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战国末期至秦朝建立初期,主要讲述了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本课上承战国纷争的历史背景,下启秦朝政治制度与统一措施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各国纷争带来的社会动荡,理解统一成为历史趋势的必然性;接着通过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推行统一措施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秦朝如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同时,教师还应强调这些制度和措施对后世王朝的深远影响,使学生初步形成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整体认知。
学情分析
生成失败,请重新生成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战国局势与秦统一原因,使学生理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社会生产力进步与制度变革对国家统一的推动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秦灭六国进程与统一措施实施的时间脉络,结合秦朝疆域图与交通网布局,使学生形成对秦朝统一进程与空间扩展的整体认知。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等相关图文材料,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历史结论的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探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与郡县制的内涵及其影响,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秦制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奠基作用。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秦朝对边疆的治理与疆域拓展,使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感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秦灭六国、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推行、统一措施的影响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片并简要介绍:“同学们,这是1974年在陕西临潼发现的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现场——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些陶俑和陶马与真人真马一样大,排列整齐,气势恢宏。”
【展示材料】
▲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
[史料内容]:“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其十九》
【提出问题】
看到这些像真人一样的陶俑,你们觉得秦朝的工匠是怎么做到这么逼真的?
为什么秦始皇要花这么大力气建造这么庞大的兵马俑呢?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震撼的图片和引用形象的诗句,激发学生对秦朝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思考秦朝统一与强盛之间的关系,为学习“秦统一中国”做好情感与认知铺垫。
探究新知
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
【教师活动】
材料1: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其三》(节选) ——《全唐诗》卷162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哪位历史人物的功业?“扫六合”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从诗句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对这一事件持怎样的态度?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朗读诗句,结合注释理解“扫六合”“诸侯尽西来”的含义,讨论诗人用“虎视”“挥剑决浮云”等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气势。每组派代表发言,尝试还原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场景,并推测当时民众可能的心理感受。
【教师活动】
这首诗中的“秦王”指的是秦始皇嬴政,“扫六合”即指秦国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全国统一的历史事件。李白用雄浑豪迈的语言赞美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业,体现出对强大国家力量的敬仰。
结合历史背景来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诸侯力政,相侵伐,兵连祸结。”长期的战争使百姓流离失所,渴望安定。而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发展农业、奖励军功,国力日益强盛,具备了统一的基础。
秦王嬴政即位后,重用李斯、尉缭等人才,制定“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为止,十年之间完成统一。这一过程不仅依靠军事力量,也得益于有效的政治谋略和人才政策。
总结知识点:
战国时期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与安定。
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实力增强,具备统一条件。
秦王嬴政重用人才,制定正确战略,自公元前230年起陆续灭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设计意图】
通过诗歌引入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统一的历史背景与意义,促进其历史感知力的发展。小组讨论提升合作学习能力,教师点评则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历史认知,落实核心知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活动】
材料1:
“初并天下,以丞相绾等言,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
“天子自称曰‘朕’,臣民不得用;天子之印独称‘玺’,群臣莫敢仿。”
——《汉旧仪》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问题:
结合材料和图片,思考:秦始皇为什么被称为“第一个皇帝”?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突出自己的至高地位?这些做法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观察图片中秦始皇的形象(如冠冕、坐姿等),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尝试从“皇帝称号”“专属用语”“权力象征”等方面归纳秦始皇强化权威的具体表现,并联系“中央集权”的概念初步理解其政治意图。
【教师活动】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与深化讲解:
针对“第一个皇帝”:指出“皇帝”是嬴政自创的尊号,取“三皇五帝”之意,体现其统一功业的空前性。他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使用“皇帝”称号的统治者,故称“始皇帝”。
结合材料2分析:“朕”“制”“诏”“玺”等专属用语和符号,不仅是礼仪规范,更是政治权力的象征,通过制度化手段将皇权神圣化、独占化。
图片中的秦始皇端坐高位、头戴冠冕、神情威严,视觉上强化了“君临天下”的形象,与史料中“总揽大权”的描述相呼应。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规定不仅提升了皇帝个人权威,更为整个中央集权体制奠定了合法性基础——所有官员都必须服从皇帝指令。
