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作文点评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作文点评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30 09:1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九 “青春的价值”主题创作展示与评价
课时 9 授课班级 课题 “青春的价值”主题创作展示与评价
来源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课型 专题导入课□ 阅读鉴赏课□ 综合实践课 专题总结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聚焦“青春的价值”主题创作作品的展示与评价。学生已学完《沁园春 长沙》《百合花》等单元课文,掌握了意象运用、人物塑造等手法并完成创作。通过展示与多维度评价,能深化对青春价值的理解,提升文学创作与鉴赏能力,为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素材运用和语言表达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在交流中渗透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学习者 分析 强(已有基础) 弱(提升空间)
1.经过单元学习,学生能说出《沁园春 长沙》中“百舸争流”象征青春奋进,《百合花》中通讯员“枪筒插野菊花”体现纯真。 2.创作中,能运用“朝阳”“奔跑”等意象,或设计“校园互助”等情节表达青春价值,且有较强的展示与交流意愿,小组合作时能积极发言。 1.在创作与评价中存在明显不足:意象运用上,多模仿课文“红烛”“星辰”,缺乏如高考范文中“青春是实验室的烧杯,盛满探索的滚烫”的创新。 2.人物塑造时,类似《哦,香雪》中“铅笔盒”的标志性细节少,人物行为与性格脱节; 3.评价他人作品时,仅能指出“语言通顺”“主题明确”,不会像分析课文那样从“意象与主题的契合度”“细节对人物的支撑作用”等专业角度评价。
学习策略
1.采用“展示—评价—反思”的闭环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拆解课文与高考范文的评价要素,结合自身作品实践评价标准。 2.利用对比表格、评价量表等工具,将抽象标准具象化,引导学生在互评中吸收他人优点,反思自身不足,实现从“会写”到“会评”再到“会改”的提升。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展示作品,清晰说明创作中如何借鉴《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或《百合花》的细节手法,表达对青春价值的理解。 2.掌握从“意象创新度”“人物典型性”“主题时代感”“语言精准度”四个维度评价作品的标准,并能用于简单评价。 低阶目标 教学重点
1.能结合单元课文与高考范文,深入分析作品在手法运用上的优劣,提出“增加类似香雪‘铅笔盒’的标志性细节”等具体修改建议。 2.能将评价经验转化为写作能力,在修改中优化意象、丰满人物,使作品更贴近高考作文“思想深刻、表达新颖”的要求。 高阶目标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拆解评价要素→初评表填写→课堂导入→作品展示→评价标准讲解→小组互评→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
教学活动设计
拆解评价要素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分析《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橘子洲”“雄鹰”)与《百合花》的人物细节(“破洞衣服”),填写“课文元素—青春价值—手法作用”表格。 如在表格中填写“‘破洞衣服’—体现通讯员质朴—细节塑造人物”,并对照自己作品,标注运用的课文手法。 提供表格模板,线上批改,对未准确关联的学生提示“结合‘野菊花插枪筒’分析通讯员性格”。 表格填写完整、关联准确的学生获“分析小能手”电子徽章。
学习资源:课文节选、分析表格模板。
设计意图:为课堂评价提供课文参照,建立评价与课文的联系。
初评表填写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用“意象是否贴合主题”“人物是否有细节支撑”等4项简易标准,互评小组作品并填写初评表。 如评价某诗“‘灯塔’意象贴合‘指引’主题,但缺乏个人化表达”,并签名确认。 提供含具体示例的初评表,参与1-2个小组讨论,示范“从‘细节是否典型’评价人物”。 对有具体修改建议的评价表,在课堂展示优秀案例。
学习资源:初评表示例、小组作品打印稿。
设计意图:提前熟悉评价流程,为课堂深度互评铺垫。
