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5年4月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一、《天工开物》蕴含了古人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化学知识。如造纸、制火药、焚炼石灰、炼钢、炼锡等。回答下列小题:
1.(2025·福田模拟)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及社会密切相关。下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A.造纸时的废水处理后排放 B.利用废纸作为造纸的原料
C.大量燃放含有火药的爆竹 D.利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C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A、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经处理后方可排放,故不符合题意;
B、废纸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减少森林砍伐,符合循环经济理念,故不符合题意;
C、燃放爆竹会释放有害气体和粉尘,大量燃放会污染空气,应按规定燃放,故符合题意
D、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钙中和酸性土壤,可以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掌握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有:
(1)节约水电;
(2)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具,减少白色污染;
(3)绿色出行;
(4)做好垃圾分类;
(5)适量使用农药化肥。
2.(2025·福田模拟)制火药的原料有炭、硫磺、草木灰(含碳酸钾)、硝酸钾等。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60个碳原子:C60
B.2个二氧化硫分子:2SO2
C.碳酸钾:KCO3
D.硝酸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60个碳原子表示为60C,C60表示C60这种物质或C60分子,不符合题意;
B、2个二氧化硫分子表示为,符合题意;
C、碳酸钾的化学式为,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钾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故硝酸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所以硝酸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表示为,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微粒的表示方法:
(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数字。
(4)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为在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标在数字前面。
3.(2025·福田模拟)炼锡工艺常混入少许铅形成合金。如图是锡和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锡原子的中子数为50
B.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7.2
C.锡和铅都是金属元素
D.锡铅合金的熔点比纯锡的熔点低
【答案】A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A、元素周期表单元格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锡的原子序数为50;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所以锡原子的质子数为50;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8.7,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118.7-50≈69,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7.2,故选项说法正确;
C、汉字锡、铅的偏旁都为金字旁,所以二者都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合金的熔点通常比组成的纯金属的熔点低,因此锡铅合金的熔点比纯锡的熔点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分析】1.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的中文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2.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该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除以1个C-12原子的质量的十二分之一,因此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其单位为1,可以省略,但不是克。
3.元素的汉字偏旁为金字旁的,属于金属元素;汞、金的偏旁不为金字旁,但也属于金属元素;除此之外,其他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4.合金通常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熔点低,抗腐蚀性能好。
4.(2025·福田模拟)下列项目的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项目 解释
A 用生石灰和水煮熟鸡蛋 生石灰能与水发生反应
B 用活性炭等物质自制净水装置 活性炭能吸附水中所有杂质
C 用NH4NO3配制植物营养液 NH4NO3属于复合肥
D 用紫甘蓝自制酸碱指示剂 紫甘蓝遇酸、碱溶液显示不同颜色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能用于煮鸡蛋,而不是生石灰与水反应就能煮熟鸡蛋,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吸附水中的所有杂质,例如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活性炭就无法去除,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C、NH4NO3中只含有N、P、K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不属于复合肥,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D、用紫甘蓝自制酸碱指示剂,是因为紫甘蓝遇酸、碱溶液显示不同颜色,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分析】1.净化水的步骤一般为:沉降、过滤、吸附、杀菌消毒;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形成较大的颗粒,加速其沉降;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氮、磷、钾,是植物生长需要的三种营养元素。化学肥料通常可以分为钾肥、氮肥、磷肥和复合肥料。复合肥料是指含有氮磷钾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铵态氮肥通常不能与显碱性的物质混用,如草木灰。
3.氮肥有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绿浓绿,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的作用;磷肥的作用是促进植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钾肥促进作物结果和提高作物的抗寒、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农业产量。
4.紫色石蕊试剂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酚酞试剂遇碱性溶液变红,与酸性溶液不变色。
5.(2025·福田模拟)甲酸(CH2O2)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用途广泛,甲酸也可转化为其他物质,助力资源循环利用。回答下列小题:
(1)在电催化条件下可将甲酸转化为甲酰胺(CH3N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酸和甲酰胺都由三种元素组成
B.甲酸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6:1
C.甲酰胺中含有6个原子
D.甲酰胺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2)近期,我国科学家利用钯单原子催化剂将甲酸转化为过氧化氢,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两种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该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D.该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变大
【答案】(1)B
(2)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A、由甲酸和甲酸胺的化学式可知,甲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甲酰胺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说法错误;
B、由甲酸的化学式可知,甲酸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2)=6:1,故说法正确;
C、由甲酸胺的化学式可知,甲酰胺这种物质是由甲酰胺分子构成的,而1个甲酰胺分子是由6个原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
D、由甲酸胺的化学式可知,甲酰胺(CH3NO) 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3):14:16=12: 3:14:16,所以甲酰胺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说法错误;
