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9 11: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代的建立、发展及灭亡过程。本课上承《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下启《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在教材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夏朝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朝强盛与方国关系、西周分封制与礼乐制度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中国早期国家制度的演变逻辑和文明发展脉络;同时,结合考古发现如二里头遗址、利簋铭文等,增强历史学习的实证意识,为后续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奠定知识与认知基础。
学情分析
生成失败,请重新生成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及社会形态演变,使学生理解阶级社会的形成与国家制度的发展规律,初步树立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夏朝建立至西周灭亡的时间脉络及地理分布,使学生构建早期王朝更替的空间概念与时间线索。
【史料实证】通过对二里头遗址、利簋铭文等考古发现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实物资料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史料辨析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探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分封制实施等历史现象,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成因与影响,形成客观的历史解释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周公“制礼作乐”、吕尚辅政等历史人物事迹,使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早期智慧与制度创新,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里头遗址
难点:夏朝“家天下”的含义、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分封制的作用与局限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史记·夏本纪》书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古籍的样式与文字特点,并简要介绍其历史价值。
【展示材料】
▲《史记·夏本纪》书影(教材原文提供)
“昔者禹以一人之力,平水土,定九州,封国数十。” ——《淮南子·修务训》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的这本书有多重要吗?它记录了我们中国最早的王朝,你们好奇里面写了什么吗?
禹为什么能成为领袖?你觉得他靠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古籍图片和引用相关史料,激发学生对早期王朝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国家起源”与“领袖权威”的问题,为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奠定认知基础。
探究新知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教师活动】
材料1:《史记·夏本纪》载:“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材料2:《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
——古本《竹书纪年》
问题:根据这两则史料,你认为启是如何取得王位的?“家天下”取代“禅让制”的过程是否和平?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两则史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启继位的过程,并从“权力传承方式的变化”角度,比较禅让制与世袭制的区别。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观点并说明依据。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史记》与《竹书纪年》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史记》强调“诸侯归启”,体现民心所向;而《竹书纪年》则直言“启杀益”,反映权力斗争的残酷性。结合教材中“禹最初想传位给伯益……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可知,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完全和平,而是伴随着政治博弈甚至暴力冲突。
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父死子继”的王位继承模式,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从此,政权不再属于“天下共主”,而成为一家一姓的私有物。
总结知识点: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禹死后,其子启取代伯益继承王位,世袭制由此取代禅让制。
“家天下”局面形成,标志着国家政权由公共推选向家族继承转变。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不同史书记载,培养学生史料辨析能力,理解历史叙述的多元性;以问题驱动思考,帮助学生从权力传承角度理解“家天下”的实质,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夏朝的统治措施与国家形态
【教师活动】
材料3:《左传·哀公七年》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
材料4:《逸周书·度邑解》云:“昔在夏时,有鼎九,象九州。”
——《逸周书》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
问题:结合材料和图片,说说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宫殿遗址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宫殿的布局特点(如中轴对称、主体建筑居中等),结合材料讨论禹通过会盟诸侯、铸造九鼎等方式强化权威,并分析宫殿作为政治中心的功能,理解早期国家权力象征的形成。
