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课题:《黄山奇石》
内容分析: 《黄山奇石》一课介绍闻名中外的黄山景区,这里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本课主要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奇石。黄山的奇石有意思,作者的文字更加富有趣味性,一块块石头在作者笔下仿佛富有了生命,使人不禁赞美黄山的神奇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 通过了解黄山奇石的独特魅力及其享誉中外的知名度,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与神奇,增强民族自豪感。 语言运用: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借助插图),准确理解“陡峭”等词语的含义。 积累文中描述奇石形态的优美词句(如“一动不动”“翻滚的云海”)学习并模仿课文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比喻句“像……”);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表达实践。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比较段落写法、想象石头形态及其命名由来,发展观察、比较、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黄山奇石的自然之美、形态之趣和作者语言的生动之美;激发用语言和文字创造性地表现美、表达美的意愿。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奇石之“奇”和作者语言之趣。 理解“陡峭”等词语,并能在语境中运用。 仿照课文句式,生动描述奇石形状,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 教学难点: 体会黄山石的奇特与作者描写的趣味性,激发由衷的赞美之情。 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自己的推介语言,进行有创意的仿写与表达。
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的‘时光穿梭机’已返航!上节课我们在盛唐,我们见证了王之涣笔下‘白日依山尽’的壮阔,感受了李白眼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瀑震撼。古人的诗篇,道尽了华夏山河的壮丽! 今天,我们将告别古诗的韵律,到一个闻名中外的仙境——黄山!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复习字词: 出示上节课生字词卡片,快速认读。 回顾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作为‘华夏美景代言人’的第一站来到了黄山,重点认识了哪块奇石?(仙桃石) 它神奇有趣在哪里?” (名字仙桃石,样子像大桃子,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 明确任务: “今天,我们要继续深入黄山,探访更多神奇的石头,并且要学习作者的本领,为我们最喜欢的黄山奇石创作精彩的‘推介词’,在‘华夏美景代言人’推介会上大显身手!准备好了吗?” 回忆并回答关于“仙桃石”名字由来和神奇之处的问题。 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做好学习准备。
设计意图:唤醒记忆,建立联系: 通过字词快闪和内容回顾,激活学生关于黄山奇石(特别是仙桃石)和“代言人”任务的已有知识,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节:品味多样写法与语言之妙
学习第3自然段 (“猴子观海”): 1.教师引入:出示图片,请学生猜一猜哪块石头是“猴子观海”,说明理由。引导学生理解奇石名字中的“观”。 教授学习方法:书上是怎么写这块石头的?找一找,读一读。 ①朗读与观察: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②探究写法: 这段先写了什么?(石猴的样子) 再写了什么?(名字) 和“仙桃石”的写法一样吗?(不一样,这里是先写形状,再揭示名字) ③品味语言: 作者是怎么把石头写得像猴子的?找出句子。(“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望着翻滚的云海”) 这些描写让你感觉石头怎么样?(像真猴子一样,有动作、有神态) 用了什么方法?(拟人) ④谁愿意来演一演这只猴子的动作? ⑤感受趣味与神奇: 你觉得这块石头有趣吗?神奇在哪里?(样子逼真,像猴子在专心看海,位置在陡峭山峰) ⑥指导朗读: 读出猴子动作的生动和它观海的专注、神奇感。强调动词“抱”“蹲”“望”。 学习第4自然段 (“仙人指路”): 1.朗读与观察: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探究写法: 这段写法又和哪段相似?(和“仙桃石”一样,先写名字,再写样子) 品味语言:出示图片,看一看它像什么?(“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这段话用了什么方法?(比喻:把石头比作仙人) 这个仙人给你什么感觉?(高大、神秘、好像在给人指路) 读着感觉怎样?(有趣,引人遐想) 指导朗读: 读出仙人的高大、神秘和指路的意味。 学习第5自然段 (“金鸡叫天都”): 探究写法: 这段写法又和哪段相似?(和“猴子观海”一样,先写形状,再揭示名字)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理解“金鸡叫天都”的神奇在于变化。几块巨石组成的雄鸡形状本身就很奇特,而每当太阳升起,它就变得金光闪闪,更令人感到惊奇了。 动作奇特。