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9 11:3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西汉时期,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本课上承西汉初期的统治状况,下启西汉鼎盛时期的到来,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汉武帝如何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通过经济政策强化国家对资源的控制,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以及通过北击匈奴等军事行动稳定边疆,从而让学生全面认识汉武帝如何从多方面巩固国家统一,推动西汉走向强盛,为后续学习汉朝对外交往和丝绸之路等内容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生成失败,请重新生成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经济和思想等措施,使学生理解政治权力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因果逻辑。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推行大一统政策的时间顺序与地理空间变化,使学生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时空联系。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史实材料和图片信息,使学生学会从多种来源中提取有效信息,验证历史叙述的可信度。
【历史解释】通过对“推恩令”“盐铁官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政策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多角度解释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汉武帝时期国家治理的举措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使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推恩令、刺史制度、盐铁官营
难点: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加强经济管控的作用、尊崇儒术的影响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引导学生观察,随后朗读补充史料,激发学生对西汉强盛时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为何能推行大一统政策。
【展示材料】
▲《史记·平准书》书影
“民则人给家足,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史记·平准书》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段史料里说“京师之钱贯朽而不可校”,这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当时国家有多富有?
如果你是汉武帝,有了这么多钱和资源,你会怎么做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史料结合,帮助学生初步感受西汉中期国家的富庶,理解汉武帝推行大一统政策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削弱地方势力
【教师活动】
材料1:
“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
问题:主父偃建议汉武帝推行“推恩”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政策“不削而稍弱”诸侯?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推恩令”的实施方式及其对诸侯王势力的影响。每组派代表发言,说明“推恩令”是如何在不直接削地的情况下削弱诸侯的。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与讲解:
同学们提到“推恩令”是让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多个子弟,这正是主父偃策略的巧妙之处。过去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全部封地,势力集中;而“推恩令”规定所有子弟都可受封为侯,封地越分越小,形成众多小侯国。这些新设侯国不再归诸侯王管辖,而是由中央派郡守管理,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
图片中的汉武帝形象威严庄重,体现其作为中央集权推动者的角色。他没有采取激烈手段引发反抗,而是用“施恩”的名义瓦解诸侯,既赢得舆论支持,又达到削弱目的,真正实现了“不削而弱”。
随后,汉武帝还以“酎金夺爵”等理由废除大量侯国,进一步清除潜在威胁。同时,将地方豪强迁往关中地区,切断他们与地方势力的联系,打破其宗族网络,从而全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总结知识点: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推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子弟,建立侯国。
新设侯国由皇帝命名,划归郡管辖,诸侯王实际管辖范围缩小,势力被逐步瓦解。
汉武帝后期以各种借口削爵、夺地、除国,彻底打击诸侯王残余势力。
迁移豪强至京师附近,使其脱离原有根基,削弱其地方影响力。
通过政治手段和平分化,避免大规模叛乱,巩固国家统一。
【设计意图】
通过引入《史记》原始记载,培养学生从一手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图像增强历史人物具象认知。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推恩令”的政治智慧,体会“柔中带刚”的统治策略。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提升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整个环节紧扣“中央集权加强”这一主线,帮助学生构建因果链条,发展历史解释素养,符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探究与深度学习理念。
加强经济管控
【教师活动】
材料1:
“天下之富商大贾,多积钱以观时变,豪取厚息,或连车骑,交守相,以财自雄。”
——《汉书·食货志》
材料2:
“悉禁郡国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
——《汉书·平准书》
材料3:
“置盐铁官,凡郡国皆有之,主盐铁之事。民煮盐者,官收其利。”
——《汉书·百官公卿表》
▲五铢钱
问题:
根据材料和图片,汉武帝为什么要将铸币权、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对国家治理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三则史料,结合图片“五铢钱”,进行小组讨论。每组从“经济控制”“中央集权”“财政收入”三个角度出发,分析汉武帝推行这些政策的原因和作用,并尝试用简洁语言归纳其经济政策的核心特点。
【教师活动】
首先,从材料1可以看出,西汉前期存在大量富商大贾,他们凭借财富影响地方政治,甚至与官员勾结,形成地方豪强势力。这说明私人经济力量已经威胁到中央权威。
其次,材料2明确指出,汉武帝禁止地方铸钱,由中央的“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五铢钱。结合图片“五铢钱”,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标准货币,重量统一、形制规范,便于在全国流通。统一铸币权,既防止了劣币扰乱市场,也增强了中央对财政的掌控。
再看材料3,盐铁是百姓生活和军事生产的重要物资。过去由豪强垄断经营,利润流入私人手中。汉武帝设立盐铁官,实行官营专卖,把重要资源掌握在国家手里,大幅增加了财政收入。
