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鉴赏》
第十四单元 自由幻想的浪漫乐派
第二十八节 柏辽兹
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
——《幻想交响曲》
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
——《幻想交响曲》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聆听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及其他四个乐章的“固定乐思”,从旋律发展、节奏、速度、配器等方面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联想或想象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初步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特点和柏辽兹标题音乐创作的艺术风格。
艺术表现:演唱《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固定乐思”——恋人主题,运用肢体动作及声响表现圆舞曲主题的律动。
(三)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和聆听,理解标题音乐与作曲家本人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体会浪漫主义自传式艺术创作的内涵,尝试比较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在文化追求上的不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
难点:感受柏辽兹标题音乐创作的艺术风格及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长笛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给学生讲作曲家爱上恋人的故事,引出“恋人主题”,并用钢琴演奏“圆舞曲主题”和“恋人主题”,让学生选择哪一个更符合作曲家心目中的恋人形象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聆听老师演奏的两个音乐主题,选择自己认为更符合作曲家心目中恋人形象的主题并说说理由。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下面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和期待感。
新 课 教 学 1、带领学生唱“恋人主题”,并分别从弱起拍、旋法(以级进为主,句尾下行小二度)、节奏(宽松)、速度等方面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作曲家心目中的恋人形象。 2、引出《舞会》,提出问题: (1)这会是一场怎样的舞会? (2)恋人出现了吗? 3、聆听音乐片段,思考问题,并为每段音乐起名字: (1)片段一 提问:哪种乐器给你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2)片段二 提问:这是几拍子的音乐? 你能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它的强弱规律呢? 互动:带领学生感受三拍子的圆舞曲舞步动作。 (3)片段三 提问:主奏乐器有哪些? (4)片段四 提问:和前面哪个音乐片段相似? (5)片段五 提问:这段音乐的音响效果和情绪是怎样的? 4、播放《舞会》演奏视频,提出要求:完整感受音乐并试着给作品分段。 5、出示曲式结构示意图。 6、介绍《幻想交响曲》,着重强调特殊的地方: (1)首次改变了交响曲的结构 (2)首次将圆舞曲运用到交响曲中 (3)首次运用了“固定乐思” 7、介绍“固定乐思”。 8、让学生聆听其他四个乐章的固定乐思并尝试与四个乐章标题对应,感受固定乐思的变化。 9、结合每一乐章标题和故事情节详细说明每个固定乐思和乐章的联系。 10、微课介绍作曲家柏辽兹。 11、《幻想交响曲》是一部“自传体”交响曲,它的情节是幻想和虚构而来的,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既有柏辽兹自己,也有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影子,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标题交响曲,也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的风格特点。 唱“恋人主题”,感受主题的旋律、节奏等,想象和联想恋人形象。 聆听音乐片段并为每段音乐起名字: (1)聆听片段一,感受竖琴的音色特点和提琴的演奏方法及音响效果。 (2)感受三拍子的音乐特点和强弱规律,并用拍手或者跺脚的动作表现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初步了解圆舞曲并跟随老师一起感受三拍子的圆舞曲舞步动作。 (3)听辨恋人主题的主奏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 (4)听辨音乐片段和前面哪一个主题相似(圆舞曲主题再现)。 (5)从速度、力度、配器、色彩和情绪说说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 完整观看视频,尝试分段(五个部分)并说出自己的整体感受。 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 了解《幻想交响曲》及其特殊的原因。 了解“固定乐思”。 聆听固定乐思,讨论并选择对应的乐章标题名称。 感受固定乐思在每一乐章中的变化处理及人物形象的变化。 了解作曲家柏辽兹。 了解《幻想交响曲》及标题音乐。 熟悉并能够记住主题,了解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联想和想象恋人形象,都是学生鉴赏音乐所要学习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乐器音色的听辨,初步了解作曲家独特的配器方法。 通过肢体等动作的参与,加深学生对圆舞曲律动的体会。 培养学生听辨乐器音色的能力并了解音色对音乐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 培养学生听辨音乐主题的能力。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听辨,了解其对音乐情绪表现所起的作用。 通过视频的方式,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把握作品结构的能力。 让学生初步了解标题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基本特点。
小 结 本节课通过对《幻想交响曲》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不同,柏辽兹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他是浪漫乐派的先驱,标题音乐的光辉旗手。 了解作曲家柏辽兹和他的《幻想交响曲》,以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不同。 以对比的方式了解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