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9 11:2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讲述了老子与孔子的思想主张以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本课上承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社会变革,下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老子“道”的思想和孔子“仁”的主张,学生可以理解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初步繁荣;而百家争鸣部分则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交锋与融合,帮助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思想解放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学派的核心思想,理解其产生背景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从历史角度分析思想文化现象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初步接触过中国古代历史,对孔子、老子等历史人物有简单认知,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兴趣。初中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需借助图片、故事等直观材料理解抽象概念。本课内容涉及道家、儒家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重点在于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核心思想及其影响,难点在于把握“仁”“道”“无为而治”等概念的内涵,以及各学派思想的异同。学生需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典籍资料,理解思想家们的主张,并能初步分析这些思想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思想发展的关系,使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思想文化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老子、孔子及诸子百家的主要活动及其思想主张,使学生准确把握百家争鸣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时空定位。
【史料实证】通过对《道德经》《论语》及相关出土文献的图文资料分析,使学生掌握运用文献与实物资料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比较道家、儒家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使学生能够客观阐释百家争鸣中不同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回应。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孔子兴办教育、老子倡导和谐的思想理念,使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树立以德立身、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老子的“道”、孔子的“仁”、百家争鸣
难点:道家思想的辩证思维、“无为而治”的理解、儒家与法家思想的对比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孔子见老子”这一历史典故,引发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关注,并简要介绍这是一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
【展示材料】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局部),描绘了孔子向老子请教的场景
“孔子适周,将问礼焉。” ——《史记·孔子世家》
【提出问题】
你们觉得孔子已经是很有学问的人了,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老子呢?
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学生,你最想向哪位思想家学习?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史料结合,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家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百家争鸣”背后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为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繁荣局面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老子和《道德经》
【教师活动】
材料1: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生卒年不详)
问题:根据《史记》记载,老子的身份和职业是什么?这些身份对他思想的形成可能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并填写表格:
项目 内容 推测影响
姓名
籍贯
职业
小组代表发言,尝试分析老子作为周朝史官,掌管典籍的经历如何帮助他形成对“道”的思考。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同学们准确提取了史料中的关键信息——老子是楚国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即国家图书馆的管理者,掌握大量古代文献。这一身份使他能广泛接触历史典籍,观察王朝兴衰,从而深入思考宇宙与社会运行的根本规律。
进一步讲解:正因为长期研读典籍、观察世事变迁,老子才提出“道”是万物本源和运行法则的思想。这体现了历史经验对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作用。
总结知识点: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他曾任周朝史官,掌管王室典籍,学识渊博。
特殊的职业背景为其哲学思考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历史视野。
【设计意图】
通过引入《史记》原始记载,培养学生从可信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借助身份与思想关联性的探讨,发展学生的历史因果思维;利用表格工具促进合作学习,提升自主归纳能力,体现新课改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理念。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教师活动】
材料2:《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王弼本《老子道德经注》
问题:这句话如何体现“道”作为宇宙本源的地位?你能用通俗语言解释它的意思吗?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阅读材料2,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在小组内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用图示或语言描述“道→万物”的生成过程,如画出简单的流程图:“道 → 一 → 二 → 三 → 万物”。
【教师活动】
点评学生表达:有的同学将“一”理解为混沌的整体,“二”是阴阳两气,“三”是阴阳交互产生的和气,进而化生万物,这种理解符合古人对宇宙生成的认知逻辑。
结合教材强调:“道”不是具体事物,而是无形无名的总根源,也是自然运行的总规律。人们应当顺应“道”的规律行事,即“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哲学的核心。
总结知识点:
“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
“道”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
人应顺应“道”的规律,做到“道法自然”。
【设计意图】
通过经典原文引导学生理解抽象哲学概念,训练文言文初步解读能力;以图示方式促进具象化思维,帮助初中生理解深奥哲理;小组合作增强表达与协作能力,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历史理解”目标。
对立转化与辩证思维
【教师活动】
材料3:《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河上公《老子章句》
问题:这段话列举了哪些对立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哲学观点?