此外,教材提到还实行酒类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等措施,都是为了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总结知识点:
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确保货币统一和金融稳定。
实行盐铁酒官营专卖,设立盐铁官,限制豪强经济势力。
通过统一调配物资和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秩序。
对商人征收车船税,抑制商业过度发展。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善了国家财政,为对外战争和内政建设提供经济支持。
【设计意图】
通过引入《汉书》原始记载,引导学生从一手史料中提取信息,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结合“五铢钱”实物图片,增强历史直观感受。问题设计聚焦因果关系,促进学生理解政策背后的深层动因。小组合作提升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教师点评则帮助学生建立“经济政策—国家治理—财政基础”的逻辑链条,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契合新课改强调的核心素养目标。
尊崇儒术
尊崇儒术
【教师活动】
材料1: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
问题:
根据材料,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如何对待儒家以外的学说?这一主张对国家思想统一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讨论,尝试解释“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什么,并推测“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政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可能带来的变化。每组派代表发言,表达本组的理解。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
同学们提到“六艺之科、孔子之术”就是儒家经典和思想,这是正确的。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停止推广其他学派的思想,只让儒家学说传播和发展。这与汉初“无为而治”、百家并存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中的董仲舒是这一政策的主要提出者。他生活在汉武帝时期,面对诸侯势力强大、思想混乱的问题,提出以儒家“忠君守礼”的理念来强化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其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用《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忠于朝廷的官员。
这一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不仅统一了思想,也帮助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从此,儒学地位上升,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
总结知识点: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维护大一统政权的重要精神支柱。
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培养治国人才。
儒士进入政府机构,儒学成为历代王朝推崇的统治思想,影响深远。
【设计意图】
通过引用《汉书》原始史料,引导学生从一手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尊崇儒术”政策的核心内容。结合教材图片人物形象,增强历史代入感。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归纳与表达能力。教师点评紧扣史料与教材逻辑,帮助学生建立“思想统一→政治统一”的历史因果思维,落实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符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探究学习理念。
北击匈奴
【教师活动】
材料1:
“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2:
“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师躬执兵,斩首虏万余级,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汉书·霍去病传》
▲卫青墓、霍去病墓
问题:
从材料1和材料2中,你能看出漠北战役对匈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图片中的卫青、霍去病墓,思考他们为何受到后人纪念?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漠北战役的历史意义,并从图片中观察卫青、霍去病墓的形制特点(教师可提示:墓前有石雕,象征战功),推测他们被后人纪念的原因。每组派代表发言,尝试归纳战役结果与人物评价之间的联系。
【教师活动】
针对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史料与图片进行点评与深化:
材料1中“漠南无王庭”说明匈奴主力被击溃,政治中心被迫北迁,再也无法在阴山以南建立统治中心,标志着西汉取得战略主动。
材料2中“封狼居胥”是古代武将极高的荣誉象征,霍去病率军深入大漠,完成对匈奴的致命打击,体现了汉军远程作战能力的飞跃。
图片中的卫青墓、霍去病墓位于陕西茂陵附近,形制宏大,墓前有“马踏匈奴”等石雕,直观展现他们抗击外敌的功绩,也反映汉武帝对他们军事贡献的高度肯定。
结合教材可知,此战后匈奴分裂,部分归附汉朝,部分西迁,为后来中亚民族格局变化埋下伏笔;同时西汉设立河西四郡,打通丝绸之路要道。
总结知识点: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是西汉对匈奴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卫青、霍去病分道出击,大败匈奴主力,匈奴被迫远遁,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战后西汉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卫青七次北击匈奴,善用骑兵协同作战;霍去病六次出征,以轻骑奔袭著称。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体现霍去病的家国情怀,成为后世爱国精神的象征。
【设计意图】
通过原始史料引导学生理解漠北战役的历史影响,提升文言文阅读与史料实证能力;借助真实图片增强历史现场感,培养学生观察与联想能力;以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理解军事行动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历史解释素养。
人物扫描
【教师活动】
材料3:
“青虽贵,常待士大夫不敢失礼,与士卒有功者皆亲慰劳之。”
——《汉书·卫青传》
材料4:
“去病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上为之治第,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资治通鉴·汉纪十》
问题:
从材料3和材料4中,你认为卫青和霍去病有哪些共同品质?又有哪些不同特点?他们的言行反映了怎样的价值观?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阅读材料3和材料4,填写对比表格(如:人物、出身、战功、品格、名言、形象特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重点分析“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这句话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并讨论这种精神在今天是否有现实意义。
