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9 15:2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王湾是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词翰早著”,现存诗 10 首,以《次北固山下》最为著名。
诗歌体裁: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四联,每联五个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二)字词解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客路:旅途。
潮平:潮水涨满。
风正:顺风。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归雁:北归的大雁。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三)原文及翻译
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四)诗句赏析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运用对偶修辞,“客路” 对 “行舟”,“青山外” 对 “绿水前”,对仗工整。先写 “客路” 后写 “行舟”,流露出诗人人在旅途,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炼字角度,“平”“阔”“正”“悬” 四字精妙,“潮平” 才显得 “两岸阔”,“风正” 帆才有悬空态势,“阔” 写出江面宽阔,“悬” 体现行船平稳。从修辞角度,运用对偶,描绘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还以小见大,通过 “一帆悬” 小景,写出 “两岸阔” 大景,表现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的乐观心态。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千古名句。从内容上,描写了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升起,旧年未逝,春意已至的景象,蕴含着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从修辞上,“生”“入” 采用拟人手法,将 “日” 和 “春” 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同时,“日”“春” 象征新生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思想感情。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设问,借 “雁足传书” 的典故,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主旨。“乡书”“归雁” 紧扣首联中 “客路”,使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主旨情感
全诗通过对北固山下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时光流逝、新旧交替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二、拓展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描写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早春壮丽之景,抒发了淡淡的思乡之情。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
B.“潮平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D.尾联意思是委托北归的大雁将家信带到洛阳去,寄理于物,使全诗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答案】
(1)D
(2)“客路”即驿道,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颈联写时序交替时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让大雁捎家书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寄理于物”表述错误,尾联是“寄情于物”,通过让归雁捎带乡书这一行为,将思乡之情寄托在大雁这一事物上,而非“寄理于物”故选D。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表明诗人远离家乡踏上旅途,漂泊在外,奔波于异乡的驿道之上,这种旅途的孤寂与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便已隐隐流露。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绘了在残夜将尽之时海上旭日初升,旧年尚未消逝江上已现春意的景象,时序交替,时光匆匆流逝,而诗人却仍在异乡漂泊,不能归乡,这更增添了他心中的愁绪。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诗人直白地发出疑问,自己的家书该如何送达家乡呢 只能寄希望于北归的大雁,让它们帮忙将家书带到洛阳。通过这种想要借大雁传书的方式,深切地表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从旅途漂泊之感,到时序流转引发的愁绪,再到尾联直白的思乡表达,层层递进,将诗人的思乡之情细腻而深刻地展现出来。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代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面诗句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2.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答案】
【小题1】C
【小题2】情景: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对偶:“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着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境乐观昂扬。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通过询问家书的传递以及希望归雁捎信,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A.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意思是朝廷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一样重用我呢 诗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并非思乡之情;B.出自杜甫的《春望》,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此句通过描写诗人的外貌变化,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因忧国伤时、念家悲己而愁苦的心情,重点不在思乡,而是忧国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C.出自崔颢的《黄鹤楼》,意思是天色将晚,暮色弥漫,我的家乡哪里呢 烟波浩渺的江上,一片迷漾,引起我无数的忧秘。诗人在傍晚时分面对黄鹤楼的景色,触景生情,发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之问,与“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一样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情感最为接近;D.出自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以及愿意为国捐躯的决心,是爱国之情,并非思乡之情;
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潮平两岸阔”描绘的是春潮涌动,江水上张,与两岸齐平,使得视野中的江面显得格外宽阔,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平日里可能能看到的江边的一些景物,在潮水涨起后或许都被淹没,两岸的距离看起来也比平时远了许多。“风正一帆悬”则是说此时风向和风力恰到好处,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在桅杆之上,在广阔的江面上,船顺风快速前行,给人一种平稳而畅快的感觉。整体情景展现出一幅开阔、平和且充满生机的江上航行图。
从形式上看,“潮平”对“风正”,“潮”和“风”都是自然现象,“平”描述潮的状态,“正”描述风的状态,对仗工整;“两岸阔”对"帆悬”,“两岸”与“一帆”,数量词相对,“阔”和“悬”分别从形态和动作上对景物进行描绘,词性相对。从意境上,“两岸阔”展现出开"一帆悬”则凸显出一种简洁而又灵动的画面感,二者相互映衬,营造出开阔、大气的意境。从情感表达上,这种开阔的意境阔宏大的空间感,与诗人当时的心境相契合,象征着诗人对未来的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境乐观昂扬,尽管此时诗人漂泊在外,但依然对前路持有积极的态度。
三、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刘义庆《咏雪》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丙]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2)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公大笑乐”和“回也不改其乐”两句中,谢太傅,颜回的“乐”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都写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受,但表达意图不同。请你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
