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9 11: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秦汉时期,主要讲述了造纸术的改进与传播、医学与数学成就、农学发展、历史著作《史记》、道教与佛教的传播等内容。本课上承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下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演变,在教材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科技、文化、思想等多方面成就,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对张仲景、蔡伦、司马迁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科学、崇尚文化的价值观,为后续学习魏晋至隋唐的思想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接触过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相关知识,对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有一定认知基础,同时具备初步的图文分析能力。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直观、生动的图片和故事性内容更感兴趣,但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和整体把握能力仍较薄弱。本课内容涉及造纸术的发明过程、医学数学农学成就、司马迁与《史记》、道教与佛教等多个知识点,重点在于理解造纸术的改进及其对世界的影响,难点在于把握不同领域的历史成就及其价值。要求学生能结合图文资料,梳理知识脉络,初步形成对汉朝科技文化成就的整体认识,并能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造纸术、医学、数学等科技成就的产生背景及社会作用,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秦汉时期重要科技文化成就的时间顺序与地域分布,使学生形成对这一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整体面貌的空间与时间认知。
【史料实证】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献资料如《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氾胜之书》等内容,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验证历史结论的基本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人物如蔡伦、张仲景、司马迁等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与人物作用的表达方式。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认同。
重点难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蔡伦与蔡侯纸、纸的推广与影响
难点:造纸工艺流程的理解、西汉麻纸与东汉造纸的区别、造纸术传播的意义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片,讲述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细节,思考古人书写材料的变化与生活的关系。
【展示材料】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是时奏御书多用竹简,以竹为之,重而难携。”] ——《后汉书·蔡伦传》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用竹子写字方便吗?为什么古人后来不用它了?
如果你是那时候的人,你会选择用哪种材料写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史料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思考书写材料的变化,激发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兴趣,为学习造纸术的发明及其意义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造纸术的发明
造纸术的发明
【教师活动】
材料1: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后汉书·蔡伦传》
▲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地图
问题:从史料和图片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造纸术在蔡伦之前已经存在?蔡伦的贡献又是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后汉书》引文,结合图片观察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纸地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古人不用帛和简作为主要书写材料?
图片中的纸上有地图,说明了什么?
蔡伦没有“发明”纸,那他的历史贡献体现在哪里?
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或质疑,形成互动交流。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与深入讲解:
首先,《后汉书》提到“缣贵而简重”,说明在蔡伦之前,人们主要用竹简和丝帛书写,但前者笨重,后者昂贵,都不方便。这正是造纸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其次,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纸地图(展示图片)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证明西汉时期已有麻纸,并可用于绘制图形,说明造纸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但蔡伦的关键作用在于“改进”而非“发明”。他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廉价易得的植物纤维为原料,通过反复试验优化工艺,造出质量更高、成本更低的纸。这种纸轻便、经济、适合大规模生产,因此被称为“蔡侯纸”。
正是由于原料广泛、价格便宜,纸才得以普及,最终取代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极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保存。
总结知识点:
西汉时期已掌握基本造纸方法,考古发现如天水放马滩纸地图可证。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廉价原料,提升纸张质量。
“蔡侯纸”因成本低、易推广,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造纸术后来传播至世界各地,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
【设计意图】
通过引入正史文献《后汉书》和考古实物图像,引导学生区分“发明”与“改进”的历史概念,培养史料实证意识。问题设计聚焦因果关系与历史评价,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小组合作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点拨确保知识准确建构,符合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学习理念。
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教师活动】
材料1: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伤寒杂病论·序》(原文节选,初中可理解版本)
材料2:《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华佗精于方药,处剂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
——《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
▲西汉经穴漆人
这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人体经穴模型,展现了西汉的医学水平。
问题:从张仲景的自述和史书记载中,你能看出古代名医有哪些共同特点?结合图片中的“经穴漆人”,谈谈你对汉代医学发展水平的认识。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与两张图片,进行5分钟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以下问题:
张仲景和华佗作为名医,他们的医术和医德体现在哪些方面?
