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9 11:5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东晋至南朝时期,主要讲述了东晋的建立与灭亡、南朝的政治变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情况。本课上承三国两晋的历史背景,下启隋唐统一王朝的兴起,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祖逖北伐的壮志未酬,以及南朝经济的发展和建康的繁荣,学生可以理解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士族势力强大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趋势。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梳理东晋南朝政治格局的演变,结合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江南开发的进程与影响,帮助学生形成对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展脉络的整体认识,为后续学习隋唐统一与制度变革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对东晋南朝的基本历史有初步了解,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史料分析基础。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高,但理解深层政治制度和经济变化仍有难度。本课重点在于理解“门阀政治”的特点、东晋北伐失败的原因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难点在于分析世家大族与皇权的关系及其对政治格局的影响,需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图片和史料,梳理因果关系,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与衰落,使学生理解社会经济基础变化对政治制度演变的决定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东晋至南朝的政治变迁与江南开发进程,使学生准确把握魏晋南北朝后期中国南方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地理空间变化。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王与马,共天下”、祖逖北伐、灌钢法等图文材料,使学生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于说明历史现象。
【历史解释】通过探讨东晋北伐失败与南朝政权更迭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客观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多重因素及其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祖逖等历史人物的壮志与担当,使学生感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精神品格。
重点难点
重点:东晋建立、门阀政治、江南开发
难点:门阀政治形成原因、北伐失败根源、南朝衰落原因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介绍南京六朝博物馆的背景,激发学生对六朝时期江南地区发展的兴趣。
【展示材料】
▲图片注释:南京六朝博物馆大厅悬挂的条幅,展示建都于南京的六个王朝名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孔靖传》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提到的这几个朝代为什么都定都在南京吗?
想一想,古人说江南“地广野丰”,你觉得江南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史料结合,引导学生从地理与历史角度初步感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发展,激发探究江南开发原因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江南经济开发的内容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东晋的兴亡
东晋的建立
【教师活动】
材料1:
“元帝初镇江左,威望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之业。”
——《晋书·王敦传》
▲东晋形势图(382年)
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司马睿刚到江南时面临什么问题?他依靠哪些人建立政权?结合地图,思考建康的地理位置对东晋立国有何优势?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结合地图观察建康(今南京)的位置,讨论以下问题:
司马睿为什么需要王氏家族的支持?
建康位于长江下游,这种地理位置在军事和经济上有何战略意义?
“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怎样的政治现象?
【教师活动】
分析点评:
司马睿作为皇族南迁,并非凭借强大军力或广泛声望登基,而是依靠以王导为代表的北方南迁世家大族支持。材料中“同心翼戴”说明王氏主动拥立,是政权建立的关键力量。结合地图可见,建康地处长江天险之畔,易守难攻,又临近富庶的江南水网地带,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军事防御。这为东晋立足南方提供了地理基础。而“王与马,共天下”并非夸张说法,它真实反映了皇权与世家大族共享权力的政治格局。
总结知识点:
317年,司马睿在王导等世家大族支持下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皇权依赖世家大族,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
建康位于长江下游,地理优势明显,利于政权稳定。
【设计意图】
通过原始史料引导学生理解东晋建国的特殊背景,结合地图培养空间认知能力,问题设计激发学生思考政权合法性与地理因素的关系,初步建立“门阀政治”的概念意识。
门阀政治的延续
【教师活动】
材料2:
“自过江,王、庾、桓、谢四族迭居朝右,权侔人主。”
——《南史·侯景传》
问题:材料中的“王、庾、桓、谢”指的是什么群体?“权侔人主”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是否符合传统皇权政治的特点?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世家大族 代表人物 掌权时期 主要事迹(简要)
王氏 王导、王敦 东晋初期 辅佐司马睿建政
庾氏 庾亮 明帝、成帝时 主持北伐,掌中枢
桓氏 桓温 穆帝时 控制军政,欲篡位
谢氏 谢安 孝武帝时 淝水之战指挥者
并讨论:“为什么皇帝愿意让这些家族掌权?这种政治模式长期存在会带来什么后果?”