【教师活动】
教师结合学生作答进行点评:
卫青出身卑微但谦逊有礼,爱护士卒,虽立大功仍不居功自傲,体现“将德”的典范。
霍去病年轻有为,英勇果敢,“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展现强烈的使命感和牺牲精神。
两人虽身份不同(舅甥),但都忠于国家、勇于担当,代表了西汉军人的理想形象。
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不仅是汉代尚武精神的体现,也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知识点:
卫青出身低微,但作战有方,七次出击匈奴,为人谦和,深受将士爱戴。
霍去病英勇善战,六次出征,战功卓著,留下“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千古名言。
二人皆为西汉抗击匈奴的核心将领,代表了忠勇、担当、爱国的军人品格。
他们的事迹被后人传颂,墓葬规格高,体现国家对其功绩的认可。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分析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行与品格,培养学生人物评价能力与价值判断意识;借助名言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责任感;表格填写活动锻炼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
相关史事
【教师活动】
材料5:
“夜郎侯迎降,汉乃置犍为郡。于是诸夷皆感悦,愿为内臣。”
——《汉书·西南夷传》
材料6:
“南越已平,遂置九郡,治民如内地,赋税贡输,略如中国。”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问题:
根据材料5和材料6,汉武帝是如何加强对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管理的?这些措施对国家统一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5和材料6,结合教材内容绘制“汉武帝经略边疆”简图(包括北方匈奴、西北河西四郡、西南夜郎、南方九郡),标注主要措施。随后小组讨论:这些地区纳入版图后,对经济文化交流和国家统一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教师活动】
教师结合学生绘图与讨论进行点评:
材料5显示夜郎主动归附,汉朝设犍为郡,说明汉武帝通过和平招抚与行政建制相结合的方式治理西南夷。
材料6表明南越平定后设南海、合浦、交阯等九郡,实行与内地相同的管理制度,体现“大一统”治理理念。
西南和南方地区的纳入,不仅扩大了疆域,还促进了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稻作技术、铁器传播等。
与北击匈奴形成呼应:一文一武,一南一北,共同构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重要举措。
总结知识点:
汉武帝派使者联络西南夷,夜郎等部族归附,汉朝设立犍为郡等行政机构。
在南方越族地区设置南海、合浦、交阯等九郡,实行有效管辖。
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采取军事征服与政治招抚并用的策略。
边疆开发与行政建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推动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绘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汉代疆域拓展的整体布局;结合史料分析治理方式,培养学生归纳与迁移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大一统”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政治、行政、文化整合的过程,深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理解。
巩固大一统
【教师活动】
材料7: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立太学,置五经博士。”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8:
“令诸侯得分邑子弟,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史记·高祖本纪》
问题:
除了军事上北击匈奴、经略边疆,汉武帝还在哪些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这些措施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结合已有知识,完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思维导图(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四方面)。小组内互评补充,重点探讨“思想统一如何服务于政治统一”。
【教师活动】
教师结合学生思维导图进行总结提升:
政治上:推行“推恩令”(材料8),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增强国家财政实力,支撑长期战争。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材料7),确立儒家思想为官方意识形态,实现思想统一。
军事上:北击匈奴、经略四方,保障国家安全与疆域完整。
四者相辅相成: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思想是纽带,军事是手段,共同促成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总结知识点: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四方面巩固大一统。
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经济: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增强中央财力。
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
军事: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经略西南与南方。
这些措施相互配合,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跳出单一事件,从宏观视角整合知识,构建“大一统”治理体系的整体认知;通过思维导图训练系统思维与归纳能力;强调各领域政策的协同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与“时空观念”。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探究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多维措施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史料梳理】 阅读教材中关于“推恩令”“刺史制度”“盐铁官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的描述,制作一张表格,分类整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方面采取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目的。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历史地图绘制】 结合地理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标注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的主要战役地点(如漠北、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西南夷归附区域,分析这些军事与行政措施对国家疆域拓展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文物与科技再现】 观察教材中“耧车”“长信宫灯”“五铢钱”等文物图片,结合美术与科学知识,尝试绘制或手工制作简易模型,并撰写说明文介绍其功能与历史意义,探讨汉代农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历史信息、绘制地图、动手制作文物模型等多元活动,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与跨学科综合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一、削弱地方势力