故选B;
(2)根据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都属于氧化物,故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总数、种类和质量都不变,故说法正确;
C、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故说法正确;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说法错误。
故选D。
【分析】1.某种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方法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数目之比;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所以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1×2):(16×1)=1:8。
2.氧化物的定义为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3.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六不变”:(1)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2)元素的种类不变;(3)元素质量不变;(4)原子的种类不变;(5)原子的数目不变;(6)原子的质量不变。
4.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影响生成物的产量,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1)【解答】A、由甲酸和甲酸胺的化学式可知,甲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甲酰胺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说法错误;
B、由甲酸的化学式可知,甲酸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2)=6:1,故说法正确;
C、由甲酸胺的化学式可知,甲酰胺这种物质是由甲酰胺分子构成的,而1个甲酰胺分子是由6个原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
D、由甲酸胺的化学式可知,甲酰胺(CH3NO) 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3):14:16=12: 3:14:16,所以甲酰胺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说法错误;
故选B;
(2)【解答】根据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都属于氧化物,故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总数、种类和质量都不变,故说法正确;
C、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故说法正确;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说法错误。
故选D。
6.(2025·福田模拟)利用侯氏制碱法生产Na2CO3,同时得到NH4Cl。如图是Na2C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4Cl的溶解度小于Na2CO3的溶解度
B.t1℃时,100gNa2CO3饱和溶液中含溶质20g
C.t2℃时、Na2CO3和NH4Cl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采用蒸发结晶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NH4Cl
【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无法未指明温度的情况下比较二者溶解度的大小,A不符合题意;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0g,所以该温度下120g碳酸钠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20g,100g饱和溶液中含溶质,B不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碳酸钠、氯化铵的溶解度相等,则℃时和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除去溶液中混有的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指定具体温度,否则没有意义。
2.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或者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2)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3.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物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当乙中混有少量的甲,提纯乙物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7.(2025·福田模拟)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水通电后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a、b分别为H2和O2
B.乙:对比两试管内现象,可探究铁钉生锈是否需要氧气
C.丙: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后天平不平衡,但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丁:反应发生的证据是玻璃管中红色固体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析】【解答】A、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中生成的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生成的是氢气,据图可知,a管连接负极,b管连接正极,所以分别为H2和O2,故说法正确;
B、左边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铁钉生锈;右边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氧气被植物油隔绝,所以铁钉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故说法正确;
C、稀盐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反应过程中氢气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反应后天平不平衡,但该反应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为黑色,铜为紫红色,所以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说法错误。
故选D。
【分析】1.电解水实验的知识点可以总结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即电源正极连接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为氧气,电源负极连接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为氢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2.铁需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才能生锈。
3.使用有气体产生的化学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否则无法验证。
8.(2025·福田模拟)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比较吸入与呼出气体的O2含量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B 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含CaCO3等) 加入食盐水,浸泡
C 鉴别雨水是否为酸雨 取样,滴加酚酞溶液
D 鉴别羊毛纤维与涤纶材料 取样点燃,观察是否燃烧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盐的化学性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吸入与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吸入气体燃着的木条继续燃烧,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一会儿就熄灭了,说明人体吸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B、食盐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与碳酸钙不反应,所以不能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去除水垢一般使用食醋,不符合题意;
C、酸雨的pH小于5.6,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鉴别羊毛纤维与涤纶材料,二者都可以点燃,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紫色石蕊试剂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酚酞试剂遇碱性溶液变红,与酸性溶液不变色。
2.羊毛纤维富含蛋白质,燃烧后有烧焦羽毛味道,涤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燃烧后有特殊气味。
9.(2025·福田模拟)兴趣小组在锥形瓶中加入变质的NaOH溶液,将pH传感器置于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实验过程中测得溶液pH随时间变化如图2(已知BaCO3难溶于水,BaCl2溶液呈中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0s时,开始滴加BaCl2溶液,锥形瓶内产生沉淀
