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1.2《土壤的种类》习题(含答案)
【基础作业】
一、选择题
1. 土壤按含沙量多少可分为三类,其中含沙量最多的是( )
A. 砂质土
B. 壤质土
C. 黏质土
2. 用手捻摸时,感觉粗糙、扎手的土壤可能是( )
A. 黏质土
B. 砂质土
C. 壤质土
3.下列土壤中,加水后最容易搓成球且不易散开的是( )
A. 砂质土
B. 壤质土
C. 黏质土
4.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为植物提供了( )
A. 阳光
B. 水分和养分
C. 空气
5.渗水性实验中,我们需要控制相同的条件不包括( )
A. 土壤的种类
B. 土壤的量
C. 倒入的水量
6. 植被能保护土壤,主要是因为( )
A. 植被能遮挡阳光
B. 根系能固定土壤,减少流失
C. 植被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二、判断题
1.所有土壤的成分和特性都是一样的。( )
2.砂质土 中含沙量最多,颗粒最粗。( )
3.黏质土加水后很难成团,容易散开。( )
4.渗水性实验中,只要土壤种类不同,其他条件可以不一样。( )
5.土壤沙化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我们的生活。( )
【能力提升】
三、综合探究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请写出三种土壤的名称,并各举一种适合在该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2. 植被保护土壤的实验中,裸土和有草皮的土壤在被水冲刷后,现象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小学生能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B
5. A
6. B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综合探究
1. 砂质土(如仙人掌、花生)、壤质土(如小麦、玉米)、黏质土(如水稻、芦苇)。
2. 裸土被冲刷后,水流浑浊、土壤流失多;有草皮的土壤被冲刷后,水流较清、土壤流失少。这说明植被能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3. 例如:参与植树活动、捡拾校园或社区的地膜和垃圾、不随意踩踏草坪、向家人宣传保护土壤的重要性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青岛版五四制(2025年)科学三年级上册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课题 1.2 土壤的种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认识土壤按含沙量分为沙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三类,理解其特性差异。 2.知道不同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类型,建立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联。
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培养分类、推理和归纳能力。 2.运用对比实验方法研究土壤渗水性,理解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探究实践: 1.能设计并操作土壤渗水性实验、植被保护土壤实验,记录和分析数据。 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土壤特性观察、植物适宜性调查等任务。
态度责任: 1.体会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形成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壤分类标准、特性及适宜植物;对比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难点:理解渗水性与土壤结构的关系;设计公平实验验证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提问引发思考 展示不同植物生长的图片(如沙漠仙人掌、水田水稻),提问:“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植物种类不同?不同土壤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聚焦土壤成分差异。 2.明确探究任务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土壤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板书课题。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活动一: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 任务1:比较不同种类的土壤,有什么发现? 1.分发材料:每组一份沙质土、壤质土、黏质土,标注A、B、C(暂不告知名称)。 2.观察方法指导: 教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土壤? 学生交流讨论。 总结: 看: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颗粒大小(有的粗,有的细)。 摸:用手捻一捻(有的扎手,有的滑腻) 搓:加水搓一搓(有的易散开,有的能成团)。 