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下 第三次月考
1.(2025八下·义乌月考)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的催化剂,使水发生反应获得氢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发生改变
2.(2025八下·义乌月考)磁卡的应用十分广泛,刷卡开锁时将带有磁条的卡靠近感应器,检测头的线圈中就会产生变化的电流,读取解锁信息。图中能反映刷卡读取信息原理的是( )
A. B.
C. D.
3.(2025八下·义乌月考)每年的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安全用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不要用湿的手触摸开关
B.不要在高压电线旁放风筝
C.避免在浴室中使用电器
D.保险丝一般由熔点较高的金属丝制成
4.(2025八下·义乌月考) 某同学制作的试剂瓶标签如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5.(2025八下·义乌月考)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在项目化学习中,小科与组员开展了“自制漂浮式指南针”的实践项目(如上图)。铜片、锌片和食盐水溶液共同组成了“盐水电池”,其中铜片作电源正极,锌片作负极。下列关于通电螺线管A端的磁极及所指的地理方位判断正确的是( )
A.N极、北方 B.N极、南方 C.S极、北方 D.S极、南方
6.(2025八下·义乌月考)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下列关于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④③
B.如图②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C.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
D.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④模型
7.(2025八下·义乌月考)以甲醇为原料的一款新型手机电池,其反应原理为 2CH3OH+3X+4NaOH=2Na2CO3+6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CO B.CO2 C.O2 D.H2
8.(2025八下·义乌月考)以下相关实验的现象或操作正确的是:①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③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④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⑤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口需要放一团棉花;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一有气泡冒出时就应马上收集,以免浪费;⑦二氧化锰可以作所有实验的催化剂。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⑦
9.(2025八下·义乌月考)“白肺”是指重症肺炎患者在X光线下肺部显影呈大片的白色状而因此得名,“白肺”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喘、呼吸急促等。如图是患者体内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a、b分别代表两种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
B.b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三层细胞
C.a、b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
D.“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心率偏低
10.(2025八下·义乌月考)小金同学从初中科学教材中找到有关电与磁四幅图片,并根据这些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了如下说法,你认为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当线圈转动时闭合回路中能产生电流
B.乙图通电螺线管内部磁场方向为从上到下
C.丙图开关闭合后电铃每次被敲打一下时,电路中电流就自动断开一次
D.丁图分别接入长度和粗细相等的铜丝和铁丝,开关闭合时灯泡亮度不同
11.(2025八下·义乌月考)下列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壳中元素含量:Al<Fe<Si
B.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氢气>氮气
C.氮的化合价由低到高排列
D.铁的质量分数
12.(2025八下·义乌月考)已知一个SO2分子的质量为nkg,一个SO3分子的质量为mkg,若以硫原子的质量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S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B. C. D.
13.(2025八下·义乌月考)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如图为各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某时刻的质量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值是31
B.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11
C.丁可能为单质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4
14.(2025八下·义乌月考)小宁想要验证“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图甲:绿叶暗处理的目的是消耗植物体内原有的有机物
B.图乙:叶片一部分用黑纸盖严,其余部分未盖,该变量是有无光照
C.图丙:绿叶用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为了溶解叶绿素
D.图丁:叶片滴加碘液后,叶片遮光部分变蓝
15.(2025八下·义乌月考)如图为某植物在适宜的条件下,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温度降低,A点上移
B.B点时呼吸作用消耗的O2等于光合作用产生的O2
C.若CO2浓度升高,C点左移
D.在C点该植物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总量为30mg