B.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C.反应结束后;往锥形瓶内滴加足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D.分析可知,所用的NaOH溶液的变质情况为部分变质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A、由图可知,20s时溶液的pH开始减小,说明此时开始滴加溶液,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锥形瓶内产生沉淀,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A选项分析可知,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存在氢氧化钠和氯化钡,还有碳酸钡沉淀;往锥形瓶内滴加足量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能观察到沉淀溶解,产生气泡,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反应结束后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说明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则所用的NaOH溶液的变质情况为部分变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2.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3.稀盐酸与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CO2 +H2O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0分)
10.(2025·福田模拟)【科普阅读】——碳中和
“碳排放” “碳吸收”
①人类活动中CO2排放分为两种:①能源排放:指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图1为乙醇和石油燃烧时的部分数据对比。 ②工业排放;主要是水泥、钢铁等释放CO2。比如把石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煅烧,生产氧化钙的同时产生CO2。 ①封存:我国首个海上CO2封存示范工程是将气态CO2压缩成介于气、液态间的超临界CO2,并在海底封存,一部分CO2慢慢“溶解”在地层水中。 ②转化:工业上可选用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等吸收CO2。三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如图2。
(1)石灰岩高温下反应得到氧化钙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分析图1,乙醇和石油各有优缺点。与石油相比,乙醇燃烧的优点有 。
(3)气态CO2压缩成超临界CO2的过程中,分子间隔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CO2“溶解”在地层水中会导致海水酸化,其主要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分析图2,烟气流速越大,CO2脱除率越小,原因可能是 。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 (填物质名称)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最好。
(5)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你的低碳行动是 (写一条即可)。
【答案】(1)
(2)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少(合理即可)
(3)变小;CO2+H2O=H2CO3
(4)烟气流速增大时,CO2与吸收剂的接触时间变短,反应不充分,从而导致脱除效果下降;氨基乙酸钾
(5)随手关灯(合理即可)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1)石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煅烧,生产氧化钙的同时产生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析图1可知,与石油相比,乙醇燃烧的优点有: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少;
(3)气态CO2压缩成超临界CO2的过程中,压强增大,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减小;
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海洋封存CO2会导致海水酸化的原因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4)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减小,是因为烟气流速增大时,CO2与吸收剂的接触时间变短,反应不充分,从而导致脱除效果下降;
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的CO2脱除率最高;
(5)“碳中和”人人参与,低碳行动可以从日常生活的能源使用、出行方式等方面考虑。比如骑自行车上学(或随手关灯、双面使用纸张等),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分析】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 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明确反应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2) 写出化学式 :使用正确的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学方程式 :通过添加系数使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量相等。
(4) 标注物质状态 :沉淀和气体,需要在化学式后面标注“↓”或“↑”等符号。
2.掌握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有:
(1)节约水电;
(2)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具,减少白色污染;
(3)绿色出行;
(4)做好垃圾分类;
(5)适量使用农药化肥。
(1)石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煅烧,生产氧化钙的同时产生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析图1可知,与石油相比,乙醇燃烧的优点有: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少;
(3)气态CO2压缩成超临界CO2的过程中,压强增大,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减小;
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海洋封存CO2会导致海水酸化的原因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4)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减小,是因为烟气流速增大时,CO2与吸收剂的接触时间变短,反应不充分,从而导致脱除效果下降;
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的CO2脱除率最高;
(5)“碳中和”人人参与,低碳行动可以从日常生活的能源使用、出行方式等方面考虑。比如骑自行车上学(或随手关灯、双面使用纸张等),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11.(2025·福田模拟)兴趣小组发现铁丝在空气中无法燃烧起来,同学们猜想这可能和燃烧的条件有关,于是围绕“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问题】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可燃物燃烧可能与氧气、温度有关。
【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棉花的着火点为150℃。
【实验】利用如图实验装置展开探究。
(1)填空:
操作 现象 结论
关闭K2、打开K1,从U型管左端持续通入O2。 左端的棉花无变化,右端有白磷的棉花燃烧起来。 。
。 右端燃着的棉花很快熄灭(棉花有剩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燃烧需要氧气
【交流】
(2)用红磷代替白磷 (填“能”或“不能”)得到以上现象和结论,原因是 。
【分析】铁丝在空气中无法燃烧可能与氧气浓度有关。
(3)取相同铁丝与不同浓度的氧气反应(如图)。铁丝燃烧情况如表,氧气浓度与燃烧情况的关系为 。
氧气浓度 20% 40% 60% 80%
燃烧情况 不燃烧 燃烧加快火星不溅 快速燃烧火星四射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拓展】
(4)铁丝燃烧时,先受热熔化,再与氧气剧烈反应产生Fe3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如图分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温度范围是 。
【答案】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关闭K1、打开K2,从 U 型管左上端持续通入二氧化碳;不能;该实验中热水温度为80℃,不能达到红磷着火点,不会燃烧;其他条件相同时,氧气浓度越高,铁丝燃烧越剧烈;;1535℃≤t<1538℃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实验1:左右两端物质都与氧气接触,右端白磷着火点较低,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发生燃烧,左端棉花着火点较高,温度没有未达到着火点,棉花不发生燃烧,对比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2:右端燃着的棉花很快熄灭(棉花有剩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灰石水变浑浊,说明通入了二氧化碳,实验操作是关闭K1、打开K2,从 U 型管左上端持续通入二氧化碳,右端燃着的棉花因通入二氧化碳,隔绝氧气而熄灭,对比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2)用红磷代替白磷 不能得到以上现象和结论。原因是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该实验中热水温度为80℃,不能达到红磷着火点,不会燃烧,不能探究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这一条件;