推恩令与削藩
迁徙豪强
刺史制度
二、加强经济管控
兴修水利与农业发展
盐铁官营与统一铸币
平抑物价与税收
三、尊崇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
四、北击匈奴
漠北战役与匈奴西迁
设置河西四郡
五、开拓边疆
联络西南夷
设立南方九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围绕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多项措施展开,知识点密集,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多个维度。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图文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和史料增强直观理解,利于学生把握“推恩令”“盐铁官营”“独尊儒术”等核心概念。优点在于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但部分学生对政策背后的深层意义理解不够深入。语言表达上,注重条理与节奏,但对“刺史制度”“耧车”等专业术语解释略显简略,今后应结合实例或类比,提升语言的形象性和启发性。
课标分析
本课内容符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理解其对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的要求。教材围绕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展开,突出其通过推恩令、刺史制度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通过盐铁官营、统一货币强化经济控制;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并通过北击匈奴、开拓边疆巩固国家统一。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汉武帝如何从多维度巩固大一统格局,推动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课前任务
课前任务
汉武帝采纳________的“推恩”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子弟作为________,由皇帝制定封号。
汉武帝将郡国豪强迁往________一带,削弱其地方势力。
汉武帝设立________制度,每州部派一人巡视地方,监察官吏和豪强。
汉武帝时期修建的________和白渠,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粮食产量。
汉朝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是________,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汉武帝统一铸造________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实行________和酒的官营、专卖,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汉武帝接受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
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由大将________和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
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________四郡。
参考答案
主父偃
侯国
京师
刺史
六辅渠
耧车
五铢
盐铁
董仲舒
太学
卫青
敦煌
课堂练习
第1题
【题文】以下是某同学的历史阅读笔记,从中可以看出西汉( )
在位皇帝 内容摘抄
汉高祖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文帝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汉武帝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A.从残破到强盛 B.中央集权加强 C.丝绸之路开通 D.出现文景之治
【答案】A
第2题
【题文】.以下是秦始皇、汉武帝实行的治国措施,其共同作用是( )
秦始皇 汉武帝
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管控 D.使儒学居主导地位
【答案】C
第3题
【题文】下面是某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历史学习笔记。这些措施( )
人物名称 措施
秦始皇 推行皇帝制、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度;焚书坑儒;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汉武帝 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
A.推动了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巩固
B.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
C.不利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彻底消除了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答案】A
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四个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设立刺史监察地方;经济上统一铸币、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中央财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拓展疆域。这些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西汉走向鼎盛。同学们要理解,国家统一与治理是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制度创新与治理智慧。
拓展迁移
材料: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后,诸侯国逐渐被分割为更小的侯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地方行政层级增多,官僚体系膨胀,行政效率反而有所下降。
问题: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何在提升控制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行政效率的下降?
答案: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强化中央,确实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但也导致地方行政单位数量激增,管理层次变多,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治理难度加大。此外,官僚机构膨胀带来人事复杂、决策迟缓等问题,削弱了治理效率。这反映出集权虽能增强控制,但若缺乏配套的治理机制优化,也可能产生负面效应。这一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制度设计需兼顾权力集中与治理效能,避免“控而无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