【教师活动】
分析点评:
材料中的“王、庾、桓、谢”是东晋最具影响力的四大世家大族。“权侔人主”意为权力等同于皇帝,说明他们不仅掌握朝廷要职,还控制军队和地方。这种现象打破了“君主独尊”的传统模式,形成了“门阀政治”——即世家大族与皇室共同执政的政治格局。其根源在于东晋皇室南迁后缺乏根基,必须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维持统治。但这也导致皇权衰弱,中央难以集权,为后期武将夺权埋下伏笔。
总结知识点:
王氏之后,庾氏、桓氏、谢氏相继掌权,门阀政治持续发展。
门阀政治的本质是世家大族与司马氏皇族共治天下。
这种政治格局削弱了皇权,影响了国家统一和政策执行。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与归纳表格,帮助学生梳理世家大族更替脉络,理解“门阀政治”的延续性与结构性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因果分析能力。
北伐的努力与失败
【教师活动】
材料3: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司马睿曰:‘中原沦丧,凡有心者莫不愤叹。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资治通鉴·晋纪》
问题:祖逖北伐的动机是什么?他认为北伐成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材料和人物扫描内容,分析东晋朝廷为何未能支持彻底北伐?
【学生活动】
学生角色扮演:分为“祖逖派”“朝廷派”“地方将领派”,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进行三方辩论:
祖逖派:主张全力北伐,收复中原
朝廷派:担心将领坐大,主张保守江南
地方将领派:借北伐扩张自身势力
辩论后总结:北伐失败的内外原因。
【教师活动】
分析点评:
祖逖北伐出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恢复故土的理想,他提出“大王诚能发威命将”,说明他认为只要朝廷支持,民心可用,北伐有望成功。然而现实中,东晋统治者偏安一隅,害怕北伐将领功高震主,如王敦、桓温皆曾借军功威胁中央。同时部分将领动机不纯,利用北伐培植私兵。这些内耗导致北伐屡屡受挫。祖逖忧愤而死,正是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政治夹缝中悲剧的缩影。
总结知识点:
祖逖自发组织北伐,立志收复中原,体现爱国精神。
东晋朝廷对北伐心存疑虑,多方掣肘,导致北伐失败。
有的将领借北伐发展个人势力,加剧内部矛盾。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增强代入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复杂性,理解“北伐失败”不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体制与权力博弈的结果,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东晋的统治与灭亡
【教师活动】
材料4:
“晋室南渡,政出多门,兵权渐归将帅……及安帝末,刘裕起于寒微,屡立战功,遂专朝廷之权。”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篡晋》
问题:材料中“政出多门”说明了什么?刘裕为何能掌握大权?结合东晋末年的社会背景,分析门阀政治为何走向终结?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绘制“东晋权力演变示意图”:
皇权 + 门阀 → 门阀主导 → 武将崛起 → 刘裕专权 → 东晋灭亡
并回答:
门阀政治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刘裕出身“寒微”却能掌权,说明了什么变化?