(3)由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氧气浓度与燃烧情况的关系为其他条件相同时,氧气浓度越高,铁丝燃烧越剧烈;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 铁丝燃烧时,先受热熔化,再与氧气剧烈反应产生Fe3O4,铁的熔点为1535℃,Fe3O4的分解温度是1538℃,铁丝燃烧时先受热熔化,而铁的熔点为1535℃,所以铁丝燃烧时的温度要达到1535℃及以上,才能使铁丝熔化;又因为Fe3O4的分解温度是1538℃,若温度达到1538℃及以上,生成的Fe3O4会分解,就无法得到Fe3O4,所以铁丝燃烧时的温度要低于1538℃。所以铁丝燃烧时的温度范围是1535℃≤t<1538℃。
【分析】1.物质跟氧气发生的燃烧反应必须同时满足如下三个条件才能发生:
(1)物质本身是可燃的(可燃物);
(2)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 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明确反应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2) 写出化学式 :使用正确的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学方程式 :通过添加系数使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量相等。
(4) 标注物质状态 :沉淀和气体,需要在化学式后面标注“↓”或“↑”等符号。
12.(2025·福田模拟)某工厂利用某含锌废料(主要含ZnO、SiO2和CuO等)制备锌和氧化锌的工艺流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①SiO2难溶于水,也难溶于酸。
②《天工开物》记载的“火法炼锌”的原理:。
(1)过程I中,该过程涉及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
(2)过程II中,加入Zn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该现象对应的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溶液2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3)过程III中,高温时Zn2(OH)2CO3可分解生成ZnO、CO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过程IV中,将溶液2电解后可得到Zn。与“火法炼锌”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有 (写一条)。
【答案】(1)、;使固体中的金属氧化物完全溶解,转化为对应的硫酸盐(合理即可)
(2)置换反应;硫酸锌
(3)
(4)更环保(合理即可)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氧化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金属氧化物能与硫酸反应,故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应是使固体中的金属氧化物完全溶解,转化为对应的硫酸盐;
(2)过程II中,加入Zn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锌和剩余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此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溶液1中有: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所以溶液2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锌;
(3)高温时Zn2(OH)2CO3可分解生成ZnO、CO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电解法不涉及高温燃烧,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锌。
【分析】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 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明确反应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2) 写出化学式 :使用正确的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学方程式 :通过添加系数使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量相等。
(4) 标注物质状态 :沉淀和气体,需要在化学式后面标注“↓”或“↑”等符号。
2.化合反应定义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特点可以总结为“多变一”。
分解反应的定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特点可以总结为“一变多”。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为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置换反应的定义为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1)氧化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金属氧化物能与硫酸反应,故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应是使固体中的金属氧化物完全溶解,转化为对应的硫酸盐;
(2)过程II中,加入Zn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锌和剩余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此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溶液1中有: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所以溶液2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锌;
(3)高温时Zn2(OH)2CO3可分解生成ZnO、CO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电解法不涉及高温燃烧,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锌。
13.(2025·福田模拟)为推广使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同学们从多角度认识“甲烷”。
(1)制备
①食物垃圾、粪肥等发酵可得到甲烷,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常温下,利用碳化铝固体与水在如图装置中反应也可得到甲烷。该装置还能制取其他气体,请将反应物的名称填入如表。
气体产物 甲烷 其他气体
反应物 固体 碳化铝
液体 水
(2)能量
在相同时间内,分别利用天然气、氢气加热等量的水。测定水的温度随可燃物质量的变化(如图)。分析图2可知氢气是更理想的能源,理由是 。
(3)转化
利用反应CH4+H2OCO+3H2可将甲烷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当该反应中甲烷的转化率为80%时,计算4t甲烷与足量水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
(转化率=×100%:根据化学方程式,并写出完整计算过程)
【答案】(1)化学;二氧化锰(合理即可);过氧化氢溶液(合理即可)
(2)相同质量的氢气和天然气,用氢气加热的水的温度高
(3)解:设4t甲烷与足量水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x
x=1.2t
答:4t甲烷与足量水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1.2t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①食物垃圾、粪肥等发酵可得到甲烷,该过程发生了缓慢氧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该装置还适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是液体,二氧化锰是固体;
(2)由图2可知,相同质量的氢气和天然气,用氢气加热的水温高,故氢气是更理想的能源;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即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是什么;
其次,要弄清楚化学反应的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明确题目中哪些已知量是有用的;
第三,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定量关系,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将上述关系列成比例式求解;
最后,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 。无误后,简明地写出答案。
(1)①食物垃圾、粪肥等发酵可得到甲烷,该过程发生了缓慢氧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该装置还适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是液体,二氧化锰是固体;
(2)由图2可知,相同质量的氢气和天然气,用氢气加热的水温高,故氢气是更理想的能源;
(3)见答案。
1 / 1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5年4月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一、《天工开物》蕴含了古人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化学知识。如造纸、制火药、焚炼石灰、炼钢、炼锡等。回答下列小题:
1.(2025·福田模拟)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及社会密切相关。下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A.造纸时的废水处理后排放 B.利用废纸作为造纸的原料
C.大量燃放含有火药的爆竹 D.利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2.(2025·福田模拟)制火药的原料有炭、硫磺、草木灰(含碳酸钾)、硝酸钾等。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60个碳原子:C60
B.2个二氧化硫分子:2SO2
C.碳酸钾:KCO3
D.硝酸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3.(2025·福田模拟)炼锡工艺常混入少许铅形成合金。如图是锡和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锡原子的中子数为50
B.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7.2
C.锡和铅都是金属元素
D.锡铅合金的熔点比纯锡的熔点低
4.(2025·福田模拟)下列项目的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项目 解释
A 用生石灰和水煮熟鸡蛋 生石灰能与水发生反应
B 用活性炭等物质自制净水装置 活性炭能吸附水中所有杂质
C 用NH4NO3配制植物营养液 NH4NO3属于复合肥
D 用紫甘蓝自制酸碱指示剂 紫甘蓝遇酸、碱溶液显示不同颜色
A.A B.B C.C D.D
5.(2025·福田模拟)甲酸(CH2O2)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用途广泛,甲酸也可转化为其他物质,助力资源循环利用。回答下列小题:
(1)在电催化条件下可将甲酸转化为甲酰胺(CH3N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酸和甲酰胺都由三种元素组成
B.甲酸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6:1
C.甲酰胺中含有6个原子
D.甲酰胺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2)近期,我国科学家利用钯单原子催化剂将甲酸转化为过氧化氢,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两种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该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D.该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变大
6.(2025·福田模拟)利用侯氏制碱法生产Na2CO3,同时得到NH4Cl。如图是Na2C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4Cl的溶解度小于Na2CO3的溶解度
B.t1℃时,100gNa2CO3饱和溶液中含溶质20g
C.t2℃时、Na2CO3和NH4Cl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采用蒸发结晶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NH4Cl
7.(2025·福田模拟)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水通电后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a、b分别为H2和O2
B.乙:对比两试管内现象,可探究铁钉生锈是否需要氧气
C.丙: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后天平不平衡,但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丁:反应发生的证据是玻璃管中红色固体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2025·福田模拟)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比较吸入与呼出气体的O2含量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B 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含CaCO3等) 加入食盐水,浸泡
C 鉴别雨水是否为酸雨 取样,滴加酚酞溶液
D 鉴别羊毛纤维与涤纶材料 取样点燃,观察是否燃烧
A.A B.B C.C D.D
9.(2025·福田模拟)兴趣小组在锥形瓶中加入变质的NaOH溶液,将pH传感器置于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实验过程中测得溶液pH随时间变化如图2(已知BaCO3难溶于水,BaCl2溶液呈中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0s时,开始滴加BaCl2溶液,锥形瓶内产生沉淀
B.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C.反应结束后;往锥形瓶内滴加足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D.分析可知,所用的NaOH溶液的变质情况为部分变质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0分)
10.(2025·福田模拟)【科普阅读】——碳中和
“碳排放” “碳吸收”
①人类活动中CO2排放分为两种:①能源排放:指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图1为乙醇和石油燃烧时的部分数据对比。 ②工业排放;主要是水泥、钢铁等释放CO2。比如把石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煅烧,生产氧化钙的同时产生CO2。 ①封存:我国首个海上CO2封存示范工程是将气态CO2压缩成介于气、液态间的超临界CO2,并在海底封存,一部分CO2慢慢“溶解”在地层水中。 ②转化:工业上可选用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等吸收CO2。三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如图2。
(1)石灰岩高温下反应得到氧化钙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分析图1,乙醇和石油各有优缺点。与石油相比,乙醇燃烧的优点有 。
(3)气态CO2压缩成超临界CO2的过程中,分子间隔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CO2“溶解”在地层水中会导致海水酸化,其主要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分析图2,烟气流速越大,CO2脱除率越小,原因可能是 。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 (填物质名称)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最好。
(5)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你的低碳行动是 (写一条即可)。
11.(2025·福田模拟)兴趣小组发现铁丝在空气中无法燃烧起来,同学们猜想这可能和燃烧的条件有关,于是围绕“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问题】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可燃物燃烧可能与氧气、温度有关。
【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棉花的着火点为150℃。
【实验】利用如图实验装置展开探究。
(1)填空:
操作 现象 结论
关闭K2、打开K1,从U型管左端持续通入O2。 左端的棉花无变化,右端有白磷的棉花燃烧起来。 。
。 右端燃着的棉花很快熄灭(棉花有剩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燃烧需要氧气
【交流】
(2)用红磷代替白磷 (填“能”或“不能”)得到以上现象和结论,原因是 。
【分析】铁丝在空气中无法燃烧可能与氧气浓度有关。
(3)取相同铁丝与不同浓度的氧气反应(如图)。铁丝燃烧情况如表,氧气浓度与燃烧情况的关系为 。
氧气浓度 20% 40% 60% 80%
燃烧情况 不燃烧 燃烧加快火星不溅 快速燃烧火星四射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拓展】
(4)铁丝燃烧时,先受热熔化,再与氧气剧烈反应产生Fe3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如图分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温度范围是 。
12.(2025·福田模拟)某工厂利用某含锌废料(主要含ZnO、SiO2和CuO等)制备锌和氧化锌的工艺流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①SiO2难溶于水,也难溶于酸。
②《天工开物》记载的“火法炼锌”的原理:。
(1)过程I中,该过程涉及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
(2)过程II中,加入Zn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该现象对应的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溶液2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3)过程III中,高温时Zn2(OH)2CO3可分解生成ZnO、CO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过程IV中,将溶液2电解后可得到Zn。与“火法炼锌”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有 (写一条)。
13.(2025·福田模拟)为推广使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同学们从多角度认识“甲烷”。
(1)制备
①食物垃圾、粪肥等发酵可得到甲烷,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常温下,利用碳化铝固体与水在如图装置中反应也可得到甲烷。该装置还能制取其他气体,请将反应物的名称填入如表。
