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9 11:3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杞人忧天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地点
教材(活动)分析
《杞人忧天》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列子天瑞》,通过杞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而经过他人开导后释然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为不必要的事情而忧虑的人。 本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在语言上,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和理解。同时,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杞人的无端忧虑和晓之者的耐心开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正在快速发展。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寓言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寓言的意义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故事内容,了解故事寓意。 3.掌握故事中人物形象,深入思考,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杞人”的行为,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理解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故事内容,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深入思考,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杞人”的行为,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案 2.教师准备《课堂活动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感知 理解文本 寓意思辨 五、课堂小结 展示图片素材:“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学生由图片猜故事。 这些都是寓言故事,所谓寓言故事就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结构简短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48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杞人忧天》。 自由朗读 要求: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圈画出文中需要注意读音、节奏的词句。 齐读课文 朱熹曾说,凡读书,需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一定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范读 通过抢答选出三个学生来朗读展示,朗读的形式可以选择个人朗读,也可以选择跟他人合作齐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我们这些浅层次的朗读给了我们雾里看花的美感,接来下我们深入解读文本,希望同学们能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让我们伴随一个有趣的视频,到文本更深处去漫溯,请同学们在观看视频时认真思考:视频和课文有何不同,观看后在文中做好笔记。 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我们的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杞人”的“忧”是如何得到解决的。 (梳理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在这个解忧的过程中,杞人一忧再忧,而晓之者总是能以一种非常耐心的态度去开导他,在这个短小的篇幅中,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这就是寓言故事的特点:言简意深,片语传神。 接下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一个月圆之夜,繁星点点,当杞人仰望深邃的夜空的时候,开始担忧天地崩坠,这时候,晓之者出来劝解他。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他们两个人在对话的过程中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在括号里补写出来。 刚才同学们穿越千年的时空,精彩再现了杞人和晓之者认真探讨的情景,现在我们把智慧的眼光拉回现在,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带有劝喻、讽刺意味,不同时期人们对同一则寓言的寓意也有不同的解读,对于《杞人忧天》这则寓言的寓意理解,有人认为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认同哪一种理解呢? 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华罗庚 根据老师展示的图片猜寓言故事。 学生朗读后分享需要注意读音和节奏的词句,教师适当纠正或补充。 学生展示朗读,互相点评,选出班级“优秀朗读者”。 观看视频,找不同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预设:视频中无人劝解;故事结局不同……) 梳理课文,翻译重点字词和文句。 掌握杞人为何而忧。 根据对话想象,填写任务单,并展示成果。 通过思考,表达自己对寓言寓意的不同理解。 由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扫清阅读障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一方面提升学生文言文朗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氛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激励学生更深入了解文本内容。 通过梳理故事,把握重点字词含义,掌握文章内容。 更深入的把握人物形象。 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名人名言,期待学生更深入地对寓言寓意进行思考。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字音,疏通了文意,也探讨了杞人之忧,不管杞人是值得忧还是不必要忧,其面对自身疑虑那种刨根问底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期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能有这种精神。
课后作业 1.(基础题)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2.(拓展题)阅读《列子》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3.(提高题)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 追问 天地崩坠 日月星宿坠 刨根问底 地坏
课后反思(或教学反思、或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重点在于朗读与内容,在对寓言的寓意进行解读时,虽然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够看到“杞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因为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杞人身上,所以对文中“晓之者”的人物形象把握就不够深入,比如“晓之者”之所以能开解“杞人”,是因为他有见识、有学识,从这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多学知识,才能够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