【教师活动】
分析点评:
“政出多门”指政策由多个势力决定,反映中央权威涣散。随着门阀家族内部争斗加剧,其整体影响力下降。而长期战争使武将掌握兵权,尤其是刘裕出身低微却因军功升迁,打破了“上品无寒门”的门阀壁垒。他通过平定内乱、北伐立威,最终掌控朝政,于420年废晋自立,建立刘宋,标志东晋灭亡。这也意味着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总结知识点:
东晋后期政局混乱,权力逐渐落入武将手中。
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门阀政治因内耗和武将崛起而终结。
【设计意图】
通过时间轴式图示帮助学生理清权力转移过程,理解社会阶层变动与政治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历史发展的整体观和结构分析能力。
南朝的政治
南朝的政治
【教师活动】
材料1: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孔季恭传》
问题:根据这段史料,你能看出南朝宋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哪些特点?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的局面?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结合课本内容,围绕“民勤本业”“地广野丰”“晏如也”等关键词展开讨论,尝试从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稳定等方面分析宋朝江南经济繁荣的原因,并填写简易表格:
原因类别 具体表现
政策因素
社会环境
自然条件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
同学们提到“轻徭薄赋”是重要政策因素,这与宋武帝、宋文帝时期注重休养生息密切相关。史料中“无风尘之警”说明当时战乱较少,社会安定;“民勤本业”反映出百姓安心务农;“地广野丰”则体现南方土地资源丰富。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江南民殷国富”的局面。
总结知识点: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宋是南朝疆域最广、国力最强的时期,宋武帝和宋文帝推行轻徭薄赋政策,促进江南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江南社会稳定,农业发展迅速,出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的繁荣景象。
【设计意图】
通过引入《宋书》原始记载,引导学生从一手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史料实证意识;以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学生归纳分析能力,理解经济繁荣与政策、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师活动】
材料2:
“帝(梁武帝)笃信佛教,造阿育王寺,供僧数十万……公卿皆奉佛,由是百姓大困。”
——《南史·循吏传序》
材料3:
“侯景之乱,都邑残破,尸骸蔽路,幸存者百不存一。”
——《资治通鉴·梁纪十九》
问题:梁武帝早年有“治国理政、发展经济和文化”的作为,为何后期却导致“建康失守”“千里绝烟”?结合材料分析其统治由盛转衰的原因。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2和材料3,思考并完成以下任务:
找出梁武帝统治后期的两个突出问题(如崇佛过度、放纵贵族)。
用因果链形式表示“政治败坏”如何引发社会动荡(例如:崇佛→耗费国力→百姓困苦→叛乱四起→建康失守)。
在班级内分享观点,讨论“一个皇帝的个人行为能否影响国家命运”。
【教师活动】
点评学生回答:
同学们指出梁武帝晚年沉迷佛教,大建寺庙,供养僧人,耗费大量财政资源,这是导致“百姓大困”的直接原因。同时,他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剥削平民,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当侯景发动叛乱时,朝廷无力迅速镇压,最终导致建康陷落,江南最富庶地区遭到严重破坏。
这一事件标志着南朝由盛转衰,在南北对峙中逐渐处于劣势。这也提醒我们:统治者的政策选择和个人行为,深刻影响国家稳定与发展。
总结知识点:
梁武帝萧衍通过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初期注重治国与文化建设。
后期过度崇佛,纵容贵族官僚剥削百姓,导致政治腐败。
侯景之乱爆发后,建康失守,江南遭受严重破坏,南朝国力大损。
【设计意图】
通过两则对比鲜明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梁武帝统治前后期的巨大反差,训练历史解释能力;借助因果链条构建,帮助学生理解个体行为与宏观历史变迁之间的联系,增强历史思维的逻辑性。
【教师活动】
材料4: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问题:这句诗反映了南朝什么社会现象?它与梁武帝的统治有何关联?你能从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学生活动】
学生诵读诗句,结合前面所学,回答以下问题:
“四百八十寺”说明什么?(佛教兴盛)
这种现象与梁武帝有何关系?(提倡佛教,广建寺庙)
诗人用“烟雨中”描绘寺庙,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怀古、感慨、批评)
小组合作绘制一幅“南朝佛教兴盛图”简笔示意图(可标注建康、寺庙、百姓劳作等元素),并在班内展示。
【教师活动】
肯定学生的多元解读:
“南朝四百八十寺”并非实数,而是夸张手法,突出佛教寺院之多。这与梁武帝大力推崇佛教密切相关。他曾四次舍身入寺,国家不得不花钱赎回,严重消耗财政。