【教师活动】
指出“执玉帛者万国”反映禹通过召集诸侯大会确立自身领导地位,是一种早期的政治联盟形式;“九鼎象征九州”体现对疆域统一的认知,是王权神圣化的表现。
结合图片可见,二里头一号宫殿规模宏大,有围墙环绕、主殿居中、庭院分明,说明当时已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等级秩序观念。宫殿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举行典礼、发布政令的政治中心,反映出夏朝已有较为成熟的国家管理机构。
总结知识点:
禹通过征伐三苗、涂山会盟等方式巩固统治,提高威望。
铸九鼎象征九州,体现国家统一意识和王权强化。
夏朝建立军队、刑法、监狱,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借助文献与考古图像资料,引导学生从政治仪式与建筑空间理解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培养“以图证史、以文补图”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里头遗址与夏朝文明
【教师活动】
材料5:考古报告显示,二里头遗址发现面积约3平方公里,包含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祭祀区、贵族与平民墓葬区等功能分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9—2006)》
材料6:出土的青铜爵含铜锡合金成分,经检测为人工冶炼产物,非自然铜。
——《科技考古》第3辑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
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青铜酒器之一。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长60多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镶嵌而成。
问题:这些出土文物反映了夏朝哪些方面的社会发展水平?绿松石龙形器可能用于什么场合?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观察两幅文物图片,结合材料分析青铜爵的技术价值(如合金配比、铸造工艺)和礼制意义(酒器常用于祭祀);推测绿松石龙形器为祭祀或王权象征物,体现宗教信仰与艺术成就。填写“文物信息卡”:名称、材质、用途、反映的社会发展特征。
【教师活动】
讲解青铜爵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表明夏朝已掌握复合范铸造技术,进入青铜时代初期。这类酒器多用于祭祀仪式,说明礼乐制度初具雏形。
绿松石龙形器结构复杂、工艺精湛,且出土于高等级墓葬附近,极可能是王室专用的礼仪重器,象征权力与神权结合。“龙”形象的出现,也反映华夏先民共同文化认同的萌芽。
结合遗址功能分区,说明夏朝社会已有明确的阶级分化(贵族与平民)、专业分工(手工业者)和宗教活动体系。
总结知识点:
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后期都城的代表,具有明确的城市规划。
出土青铜爵表明夏朝掌握青铜冶炼技术,进入青铜文明阶段。
绿松石龙形器等礼器反映等级制度和祭祀文化的发展。
【设计意图】
利用考古实物资料,引导学生“透物见人”,从器物背后解读社会结构、技术水平与精神信仰,发展实证意识和跨学科思维。
夏朝的衰亡
【教师活动】
材料7:《尚书·汤誓》记载:“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
材料8:《史记·夏本纪》称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问题:根据材料,夏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天命”观念在此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夏桀的统治问题(如残暴、奢侈、不顾民生),讨论“天命”如何被用来解释王朝更替。尝试用现代视角评价“暴政亡国”的历史规律。
【教师活动】
指出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说明统治者失德是夏亡的根本原因。《汤誓》中“天命殛之”体现古人将王朝兴衰归于“天意”,但实质是人民对暴政的反抗。
这种“天命观”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受命于天”;一旦失德,就会“天命转移”。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伦理。
总结知识点:
夏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国势衰弱。
末代君主夏桀残暴奢侈,失去民心。
夏朝最终被商汤所灭,历时约400余年。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亡国教训,引导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初步建立历史批判意识,并认识古代“天命观”的政治功能。
商朝的统治
商朝的建立
【教师活动】
材料1:
“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史记·殷本纪》
问题:根据材料,商汤为什么选择亳作为都城?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怎样的政治理念?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地图观察亳的地理位置,小组讨论并推测亳的地缘优势(如靠近中原、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思考“从先王居”所体现的继承正统的政治意图。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结合《商朝形势图》观察亳的位置(今河南商丘附近),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土地肥沃,便于农业发展。指出“从先王居”说明商汤有意继承夏之前的圣王传统,强调政权合法性。这表明商初统治者不仅依靠武力夺权,也注重通过象征性行为赢得人心。
总结知识点:
商汤于约公元前1600年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定都于亳,地处中原腹地,利于控制四方。
“从先王居”体现对传统的尊重,强化统治合法性。
【设计意图】
通过《史记》片段与地图结合,培养学生从文献和地理信息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政权更替中的“合法性建构”,初步形成历史解释思维。
商朝的强盛
【教师活动】
材料2:
“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封诸侯,班赐宗彝。” ——《尚书·汤诰》
问题:材料中“封诸侯”“班赐宗彝”说明商汤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有何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解读材料关键词:“封诸侯”理解为分封地方势力,“班赐宗彝”指赏赐祭祀礼器。小组合作分析这些举措如何帮助商汤团结盟友、稳定政局,并联系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条件进行推理。
【教师活动】
解释“封诸侯”是将归附的部落首领授予一定权力,形成臣属关系;“宗彝”是祭祀用的礼器,赏赐意味着承认其地位并纳入商的宗教与政治体系。这种政治整合促进了社会稳定,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呼应教材中“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表述。
总结知识点:
商汤注重任用贤能,推行有效治理。
通过分封与赏赐团结各方势力,巩固统治基础。
经济政策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推动国家强盛。
【设计意图】
借助《尚书》记载,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治理手段的多样性,认识政治措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提升历史因果分析能力。
方国与商朝的关系
【教师活动】
材料3:
“惟商纣昏迷,弗恤邦方。” ——《逸周书·商誓解》
▲商朝形势图
问题:材料中的“邦方”指的是什么?结合地图,你能发现哪些方国可能位于商都的哪些方向?它们为什么要臣服于商?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商朝形势图》,识别周边标注的方国名称(如羌方、夷方、鬼方等),结合方位判断其地理分布特点。小组讨论“邦方”与商的关系,尝试归纳臣服的原因(如军事压力、经济交换、文化认同等)。
【教师活动】
指出“邦方”即“方国”,是商周边具有独立组织的部族或小国。地图显示这些方国多分布在商都外围——东有夷方,西有羌方,北有鬼方。商通过战争征服使其臣服,形成“多方”共存的局面。臣服后需承担朝贡、纳税、随征等义务,构成早期的朝贡体系。
总结知识点:
商朝周边存在众多方国,合称“多方”或“邦方”。
商通过战争征服方国,建立支配关系。
方国需履行朝贡、纳税、出兵等义务,构成商朝统治的重要支撑。
【设计意图】
利用古文材料与地图联动,训练学生空间定位与史料互证能力;通过分析方国义务,帮助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边疆治理模式,发展历史空间思维与制度认知。
西周的兴起
【教师活动】
材料1:《史记·周本纪》记载:“西伯既卒,周武王伐纣,卒以灭殷。”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利簋(ɡuǐ)及铭文拓片
问题:结合利簋铭文和史料,你能推断出周灭商的关键信息有哪些?这些信息为什么重要?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观察利簋铭文拓片图片,阅读《史记》引文,讨论并尝试回答:
周灭商的时间是否可以确定?
利簋铭文与文献记载能否互相印证?
为什么考古发现对历史研究如此重要?
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或质疑。
【教师活动】
利簋是目前已知最早记载“武王伐纣”事件的实物证据,其铭文明确提到“甲子日”清晨击败商纣王,与《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昧爽”的记载高度吻合。这说明:
历史事件可以通过出土文物得到证实;
青铜器铭文具有纪事功能,是第一手史料;
周人重视记录重大军事胜利,体现政治合法性建构意识。
结合地图与文献可知,周原位于渭水流域,农业发达,经过文王时期积累实力,至武王完成灭商大业。吕尚作为重要谋臣,“身先士卒”,在牧野之战中发挥关键作用。
总结知识点:
周人起源于渭水流域,以农业为基础逐步强大。
周文王任用吕尚等贤臣,积极准备灭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击败商军,攻占朝歌,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利簋铭文为武王伐纣提供了直接考古证据,具有极高史料价值。
【设计意图】
通过实物史料(利簋)与文献互证,培养学生“二重证据法”的初步意识,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借助问题引导学生从图像与文字中提取关键信息,发展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力。
分封制的确立
【教师活动】
材料2:《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丘明《左传》
问题:什么是“封建”?这句话反映了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封建亲戚”指的是什么人被分封?
“以藩屏周”说明了怎样的政治意图?
诸侯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请用表格形式归纳。
完成后小组展示成果,师生共同完善。
【教师活动】
“封建”即“封土建邦”,指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宗亲、功臣,建立诸侯国。如吕尚受封于齐,成为齐国始祖。诸侯需履行进贡、随征等义务,同时可在封地内再分封卿大夫,形成层级统治。
这一制度实现了:
对广袤疆域的有效控制;
以血缘纽带强化中央与地方联系;
构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总结知识点:
分封制依据血缘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宗亲与功臣。
诸侯有管理土地、人民及再分封的权利,也需进贡赋、服兵役。
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周朝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设计意图】
通过经典文献引入核心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分封制的政治逻辑与社会结构功能,训练归纳与分析能力,帮助建立制度史认知框架。
礼乐制度的建立
【教师活动】
材料3:《礼记·礼器》曰:“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士三。”
——戴圣《礼记》
问题:不同等级使用不同数量的鼎,说明了什么?这种规定有何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教材中未提供但可想象的鼎制示意图(不插入图片),结合材料思考:
鼎不仅是炊具,还代表什么?