课堂导入3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展示两段文字 ——《沁园春 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与2023年高考范文“青春是乡村振兴的犁铧,在田野刻下希望的纹路”,对比分析“如何用文学手法让青春价值更鲜活”。 指出前者用“挥斥方遒”的动作,后者用“犁铧”的意象体现青春价值,举手分享发现。 板书“动作/意象→价值”,追问“我们的作品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引出本节课目标。 对能准确区分“动作描写”与“意象运用”的学生,口头表扬“能抓住核心手法,很棒”。
学习资源:投影设备、课文与范文对比稿。
设计意图:用熟悉的课文与高考范文建立关联,明确评价的核心是“手法对价值的表达效果”。
作品展示 12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1:展示准备与高考评分锚点对照(2min) 明确展示需对标高考作文“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充实”“表达流畅”,重点检查作品是否包含:①类似高考范文的“核心意象句”(如“青春是实验室的烧杯,盛满探索的滚烫”);②借鉴课文手法的“标志性语句”(如 “学《百合花》用细节:他的错题本边缘卷成了浪花”)。 展示者用荧光笔在作品中标记上述两类语句,其他学生在“高考评分对照表”中填写“基础等级”对应项(如“内容充实→有3个具体事例”)。 投影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部分),用红笔圈出“内容充实”“表达流畅”关键词,对未找到标记点的学生提示“看看你的作品有没有像高考范文那样的比喻句?”。 对能标记2处以上符合高考锚点语句的学生,发放“高考对标卡”。
学习资源: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节选)、“高考评分对照表”、荧光笔。
设计意图:从展示准备阶段就植入高考评分意识,让学生明白“好作品”的标准与高考要求一致。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2:分组展示与高考范文对比(8min,每组2min) 展示者需完成“双对照”发言:①对照单元课文(如“我的……意象借鉴《沁园春 长沙》‘百舸’的象征手法”);②对照高考范文(如“2023年范文用‘犁铧’体现时代性,我的……关联校园青春,时代性稍弱”)。 展示者手持作品与高考范文片段对照发言,听众在“展示记录表”中增设“与高考范文的差距”栏(如“意象时代性不足,可改为‘电竞键盘上的键帽,磨出了青春的纹路’”)。 用计时器控制时间,对未完成“双对照”的展示者,打断并追问“你的作品和我们学过的高考范文《以青春之我,筑强国之基》在主题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按高考“基础等级”“发展等级”设星标,“双对照清晰”得★★(基础等级),“找到与范文差距”得★★(发展等级)。
学习资源:高考范文片段打印稿、计时器、星标贴纸。
设计意图:通过与高考范文的直接对比,让学生直观感知自身作品的提升空间,明确修改方向。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3:互动答疑与高考审题关联(2min) 听众提问需聚焦“主题与时代的契合度”(高考“审题立意”关键),如“你的‘青春坚守’主题,如何像高考作文那样关联‘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背景?”。 展示者回应时需引用1个时代素材(如“我的‘旧篮球’可延伸为‘校园篮球联赛助力体育强国’”),其他学生用“符合高考审题要求”或“稍显牵强”举牌示意。 对未关联时代的回应,引导“想想我们积累的高考素材中,有没有‘青春+时代’的例子?”(如 “00 后航天人”)。 对能提出“时代关联”问题的学生,奖励“高考审题卡”,可用于课后请教教师审题问题。
学习资源:“符合/牵强”示意牌、时代素材简表(如“体育强国”“科技自立”)。
设计意图:将互动提问升华为高考审题训练,强化“主题必须有时代根基”的意识。
评价标准讲解 8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1:标准拆解与高考发展等级对应(5min) 将评价标准与高考“发展等级”对标: 意象创新度→“有创新”(高考要求:见解新颖,有创意); 人物典型性→“内容充实”(高考要求:材料丰富,形象丰满); 主题时代感→“中心突出”(高考要求: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语言精准度→“表达有文采”(高考要求: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结合案例:高考范文“青春是支教笔记上的墨迹,晕染成山区孩子的眼睛”(4项全达发展等级)vs学生作品“青春是蜡烛,照亮别人”(仅达基础等级)。 在“评价标准表”旁标注对应高考发展等级关键词(如“意象创新度→有创新”),用红笔圈出案例中符合发展等级的表述。 用表格对比“学生作品vs高考范文vs发展等级”,重点讲解“如何从‘基础等级’跳到‘发展等级’”(如“将‘蜡烛’改为‘支教笔记’,增加具体场景”)。 抽查学生标注结果,对能准确对应3项以上的学生,举其表格展示。