16.(2025八下·义乌月考)(1)2H+中2表示 ;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17.(2025八下·义乌月考)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本题所有空格均填容器下的字母)
其中属于单质的有 ;属于混合物的有 。
18.(2025八下·义乌月考)202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院士等团队研发出光电转化率高的钙钛矿-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
(1)上图为简易的元素周期表,则钛元素大概位于 (填“A”或“B”)区域。
(2)钛-46,钛-47,钛-48是三种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____。
A.只有钛-46占位置 B.占三个不同的位置 C.同占一个位置
19.(2025八下·义乌月考)在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电磁铁A端放有一小磁针,小磁针N极 (选填“顺”或“逆”)时针转动,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磁铁磁性 (选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20.(2025八下·义乌月考)为了便于运动数据记录,许多跑者使用了可穿戴“智能手环”,如图甲所示。为保证“智能手环”用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的碲化铋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简称“薄膜电池”)如图乙,它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体表散热为智能手环供电。
(1)碲化铋(Bi2Te3)中铋元素(Bi)的化合价+3,则碲元素(Te)的化合价为 价。
(2)长跑时人体所需的氧气是通过 (选填“扩散”或“呼吸”)作用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
21.(2025八下·义乌月考)图为某家庭电路示意图,为防止电路短路而引发火灾,家庭电路中往往要接入断路器。
(1)图中灯泡与插座的连接方式是 。
(2)小明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若用测电笔测试插座三个孔的带电情况,其中能使氖管发光的是____。
A.接地插孔 B.零线插孔 C.火线插孔
22.(2025八下·义乌月考)如图甲是一种“潜水自救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乙所示,力敏电阻R 的阻值随潜水深度的改变而改变,当达到设定的安全深度时,电磁铁吸引衔铁,反应盒中两种物质混合并开始反应产生气体,气囊快速充气上浮,将潜水运动员拉回到水面,其中U为电源电压,R0为定值电阻。
(1) 为实现以上功能,在图丙中选出力敏电阻R 的阻值随深度变化的大致曲线是 (选填“A”或“B”)。
(2)若其他条件不变,减少电磁铁的线圈匝数,则安全深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3.(2025八下·义乌月考)为解决在缺氧环境下的吸氧问题,小金查阅资料得知:过碳酸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受热易分解,他用过碳酸钠(Na2CO4)和二氧化锰(MnO2)为原料,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制氧机。
(1)写出人体内细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2)用过碳酸钠(Na2CO4)制取氧气的原理有两步反应,请写出第二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①Na2CO4+H2O=Na2CO3+H2O2;② 。
24.(2025八下·义乌月考)如图所示,a、b表示植物的两种生理活动,A、B表示两种物质,请分析回答:
(1)a表示的植物生理活动是 。
(2)b作用的实质是分解 ,释放能量,供给植物的生命活动。
25.(2025八下·义乌月考)有核电荷数均小于20的A、B、C、D四种元素。A和B能形成A2B(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物质),其中A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1.1%,A元素原子内有1个质子,C原子和D+分别比A原子多11个和9个电子,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元素的符号 。
(2)写出B和D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写出一种即可)。
26.(2025八下·义乌月考)如图甲所示为发光二极管(LED)及其符号,它具有单向导电性,当电流从“+”极流入时会发光,当电流从“-”极流入时不会发光。小科利用两个相同的发光二极管设计了如图乙所示装置来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其实验步骤及现象如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 条形磁铁水平放置在玻璃管左侧,S极向右快速插入玻璃管 A发光,B不发光
② 将①中的条形磁铁快速向左拉出 A不发光,B发光
③ 条形磁铁水平放置在玻璃管左侧, ▲ 。 A不发光,B发光
(1)实验中,将两个相同的发光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目的是 。
(2)根据①②可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 有关。
(3)若根据①③可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补全③的实验步骤 。
(4)分析实验结果,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对条形磁体的运动会产生 (选填“推动”或“阻碍”)作用。
27.(2025八下·义乌月考)1932年 Linus Pauling 提出电负性(其值用希腊字母x表示)的概念,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原子某种能力的相对大小。他假定F 的电负性为4,并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它元素的电负性。Linus Pauling 建立的部分元素的电负性如下:
H: 2.1
Li: 1.0 Be: 1.5 N:3.0 O: 3.5 F:4.0
Na: 0.9 Mg: 1.2 P: 2.1 S:2.5 C1: 3.0
K: 0.8 Ca: 1.0 As: 2.0 Se:2.4 Br: 2.8
Rb: 0.8 Sr: 1.0 Sb:1.9 Te: X I: 2.5
Cs: 0.7 Ba: 0.9 Bi: 1.9 Po: 2.0 At: 2.2