“经穴漆人”说明当时的医学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它和中医理论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教师活动】
同学们的回答中提到了“医德高尚”“重视实践”“精于用药”等关键词,这非常准确。我们来看材料1中张仲景说“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说明他不仅为权贵服务,也关心普通百姓的健康,体现了强烈的仁爱精神。这是“医圣”称号的重要来源。
再看材料2,《后汉书》记载华佗用药精准,“不假称量”,说明他对药性掌握极深,反映出当时医学已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结合“西汉经穴漆人”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对人体经络穴位有了细致刻画。这个木制模型全身标注了经络和穴位,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完整经穴模型。这说明当时的医学不仅停留在经验层面,还开始进行系统的人体观察与记录,为针灸和中医理论奠定了基础。
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进一步将临床经验理论化,提出“辨证论治”的原则——即根据病人具体症状分析病因,再决定治疗方法。他还提倡“治未病”,也就是预防疾病,这种思想至今仍被现代医学所推崇。
华佗则在治疗手段上有所突破,他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上较早使用麻醉技术的医生之一。同时,“五禽戏”作为模仿动物动作的健身方法,体现了“运动养生”的理念,是中国古代体育与医学结合的典范。
总结知识点: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和“治未病”思想,被尊为“医圣”。
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并创编“五禽戏”以强身健体。
西汉已有精确的人体经穴模型(经穴漆人),反映当时医学对人体结构已有深入研究。
汉代医学注重临床实践与理论总结,形成中医临床体系的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引入原始文献材料和考古实物图像,引导学生从第一手资料出发,理解古代医学成就背后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图片“经穴漆人”直观展示汉代医学技术水平,增强历史真实感;问题设计聚焦人物品质与科技发展的关联,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符合新课改强调的“核心素养”导向。
【教师活动】
材料3:《九章算术·方田章》记载:“今有田广十五步,从十六步。问为田几何?答曰:一亩。”
——《九章算术》(节选,适合初中理解)
材料4: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汉代竹简中有《算术书》残篇,内容涉及分数运算与面积计算,与《九章算术》高度相似。
——《文物》1981年第8期
▲秦简九九表
简上抄录了较为完整的乘法口诀,反映了秦朝对乘法口诀的推广和应用。
问题:结合材料3和图片中的“秦简九九表”,说说中国古代数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九章算术》被称为“先进”的数学著作?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阅读材料3和材料4,观察“秦简九九表”图片,完成以下任务:
尝试用现代数学方法计算材料3中的田地面积,并换算成“亩”。
根据“九九表”内容,说明秦代是否已经普及基本乘法知识?
写出一条《九章算术》体现“注重实际应用”的例子。
【教师活动】
大家计算出“15步×16步=240平方步”,而古代规定240平方步为一亩,所以答案正确。这说明《九章算术》中的题目直接服务于土地测量,是典型的生产生活应用题。
再看“秦简九九表”这张图,上面清晰地写着“八九七十二”“七九六十三”等口诀,说明早在秦朝,乘法口诀就已经被书写记录并用于教学或实务计算。这表明当时基础数学知识已在基层推广,为后来《九章算术》的成书打下基础。
材料4提到汉代竹简《算术书》的内容与《九章算术》相似,说明这类实用数学知识在民间长期流传、不断积累。《九章算术》共分九章,包括方田(面积)、粟米(比例)、均输(赋税分配)、勾股(直角三角形)等内容,几乎涵盖当时所有社会管理所需的数学问题。
更重要的是,书中已有分数四则运算、负数概念、线性方程组解法等,比欧洲早千余年。因此,它不仅是实用手册,更是当时世界领先的数学成就。
总结知识点: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总结了先秦至汉代的数学成果。
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强调解决实际问题。
书中已有分数运算、负数表示、方程求解等先进内容。
秦代已有“九九表”普及,说明数学教育早期发展。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数学问题和出土文物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体会古代数学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利用“秦简九九表”图片增强历史现场感,激发兴趣;问题设计兼顾计算能力与历史理解,促进跨学科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史料分析与时空观念素养。
【教师活动】
材料5:《氾胜之书·耕田篇》载:“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齐民要术》引《氾胜之书》(节选)
材料6:《汉书·艺文志》著录“《氾胜之十八篇》”,列为农学专著之首。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问题:材料5中的“趣时”“和土”“务粪泽”分别指什么农业生产措施?结合材料6,说明《氾胜之书》为何重要?
【学生活动】
学生两人一组,结合教材内容解读材料5,完成以下任务:
将“趣时”“和土”“务粪泽”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对应现代农业术语。
查阅教材,列举《氾胜之书》提出的三项农业技术。
讨论:为什么汉代会出现系统的农学著作?