学习资源:高考发展等级评分标准、对比表格、红笔。
设计意图:让评价标准成为高考评分标准的“翻译版”,降低学生理解高考要求的难度。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2:标准应用与高考模拟评分(3min) 给出1篇模拟高考作文片段(“他每天学习到深夜,青春就是奋斗”),要求用“评价标准+高考等级”双维度打分,如“意象创新度:基础等级(★),发展等级(无)→对应高考‘有创新’不达标”。 同桌合作,一人按评价标准打分,一人对应高考等级,最终共同给出“提升建议”(如“学高考范文加细节:他的台灯在凌晨三点的桌上,投下比影子更瘦的光”) 在黑板画出“基础等级→发展等级”升级路径图(如“概括描述→具体细节→时代关联”),对仅打等级不写建议的小组提示“想想高考阅卷老师会给这篇作文提什么修改意见?”。 对能给出“符合高考升级路径”建议的小组,加2分高考模拟分。
学习资源:模拟高考作文片段、“等级升级路径图”。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高考评分,让学生掌握“用高考标准评价→按高考要求修改”的闭环方法。
小组互评 12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1:分组与高考阅卷分工模拟(2min) 模拟高考阅卷组分工,每组设“内容评卷员”(对标高考“内容充实”)、“表达评卷员”(对标“表达有文采”)、“发展评卷员”(对标“有创新”),组长任“组长”,发放带高考评分细则的 “阅卷工作证”。 佩戴“工作证”,明确自身职责(如“内容评卷员”需检查“是否有3个具体事例”),在评分表上标注对应的高考评分点。 播放1分钟高考阅卷现场视频,强调“评卷员需依据标准,给出具体修改建议”,对分工混乱的小组出示“阅卷分工示意图”。 对1分钟内完成分工且明确职责的小组,发放“优秀阅卷组”标识。
学习资源:“阅卷工作证”(含评分细则)、高考阅卷视频、分工示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高考阅卷场景,让学生从“被评价者”转变为“评价者”,深化对高考评分逻辑的理解。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2:独立评价+高考采分点标注(7min) 评卷员需在作品中用不同符号标注高考采分点: “△”标注符合“基础等级”的表述(如“有具体事例”); “☆”标注符合“发展等级”的表述(如“意象新颖”); “?”标注需修改的采分点(如“缺乏时代关联”)。 独立评价后,组长组织讨论,形成“高考模拟评分报告”,含“基础分”“发展分”及“提分建议”(如“在‘刷题’事例中加‘AI 错题本’,提升时代感,可加3分”)。 按符号标注采分点,如在“他帮同学讲题”旁画“△”,在“他的讲题笔记贴满便利贴,像春天的花”旁画 “☆”;讨论时聚焦“如何提分”,如“学2022年范文,加‘乡村振兴’背景”。 巡视时对未标注采分点的学生提示“看看这篇作品有没有达到高考‘内容充实’的最低要求?”,对提分建议空泛的小组递上“高考提分话术库”(如“加入××时代素材,可提升发展等级”)。 对标注采分点准确且提分建议具体的小组,其“评分报告”将作为范本在班级展示。
学习资源:高考采分点符号说明表、“高考模拟评分报告”模板、“高考提分话术库”。
设计意图:通过“采分点标注”和“提分建议”,让评价直接服务于高考得分能力的提升。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3:评价结果呈现与高考得分预测(3min) 各组“组长”需用高考评分术语汇报:“该作品基础等级得×分(满分为40分),发展等级得×分(满分为20分),建议在‘意象创新’上改进(如学《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用夸张手法),可提升5分左右”。 汇报者手持“评分报告”,用“高考得分=基础分+发展分”公式计算;听众记录“可借鉴的提分点”,如“加入AI、航天等时代素材能提分”。 用“你的预测分依据是什么?” 追问,引导汇报者引用高考评分标准,如“因为‘意象陈旧’,所以发展等级只能得5分,改进后可达10分”。 对能熟练使用高考评分术语且预测合理的汇报者,发放“高考评分小专家”证书。
学习资源:“评分报告”、高考得分计算公式卡。
设计意图:通过“得分预测”,让学生将评价结果转化为可量化的高考得分预期,增强学习动力。
