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4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14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9 15:2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诗意,把握七言律诗的韵律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典故分析与情感探究,学习借景抒情、用典表意的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人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与哲理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唐贬谪文化背景,理解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内涵,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难点:典故(“闻笛赋”“烂柯人”)的含义及作用,诗歌对仗与象征手法的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提问:“如果你的人生遭遇重大挫折,是选择沉沦还是重拾希望?唐代诗人刘禹锡用一句诗给出了答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感受这份历经沧桑后的豁达。”
二、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陋室铭》《乌衣巷》等。
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23年,奉召回京途中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逢。白居易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以此诗回赠,抒发身世感慨。
三、解题
题目拆解:“酬”(回赠)、“乐天”(白居易字)、“初逢”(久别重逢)、“席上见赠”(宴席上白居易赠诗后作答)。
体裁:七言律诗,押平声韵(“尘、人、春、身”),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四、朗读节奏与字词解释
1.朗读节奏(划分示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重点字词:
弃置身:指被贬谪的处境。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怀念故友。
烂柯人:指王质砍柴遇仙的典故,喻指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长精神:振作精神。
五、诗文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恍如隔世,只能空自吟诵《思旧赋》;久别归来,人事已非,竟像传说中的烂柯人。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六、全诗赏析
1.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直抒胸臆,点明被贬地点之偏远、时间之久长,奠定悲怆基调。
2.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典:借“闻笛赋”怀念王叔文等旧友(多已离世),用“烂柯人”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暗含对现实的无奈。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象征与哲理:以“沉舟”“病树”自喻,却以“千帆过”“万木春”描绘蓬勃生机,暗含“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豁达,成为千古名句。
4.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回应白居易赠诗,以“长精神”收束,情感由悲转壮,展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主体情感
情感脉络:悲怆(首联)→ 惆怅(颔联)→ 豁达(颈联)→ 振奋(尾联)。
核心主旨:诗人虽历经磨难,却不甘沉沦,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八、课堂总结
面对挫折,应如刘禹锡般以“千帆过”“万木春”的眼光看待人生,保持乐观与进取之心。
九、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首联 巴山楚水,二十三年(叙事) 悲怆
颔联 闻笛赋、烂柯人(用典) 惆怅
颈联 沉舟、病树(象征) 豁达(哲理)
主旨:逆境中的豁达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