气体产物 甲烷 其他气体
反应物 固体 碳化铝
液体 水
(2)能量
在相同时间内,分别利用天然气、氢气加热等量的水。测定水的温度随可燃物质量的变化(如图)。分析图2可知氢气是更理想的能源,理由是 。
(3)转化
利用反应CH4+H2OCO+3H2可将甲烷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当该反应中甲烷的转化率为80%时,计算4t甲烷与足量水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
(转化率=×100%:根据化学方程式,并写出完整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A、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经处理后方可排放,故不符合题意;
B、废纸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减少森林砍伐,符合循环经济理念,故不符合题意;
C、燃放爆竹会释放有害气体和粉尘,大量燃放会污染空气,应按规定燃放,故符合题意
D、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钙中和酸性土壤,可以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掌握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有:
(1)节约水电;
(2)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具,减少白色污染;
(3)绿色出行;
(4)做好垃圾分类;
(5)适量使用农药化肥。
2.【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60个碳原子表示为60C,C60表示C60这种物质或C60分子,不符合题意;
B、2个二氧化硫分子表示为,符合题意;
C、碳酸钾的化学式为,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钾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故硝酸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所以硝酸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表示为,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微粒的表示方法:
(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数字。
(4)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为在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标在数字前面。
3.【答案】A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A、元素周期表单元格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锡的原子序数为50;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所以锡原子的质子数为50;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8.7,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118.7-50≈69,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7.2,故选项说法正确;
C、汉字锡、铅的偏旁都为金字旁,所以二者都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合金的熔点通常比组成的纯金属的熔点低,因此锡铅合金的熔点比纯锡的熔点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分析】1.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的中文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2.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该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除以1个C-12原子的质量的十二分之一,因此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其单位为1,可以省略,但不是克。
3.元素的汉字偏旁为金字旁的,属于金属元素;汞、金的偏旁不为金字旁,但也属于金属元素;除此之外,其他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4.合金通常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熔点低,抗腐蚀性能好。
4.【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能用于煮鸡蛋,而不是生石灰与水反应就能煮熟鸡蛋,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吸附水中的所有杂质,例如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活性炭就无法去除,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C、NH4NO3中只含有N、P、K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不属于复合肥,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D、用紫甘蓝自制酸碱指示剂,是因为紫甘蓝遇酸、碱溶液显示不同颜色,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分析】1.净化水的步骤一般为:沉降、过滤、吸附、杀菌消毒;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形成较大的颗粒,加速其沉降;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氮、磷、钾,是植物生长需要的三种营养元素。化学肥料通常可以分为钾肥、氮肥、磷肥和复合肥料。复合肥料是指含有氮磷钾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铵态氮肥通常不能与显碱性的物质混用,如草木灰。
3.氮肥有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绿浓绿,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的作用;磷肥的作用是促进植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钾肥促进作物结果和提高作物的抗寒、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农业产量。
4.紫色石蕊试剂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酚酞试剂遇碱性溶液变红,与酸性溶液不变色。
5.【答案】(1)B
(2)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A、由甲酸和甲酸胺的化学式可知,甲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甲酰胺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说法错误;
B、由甲酸的化学式可知,甲酸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2)=6:1,故说法正确;
C、由甲酸胺的化学式可知,甲酰胺这种物质是由甲酰胺分子构成的,而1个甲酰胺分子是由6个原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
D、由甲酸胺的化学式可知,甲酰胺(CH3NO) 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3):14:16=12: 3:14:16,所以甲酰胺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说法错误;
故选B;
(2)根据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都属于氧化物,故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总数、种类和质量都不变,故说法正确;
C、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故说法正确;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说法错误。
故选D。
【分析】1.某种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方法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数目之比;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所以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1×2):(16×1)=1:8。
2.氧化物的定义为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3.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六不变”:(1)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2)元素的种类不变;(3)元素质量不变;(4)原子的种类不变;(5)原子的数目不变;(6)原子的质量不变。
4.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影响生成物的产量,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1)【解答】A、由甲酸和甲酸胺的化学式可知,甲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甲酰胺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说法错误;
B、由甲酸的化学式可知,甲酸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2)=6:1,故说法正确;