5.谢道韫的咏雪之语和《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在写景上各有妙处,请你具体分析。
【答案】【小题1】
相比
能忍受
【小题2】(1)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家中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2)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陷入(或感到)疑惑
【小题3】谢太傅的乐是对孩子们聪明才智的欣慰(或对家庭和睦温馨、其乐融融、风致儒雅氛围的享受);颜回的乐体现在物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着的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安贫乐道)。
【小题4】孔子看着眼前河水流逝,引发生命短暂的感叹,他以此告诫人们珍惜时光,奋发有为;王湾描写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透出新春的景象,表现时序的交替(蕴含哲理),为下文写由此触发的思乡之情(抒情)做铺垫。
【小题5】(1)谢道韫的“咏雪之语”妙在比喻贴切,将雪花比作柳絮,符合白雪纷纷的情景,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还使人产生春风拂柳的联想(以春景喻冬景,想象奇特,意蕴丰富。)
(2)《次北固山下》第二联①(以小见大)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写出江面恢弘阔大、风平浪静的行船景象。②妙在精妙的炼字:“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写出了风的和顺;这两句写出江面恢弘阔大、风平浪静的行船景象。③妙在精整的对仗(对偶):“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情绪饱满,象征着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拟:相比。②句意: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中重点词语有:讲论,谈论、讨论的意思;文义,指文章的义理、道理。
②中重点词语有:罔,迷惑;殆,疑惑,依靠。
【小题3】本题考查“乐”的含义。谢太傅的“乐”:在家庭聚会的情境下,谢太傅提出“白雪纷纷何所似”的问题,引发了晚辈们的回答。兄子胡儿给出了一种比喻,兄女谢道韫给出了更为精彩且富有诗意的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听到谢道韫的回答后“大笑乐”,这里他的“乐”主要源于对晚辈才华的欣赏。家庭聚会中,晚辈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且展现出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作为长辈的谢太傅看到这种场景,自然会感到欣慰和愉悦,所以他的“乐”是因为欣赏晚辈的才华以及享受家庭聚会的和谐氛围,颜回的“乐”: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段话可以看出,颜回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在简陋的小巷里,饮食简单(一箪食,一瓢饮),一般人面对这样的生活状况会不堪其忧,但是颜回却“不改其乐”。这里颜回的“乐”并不是因为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他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志向,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问的追求中,从追求学问的过程中获得了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这种“乐”是一种安贫乐道的体现,是源于他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自身所坚持之事(学问)的热爱。
【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边,看到河水不停地流淌,由此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这里孔子是将时间的流逝比作河水的流淌,河水不分昼夜地奔腾不息,时间也是如此,不停地向前流逝,一去不复返。其表达意图在于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和不可逆性,从而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一旦流走就再也回不来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描绘了海上日出、江上春早的景象,在残夜将尽、日年未去之时,海上已经升起了红日,江面上也已经有了新春的气息(江春入旧年)。虽然诗中也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从残夜到新的一天,从旧年到新的一年的交替,但它更侧重于表达作者在旅途中的思乡之情。新的一天和新的一年的到来,本应是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时刻,但对于漂泊在外的作者来说,却弓发了他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作者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书带回故乡,通过这种时间的推移和新旧交替,将思乡之情融入到了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之中,所以其表达意图主要是抒发旅途中的思乡之苦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小题5】本题考查写景的妙处。
谢道韫咏雪之语写景妙处:
谢道韫将雪比作“柳絮因风起”,通过将雪花与随风飘舞的柳絮进行类比,极其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轻盈、飘逸、在空中纷纷扬扬飘落的姿态。柳絮本身质地轻盈,在风中飞舞时姿态优美且飘忽不定,与雪花在空中飘落的样子非常相似,所以这个比喻让读者能够很直观地想象出雪落的情景,仿佛亲眼看到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一般。“柳絮因风起”不仅描绘了雪花的外在形态,还营造出了一种优美、空灵的意境。柳絮飞舞的场景常常给人一种如梦如幻、诗意盎然的感觉,将其与雪联系起来,使得雪的形象也增添了几分浪漫和诗意,让整个雪景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上升到了一种富有艺术美感的境界。《次北固山下》第二联写景妙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妙处体现在:“潮平两岸阔”一句,通过描写潮水涨满,使得两岸之间的水面变得宽阔无比,展现出了一种极为开阔、宏大的江景画面。这种开阔的景象给人以一种胸怀宽广、视野无垠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浩瀚的长江之上,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潮平两岸阔”描绘的是潮水涨满后的静态景象,而“风正一帆悬”则写的是在顺风的情况下,船帆高高悬挂、平稳行驶的动态景象。这两句诗将静态的宽阔江面与动态的高悬船帆相结合,动静相宜,既写出了眼前之景的壮美,又暗示了旅途的顺利。船帆能够在顺风的情况下高悬并平稳行驶,说明当时的风向和风力都很适宜,也从侧面反映出旅途的顺畅,使读者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江景,还能感受到作者旅途中的那种平稳、舒畅的心情。
四、读下面古诗,回答以下各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升的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D.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静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残冬,不仅意向美妙,还蕴涵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3)与本诗颈联所蕴含的理趣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答案】
(1)B
(2)D
(3)C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风正”是顺风之意。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故“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题干中“是风大之意”说法错误;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诗人泛舟车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湖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怀乡情思。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陆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诗人的思想感情中更多的是放眼山川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心境,首联中的“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故选项中“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理解错误;故选D。