课堂总结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1.梳理本节课核心逻辑:“作品展示对标高考基础等级→评价标准关联高考发展等级→小组互评模拟高考阅卷”,强调“评价是为了找到高考提分点”。 2.总结3个关键结论:①意象创新可提升发展等级“有创新”得分;②人物细节能强化“内容充实”;③时代关联是“中心突出”的核心。 3.展示“高考作文提分路径图”:“基础等级达标(40分)→发展等级突破(+10分)→时代关联升华(+5分)”。 1.在“课堂总结表”中填写3个关键结论的具体案例(如“意象创新→‘电竞键盘’比‘蜡烛’多3分”)。 2.同桌互查总结表,用红笔补充遗漏点,如“时代关联可举‘航天少年’例子”。 1.用彩色粉笔在黑板勾勒“提分路径图”,标注每个节点的“关键动作”(如“细节描写→学《百合花》”)。 2.抽查2名学生的总结表,对未填写案例的学生提示“想想小组互评时哪篇作品因意象创新得分高?”。 1.对总结表中“结论+案例”完整的学生,发放“高考提分锦囊”(内含3个易操作的提分技巧)。 2.统计同桌互查的正确率,对全对的小组加5分课堂分。
学习资源:“课堂总结表”、“高考作文提分路径图”、彩色粉笔。
设计意图:通过可视化的路径图和案例化的总结,让学生将零散的评价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高考提分策略,强化“学-评-改-考”的闭环认知。
作业布置 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课后作业一:高考模拟修改 结合课堂评价意见和高考提分路径,修改自己的“青春的价值”主题作品(800字以上),重点完成:①替换1个陈旧意象(如将“蜡烛”改为“新能源充电桩”);②增加1处类似《百合花》的细节(如“他的充电桩记录表上,有27处用红笔标注的‘老人优先’”);③补充1个时代关联(如 “关联‘双碳目标’,体现青春与环保的价值”)。 1.用不同颜色笔标注修改处:绿色标意象替换,黄色标细节增加,蓝色标时代关联。 2.撰写“修改说明”(200字),说明每处修改对应的高考得分点(如“绿色部分提升‘有创新’得分”)。 1.在班级群发布“修改范例”(含标注和说明),如“原句:青春是蜡烛→修改后:青春是充电桩,电流流过的地方,亮起点点星光(关联‘新能源’时代)”。 2.对提交的修改稿,用高考评分标准打分并标注“可再提分点”(如“细节可增加‘充电桩的编号磨损’”)。 1.按“修改达标度”分级:①3处全改且符合要求→“优秀”(计入高考模拟分+5分);②改2处→“良好”;③改1处→“需努力”。 2.精选“优秀修改说明”在班级展板展示,标注“值得借鉴的3个思维点”。
学习资源:学生原作品、“修改范例”、彩色笔、“修改说明”模板。
设计意图:将课堂评价直接转化为高考导向的修改实践,通过“可视化修改”和“得分说明”,让学生清晰感知“修改即提分”的过程,提升应试写作的修改能力。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课后作业二:高考范文评价 选取2023年高考满分作文《以青春之我,筑强国之基》片段,用课堂所学的四维度评价标准(意象创新度、人物典型性、主题时代感、语言精准度)撰写300字评价,重点分析“该文如何达到发展等级20分”。 1.用“△”“☆”“?”标注范文中的高考采分点(如“☆标‘量子计算实验室的灯光’”)。 2.模仿小组互评的“评分报告”格式,给出“基础分40分+发展分20分”的具体依据。 1.提供范文片段及“评价提示卡”(如“人物典型性可分析‘00 后工程师’的细节描写”)。 2.对评价中未关联高考标准的学生,私信发送“评分标准对照表”,标注“发展等级20分的5个特征”。 1.对能准确标注3处以上“☆”(发展等级点)的评价,评为“优秀范文分析师”,其评价稿作为班级范文。 2.对未达标的评价,用红笔圈出“需补充的高考术语”(如“应说明‘思想深刻’体现在哪里”)。
学习资源:2023年高考满分作文片段、“评价提示卡”、“评分报告”模板。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高考范文,反向强化对高考评分标准的理解,培养“以评促写”的能力,同时积累可借鉴的高分素材和表达技巧。
板书设计
“青春的价值”主题创作展示与评价 作品评价四维度(对应高考发展等级) 1.意象创新度→有创新(见解新颖) 2.人物典型性→内容充实(形象丰满) 3.主题时代感→中心突出(思想深刻) 4.语言精准度→表达有文采(词语生动) 高考得分公式: 基础分(40分)+发展分(20分)=总分(60分) 【高考提分路径】 基础达标→细节加分→时代升华 (40分) (+10分) (+5分)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将展示、评价与高考评分标准深度绑定,学生对“高考作文要考什么”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如多数小组能在评价中使用“发展等级”“提分点”等术语。 2.部分学生对“时代素材与主题的契合度”判断仍不准确,后续需增加“高考热点素材分类匹配训练”(如“科技类素材匹配创新主题”)。 3.“高考得分预测”环节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可在后续课中常态化使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