3.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记录表: 土壤编号 颗粒大小 手感 加水搓揉现象 含沙量推测 A B C 4.总结分类: 根据含沙量多少,明确三类土壤: 含沙多、颗粒粗、易散开的是砂质土; 含沙少、颗粒细、易成团的是黏质土; 含沙量中等、颗粒大小适中、能成团也易散开的是壤质土。 总结:根据土壤中含砂量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3类,含沙多的是砂质土,含砂适中的是壤质土,含沙少的是黏质土。 任务2:把水倒入不同种类的土壤中,有什么发现? 1.提出问题:“如果下雨,这三种土壤渗水速度一样吗?” 2.设计对比实验: 实验材料 (1)实验样本:等量(如200g)且同样干燥的沙质土、壤质土、黏质土(提前过筛,去除石块、杂质)。 (2)实验装置:3个相同的透明塑料瓶(500ml,底部用铁钉钻3个大小相同的孔)、3块相同大小的纱布(覆盖瓶口,用橡皮筋固定,防止土壤漏出)、3个相同的量杯(用于承接渗水)。 (3)其他工具:标签纸(标注“沙质土”“壤质土”“黏质土”)、量杯(100ml,用于量取相同水量)、计时器、漏斗(辅助装土壤)、抹布(清理桌面)。 实验步骤(控制变量:仅土壤种类不同,其他条件均相同) (1)准备实验装置: 将3个塑料瓶分别贴上标签,对应三种土壤;瓶口覆盖纱布,用橡皮筋扎紧,倒置在量杯上(瓶口对准量杯中心)。 (2)装入土壤: 用漏斗分别向3个瓶中装入等量(200g)的沙质土、壤质土、黏质土,轻轻晃动瓶子,使土壤疏松程度一致(避免压实程度不同影响实验结果)。 (3)控制水量与倒水: 用量杯量取3份等量的水(如50ml),同时将水缓慢、均匀地倒入三个瓶中的土壤表面(确保倒水速度一致,可由3人同时操作)。 (4)观察与记录: 立即启动计时器,观察三种土壤的渗水情况:水是否快速渗透?土壤表面是否积水? 1分钟后,停止计时,分别记录三个量杯中承接的渗水量(读取量杯刻度)。 实验现象(预期结果) 土壤类型 1分钟内渗水量(ml) 渗水速度 土壤表面状态 沙质土 约40-45ml 最快 无积水,水快速渗透 壤质土 约20-25ml 中等 少量积水,缓慢渗透 黏质土 约5-10ml 最慢 大量积水,渗透极慢 实验结论 (1)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由强到弱排序为:沙质土 > 壤质土 > 黏质土。 (2)原因分析: 沙质土颗粒粗大、孔隙多且间隙大,水容易通过孔隙渗透,因此渗水快、渗水量多; 黏质土颗粒细小、孔隙少且间隙小,水难以渗透,因此渗水慢、渗水量少; 壤质土颗粒大小适中,孔隙数量和间隙介于两者之间,渗水性居中。 注意事项 (1)实验前确保土壤完全干燥(可提前晾晒),避免初始湿度不同影响结果。 (2)塑料瓶底部的钻孔大小、数量必须相同(如3个直径3mm的孔),防止装置差异干扰实验。 (3)倒水时需同时、匀速进行,确保“相同时间”的公平性。 (4)实验过程中保持桌面整洁,避免水洒出;实验后及时清理土壤和工具。 总结:砂质土、壤质土、黏质土的渗水能力不同,砂质土渗水快,壤质土居中,黏质土渗水慢。 活动二:了解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分别适宜种的植物。 1. 提问:“为什么不同土壤渗水速度不一样?这会影响植物生长吗?” 2.结合渗水性推导特性: 砂质土:渗水快→保水保肥差; 黏质土:渗水慢→保水保肥强,但易积水; 壤质土:渗水适中→保水保肥好,透气性佳。 3.匹配适宜植物: 出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土壤特性连线: 砂质土:耐旱植物(仙人掌、花生、西瓜); 壤质土:多数农作物(小麦、玉米、蔬菜); 黏质土:耐涝植物(水稻、芦苇、荷花)。 4.填写记录表: 土壤类型 特点(渗水性/保水性) 适宜生长的植物 沙质土 渗水快,保水差 仙人掌、花生、西瓜 壤质土 渗水适中,保水保肥好 小麦、玉米、蔬菜 黏质土 渗水慢,保水强 水稻、芦苇、荷花 活动三:保护土壤资源 任务1:为什么要保护土壤 1.出示图片: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壤沙化(沙漠蔓延)、土壤污染(塑料垃圾)。 2.讨论:这些问题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粮食减产、沙尘暴、水源污染)。 任务2:植被能保护土壤吗 1.实验设计: 目的:探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材料:两个倾斜角度相同的托盘(一盘有草皮,一盘是裸土)、等量水(100ml)、洒水壶。 步骤:同时用等量水冲刷两盘土壤,观察水流浑浊度和土壤流失量。 2.现象与结论: 裸土托盘:水流浑浊,土壤流失多; 草皮托盘:水流较清,土壤流失少。 结论:植被能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任务3:我们可以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和生活经验,提出保护土壤的方法: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 捡拾地膜(减少白色污染); 合理施肥(避免土壤板结); 不乱扔垃圾(防止土壤污染)。 拓展迁移: 家庭实践任务 学生在家种植绿豆,分别记录三种土壤中豆苗第7天、第14天的生长状况(高度、叶片数),完成记录表: 时间 沙质土中豆苗状态 壤质土中豆苗状态 黏质土中豆苗状态 初始 种子未发芽 种子未发芽 种子未发芽 第7天 高度5cm,2片叶 高度8cm,3片叶 高度3cm,1片叶 第14天 高度10cm,4片叶 高度15cm,6片叶 高度6cm,2片叶