(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残冬,不仅意向美妙,还蕴涵一种生活哲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A.这句诗主要表达的是人生道路上困难重重,就如同在群山之中,越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前方阳拦。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B.这句诗主要描绘了早春景色的微妙变化;C.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沉舟”“病树”比喻旧事物的衰退,“干帆”“万木”比喻新事物的蓬勃,借自然事物的交替暗示社会变迁的规律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D.这句诗主要表达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故选C。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颔联描写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恢弘景象。
B.【甲】诗颈联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C.【乙】诗颔联,诗人借花、鸟这些美好的景物来表达内心的伤痛,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移情于物、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D.【乙】诗尾联,诗人用手搔发,连发簪也插不住,表现自己的衰老无力和年老体弱,表现诗人贫病交加的困窘处境。
(2)结合【甲】【乙】两诗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答案】
(1)D
(2)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异:乙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时局的忧虑,以及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甲诗没有。
【详解】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根据【乙】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由于愁绪难解,以至于头发愈搔愈短,连簪子也插不住了,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的深切。而不是表现诗人衰老无力和年老体弱,也不是表现贫病交加的困窘处境;故选D。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对比分析。
同:根据【甲】诗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可知,作者在描绘沿途壮丽景色的同时,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表达出思乡之情。根据【乙】诗颔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知,诗句透露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挂念,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异:根据【乙】诗“国破山河在”和“烽火连三月”等可知,诗人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沉痛心情,以及对时局的深深忧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花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的感伤和对家人的思念,这种情感中融入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进一步深化了忧国之情。而【甲】诗则主要描写了行舟所见的山水景色,虽然也有乡愁的表达,但并没有涉及国家和时局的忧虑,更多地是个人的旅途感受和对家乡的直接思念。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首联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王诗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C.李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意境浑成,间洁空灵,成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
D.李诗前两句运用了“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
2.下列与第一首诗尾联感情基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C.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意象在诗歌中常常寄寓着作者的情感。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选取的意象是不同的,王湾选用“_________”,李益选用“____________”
4.诗歌的语言凝练,仔细揣摩可以感受诗歌描绘的美景。仿照示例,从两诗中任选一首,对字词进行赏析,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示例:在“潮平两岸阔”中,我认为“阔”字传神,因为“阔”字表现出“潮平”的结果,春潮初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在“_____________”中,我认为“_______”字传神,因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
归雁
芦管
【小题4】示例:江春入旧年
“入”字则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气息悄然降临,融入旧年的寒冷和萧瑟之中。这既展示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也寓意着新事物在旧有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入”字还带有一种包容和接纳的意味,仿佛在告诉我们,新的事物并不是要完全摒弃旧的事物,而是在旧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B.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的是新旧更替、时光流逝、自然理趣等人生哲理,而不是“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故选B。
【小题2】本题考查诗句的感情基调。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归乡的期盼;A.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与《次北固山下》的尾联表达的情感不同B.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述的是一位游子在夕阳下思念家乡、感到断肠的情感。同样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乡的忧伤,与《次北固山下》尾联的情感基调相近;C.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表达的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情。与《次北固山下》的尾联表达的情感不同;D.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表达了对丰收景象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次北固山下》的尾联表达的情感不同;故选B。
【小题3】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中,“归雁”这一意象常常代表着归乡的信息或思乡的情怀。在古代,人们常常借雁传书,因此“归雁”成为了思乡的象征。王湾通过询问“乡书何处达”,暗示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并期望这些思念能够随着“归雁”飞到洛阳,也就是他的家乡。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通过“芦管”这一意象表达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芦管”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其声音悠远而悲凉,常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李益通过描绘征人听到芦管声而思乡的情景,生动地传达了征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小题4】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炼字,多指诗词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指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有时指诗词中的数量词、叠词、虚词等。解答时,答案一般包含三个方面: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据此,按照题干中的示例,选择一个词,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的主曾情感来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