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为迎接学校 “经典名著进校园” 活动,班级准备制作《红楼梦》主题展板,其中一段介绍文字如下:
大观园是贾府的缩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奇花异草点缀其间。当刘姥姥这位乡野老妇踏入这片 “人间仙境”,粗朴与奢华的碰撞,勾勒出一幅鲜活的世相图。她的每一个举动,都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贵族的闲情逸致与底层的生存智慧。
小语:文中 “错落有致” 的 “致” 字,我不太确定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你:“致” 在这里是________的意思。我还发现 “闲情逸致” 中 “逸” 的笔顺,最后一笔应该是________。
小文:这段文字里有个词语用得不太准确,“勾勒” 换成________(填词语)更能体现画面的生动性。
(2)选词填空。
(1)刘姥姥虽是乡野老妇,却深谙人情世故,在贾府众人面前________,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周旋 / 应酬 / 应付)
(2)王熙凤________,故意让刘姥姥在宴席上出丑,只为博贾母一笑。(处心积虑 / 精打细算 / 足智多谋)
(3)众人听了刘姥姥的笑话,笑得________,唯有黛玉抿着嘴,眼角眉梢藏着一丝笑意。(前仰后合 / 花枝乱颤 / 捧腹大笑)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红楼梦》中极具戏剧性的情节①。她的出现,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②:贵族的优越感、底层的生存力、人性的复杂面,都在这场 “相遇” 中暴露无遗③。有人说刘姥姥是 “丑角”,有人说她是 “智者”④;你更赞同哪种看法呢?
①文段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②请为画波浪线句子设计朗读方案,从语气和重音角度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语法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该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潇湘馆的翠竹”“蘅芜苑的香草”“秋爽斋的书画”,这三个短语的结构相同,均为偏正短语。
C.文中 “刘姥姥鼓着腮帮子不语” 一句,“不语” 是补语,补充说明 “鼓着腮帮子” 的状态。
D.小说中 “众人笑态各异” 的描写,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生动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5)填空。
(1)《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被________和________撺掇,在宴席上故意扮丑逗乐,引得众人发笑。
(2)文中描写众人笑态的语句极具特色:史湘云笑得________,林黛玉笑得________,宝玉笑得________,从这些细节中可窥见人物的性格差异。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刘姥姥看了,摇头吐舌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个男人抬这些东西,那里就中用了?” 这句话体现了她________的性格。
(2)贾母笑道:“你可多吃些,刚才那个茄子,你尝尝,倒还好。” 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我们也不用种庄稼,只种茄子了。” 这段对话表现了刘姥姥的________。
(7)班级计划开展 “《红楼梦》人物评说” 主题班会,同学们围绕 “刘姥姥是否值得同情” 展开辩论。
(1)正方观点:刘姥姥值得同情。请你补充一个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方观点:刘姥姥不值得同情。请你补充一个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 “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 “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 “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一个。” 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8)选段中凤姐儿 “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这一细节有何用意?
(9)众人的 “笑” 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段分析。
(10)刘姥姥说 “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 时,为何 “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
(11)选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刘姥姥?请举例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手足无措。见了象牙箸,说道:“这叉爬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 夹不起鸽子蛋,便自嘲 “老刘食量大”,引得众人捧腹。她深知自己的角色,不过是贾府的 “开心果”,却也乐得配合,换些银两补贴家用。
(乙)闰土见了我,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选自鲁迅《故乡》)
(12)甲文中刘姥姥的 “自嘲” 与乙文中闰土的 “沉默”,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处境?
(13)两段文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别说明对比的内容及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红楼梦》中的 “小人物”
《红楼梦》不仅塑造了宝黛钗等经典人物,更刻画了众多 “小人物”,他们如星斗般点缀着贾府的天空。刘姥姥是其中最亮眼的一颗。
她第一次进贾府,是为 “打秋风”—— 家境贫寒,想求些周济。面对珠光宝气的府邸,她战战兢兢,却不忘带上乡下的瓜果,透着几分淳朴;第二次进大观园,她成了 “丑角”,被鸳鸯、凤姐捉弄,却始终笑脸相迎,用乡野智慧化解尴尬。有人说她 “俗”,可正是这份 “俗”,照见了贵族的 “空”—— 贾府众人看似精致,实则被礼教束缚,活得并不真切。
刘姥姥的 “不俗” 更在后期。贾府败落时,她挺身而出,救出巧姐。这份义举,让那些曾轻视她的人汗颜。她像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善恶:有人趋炎附势,有人坚守本心。
(14)作者认为刘姥姥的 “亮眼” 体现在哪些方面?
(15)结合全文,说说 “小人物”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情趣;点;描绘(或 “勾勒” 改为 “描绘” 更生动)
(2)(1)周旋 (2)处心积虑 (3)前仰后合
(3)①D(解析:④处是选择问句,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②示例:用轻松诙谐的语气朗读,“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 重读,突出刘姥姥到来的影响;“贵族的闲情逸致”“底层的生存智慧” 稍作停顿,强调对比。
(4)C(解析:“不语” 是谓语,补充说明刘姥姥的状态)
(5)(1)王熙凤;鸳鸯 (2)豪放(喷茶);含蓄(岔气);天真(滚到贾母怀里)
(6)(1)淳朴直率(见识短浅) (2)精明通透(善于应变)
(7)(1)示例:刘姥姥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放下尊严讨好贾府众人,体现底层百姓的无奈 (2)示例:刘姥姥凭借智慧获得赏赐,既改善了生活,又保全了体面,展现了生存智慧
二、阅读理解
(一)
(8)凤姐儿故意将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是为了让她出丑逗乐,体现了凤姐的精明狡黠和对底层人的轻视。
(9)史湘云笑得豪放不羁,体现她的爽朗;林黛玉笑得含蓄克制,体现她的敏感;宝玉笑得天真烂漫,体现他的娇纵;众人的笑态各异,既展现性格,又烘托欢乐氛围。
(10)刘姥姥故意 “鼓着腮帮子不语”,是为了让众人有时间反应并发笑,既配合了捉弄,又显露出她的通达和幽默。
(11)语言描写(“老刘,老刘……”)体现她的淳朴;动作描写(“站起身来”“鼓着腮帮子”)体现她的配合,刻画出生动的乡野老妇形象。
(二)
(12)刘姥姥的 “自嘲” 体现她为生活所迫的无奈,却主动配合以求得生存;闰土的 “沉默” 体现他被封建等级制度压迫,与 “我” 产生隔阂的痛苦。
(13)甲文:刘姥姥的粗朴与贾府的奢华对比,突出社会阶层差异;乙文:闰土前后的变化对比,突出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
(三)
(14)①第一次进贾府,淳朴中透着真诚;②第二次进大观园,用智慧化解尴尬;③贾府败落时,挺身而出救人,坚守本心。
(15)①衬托贵族阶层的虚伪与空虚;②推动情节发展(如连接贾府兴衰);③体现底层人物的生存智慧与人性光辉,深化 “善恶有报” 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