【教师活动】
同学们的回答中,“趣时”即“抓紧农时”,强调播种要顺应季节;“和土”指改良土壤,使其疏松肥沃;“务粪泽”则是注重施肥和保水。这些正是现代农业中“适时耕种”“土壤管理”“水肥一体化”的雏形。
《氾胜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学专著,虽然原书已佚,但部分内容被《齐民要术》等后世书籍引用而保留下来。它总结了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的农业经验,提出了“区田法”(集约种植)、“溲种法”(种子包衣处理)、合理密植等先进技术,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材料6提到《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农书之首,说明当时朝廷已重视农业知识的系统整理。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加大,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农学著作诞生。
此外,秦朝颁布统一历法指导农事,两汉使用日晷、漏壶精确计时,也为农民掌握节气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都为《氾胜之书》这样的科学总结创造了条件。
总结知识点: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农学著作,为中国现存最早农书之一。
提出“趣时、和土、务粪泽”三大原则,强调农时、土壤与水肥管理。
发展了区田法、溲种法、合理密植等具体技术。
反映秦汉时期农业技术系统化、理论化的趋势。
【设计意图】
通过经典农谚式语句切入,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农业科技的思想内核。结合文献记载与教材内容,培养学生从间接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活动设计注重语言转化与现实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技术—生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链,强化历史理解与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
材料7:《后汉书·张衡传》载:“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作浑天仪,著《灵宪》。”
——《后汉书·卷八十九·张衡传》
材料8:张衡所制候风地动仪曾成功测知陇西地震,当时洛阳并无震感,“一龙发机,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后汉书·张衡传》
问题:结合材料7和8,说说张衡在科技方面有哪些贡献?他的发明对当时社会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教材相关内容,阅读材料7和8,完成以下任务:
列出张衡的两项主要科技发明。
根据材料8,分析地动仪的作用和科学价值。
思考:为什么朝廷会支持这类科学研究?
【教师活动】
张衡是东汉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天文、数学、机械制造方面都有杰出成就。材料7提到他“作浑天仪”,这是一种可以模拟日月星辰运行的仪器,帮助人们理解天体运动规律;他还撰写《灵宪》,阐述宇宙生成理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著作。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材料8记载,当地动仪检测到陇西地震时,虽然洛阳毫无感觉,但仪器准确指示了方向。几天后驿站传来消息证实地震发生,众人惊叹其精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探测装置,比欧洲早1700多年。
这些发明不仅体现个人智慧,也反映国家对科技的支持。两汉时期,朝廷设有太史令等官职负责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因为历法关系到农业生产和政治合法性(如“奉正朔”)。因此,像张衡这样的科学家能得到官方支持,进行系统研究。
这也说明秦汉科技发展不仅是民间经验积累,还有国家层面的组织与推动。
总结知识点:
张衡改进浑天仪,用于演示天体运行。
发明候风地动仪,能测定地震方位,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其科技成就得益于个人才智与国家制度支持。
秦汉时期历法、计时工具(日晷、漏壶)进步,推动天文与地理研究。
【设计意图】
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引入重大科技发明,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科学探究兴趣。材料8的“预言地震”情节极具戏剧性,有助于加深记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历史解释”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体现新课改倡导的综合性学习理念。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教师活动】
材料1: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2: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
问题:
从材料1和材料2中,你能看出司马迁完成《史记》经历了哪些阶段?这些经历对他写史书有什么帮助?结合图片中的司马迁祠,思考后人为何要纪念他?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提取关键词(如“南游江、淮”“诵古文”“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等),绘制“司马迁人生经历与《史记》成书关系”思维导图。每组派代表结合图片简要介绍司马迁的治学之路,并讨论司马迁为何值得后人纪念。
【教师活动】
同学们在思维导图中准确提炼出司马迁的成长路径:早年读书 → 青年游历 → 继任太史令 → 遭遇挫折仍坚持著书。材料1中“南游江、淮”“观孔子之遗风”说明他注重实地考察,这使《史记》不仅有文献依据,还有第一手见闻;材料2出自《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写给朋友的信,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完成史书的决心。
图片中的“陕西韩城司马迁祠”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史学家而修建的。韩城是司马迁故乡,祠堂的存在说明人们对他的敬仰不仅因为其著作,更因为他“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德。
总结知识点:
司马迁自幼勤奋读书,青年时期广泛游历,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人文见闻。
他在父亲影响下继承太史令之职,以十余年时间完成《史记》,体现坚韧治学精神。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涵盖帝王将相与下层人物。
司马迁坚持客观记录历史,既肯定功绩,也揭露黑暗,树立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典范。
《史记》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
后人通过修建祠堂等方式纪念司马迁,体现其历史地位与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
通过原始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与著书历程,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和时空观念。结合图片创设情境,增强历史代入感,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情感认同。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促进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落实新课改中“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