【学生活动】
学生朗读材料3,圈出文中的对立词组(如美与恶、有与无、难与易等),并在纸上绘制“对立面相互依存”示意图。随后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对立转化现象?(如失败与成功、顺境与逆境)
【教师活动】
肯定学生发现:大家找到了六组对立关系,说明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他指出对立面不是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可以转化的。比如没有“长”就无所谓“短”,没有“前”也就没有“后”。
进一步引导:这种思维方式叫“辩证思维”。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反面转化,比如“物极必反”“祸兮福之所倚”,这对后人处理矛盾有很大启发。
总结知识点: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双方相互依存、可以转化。
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设计意图】
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借助生活实例连接古今思维,增强哲学思想的现实感知力;绘制图表发展可视化表达能力,促进深度理解,契合新课标“联系现实”的要求。
处世与政治主张
【教师活动】
材料4:《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材料5:《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问题:老子为什么用水来比喻最高的善?“无为而治”是不是什么都不做?你怎么理解?
【学生活动】
学生分角色扮演:一组扮演“儒家”(主张积极有为),一组扮演“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围绕“国家治理是否应该强力干预”展开简短辩论。辩论前各自依据材料准备观点。
【教师活动】
点评辩论表现:有同学指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强求,顺应自然规律。比如政府不过度征税、不频繁发动战争,百姓反而能安居乐业。
结合教材说明:老子提倡安于柔弱、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就像水虽柔软却能穿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苛政,向往“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人口少、欲望低、自给自足、邻国相望却老死不相往来。
总结知识点:
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
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回归自然简朴生活。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辨析“无为”的真实含义,避免望文生义;在比较中深化对道家政治理念的理解,体现历史学科的思辨性要求。
道家经典《道德经》
【教师活动】
材料6: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分为甲、乙两种写本,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老子》版本之一。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问题:这件文物的出土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帛书的材质(丝织品)、文字形态(隶书)、保存状态。查阅资料卡片了解“帛书”是什么,然后讨论:为什么古代重要文献会写在帛上?出土的《老子》版本与传世本有何价值差异?
【教师活动】
讲解:帛书《老子》的发现证明《道德经》在西汉初年已广泛流传,且内容基本稳定。由于它比后世刻本早数百年,更接近原貌,有助于我们校正传世文本的讹误。
补充:老子的学说集中体现在《老子》一书中,后称《道德经》。“道”篇在前,“德”篇在后,合称《道德经》。它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老子也因此被尊为道家创始人。
总结知识点: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又称《道德经》。
帛书《老子》的出土印证了该书早期流传情况,具有极高史料价值。
【设计意图】
利用考古实物增强历史真实感,培养学生“以物证史”的意识;通过观察与推理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理解经典文本的传承过程,建立文献与考古互证的思维路径,符合新课改强调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相关史事:“子”的尊称
【教师活动】
材料7:《礼记·曲礼下》:“大夫曰子。”又《论语·学而》中有“子曰”,指孔子讲话。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子”逐渐成为对著名学者的尊称。
——《礼记》《论语》,中华书局点校本
问题:“子”最初指什么人?后来为什么孔子、老子也被尊称为“子”?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7,完成时间轴填空:
春秋前期:“子” = ________
春秋后期:“子” = 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今天我们还用哪些称呼表示尊敬?(如老师、先生、院士)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教师活动】
点评并总结:最初“子”是贵族称号,专指卿大夫。随着教育下移和百家争鸣兴起,孔子、老子等学者通过讲学、著书影响社会,“子”便成为对他们学术地位的尊称。
延伸说明: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后期文化权力从贵族向士人阶层转移的趋势,也为后来“诸子百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总结知识点:
春秋前期,“子”是对卿大夫的尊称。
春秋后期,因讲学与著书之风兴起,“子”成为著名学者的尊称。
老子被称为“子”,体现其在思想界的重要地位。
【设计意图】
通过词义演变理解社会文化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语境意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尊称变化,增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借助时间轴梳理发展脉络,提升时序思维能力,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师活动】
材料1: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公》《论语·为政》
材料2: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3:
“孔子晚而喜《易》,读之,韦编三绝。”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问题:
结合材料与图片,思考:孔子为什么被称为“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仁”和“德政”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三则史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5分钟小组讨论,围绕以下任务展开:
从材料中找出体现孔子思想主张的关键词句;
结合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背景(如诸侯争霸、百姓困苦),分析“仁”和“为政以德”为何是一种进步的政治理念;