诗人杜牧生活在唐代晚期,借南朝旧事讽喻当时统治者崇佛之风。他将金碧辉煌的寺庙置于“烟雨”之中,营造出一种迷离、衰败的意境,流露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
这也说明,文化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政治与经济问题。
总结知识点:
南朝佛教盛行,尤以梁武帝时期为甚。
统治者推崇佛教导致财政浪费,加重百姓负担。
后世文人通过诗歌反思这段历史,体现文化记忆与历史批判。
【设计意图】
引入经典古诗作为文学史料,拓展学生跨学科视野;通过审美体验与历史分析结合,深化对南朝政治文化影响的理解;绘画活动激发兴趣,促进知识内化与表达能力发展。
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师活动】
材料1:
“时江南草木茂盛,人少而旷土多。”
——《汉书·地理志》
材料2:
“天下大乱,百姓流亡,北人渡江而南者以十万计。”
——《晋书·王导传》
▲东晋黑釉鸡首瓷壶
问题:从两则史料中你能看出江南地区在秦汉与东晋时期的发展有何不同?结合图片中的器物,推测当时江南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填写表格:
时期 江南地区人口状况 经济发展水平 主要原因
秦汉 地广人稀 落后 北方为经济重心
东晋 南迁人口增多 初步开发 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
小组代表结合图片中的黑釉鸡首瓷壶,描述其外观特点,并推测制瓷工艺是否复杂,进而判断手工业发展程度。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指出《汉书》记载说明秦汉时期江南尚未开发,土地广阔但人口稀少;而《晋书》反映西晋末年战乱导致“北人渡江而南者以十万计”,形成大规模移民潮。这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
结合图片“东晋黑釉鸡首瓷壶”,教师讲解:此壶造型规整,釉色均匀,说明当时制瓷技术已有较高水平,尤其是黑釉的烧制需要控制窑温与气氛,体现南迁后手工业的进步。
总结知识点:
秦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经济落后,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
西晋末年起,北方人为避战乱大规模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初步开发,人口增加,手工业水平提升。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史料,培养学生史料解读与时空观念能力;借助实物图片增强直观感知,引导学生从物质遗存推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发展历史解释素养。
农业的发展
【教师活动】
材料3:
“今土膏脉起,今东作(春耕)方兴,可劝课农桑。”
——《宋书·良吏传》
材料4:
“扬州分野,厥田下下,自晋以来,渐成沃壤。”
——《通典·州郡典》
▲南朝青瓷莲花尊
问题:材料3中的“劝课农桑”说明政府对农业持什么态度?材料4中“下下”到“沃壤”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农业技术进步,分析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随后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江南农业发展原因”思维导图,包括:
劳动力增加(南迁人口)
技术进步(犁耕、育秧移栽等)
水利兴修
多种经营(桑蚕、果树、药材)
结合“南朝青瓷莲花尊”图片,讨论:这件器物是否可能用于农业?如果不是,它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材料3中“劝课农桑”表明政府鼓励农业生产,推动经济发展;材料4中“下下”指《禹贡》中将扬州土地评为最差等级,但“渐成沃壤”说明经过长期开发,土地质量显著提升,体现农业开发成效。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南迁移民与本地居民共同努力,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精耕细作,改进犁耕,实行麦稻兼作;水稻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提高成活率和产量;五岭以南种植双季稻,实现一年两熟;同时发展桑蚕、果树、药材等多元农业。
图片中的“南朝青瓷莲花尊”虽非农具,但其精美造型和宗教纹饰(莲花象征佛教),反映当时社会相对安定、手工业发达、文化繁荣,间接说明农业发展为其他行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总结知识点:
江南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水利设施增多。
推广犁耕、精耕细作、选种育种、施肥管理等先进技术。
水稻育秧移栽是重大技术进步,双季稻和麦稻兼作提高产量。
实行桑蚕、果树、药材等多种经营,农业结构多样化。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理解政府政策与土地变化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结合农业技术细节,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利用非农具文物反推农业支撑作用,发展综合思维。
手工业的进步
【教师活动】
材料5:
“百炼钢成利器,工巧绝伦。”
——《南史·文学传》
材料6:
“会稽出铁,多作农器。”
——《太平御览》引《会稽记》
问题:材料5中的“百炼钢”说明冶炼技术有何特点?材料6说明江南地区冶铁业有何发展?结合“灌钢法”的原理,分析其对手工业的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史事”部分,尝试解释“百炼钢”和“灌钢法”的区别。小组合作完成“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表格:
行业 发展表现