道教和佛教
道教和佛教
【教师活动】
材料1:
“角分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
——《后汉书·皇甫嵩传》
材料2:
“陵入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
——《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引《典略》
▲四川成都青城山
相传,青城山是张陵修道传教的地方。
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推测早期道教传播的特点吗?为什么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能在下层民众中广泛传播?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与图片信息,从“传教方式”“组织形式”“群众基础”三个角度讨论早期道教的传播特点。每组派代表发言,尝试归纳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共同点。
【教师活动】
同学们注意到,材料1提到张角“以善道教化天下”,并通过“治病”吸引民众,十余年间发展数十万人。这说明太平道利用了民间对健康和平安的渴望,采用“治病传道”的方式,具有很强的现实关怀。而材料2指出张陵在蜀地“造作符书”,信徒只需出“五斗米”即可入道,门槛低、组织简便。图片中的青城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说明宗教活动与自然山水结合,形成修行圣地,增强了信仰的神圣性。
由此可见,早期道教扎根民间,贴近百姓生活,用简单易行的方式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现实需求,因此能在社会底层迅速传播。
总结知识点:
太平道由张角创立,以治病传道,吸收神仙方术,受到贫苦民众欢迎。
五斗米道由张陵创立,信徒出五斗米即可入道,组织简便,流行于巴蜀地区。
两者都是早期道教的派别,主要被下层民众信奉,具有民间宗教特征。
青城山相传是张陵修道传教之地,是道教重要发源地之一。
【设计意图】
通过原始史料与图片结合,引导学生从一手资料中提取信息,分析早期道教的社会基础与传播方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和归纳能力,理解宗教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体现“以民为本”的历史思维。
【教师活动】
材料3:
“佛者,汉言觉也。觉了一切法,名之为佛。其教以清净修善、慈悲济世为本。”
——《牟子理惑论》(东汉末年)
材料4:
“明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止殿前……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土图画形像焉。”
——《后汉书·西域传》注引《资治通鉴》
▲河南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问题:结合材料和图片,说说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它为什么能在中国逐步传播开来?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3和材料4,小组合作绘制“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轴简图,标注关键事件(如“明帝梦佛”“遣使求法”“运载佛经到洛阳”等),并结合白马寺图片,讨论佛教传播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了推动作用。
【教师活动】
材料4中“明帝梦见神人”后派人去西域求佛法,说明佛教最初是通过统治者的关注被引入的。而材料3提到佛教“清净修善、慈悲济世”,主张“众生平等”,这对饱受苦难的普通百姓具有强大吸引力。图片中的白马寺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象征着佛教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传入初期依赖上层支持,如皇帝建寺、供养僧人,同时其教义又契合底层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传播开来。
总结知识点: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主张众生平等,关注人的精神解脱。
两汉之际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期得到官方支持。
西域僧人运载佛经至洛阳,白马寺建立,标志佛教正式传播。
佛教因教义贴近民众愿望,又获统治者扶持,在中国逐步发展。
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设计意图】
通过文献记载与实物遗存(白马寺)相结合,帮助学生构建佛教传入的历史脉络,理解宗教传播中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重路径。提升学生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教师活动】
材料5: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夫有谓天者,或谓苍苍之形,或谓昭昭之神。谓苍苍者,疑其形也;谓昭昭者,疑其神也。今以天为神,是谓昭昭之神也。”
——王充《论衡·订鬼篇》
材料6:
“使作《论衡》者,宅中而构,非谓其知实也。充好论说,不务深思,故其言多虚妄。”
——《后汉书·王充传》(注:此为当时保守派批评之语,用于对比)
▲《论衡》书影
问题:王充在《论衡》中批判了哪些思想?他的观点体现了怎样的思维方式?与当时主流思想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5和材料6,结合《论衡》书影图片,开展“历史小辩论”:一方扮演“王充的支持者”,引用材料说明其思想进步性;另一方扮演“当时儒生”,依据传统观念反驳王充。辩论后共同总结王充思想的独特之处。
【教师活动】
材料5中王充指出“鬼非人死精神”,而是“思念存想之所致”,说明他否定鬼神实有,强调心理作用。他进一步质疑“天为神”的说法,反对“君权天授”和神仙方术,主张用理性分析世界。这与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形成鲜明对比。
材料6虽是批评之语,但反衬出王充敢于质疑权威,甚至“批评孔子”也不惧,体现独立思考精神。《论衡》书影显示这是成体系的著作,不是零散言论,说明其思想具有系统性。
王充的思想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理性精神,在迷信盛行的时代尤为珍贵。
总结知识点:
两汉时期流行君权天授和神仙方术思想。
王充著《论衡》,批判鬼神迷信和天人感应说。
他主张独立思考,强调探求真知,反对盲从权威。
《论衡》体现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被称为“奇书”。
【设计意图】
通过正反材料对比和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理解思想史上的“异见者”价值。借助《论衡》书影增强历史真实感,培养学生尊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历史理解”与“历史价值观”。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探索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1.【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观察教材中的“汉朝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和“西汉经穴漆人”图片,结合文字内容,制作一份简要的图文卡片,介绍秦汉时期在造纸术、医学(如华佗、张仲景)方面的代表性成就。
2.【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阅读《史记》和《汉书》的相关介绍,比较两部史书在体例、内容和历史影响方面的异同,尝试用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并撰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评述,说明它们在中国史学发展中的地位。