总结知识点:
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军事、财政权力。
皇帝独享“朕”“制”“诏”“玺”等称谓与符号,形成严格的避讳制度,凸显独尊地位。
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其下设九卿分管财政、宫廷等事务。
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全国初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
郡县制使中央直接控制地方,实现了政令统一,成为后世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设计意图】
通过引入《史记》《汉旧仪》等可信史料,辅以教材原图增强历史情境感,引导学生从文字与图像双重证据中提取信息,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问题设计聚焦“皇帝权威”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小组合作促进自主学习与表达交流,教师点评则帮助学生系统建构“中央集权制度”的完整结构,落实核心知识,体现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
【教师活动】
材料1:
“书同文字,车同轨,行同伦。” ——《礼记·中庸》郑玄注
▲统一文字示意图
问题: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同,会给国家治理带来哪些困难?秦始皇为什么要推行“书同文”?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和图片,模拟“一名秦朝官员向不同地区百姓宣读政令”的情景,尝试用不同写法的“马”字(展示战国六国异体字与小篆对比图)表达同一意思,体会沟通障碍,进而理解统一文字的必要性。
【教师活动】
从材料“书同文字”可以看出,古人已认识到统一文字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图片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马”字写法各异,而下方小篆“马”笔画规整、结构统一。这说明在没有统一文字的情况下,政令传达容易误解,地方官员难以准确执行中央命令。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整理出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使政令畅通无阻,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
总结知识点:
秦始皇推行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实现“书同文”。
文字统一有利于政令推行、文化交流和国家统一。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入与情境模拟,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角度理解文字统一的意义,培养历史情境代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对“文化认同促进国家统一”的认知。
统一货币
【教师活动】
材料2:
“秦以国富兵强,蚕食诸侯……遂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汉书·食货志》
▲统一货币示意图
问题:为什么秦朝要废除六国货币?统一货币对百姓生活和国家经济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
学生扮演“商人”,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一人来自齐国(使用刀币),一人来自楚国(使用蚁鼻钱),一人来自秦国(使用半两钱),在“市场交易”中因货币不同无法交换货物,引发矛盾。随后引入秦半两钱,体验交易便利,讨论统一货币的作用。
【教师活动】
《汉书》记载秦朝将货币分为黄金和铜钱两类,其中铜钱“重如其文”,即重量与铭文相符,体现标准化理念。图片显示六国货币形状各异,交易复杂。秦统一后推行圆形方孔半两钱,形制规范,便于携带和计算。这不仅解决了交易混乱问题,还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后世王朝所沿用。
总结知识点:
秦始皇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半两钱为全国统一货币。
货币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商业流通和国家管理。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历史感知,理解货币统一的实际意义,发展经济史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
统一度量衡
【教师活动】
材料3:
“法度量者,起于黄钟之律……以度审容,以容定律。” ——《汉书·律历志》
▲铜量
▲铜权
问题:如果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买卖商品时可能出现什么问题?秦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市集”活动:使用不同标准的尺子测量布匹长度,用不同大小的容器称量米粮,记录差异,讨论由此引发的纠纷。然后使用统一标准重新测量,对比结果,分析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性。
【教师活动】
《汉书》提到度量衡与音律相关,说明古代对标准化的重视。图片中的“铜量”是容量标准器,“铜权”是重量标准器,均由国家监制,刻有统一铭文。秦朝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确保交易公平,防止地方作弊,推动了经济秩序的建立。
总结知识点:
秦朝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器具由国家统一监制。
度量衡统一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市场规范。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实践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制度的实际作用,提升实证意识和量化思维,深化对国家治理手段的理解。
统一车轨与修筑道路
【教师活动】
材料4:
“治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汉书·贾山传》
问题: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驰道?统一车轨宽度对交通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利用纸板和小木棍制作“不同轨距”的车模,在沙盘上模拟行驶,观察哪种轨道更顺畅。结合地图标注咸阳与各地距离,计算通行时间,探讨交通网络对国家控制的意义。
【教师活动】
《汉书》记载驰道四通八达,直达边远地区。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轨宽度为“六尺”,使车辆在全国道路通行无阻。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形成全国交通网,极大提升了军队调动、政令传递和物资运输效率。同时开凿灵渠,连接湘江与漓江,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拓展南方交通。
总结知识点:
秦始皇统一车轨宽度,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
开凿灵渠,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促进水陆交通发展。
【设计意图】
通过模型制作与地理空间分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理解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家统一的战略意义。
开拓边疆与修筑长城
【教师活动】
材料5: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史记·蒙恬列传》
问题:秦朝如何加强对边疆的控制?修筑长城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绘制秦朝疆域简图,标出桂林、南海、象郡及长城起止点(临洮至辽东),结合地图分析军事防御布局与行政管理范围,讨论边疆治理策略。
【教师活动】