缫丝织布 丝织业兴起
制瓷 青瓷、黑釉瓷技术成熟
冶铸 推广灌钢法,制造兵器农具
造船 江南水网密布,造船业发达
造纸制盐 技术普及,满足生活生产需求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材料5“百炼钢”强调反复锻打,提升钢材质量,但效率低;而“灌钢法”是将生铁与熟铁合炼,利用生铁含碳高、熔点低的特点渗入熟铁,提高效率与质量,是技术飞跃。
材料6说明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铁矿资源丰富,冶铁业兴盛,所产铁器广泛用于农业,体现手工业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特征。
结合教材内容总结:江南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均有显著发展。特别是灌钢法的推广,使兵器和农具的质量与产量大幅提升,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
总结知识点:
手工业涵盖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多个领域。
冶炼技术进步突出表现为灌钢法的推广,提高钢材质量和生产效率。
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黑釉瓷工艺成熟,产品精美。
手工业发展依赖农业基础,又反哺农业与商业。
【设计意图】
通过技术术语解析,培养学生理解古代科技的能力;结合具体行业表格归纳,训练信息整合能力;强调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深化唯物史观认知。
商业交流与城市繁荣
【教师活动】
材料7:
“建康都邑,号为多士,百货所聚,商旅殷繁。”
——《南齐书·文学传》
材料8:
“都下(指建康)人众,市肆列峙,冠盖往来,昼夜不绝。”
——《建康实录》
问题:材料7和材料8中的“百货所聚”“商旅殷繁”说明了什么?建康为何能成为商业大都市?结合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建康繁荣的表现。小组讨论并绘制“江南经济发展链条”示意图:
北方人口南迁 → 劳动力+技术输入 → 农业开发 → 手工业进步 → 商品增多 → 商业活跃 → 城市繁荣
代表发言解释各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材料7和材料8生动描绘了南朝建康(今南京)商业繁荣景象:“百货所聚”说明商品种类丰富,“商旅殷繁”“昼夜不绝”反映交易频繁、城市活力强。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手工业品,促进了物资流通;人口集中、交通便利也推动了市场形成。建康作为南朝都城,政治地位高,人口众多,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强调三者关系:农业是基础,手工业是延伸,商业是纽带,城市是载体,共同构成江南经济发展的完整链条。
总结知识点: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商业繁荣。
南朝建康人口众多,市肆林立,是当时最活跃的商业都市。
城市繁荣是经济整体发展的结果,体现区域经济水平提升。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感受历史场景,增强历史现场感;引导学生构建经济发展逻辑链条,培养因果分析与系统思维能力;突出经济各部门的联动关系,深化对“经济整体发展”的理解。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探究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与江南开发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史料梳理】阅读教材中“东晋的兴亡”和“南朝的政治”部分,绘制“东晋—南朝政权更替时间轴”,标注各朝代建立者、都城及大致时间,理解南方政权更迭的基本脉络。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历史分析】结合“王与马,共天下”和“门阀政治”的描述,分析东晋时期皇权与士族关系的特点,并思考这种政治格局对东晋统治稳定的影响。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地理与历史融合】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内容,在地图上标出北方人口南迁的主要路线,并分析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如何促进农业技术的改进与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政权更替、分析政治格局、结合地理因素探究经济发展,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时序意识,提升史料分析与跨学科综合探究能力,深入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社会变迁的多重维度。
板书设计
东晋与南朝的政治变迁及江南开发
一、东晋的建立与政治特点
司马睿建东晋,“王与马,共天下”
门阀政治的延续
二、东晋的北伐与衰亡
祖逖北伐与失败原因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420年灭亡
三、南朝政治与江南开发
宋、齐、梁、陈更替与建康都城
江南开发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
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以东晋南朝政治变迁与江南开发为主线,历史概念较为抽象,适合采用讲授与图示结合的方法,辅以时间轴和地图增强时空观念。教学中通过“王与马,共天下”等典型史实激发兴趣,学生理解较好,但“门阀政治”等术语讲解略显生硬,部分学生理解不深。语言上,我注重条理清晰、语调分明,但在引导学生归纳江南开发原因时启发不足,互动不够。今后应加强问题引导,提升语言的启发性与逻辑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