观察孔子画像,描述其神态、服饰,推测其身份与精神气质;
每组派代表用一句话概括孔子的历史地位。
【教师活动】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与深化讲解:
针对“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出这是孔子提出的人际关系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应有同情心与尊重,这在等级森严又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进步思想。
“为政以德”说明孔子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捐杂税,主张统治者用道德感化民众。这与当时许多国君依靠武力和权术治国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孔子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引用《史记》中“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说明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大规模兴办私学的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垄断。
“韦编三绝”的典故反映孔子晚年仍勤奋治学,体现出终身学习的精神,也说明他对古代典籍的重视。
图片中的孔子形象端庄肃穆,衣冠整齐,符合“礼”的规范,与其倡导礼乐文明的思想一致,有助于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总结知识点: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
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重建社会秩序。
他兴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培养大量人才,推动教育向民间普及。
晚年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为中华文化传承作出重大贡献。
其言行被弟子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设计意图】
通过精选《论语》原文与《史记》记载的真实史料,引导学生从一手文献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结合孔子画像增强历史人物的具象感知;以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学生分析历史背景与思想内涵的能力;紧扣“仁”“德政”“教育”三大主线,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孔子的思想贡献及其时代价值,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教师活动】
材料1: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墨子·兼爱中》
材料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3: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老子·第三十七章》(注:庄子继承并发展老子思想)
材料4:
“圣人之治民,先治其心,后治其身。故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韩非子·扬权》
▲《韩非子》书影
问题:
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学派提出的主张有何不同?这些思想对当时和后世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四则史料,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每组选择一个学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从材料中提取该学派的核心主张;
对比其他小组的结论,填写“诸子百家主张对比表”(表格包含:学派、代表人物、核心主张、治国理念);
结合图片中的人物形象与书籍书影,推测这些思想家的地位及其著作的重要性;
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尝试解释为何这一时期思想如此活跃。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与深化讲解:
针对材料1,《墨子·兼爱中》强调“相爱”可止战乱,体现墨家“兼爱”“非攻”的核心主张。墨子出身工匠阶层,反对战争浪费生命,提倡节俭与贤能治国,这与当时贵族频繁征战形成鲜明对比。
材料2出自《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这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孟子认为统治者应以百姓利益为先,才能赢得民心,实现长治久安。这反映了儒家重视道德教化与仁德治国的理念。
材料3引自《老子》,虽非庄子原文,但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基础。庄子进一步强调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主张超越世俗功名,追求内心安宁。
材料4来自《韩非子》,反映法家强调君主权威、依法治国的思想。韩非认为人性本恶,必须用严刑峻法加以约束,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才能结束乱世。
结合图片分析:
孟子像显示其端庄持重,符合儒家重礼、重德的形象;
墨子像朴素简朴,与其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的生活态度一致;
《韩非子》书影表明其著作在后世流传广泛,成为研究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总结知识点: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旧制度瓦解,新秩序尚未确立,为思想活跃提供了土壤。
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格局,士人阶层崛起,推动学术下移。
儒家主张仁政与礼治(孟子重仁政,荀子重礼法并用);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与尚贤;
道家(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强化君主专制;
兵家重视军事理论,《孙子兵法》奠定古代军事思想基础;
各学派相互辩论又彼此影响,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设计意图】
