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2 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7-29 14:4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
1.(2025上海虹口区月考)下列实验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A B
          
C   D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微观解释
2.现有8 g A和足量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22 g C和18 g 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
A.4∶11 B.1∶2
C.1∶4 D.11∶9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0 g冰受热融化成10 g水,说明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产生MgO的质量比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大,说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氧化汞在密闭容器中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与参加反应的氧化汞的质量相等,说明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煤块燃烧后变成煤灰的质量比煤的质量少得多,说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的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的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⑦ D.③④⑥⑦
5.某同学把4 g硫放在给定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O2的质量/g 3 4 6
生成SO2的质量/g 6 8 8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以上数据说明,这三次实验中第    次恰好完全反应。
(2)第    次实验中硫有剩余,剩余    g。
(3)这三次实验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否有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填“是”或“否”)。
 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6.(2024德州中考)氯化钠是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氯化钠和水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某种产品,该反应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
A.Na2CO3 B.NaOH
C.H2 D.Cl2
7.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反应中固体减轻是因为生成了氧气
B.0~t1导管口放出的气体主要是试管中的空气
C.t1~t2反应过程中固体成分有3种
D.t2以后,剩余固体是纯净物
1.质量守恒定律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伟大发现之一。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能用来解释物理变化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一定都发生改变
C.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一定不发生改变
2.(2024龙东中考)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该化学反应中乙、丙质量比为3∶17
C.物质丙可能为单质
D.物质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下列有关学科观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微粒观: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B.守恒观:12 g C与32 g O2完全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44 g
C.结构观:氧原子和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D.元素观:某物质燃烧生成CO2和H2O,推知该物质由C、H、O元素组成
4.已知氢气和氧气在Pd基催化剂表面可反应生成H2O2。其碎片化微观示意图如下,则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没有改变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没有改变
C.反应过程中正确的顺序为①③④②
D.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也能生成过氧化氢
5.化学兴趣小组用气密性良好的不同装置进行下列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一:称量装置和试剂的总质量为m1,保持装置密闭。加热铜粉,待装置冷却后。再次称量装置和试剂的总质量为m2,m1与m2的大小关系:m1    m2,反应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是            。
(2)实验二:按照图中所示的装置称量反应前装置和试剂的总质量,然后将气球中的二氧化锰倒入过氧化氢溶液后,待反应结束后观察电子天平,发现示数与反应前并不相等,请回答示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化学、物理的相关原理回答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
(3)为避免实验二中出现的测量偏差,有的同学提出可用硬塑料瓶改进实验装置(如实验三图),用电子天平称量装置和试剂的总质量,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为                ,待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装置和试剂的总质量,电子天平示数不变。
6.(化学观念)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以CO2和H2为原料,在构筑的纳米“蓄水”膜反应器中实现了二氧化碳在温和条件下一步转化为乙醇的反应,该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
(1)反应物“”的化学式为    。
(2)观察说明该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          。
(3)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
(4)参加反应的和的分子个数比为       。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C 2.C 3.C 4.A
5.(1)二 (2)一 1 (3)否
6.A 7.D
能力提升
1.B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不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但分子的个数不一定改变;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
2.C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乙为反应物,丙为生成物,丁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即该反应为甲+乙丙,则丙一定是化合物,不可能是单质。
3.D 解析:某物质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4.C
5.(1)= 先变大后变小 (2)反应后示数偏小,是因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充满气球,导致气球受到的浮力增大
(3)倾斜硬塑料瓶使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
解析:(1)实验一:称量装置和试剂的总质量为m1,保持装置密闭。加热铜粉,待装置冷却后。再次称量装置和试剂的总质量为m2,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m1=m2,反应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是先变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后变小(反应后温度降低,氧气消耗)。(2)实验二:反应后示数偏小,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充满气球,导致气球受到的浮力增大。
6.(1)C2H6O (2)碳原子、氧原子、氢原子 (3)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4)1∶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