Fr: 0.7 Ra:0.9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电负性在上表中同一横行的递变规律: 。
(2) 预测 Te 元素 x 的取值范围 。
(3)大量事实表明,当两种元素的x值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根据此经验规律,KBr物质 (填“是”或“不是”) 离子化合物。
28.(2025八下·义乌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如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 。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 ,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请回答: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 “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若过早打开活塞会导致结果 。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 (选填“V1-V2”、“V1-V3”或“V2-V3”)。
(4)上述实验中使用的红磷应为足量,目的是 。红磷可以用试剂 (选填“铁粉”、“硫粉”或“碳粉”)替代。
29.(2025八下·义乌月考)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见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实验装置是 (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明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测得氧气的纯度偏低,原因可能是____(多选,填字母)。
A.收集气体前,集气瓶没有注满水
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刻收集
C.收集气体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
(3)Cl2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制取Cl2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I(浓) MnCl2+Cl2 ↑+2H2O。下列对制取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
A.制取CO2和Cl2的发生装置相同
B.用D装置收集Cl2时,Cl2应从a端进入
C.制取Cl2的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
D.用E装置收集O2时,O2应从d管导入
30.(2025八下·义乌月考)为了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小乐利用银边天竺葵(银边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素,呈白色)开展如下实验:
①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
②如图甲所示,选定一片叶,对其不同区域按表中方式进行处理,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
③用碘液检验叶片不同区域是否有淀粉生成,相关实验现象如表所示。
叶片区域 实验处理 实验现象
A 绿色部分 不做处理 变蓝
B 银边部分 不做处理 不变蓝
C 银边部分 黑色卡纸遮光 不变蓝
D 绿色部分 黑色卡纸遮光 不变蓝
(1)进行步骤①的目的是 。
(2)进行步骤③,需对叶片进行处理,其正确顺序应为图乙中的: (按序填写字母)。
(3)对比叶片的 (填写字母)两个区域,可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此外,该实验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
31.(2025八下·义乌月考)央视节目《这是真的吗?》播出了电脑浸在液体中也能正常工作的新鲜事,原来这种液体是被称为“绝缘液”的液态一氟二氯乙烷(CCl2FCH3),这种液体可以为电工设备起到绝缘、冷却等作用。
(1)一氟二氯乙烷由 种元素组成。
(2)在一氟二氯乙烷中碳、氢、氯的元素质量比为。
(3)585克一氟二氯乙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
32.(2025八下·义乌月考)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图甲是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 (填字母)仪器相同。
(2)实验过程中,乙装置W型玻璃管里的现象有 。
(3)某同学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锥形瓶B中石灰石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求:①15克石灰石最多产生CO2气体的质量; ②所加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3.(2025八下·义乌月考)实验室有一瓶含杂质的氯酸钾。某兴趣小组利用该药品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杂质既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反应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实验数据记录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
(2)计算受热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
(3)计算滤液中氯化钾溶质的质量分数。
34.(2025八下·义乌月考)有一种电加热恒温箱,工作原理如图甲所示。控制电路由电压为U1=6V的电源、电磁继电器(线圈电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2和热敏电阻R1组成,图乙是热敏电阻R1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工作电路由电压为U2=220V的电源和电阻为R0的电热丝组成。通过实验测得当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流达到30mA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吸下来。求: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照题意将图中的工作电路连接完整。
(2)当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100Ω时,恒温箱内的温度可保持在多少?