3.【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结合地理与艺术学科,选择一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化遗址(如:河南南阳医圣祠、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四川青城山、河南白马寺),设计一份“秦汉文化遗址研学旅行手册”,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参观建议等内容,并配以手绘或电子地图。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整理、史书比较和跨学科探究,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突出成就,提升信息处理与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板书设计
一、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已有麻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传播与影响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华佗与“麻沸散”“五禽戏”
《九章算术》与农学著作《氾胜之书》
三、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生平
《史记》内容与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
道教的兴起(太平道、五斗米道)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五、东汉思想家王充
批判迷信与《论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涵盖科技、医学、数学、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知识点多且跨度大,适合采用图文结合与情境教学法,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和人物扫描增强学生直观认知。教学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梳理造纸术改进的意义及蔡伦、张仲景等人物的贡献,效果较好。但部分学生对“纪传体通史”“治未病”等概念理解较浅,需加强语言的通俗化与类比说明。整体上知识讲授较全面,但互动深度不足,应增加小组探究环节,激发学生思维。
课标分析
本课内容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科技成就和思想文化成果,认识其对中华文明发展及世界文明进步的意义”这一核心目标。通过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张仲景、华佗)、数学(《九章算术》)、农学(《氾胜之书》)等成就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科技发展的实用性与创新性;通过《史记》《汉书》的介绍,认识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与历史意识;通过道教与佛教的传播,理解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整体上,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文化认同与全球视野。
课前任务
课前任务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_______的基本方法。
东汉宦官_______在105年改进了造纸术,使用树皮、麻头、破布等植物纤维为原料。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所造出的纸被称为“_______”。
东汉名医张仲景写成了《_______》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张仲景提倡“_______”的思想,强调预防疾病。
东汉名医华佗发明了麻醉药剂“_______”,用于外科手术。
华佗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创编了“_______”,用于强身健体。
中国古代数学名著《_______》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涉及算术、代数、几何等。
秦汉时期的重要农学著作《_______》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合理密植等方法。
司马迁撰写的《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东汉时期,张衡改进了“_______”,可以演示日月星辰运行情况。
佛教传入中国后,东汉明帝时期在洛阳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_______寺。
东汉思想家王充撰写的《_______》批判了迷信思想,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参考答案
造纸
蔡伦
蔡侯纸
伤寒杂病论
治未病
麻沸散
五禽戏
九章算术
氾胜之书
史记
浑天仪
白马
论衡
课堂练习
第1题
【题文】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 )
A.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B.纸的应用促进交流
C.专制统治禁锢思想 D.简牍应用成本较高
【答案】A
第2题
【题文】读史明智,学史崇德。小文同学研学参观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后,进行了深入学习:阅读书籍《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观看央视纪录片《风追司马》,编写历史小报《铁笔写春秋》等。他能从中感悟到司马迁( )
A.秉笔直书的风骨 B.仁爱济世的品德 C.驱荷逐夷的决心 D.保疆戍边的壮举
【答案】A
第3题
【题文】《史记》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后世史家所倡行。这反映出撰写者司马迁( )
A.忠君守礼 B.以民为本 C.秉笔直书 D.豪迈奔放
【答案】C
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秦汉时期在科技、文化、史学和思想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造纸术的改进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张仲景、华佗在医学上的贡献体现了古代科技智慧,《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道教与佛教的传播反映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发展。同学们要理解,这些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创新性和交流性。
拓展迁移
材料: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检测仪器之一,其原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科学探索精神。
问题:从张衡地动仪的发明出发,如何理解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创新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答案:古代科技如地动仪,虽基于经验观察和直观理解,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是现代科学的萌芽。而现代科技则建立在实验验证和理论系统化的基础上,更加精确和实用。两者都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但方法和深度不同。古代科技为现代科技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文化积淀,而现代科技则通过跨学科融合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因此,我们既要尊重古代智慧,也要鼓励现代创新,实现科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