C、由甲酸胺的化学式可知,甲酰胺这种物质是由甲酰胺分子构成的,而1个甲酰胺分子是由6个原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
D、由甲酸胺的化学式可知,甲酰胺(CH3NO) 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3):14:16=12: 3:14:16,所以甲酰胺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说法错误;
故选B;
(2)【解答】根据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都属于氧化物,故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总数、种类和质量都不变,故说法正确;
C、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故说法正确;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说法错误。
故选D。
6.【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无法未指明温度的情况下比较二者溶解度的大小,A不符合题意;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0g,所以该温度下120g碳酸钠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20g,100g饱和溶液中含溶质,B不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碳酸钠、氯化铵的溶解度相等,则℃时和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除去溶液中混有的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指定具体温度,否则没有意义。
2.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或者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2)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3.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物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当乙中混有少量的甲,提纯乙物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7.【答案】D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析】【解答】A、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中生成的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生成的是氢气,据图可知,a管连接负极,b管连接正极,所以分别为H2和O2,故说法正确;
B、左边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铁钉生锈;右边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氧气被植物油隔绝,所以铁钉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故说法正确;
C、稀盐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反应过程中氢气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反应后天平不平衡,但该反应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为黑色,铜为紫红色,所以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说法错误。
故选D。
【分析】1.电解水实验的知识点可以总结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即电源正极连接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为氧气,电源负极连接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为氢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2.铁需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才能生锈。
3.使用有气体产生的化学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否则无法验证。
8.【答案】A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盐的化学性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吸入与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吸入气体燃着的木条继续燃烧,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一会儿就熄灭了,说明人体吸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B、食盐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与碳酸钙不反应,所以不能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去除水垢一般使用食醋,不符合题意;
C、酸雨的pH小于5.6,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鉴别羊毛纤维与涤纶材料,二者都可以点燃,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紫色石蕊试剂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酚酞试剂遇碱性溶液变红,与酸性溶液不变色。
2.羊毛纤维富含蛋白质,燃烧后有烧焦羽毛味道,涤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燃烧后有特殊气味。
9.【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A、由图可知,20s时溶液的pH开始减小,说明此时开始滴加溶液,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锥形瓶内产生沉淀,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A选项分析可知,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存在氢氧化钠和氯化钡,还有碳酸钡沉淀;往锥形瓶内滴加足量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能观察到沉淀溶解,产生气泡,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反应结束后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说明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则所用的NaOH溶液的变质情况为部分变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2.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3.稀盐酸与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CO2 +H2O
10.【答案】(1)
(2)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少(合理即可)
(3)变小;CO2+H2O=H2CO3
(4)烟气流速增大时,CO2与吸收剂的接触时间变短,反应不充分,从而导致脱除效果下降;氨基乙酸钾
(5)随手关灯(合理即可)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1)石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煅烧,生产氧化钙的同时产生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析图1可知,与石油相比,乙醇燃烧的优点有: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少;
(3)气态CO2压缩成超临界CO2的过程中,压强增大,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减小;
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海洋封存CO2会导致海水酸化的原因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4)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减小,是因为烟气流速增大时,CO2与吸收剂的接触时间变短,反应不充分,从而导致脱除效果下降;
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的CO2脱除率最高;
(5)“碳中和”人人参与,低碳行动可以从日常生活的能源使用、出行方式等方面考虑。比如骑自行车上学(或随手关灯、双面使用纸张等),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分析】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 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明确反应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2) 写出化学式 :使用正确的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学方程式 :通过添加系数使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量相等。
(4) 标注物质状态 :沉淀和气体,需要在化学式后面标注“↓”或“↑”等符号。
2.掌握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有:
(1)节约水电;
(2)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具,减少白色污染;
(3)绿色出行;
(4)做好垃圾分类;
(5)适量使用农药化肥。