通过学生表演读,理解“伸着脖子、不住地啼叫”,体会想象的神奇。 边读边悟,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太阳升起时天都峰上的美景。 指导朗读: 读出雄鸡的雄赳赳气昂昂和啼叫的动感、神奇。强调“伸”“啼叫”“金光闪闪”。 对比总结写法: 小结:作者用上了“像……”的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把一块块不会动的石头写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生命和趣味,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这些神奇的景象。这就是作者文字的魅力 齐读第6自然段。 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很多) 从哪些词看出来?(“还有”“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都叫不出名字了) 给你什么感觉?(奇石数不胜数,千姿百态,想象空间无限) 指导朗读:读出奇石之多、形态之趣,以及无限的遐想空间。 整体回顾: “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觉得黄山的奇石怎么样?(太神奇了!太有趣了!千姿百态!) 作者的文字呢?(生动形象,把石头写活了!)” 观察插图(猴子观海),结合文字理解“陡峭”。 品词析句: 在教师引导下,找出描写石头样子、动作、神态的关键词句(特别是动词和拟人化描写),体会其生动性、趣味性和神奇感。 联系生活/想象: 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翻滚的云海”“金光闪闪”的景象。 感情朗读: 根据教师指导,尝试读出不同奇石的特点(猴子的生动专注、仙人的高大神秘、金鸡的雄壮神奇)。 提取信息: 快速找出体现奇石“多”和“形态各异”的关键词(“还有”“都叫不出名字了”)。 感受与想象: 体会奇石之多带来的震撼感,对提到的名字(天狗望月等)产生好奇和想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三块奇石的具体形态、位置、神奇之处及作者描述。 聚焦语言赏析: 重点品味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准确生动的动词(抱、蹲、望、伸、啼叫)将静态的石头写得栩栩如生、充满趣味和动态感。理解“陡峭”“金光闪闪”等词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指导朗读,深化感受: 通过不同侧重点的朗读指导(动作生动、专注、神秘、雄壮),引导学生将文字理解转化为情感体验,感受奇石之趣、语言之美。
第三节:聚焦表达,学做“代言人”
1.升华情感,激发“代言”热情 。 激发家国情怀: “黄山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颗璀璨明珠。看到这样神奇美丽的景色,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自豪、骄傲、热爱) 作为“华夏美景代言人”,我们更有责任把这样的美景介绍给世界,让更多人了解祖国的壮丽! 2.强化任务: “现在,就是展示我们‘代言人’风采的时刻了!让我们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选择一块你最喜欢的黄山奇石(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第六段提到的或自己想象的),为它创作一段精彩的推介词吧!” 3.明确要求: 出示任务单。 任务: 为你喜欢的黄山奇石创作一段“推介词”。 要求: 说清楚奇石的名字。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它的形状(关键:学习用“像……”的句式!)。 可以说说它的位置或有趣的神态/动作。 表达出对它的喜爱和赞叹。(可选)写在“奇石推介卡”上。 ●提供支架: “石真有趣!它(样子),就像。” “我最喜欢______石。你看它(位置),(样子),多么像______啊!它(动作/神态),真是______!” ●词语锦囊: 巨大、有趣、神奇、陡峭、翻滚、金光闪闪、一动不动、伸着脖子、望着远方、好像、真像、仿佛、如同…… ●示范引导 (教师或优秀学生): (指向“天狗望月”图片/想象):“瞧,‘天狗望月’多神奇啊!一块巨大的石头蹲在山头,昂着脑袋,张着嘴,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天上的月亮,好像真的想把月亮一口吞下去呢!这个造型真是太生动了!” ●小组交流: 在小组内轮流介绍自己选择的奇石,互相提建议。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像”字句的运用和描述的生动性。 ●课堂展示 (微型推介会): 邀请2~3位同学上台做“代言人”,向大家推介自己选择的奇石。师生共同评价(是否说清名字、形状描述是否生动形象(特别是用比喻)、是否有感情)。 情感体验: 产生作为中国人看到祖国壮丽山河的自豪感、骄傲感和热爱之情。 理解要求: 明确“推介词”创作的任务和要求(说清名字、生动描述形状、位置/神态动作、喜爱赞叹)。 选择与构思: 独立思考,选择一块最喜欢的奇石,构思如何描述其特点(利用所学写法)。 利用支架: 参考提供的词语锦囊和句式范例组织语言。 交流与互助: 在小组内轮流介绍,听取同伴建议,互相启发。 展示与表达: 2~3位同学上台扮演“代言人”,面向全班进行推介展示。 倾听与评价: 认真倾听同学展示,并根据评价标准参与评价(关注名字、描述是否生动形象-尤其比喻拟人、是否有感情)。
拓展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 完善你的“黄山奇石推介词” 动笔书写:将推介词写在准备好的“奇石推介卡”上,可以配上简单图画。准备在班级“华夏美景代言人推介会”上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