课堂 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 土壤按含沙量分为哪三类?它们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 哪种土壤最适合多数植物生长?为什么? 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 2.总结:土壤是宝贵的资源,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特性,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1. 分类(按含沙量): 砂质土 :含沙多→颗粒粗→渗水快→保水差→适合耐旱植物(仙人掌) 壤质土:含沙中→颗粒中→渗水中→保水好→适合多数作物(小麦) 黏质土:含沙少→颗粒细→渗水慢→保水强→适合耐涝植物(水稻) 2. 保护土壤: 问题:水土流失、沙化、污染 方法:植树造林、捡地膜、合理施肥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实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动手操作(搓土壤、渗水实验)有效激发了兴趣,学生能直观感受三种土壤的差异。 对比实验的设计突出了“控制变量”的思想,为后续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2.不足与改进: 部分学生在渗水实验中操作不熟练(如倒水速度不一致),可提前演示规范步骤,或用滴管控制水量。 土壤与植物的匹配环节,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可增加视频介绍(如水稻如何在黏质土中生长),加深理解。 拓展迁移的绿豆种植需长期跟踪,可利用课后时间组织“种植角”交流,确保观察的持续性。 3.未来方向: 结合本地土壤类型(如校园种植园的土壤)开展延伸探究,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科学”,增强实践联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7张PPT)
第2课 土壤的种类
第一单元 地球家园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新教材)三年级上册
科学观念
1.认识土壤按含沙量分为沙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三类,理解其特性差异。2.知道不同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类型,建立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联。
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培养分类、推理和归纳能力。2.运用对比实验方法研究土壤渗水性,理解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探究实践
1.能设计并操作土壤渗水性实验、植被保护土壤实验,记录和分析数据。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土壤特性观察、植物适宜性调查等任务。
态度责任
1.体会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形成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核心素养
聚焦
植物的生长大多离不开土壤。不同地方的土壤有什么区别?不同种类的土壤分别适宜生长什么植物?
活动一: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
任务一:
比较不同种类的土壤,有什么发现?
探索
任务一:比较不同种类的土壤,有什么发现?
探索
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比较?
任务一:比较不同种类的土壤,有什么发现?
探索
用手捻一捻 加水攥一攥 加水搓一搓
任务一:比较不同种类的土壤,有什么发现?
探索
方法 1号 2号 3号 我的结论
用手捻一捻
加水攥一攥 加水搓一搓 记录表
任务一:比较不同种类的土壤,有什么发现?
探索
含沙多、颗粒粗、易散开的是砂质土;
含沙少、颗粒细、易成团的是黏质土;
含沙量中等、颗粒大小适中、能成团也易散开的是壤质土。
任务一:比较不同种类的土壤,有什么发现?
探索
根据土壤中含砂量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3类:含沙多的是砂质土,含砂适中的是壤质土,含沙少的是黏质土。
任务一:比较不同种类的土壤,有什么发现?
探索
如果下雨,这三种土壤渗水速度一样吗?
活动一: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
任务二:
把水倒入不同种类的土壤中,有什么发现?
探索
任务二: 把水倒入不同种类的土壤中,有什么发现?
探索
实验:水倒入不同种类的土壤中
1.把三个同样大小的去底塑料瓶用纱布扎好口,倒放在铁架合上,并分别加入同样多的沙质土、壤土、黏土。
2. 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观察渗水的情况。
任务二: 把水倒入不同种类的土壤中,有什么发现?
探索
实验:水倒入不同种类的土壤中
土壤类型 1分钟内渗水量(ml) 渗水速度 土壤表面状态
沙质土 约40-45ml 最快 无积水,水快速渗透
壤质土 约20-25ml 中等 少量积水,缓慢渗透
黏质土 约5-10ml 最慢 大量积水,渗透极慢
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由强到弱排序为:沙质土 > 壤质土 > 黏质土。
任务二: 把水倒入不同种类的土壤中,有什么发现?
探索
沙质土颗粒粗大、孔隙多且间隙大,水容易通过孔隙渗透,因此渗水快、渗水量多;
黏质土颗粒细小、孔隙少且间隙小,水难以渗透,因此渗水慢、渗水量少;
壤质土颗粒大小适中,孔隙数量和间隙介于两者之间,渗水性居中。
任务二: 把水倒入不同种类的土壤中,有什么发现?