通过精选经典史料引导学生从原始文本出发理解各家思想本质,避免单纯记忆结论;借助人物画像与书影增强历史真实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小组合作探究促进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对比分析提升归纳与批判性思维。整个环节紧扣“百家争鸣”主题,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为后续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奠基。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探寻先哲智慧——走近老子与孔子的思想世界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观察教材中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竹简图片,结合课文内容,制作“老子与孔子思想对比表”,从核心思想、政治主张、教育观点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选取《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或《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语句,结合现实生活情境,撰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感悟短文,说明这些思想对今天人际交往或社会行为的启示。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结合语文课所学古文知识,尝试用现代汉语改写《道德经》或《论语》中的一段话,并设计一幅插画或书法作品进行展示,体现你对这段思想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现实联系与艺术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老子与孔子的核心思想,提升历史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融合语文与美术学科,增强文化认同与综合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生平与思想核心
《道德经》与道家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生平与思想主张
教育贡献与《论语》
三、百家争鸣
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影响与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老子、孔子及百家争鸣展开,内容丰富、思想性强,适合采用讲授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道”与“仁”的内涵,结合图片、史料增强直观理解。教学中语言力求简练生动,但在讲解抽象哲学概念时略显抽象,部分学生理解存在困难。优点在于能结合现实案例帮助学生建立认知联系,不足在于时间安排较紧,庄子、韩非等人物讲解略显仓促,今后应合理分配时间,提升语言表达的层次感与逻辑性。
课标分析
本课内容符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理解其历史影响”的要求。教材通过介绍老子、孔子及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突出了百家争鸣这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的形成及其深远影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理解重要思想文化成就及其历史价值”的要求。同时,通过对孔子教育贡献和儒家思想发展的阐述,落实了“认识教育、思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课程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课前任务
课前任务
老子姓______,名______,字聃,是春秋后期______国人。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______”,他认为这是万物的总根源和运行规律。
老子主张“______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的学说集中记录在《______》一书中,也称《道德经》。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______”的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______经典作出重要贡献。
孔子的言行被弟子记录在《______》一书中。
战国时期思想领域活跃,形成了“”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和。
墨家的创始人是______,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倡______。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______,他强调以______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______,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答案
李;耳;楚

无为
老子
丘;仲尼

文化
论语
百家争鸣;法家
墨子;节俭
韩非;法
高峰
课堂练习
第1题
【题文】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其中①②处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C.社会动荡与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答案】C
第2题
【题文】以下示意图呈现的是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横线处应填( )
A.“仁” B.“道”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答案】A
第3题
【题文】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倡“慎战”,反对争霸战争:孟子有感于战争的残酷,反对诸侯间的不义战争:墨子提出“非攻”,反对违背天理和民意的战争,这些思想家们本质上都主张( )
A.践行民本 B.稳定秩序 C.无为而治 D.推崇仁义
【答案】B
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景象。老子创立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孔子创立儒家,提倡“仁”与“礼”,重视道德教化与教育公平;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兵等学派各抒己见,相互论辩又彼此影响。这一局面推动了思想解放与文化发展,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同学们要认识到,思想的多样性源于社会的变革,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正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
拓展迁移
材料:20世纪初,西方学者开始关注《道德经》的哲学价值,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德国哲学家尼采称《道德经》为“一本充满智慧的书”,认为其思想具有深远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问题:老子思想为何能在西方引起哲学家的关注与共鸣?
答案:老子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体现了对宇宙规律与人类行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这与西方哲学中关于自然法、自由意志等问题有相通之处。同时,老子对矛盾统一、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维也契合西方哲学中的辩证法传统。此外,现代社会对个体心灵自由与生态和谐的追求,也使老子思想在当代西方获得新的解读与应用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