代潮流,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
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培养近代实用人才;
推动思想解放;
改革不彻底,带有浓厚的旧制度色彩,没有触及清政府专制本质。
(3)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官制度的改革产生什么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动荡时局下的艰难探索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
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内容:
①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考试权独立)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人事权独立)
影响:
积极:①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局限:当时未能真正实施。
“五权”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南京临时政府在官员选拔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有什么影响?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孙中山全集》
考试权必须独立
官员的选拔必须经过考试
2.北洋政府时期(1912.4--1928年)
考试和甄别
考试构 建立标志
报考条件
负责机构
考试类型
甄别负 对象
检验内容
作用
方式: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
政事堂铨叙局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动荡时局下的艰难探索
弊端:性别歧视,女子不得参加考试
北洋政府时期官员选拔的方式是什么?
建立
依据
内容
评价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
①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依法经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
③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
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动荡时局下的艰难探索
①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②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
③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观看视频,结合课文完成表格,梳理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②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动荡时局下的艰难探索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材料1: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2: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
——白钢《政治制度史》
【探究思考】 民国中后期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形式的原因?
国民政府一党专政;
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
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
政局长期动荡;
吏治腐败:
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
材料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依据材料分析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
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动荡时局下的艰难探索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动荡时局下的艰难探索
归纳总结
时段 选官制度 相关法令 评价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孙中山考试思想,制度未成形 1912系列法规草案 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但没有实施
北洋政府时期 考试和甄别 1913《文官考试法草案》 文官考试制度正式建立,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但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公务员制度 考选、铨叙 1929《考试法》 1933《公务员任用法》 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
但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伟大时代下的继承创新
【概念辨析】
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伟大时代下的继承创新
1、干部制度
(1)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
沿用旧制: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建立新制: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后
改革完善: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十八大以来
规范成熟: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干部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规范化、 制度化、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伟大时代下的继承创新
(2)根本原则:
党管干部原则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
1、干部制度
人民的好干部
——焦裕禄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伟大时代下的继承创新
2.公务员制度
(1)发展历程:
1993年
2005年
2006年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201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梳理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特点:
①坚持和体现党的基本路线
②坚持党管干部
③不搞“官分两途”
④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
思考:中国公务员制度具有哪些独特之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伟大时代下的继承创新
2.公务员制度
(2)特点:
材料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特色的法制化的国家机关人事管理制度的确立,这对于贯彻与实现党的基本路线,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析中国公务员制度》
 
依据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的意义。
①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
②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
③提升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为国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④公务员队伍的严格管理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伟大时代下的继承创新
2.公务员制度
(3)建立意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伟大时代下的继承创新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2018年的修订中出现什么变化?并分析其中变化的原因。
变化:在公务员职务、职级等方面的规定发生了变化: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2.公务员制度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些规定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统一领导,
党管干部等要求要进一步体现到具体规定中。
原因: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德才兼备,并贯穿公务员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环节。
两官分途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两者之间不能转任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指导原则 标榜“政治中立”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服务对象 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维护政府利益 人民。公务员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知识拓展】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相同之处: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对职位进行分类;广泛使用“考绩制”。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840-1912
1912-1949
1949-至今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05年
废除科举
学堂选官
留学毕业生选官
1913年
1933年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公务员任用法》
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1993年
近代以来选官制度在继承、发展中,不断完善,
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公务员制度
课堂小结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2005年
1.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人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这些做法( )
A.表明新政以教育改革为主 B.彻底否定了吏部选官标准
C.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颠覆了清政府的用人制度
2.有学者认为,科举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彻底改变了旧式价值观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课堂演练
C
C
3.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颁布的一部法案中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管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 剥夺了中国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B. 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C. 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D. 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4.近代中国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种官员任用方式形成于( )
A. 清末“新政”时期 B. 北洋政府时期
C.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D
B
B
C
5.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公务员制与西方公务员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直接影响 B.中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
C.西方公务员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D.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
A.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B.国家直接从各项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人才
C.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
D.我国干部录用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