探索
砂质土、壤质土、黏质土的渗水能力不同,砂质土渗水快,壤质土居中,黏质土渗水慢。
活动二:了解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分别适宜种的植物。
探索
活动二:了解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分别适宜种的植物。
探索
为什么不同土壤渗水速度不一样?这会影响植物生长吗?
活动二:了解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分别适宜种的植物。
探索
砂质土:渗水快→保水保肥差;
黏质土:渗水慢→保水保肥强,但易积水;
壤质土:渗水适中→保水保肥好,透气性佳。
活动二:了解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分别适宜种的植物。
探索
砂质土
活动二:了解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分别适宜种的植物。
探索
黏质土
活动二:了解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分别适宜种的植物。
探索
壤土
活动二:了解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分别适宜种的植物。
探索
砂质土: 渗水快,保水差, 适宜种仙人掌、花生、西瓜
壤质土: 渗水适中,保水保肥好, 适宜种小麦、玉米、蔬菜
黏质土: 渗水慢,保水强,适宜种水稻、芦苇、荷花
活动三:保护土壤资源
探索
活动三:保护土壤资源
探索
任务一:为什么要保护土壤?
任务一: 为什么要保护土壤?
探索
水土流失
土壤沙化
活动三:保护土壤资源
探索
任务二:植被能保护土壤吗?
任务二: 植被能保护土壤吗?
探索
实验材料:两个倾斜角度相同的托盘(一盘有草皮,一盘是裸土)、等量水(100ml)、洒水壶。
实验步骤:同时用等量水冲刷两盘土壤,观察水流浑浊度和土壤流失量。
实验现象与结论:
裸土托盘:水流浑浊,土壤流失多;
草皮托盘:水流较清,土壤流失少。
实验结论:植被能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活动三:保护土壤资源
探索
任务二:我们可以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
任务二: 我们可以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
探索
结合实验和生活经验,说一说保护土壤的方法有哪些?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
捡拾地膜(减少白色污染);
合理施肥(避免土壤板结);
不乱扔垃圾(防止土壤污染)。
反思
研究土壤的渗水性时,在三个同样的装置中,分别放入等量同样干燥的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倒入同样多的水,在相同时间内观察比较渗出水量的多少就是在进行对比实验利用对比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
回顾反思
评价
评价表
评价标准 评价情况
知道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的特点,举例说出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植物。
能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出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
会用对比实验研究不同土壤的特点。
在探究土壤种类的过程中,愿意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拓展
把相同数量的绿豆种子分别种植在等量的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中观察并记录豆苗的生长状况,看看豆苗在哪种土壤中长得好。
一、选择题。
练习
1.土壤按含沙量多少可分为三类,其中含沙量最多的是( )
A. 砂质土
B. 壤质土
C. 黏质土
A
一、选择题。
练习
2. 用手捻摸时,感觉粗糙、扎手的土壤可能是( )
A. 黏质土
B. 砂质土
C. 壤质土
B
一、选择题。
练习
3. 下列土壤中,加水后最容易搓成球且不易散开的是( )
A. 砂质土
B. 壤质土
C. 黏质土
C
二、判断题。
练习
1.所有土壤的成分和特性都是一样的。( )
2.沙质土中含沙量最多,颗粒最粗。( )
3.黏质土加水后很难成团,容易散开。( )
4.渗水性实验中,只要土壤种类不同,其他条件可以不一样。( )
5.土壤沙化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我们的生活。( )
×
√
×
×
√
三、综合题。
练习
1.请写出三种土壤的名称,并各举一种适合在该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砂质土(如仙人掌、花生)、壤质土(如小麦、玉米)、黏质土(如水稻、芦苇)。
总结
土壤的种类
一、分类(按含沙量):
砂质土:含沙多→颗粒粗→渗水快→保水差→适合耐旱植物(仙人掌)
壤质土:含沙中→颗粒中→渗水中→保水好→适合多数作物(小麦)
黏质土:含沙少→颗粒细→渗水慢→保水强→适合耐涝植物(水稻)
二、保护土壤:
问题:水土流失、沙化、污染
方法:植树造林、捡地膜、合理施肥
科学态度
合作学习
评价
感谢您的聆听
THANKS
青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