(1)石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煅烧,生产氧化钙的同时产生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析图1可知,与石油相比,乙醇燃烧的优点有: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少;
(3)气态CO2压缩成超临界CO2的过程中,压强增大,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减小;
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海洋封存CO2会导致海水酸化的原因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4)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减小,是因为烟气流速增大时,CO2与吸收剂的接触时间变短,反应不充分,从而导致脱除效果下降;
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的CO2脱除率最高;
(5)“碳中和”人人参与,低碳行动可以从日常生活的能源使用、出行方式等方面考虑。比如骑自行车上学(或随手关灯、双面使用纸张等),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11.【答案】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关闭K1、打开K2,从 U 型管左上端持续通入二氧化碳;不能;该实验中热水温度为80℃,不能达到红磷着火点,不会燃烧;其他条件相同时,氧气浓度越高,铁丝燃烧越剧烈;;1535℃≤t<1538℃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实验1:左右两端物质都与氧气接触,右端白磷着火点较低,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发生燃烧,左端棉花着火点较高,温度没有未达到着火点,棉花不发生燃烧,对比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2:右端燃着的棉花很快熄灭(棉花有剩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灰石水变浑浊,说明通入了二氧化碳,实验操作是关闭K1、打开K2,从 U 型管左上端持续通入二氧化碳,右端燃着的棉花因通入二氧化碳,隔绝氧气而熄灭,对比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2)用红磷代替白磷 不能得到以上现象和结论。原因是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该实验中热水温度为80℃,不能达到红磷着火点,不会燃烧,不能探究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这一条件;
(3)由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氧气浓度与燃烧情况的关系为其他条件相同时,氧气浓度越高,铁丝燃烧越剧烈;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 铁丝燃烧时,先受热熔化,再与氧气剧烈反应产生Fe3O4,铁的熔点为1535℃,Fe3O4的分解温度是1538℃,铁丝燃烧时先受热熔化,而铁的熔点为1535℃,所以铁丝燃烧时的温度要达到1535℃及以上,才能使铁丝熔化;又因为Fe3O4的分解温度是1538℃,若温度达到1538℃及以上,生成的Fe3O4会分解,就无法得到Fe3O4,所以铁丝燃烧时的温度要低于1538℃。所以铁丝燃烧时的温度范围是1535℃≤t<1538℃。
【分析】1.物质跟氧气发生的燃烧反应必须同时满足如下三个条件才能发生:
(1)物质本身是可燃的(可燃物);
(2)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 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明确反应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2) 写出化学式 :使用正确的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学方程式 :通过添加系数使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量相等。
(4) 标注物质状态 :沉淀和气体,需要在化学式后面标注“↓”或“↑”等符号。
12.【答案】(1)、;使固体中的金属氧化物完全溶解,转化为对应的硫酸盐(合理即可)
(2)置换反应;硫酸锌
(3)
(4)更环保(合理即可)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氧化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金属氧化物能与硫酸反应,故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应是使固体中的金属氧化物完全溶解,转化为对应的硫酸盐;
(2)过程II中,加入Zn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锌和剩余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此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溶液1中有: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所以溶液2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锌;
(3)高温时Zn2(OH)2CO3可分解生成ZnO、CO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电解法不涉及高温燃烧,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锌。
【分析】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 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明确反应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2) 写出化学式 :使用正确的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学方程式 :通过添加系数使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量相等。
(4) 标注物质状态 :沉淀和气体,需要在化学式后面标注“↓”或“↑”等符号。
2.化合反应定义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特点可以总结为“多变一”。
分解反应的定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特点可以总结为“一变多”。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为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置换反应的定义为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1)氧化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金属氧化物能与硫酸反应,故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应是使固体中的金属氧化物完全溶解,转化为对应的硫酸盐;
(2)过程II中,加入Zn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锌和剩余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此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溶液1中有: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所以溶液2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锌;
(3)高温时Zn2(OH)2CO3可分解生成ZnO、CO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电解法不涉及高温燃烧,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锌。
13.【答案】(1)化学;二氧化锰(合理即可);过氧化氢溶液(合理即可)
(2)相同质量的氢气和天然气,用氢气加热的水的温度高
(3)解:设4t甲烷与足量水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x
x=1.2t
答:4t甲烷与足量水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1.2t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①食物垃圾、粪肥等发酵可得到甲烷,该过程发生了缓慢氧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该装置还适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是液体,二氧化锰是固体;
(2)由图2可知,相同质量的氢气和天然气,用氢气加热的水温高,故氢气是更理想的能源;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即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是什么;
其次,要弄清楚化学反应的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明确题目中哪些已知量是有用的;
第三,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定量关系,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将上述关系列成比例式求解;
最后,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 。无误后,简明地写出答案。
(1)①食物垃圾、粪肥等发酵可得到甲烷,该过程发生了缓慢氧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该装置还适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是液体,二氧化锰是固体;
(2)由图2可知,相同质量的氢气和天然气,用氢气加热的水温高,故氢气是更理想的能源;
(3)见答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