《史记》记载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依山势修筑长城。秦在南方设桂林、南海、象郡,将岭南纳入版图;北方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成为军事防御工程。这些措施拓展了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南抵南海,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疆域基础。
总结知识点:
秦派兵统一岭南,设置三郡;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秦朝疆域广大,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绘制与史料结合,提升学生空间定位与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国家版图意识。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秦朝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观察教材中“统一文字示意图”“统一货币示意图”等图片,结合课文内容,制作一份“秦朝统一措施”知识卡片,分类整理秦始皇在文字、货币、度量衡、交通等方面采取的统一措施,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绘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结构图”,用图示方式呈现皇帝、三公、九卿、郡县之间的关系,标注各层级的职责,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结合地理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标出秦朝疆域四至(东海、陇西、长城、南海),并标注灵渠、万里长城等重要工程位置;用艺术手法绘制“秦始皇统一中国”主题手抄报,图文并茂展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整理、结构图绘制和跨学科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秦朝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一、秦灭六国
背景:战国战乱,民盼安定;商鞅变法,秦国强大
过程:嬴政决策,各个击破;十年统一,建立秦朝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皇帝独尊;设三公九卿
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制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经济:统一货币(半两钱)、度量衡
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道路,开凿灵渠
边疆:南设郡县,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四、秦朝的历史地位
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创立制度,影响后世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系统性强,知识点密集,适合采用讲授与图示结合的方法,辅以时间轴和地图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教学中通过展示秦始皇画像、统一文字货币等图片,增强了直观性,学生兴趣较高。但在讲解中央集权制度时,部分学生对“三公九卿”理解较浅,语言上可更贴近生活举例说明。整体节奏较紧凑,需注意难点部分的深入引导与巩固。
课标分析
本课内容对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重点落实“知道秦朝的统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这一课程要求。课标强调学生应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与条件,认识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对推动国家统一和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从而初步形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课前任务
课前任务
战国时期,各国战争频繁,民众渴望结束战乱,过上________的生活。
秦国通过________变法,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王________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战略,最终完成统一。
从公元前________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用了不到十年时间灭掉六国。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以________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中央政府设有“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________。
秦朝在地方上推行________制,取代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秦始皇统一文字,采用________作为通用字体,促进了文化交流。
秦朝统一货币为________,促进了全国经济交流。
秦朝统一度量衡制度,规定以________为基础制定全国标准。
秦始皇派人开凿________,连接了湘江与漓江,促进了南北水路交通。
参考答案
安定
商鞅
嬴政
230
221
皇帝
御史大夫
郡县
小篆
圆形方孔半两钱
秦制
灵渠
课堂练习
第1题
【题文】以下朝代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是( )
朝代 汉代 唐代 元代 明代
起止 时间 公元前202年~
公元220年 公元618年~
公元907年 公元1271年~
公元1368年 公元1368年~
公元1644年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答案】B
第2题
【题文】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下面是某组同学制作的时间轴,据此可知( )
A.纸币出现的原因是文化生活丰富 B.纸币出现的时间晚于金属货币
C.金属货币与纸币相比更方便携带 D.货币重量变化趋势是由轻到重
【答案】B
第3题
【题文】以下两幅示意图共同体现了(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
C.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D.明清科技文化的发展
【答案】B
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同时,通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秦朝的统一与制度创新,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学们要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逻辑,统一与集权是当时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拓展迁移
材料: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并未完全废除六国原有文字,而是通过整理和规范,形成小篆。在实际使用中,民间还逐渐发展出更为简便的隶书,显示出统一与多样并存的趋势。
问题:秦朝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为何允许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存在?这反映了秦朝治理的什么特点?
答案:秦朝虽以小篆为官方标准文字,但在实际推行中并未完全禁止其他书写形式,如隶书的流行,说明政策执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反映出秦朝在追求中央集权与政令统一的同时,也需兼顾行政效率与民间习惯。这种“统一为主、适度包容”的治理方式,有助于减少政策推行阻力,提高执行效率,也为后世在文化整合与制度建设中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