课标分析
本课内容符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了解中国古代重要政权的更替和政治制度的变化”“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等要求。教材通过讲述东晋建立与灭亡的过程、门阀政治的特点、祖逖北伐的史实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情况,引导学生认识东晋南朝时期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南方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政治制度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趋势,有助于学生形成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的整体认知。
课前任务
课前任务
东晋建立于______年,建立者是______,定都______。
东晋时期,皇族司马氏与______家族共同掌握政权,这种政治格局被称为“______”。
东晋时期著名的北伐将领是______,他曾立下“击楫而誓”的豪言壮志。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______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南朝包括______、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______。
南朝宋时期,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江南地区出现了“______”的繁荣景象。
梁武帝统治后期,由于放纵贵族盘剥百姓,导致______叛乱爆发,建康失守。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______地区的经济开发。
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包括推广______、实行精耕细作、改进水稻种植技术等。
南朝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包括______、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行业。
南朝时的商业大都市是______,人口众多,商业最为活跃。
东晋南朝时期冶炼技术进步的代表是______法的推广,提高了兵器和农具的质量。
参考答案
317年;司马睿;建康
王氏;门阀政治
祖逖
武将
宋;建康
民殷国富
大规模
江南
犁耕
缫丝
建康
灌钢
课堂练习
第1题
【题文】某个朝代开国伊始,就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这样的君臣共享天下的局面,也是其政治特征。这个朝代是( )
A.西汉 B.西晋 C.东晋 D.前秦
【答案】C
第2题
【题文】下表中关于人口迁移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图示 唐朝中晚期人口迁移示意图
罪恶的“三角贸易”示意图
方向 北方→南方 非洲→美洲
原因 ①____;南方社会安定 美洲劳动力缺乏;②____
共同影响 给迁入地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A.①北方天气变冷②美洲大陆吸引移民
B.①政府鼓励南迁②非洲国家贫困落后
C.①安史之乱导致北方社会动荡②奴隶贸易有利可图
D.①北方游牧民族向往农耕生活②欧亚贸易商路受阻
【答案】C
第3题
【题文】南北朝时,社会上开始流行戴纱帽。这一风气最先出现在南方,此后在北方社会上层也很流行。这说明当时( )
A.等级观念深厚 B.政局逐渐稳定 C.经济重心南移 D.区域文化交流
【答案】D
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东晋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东晋建立后,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虽有北伐努力,但终因内耗未能恢复中原。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江南经济在北方移民推动下迅速开发,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有显著进步。同学们要理解,政治格局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历史是在不断变迁中推进的。
拓展迁移
材料: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不仅掌握政治权力,还通过庄园经济控制大量土地和人口,形成“上品无寒门”的社会局面。南朝时期,虽然皇权有所加强,但士族势力依然强大。
问题:门阀士族长期掌握权力对东晋南朝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答案:门阀政治强化了士族阶层的垄断地位,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寒门子弟难以上升,削弱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同时,士族庄园经济削弱了中央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影响国家财政与军事动员能力。但从另一方面看,士族在乱世中起到了稳定地方、保存文化的作用,推动了文学、书法、哲学等领域的发展,如王羲之、谢灵运等皆出身士族。因此,门阀政治既有阻碍国家统一与集权的弊端,也有维系文化传承与地方治理的积极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