礼仪差异如何体现尊卑秩序?
如果有人越级使用九鼎,可能意味着什么?
小组讨论后,尝试绘制“西周礼乐等级简图”,标注各级对应的鼎数与乐舞规模。
【教师活动】
鼎的数量与乐舞规模严格对应身份,体现了“礼”的规范性。周公“制礼作乐”,旨在通过仪式化的制度维护等级秩序,防止僭越,强化统治合法性。
例如,天子用64人乐舞(八佾),而诸侯只能用36人(六佾)。孔子后来批评鲁国大夫使用八佾,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正说明这套制度在后世仍有深远影响。
总结知识点:
周公旦辅佐成王,制定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尊卑、贵贱。
鼎数与乐舞规模按等级配置,体现身份差异。
礼乐制度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礼制细节引导学生理解“制度化治理”的思想内涵,培养历史解释与价值判断能力,体会文化制度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西周的衰亡
【教师活动】
材料4:《国语·周语上》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左丘明《国语》
问题:周厉王为何引发“国人暴动”?“道路以目”说明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角色扮演“周朝百姓”与“朝廷官员”,模拟对话场景:
百姓为何不满?
厉王压制言论带来什么后果?
结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课外常识),分析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小组汇报观点,教师引导归纳内外因。
【教师活动】
“国人暴动”发生于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行政”)。厉王与民争利、压制言论,导致众叛亲离。此后周幽王昏庸腐败,宠信褒姒,废嫡立庶,并多次滥用烽火取乐,失信于诸侯。
最终,犬戎趁机攻破镐京(前771年),西周灭亡。这表明:
统治者失德失民心,必然导致政权崩溃;
分封制下诸侯离心加剧中央危机;
外患与内乱交织加速王朝终结。
总结知识点: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逃亡。
周幽王时期政局腐败,失信于诸侯。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西周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集团腐化与制度危机。
【设计意图】
通过文献描述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对“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的认知,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历史价值观,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逻辑。
西周主要诸侯国
【教师活动】
材料5:《春秋左氏传》云:“凡蒋、邢、茅、胙、祭,皆周公之胤也。”
——《左传·定公四年》
▲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
问题:从地图上看,诸侯国分布有何特点?姬姓诸侯多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地图,结合材料分析:
哪些诸侯国是姬姓(周王室同姓)?分布在哪些区域?
齐、鲁、燕、晋等大国位置有何战略意义?
分封格局如何体现“以亲屏周”的策略?
小组合作标注地图关键信息,完成“西周分封布局分析表”。
【教师活动】
地图显示,姬姓诸侯如鲁(周公之子)、晋、燕等遍布东部与北部要地,形成拱卫王室的屏障。而非姬姓功臣如姜尚封于齐,控制东方夷族地区,兼具安抚与镇守功能。
这说明分封不仅是权力分配,更是战略部署:
同姓诸侯密集分布于中原核心区;
异姓功臣置于边疆要冲,承担开拓与防御任务;
洛邑为东都,便于控制东方诸侯。
总结知识点:
西周分封诸侯遍布黄河流域。
姬姓诸侯占多数,体现“血缘为主”的分封原则。
重要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具有战略地位。
营建洛邑加强东部控制,形成双都格局。
【设计意图】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空间定位与地理分析能力,结合姓氏与分布探讨分封的政治意图,深化对“家国一体”政治结构的理解,提升综合思维水平。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早期国家的形成与文明发展——从夏到西周的演进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历史地图绘制】
根据教材中“商朝形势图”和“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的内容,绘制一张简易的历史地图,标注夏、商、西周三朝的都城位置及主要统治区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这些都城选址的地理优势。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文物解读与展示】
选择教材中提到的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如青铜爵、绿松石龙形器),查阅相关资料,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文物介绍卡”,说明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反映的社会等级特征,体会早期国家的文明发展水平。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礼乐制度与等级社会】
结合语文和艺术学科,围绕西周“礼乐制度”,设计一场“周代礼仪展示”活动。学生可模仿天子、诸侯、士等不同等级的礼仪行为,配以相应的乐舞编排,理解等级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绘制、文物解读和礼仪展示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夏商西周时期国家形态的演变与文明发展,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与跨学科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朝建立:约前2070年,禹建夏朝,启继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文明发展:国家形态成熟,二里头遗址体现文明水平
夏桀亡国:统治腐败,导致夏朝灭亡
二、商朝的统治
商汤灭夏:约前1600年,汤建商朝,定都亳
商朝发展:征服方国,形成统治体系
三、西周的兴衰
武王伐纣:前1046年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
分封制度:分封诸侯,确立等级秩序
西周灭亡:周厉王暴政,周幽王被犬戎所灭,前771年西周灭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以朝代更替为主线,涵盖政治制度演变与文明发展,适合采用讲授与史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铭文拓片,直观呈现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与制度特征,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教学中运用时间轴梳理脉络,效果较好,但部分学生对“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等概念理解仍显薄弱,需进一步结合实例讲解。语言表达上,注重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但在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方面略显不足,今后应增加问题引导与小组探究环节,提升课堂互动性。
课标分析
本课内容对应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夏、商、西周三个重要王朝的兴衰过程及其政治制度演变。通过学习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分封制的实施及礼乐制度的建立,认识早期国家政治体制的特点。同时,结合考古发现,如二里头遗址、利簋铭文等,培养学生运用文献与实物资料印证历史的能力,形成初步的历史解释与时空观念,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与历史理解目标。
课前任务
课前任务
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______取代伯益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______。
夏朝的中心区域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和______一带。
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现的______遗址,反映了夏朝的文明发展水平。
夏朝的末代君主是______,他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夏朝灭亡。
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______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定都于______。
商朝通过战争征服众多方国,这些方国要承担朝贡、纳税和______等义务。
周武王于公元前______年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建立西周,定都______。
周武王去世后,由______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并制定礼乐制度。
西周实行______制度,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在西周的贵族等级中,最高的是______,接下来依次是诸侯、______和士。
公元前841年,因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______”,厉王被迫逃亡。
参考答案

启;禅让制
山西南部
二里头
夏桀
汤;亳
随商王征伐
1046;镐京
周公旦
分封制
天子;卿大夫
国人暴动
课堂练习
第1题
【题文】《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表明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第2题
【题文】有学者认为,周王在新占领的广大领土上以推行封国的方式,建立新的统治格局,使王权较商朝更为强化。以上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制定刑法,加剧社会矛盾
D.实行分封,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D
第3题
【题文】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分封制的确立
C.秦国实行商鞅变法 D.都江堰的修筑
【答案】B
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夏、商、西周三个早期王朝的兴衰历程。夏朝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的开始;商朝通过战争与分封巩固统治,青铜文明高度发展;西周实行分封制与礼乐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同学们要理解,早期国家制度的演进体现了社会结构的逐步复杂化,文明在继承与变革中不断发展。
拓展迁移
材料: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权力层层下放,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与此同时,周公制定礼乐制度,通过礼乐规范社会秩序,强化等级观念。
问题:西周的礼乐制度在维护统治秩序的同时,可能带来哪些社会局限?
答案:礼乐制度通过明确等级、规范行为,有助于维护西周社会的稳定与统一,但也容易固化社会阶层,限制人才流动与社会活力。例如,不同等级使用礼器、乐舞的规格严格区分,可能压抑个体才能的发挥,阻碍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机会。此外,过度依赖礼制可能削弱制度的灵活性,使统治缺乏应对变化的能力,为后期社会变革埋下阻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