(3)要使恒温箱设定的温度值升高,下列调节方案可行的是 ____。
A.减少线圈匝数 B.增大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
C.使用更粗更有力的弹簧 D.应向左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
35.(2025八下·义乌月考)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月27日凌晨,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圣玛丽亚市中心一家夜总会发生火灾,造成233人死亡。该事故的起因是在舞台上演出的一个乐队的成员燃放焰火时引燃了屋顶的隔音材料引起的。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材料三:学校组织春游野炊活动,同学们忙着搭灶烧火,灶火点燃后,发现火势较小,大家围坐在一块,商讨着怎么使火烧得更旺,结果出现两种不同观点:观点甲“用扇子扇可以使它烧得更旺”;观点乙“用扇子扇会使火熄灭”。
(1)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填标号)
A.提供氧气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
(2)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 。(答一点)
(3)请你对甲、乙两观点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A、根据水的组成元素种类分析;
B、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分析;
C、根据分解反应定义分析;
D、根据催化剂定义分析。
【解答】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B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
【解析】【分析】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发电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电动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有关。
【解答】 A、开锁时将带有磁条的卡靠近感应器,检测头的线圈中就会产生变化的电流,说明这是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进行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有感应电流产生,这是电磁感应现象,故A正确;
B、电路中有电源,这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图,故B错误;
C、图中是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故C错误;
D、如图是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影响因素的实验,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D
【知识点】熔断器的作用及保险丝的选择方法;触电危害及常见的触电类型与预防;安全用电原则
【解析】【分析】根据家庭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判断。
【解答】A.用湿手拨动开关,易发生触电事故,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高压线下放风筝,一旦风筝线挂在高压线上,很容易造成触电事故,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浴室环境使用电器容易在手和火线之间有水连通,容易触电,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保险丝应由电阻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材料制成,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书写原则,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
【解答】A、锌的化学式是Zn,选项正确;
B、氧化铁的化学式是,选项错误;
C、氯化镁的化学式是,选项正确;
D、硫酸钾的化学式是,选项正确;
故选:B。
5.【答案】D
【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解析】【分析】根据电源正负极判断电流方向,根据安培定则确定磁极,根据磁极的定义分析方向。
【解答】铜片、锌片和食盐水溶液共同组成了“盐水电池”,其中铜片作电源正极,电流从右侧后方流入,根据安培定则知,右侧为N极,A端为S极;S极指向地理的南方。
故答案为:D。
6.【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原子模型的发展历史: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可分,内含有带负电的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波尔提出电子在特定轨道上运行;后来修正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解答】A、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修正过程,最早的原子模型为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再是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再是卢瑟福的行星模型,之后是波尔的分层模型,之后是电子云模型,故顺序为:①④②③,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如图②模型是波尔提出的分层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
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从而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且认为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电子在核外绕原子核运动,提出了行星模型,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从而确定化学式。
【解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在2CH3OH+3X+4NaOH═2Na2CO3+6H2O反应前后,碳原子、氢原子、钠原子个数都已相等,而反应后氧原子个数为12个,反应前氧原子个数为6个,故3x个分子中氧原子为6个,故一个X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为氧气。
故答案为:C。
8.【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结合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原理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①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①正确。
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②错误。
③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③正确;
④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④正确;
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不用在试管口放棉花,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用在试管口放棉花,故⑤正确;
⑥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开始排出的气体是空气;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故⑥错误;
⑦二氧化锰可以做某些反应的催化剂,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故⑦错误。
故选A。
9.【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示是人体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
【解答】A、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以确定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A错误。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因此b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两层细胞(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错误。
C、气体都是从浓度大的地方往浓度小的地方去,所以a、b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C正确。
D、“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心率偏高,D错误。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A.利用图示的情景没有电源,结合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即可得到答案;
B.由右手螺旋定则得出通电螺线管的上端为N极,下端为S极。
C.电铃发出声音是受到钉锤的敲击而产生的。不能连续发声,是钉锤不会连续敲击造成的。从此入手分析即可解决此题。
D.灯泡亮度与电流大小有关,电流大小与电阻大小有关,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解答】A.根据甲图可知,线圈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线圈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所以会产生感应电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线圈上电流方向向右。让右手四指弯曲,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指向上端,则得出通电螺线管的上端为N极,下端为S极。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为从N到S,即从上到下,内部磁场方向为从S到N,即从下到上,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丙图中,开关闭合时,衔铁吸引钉锤打到铃碗上,电路断开,无电流通过,钉锤弹回,电路又接通,重复敲击铃碗。电铃每次被敲打一下时,电路中电流就自动断开一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长度相等、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的金属丝电阻不同,所以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小,电流越大,所以开关闭合时灯泡亮度不相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等,据此分析;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据此分析;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据此分析;对于铁的氧化物,可通过计算铁元素质量分数来比较大小,据此分析。
【解答】 A.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O)、硅(Si)、铝(Al)、铁(Fe)等,所以正确的顺序应该是Fe<Al<Si,A错误;
B.二氧化碳(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44;氢气(H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 =2;氮气(N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28,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顺序为二氧化碳>氮气>氢气,B错误;
C.在NH3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N2是单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在NO2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在HNO3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氮元素为+5价;氮元素化合价由低到高排列为NH3、N2、NO2、HNO3,C正确;
D.将FeO、Fe2O3、Fe3O4变形为FeO、FeO1.5、FeO43,氧原子个数越少,铁元素质量分数越大,所以铁元素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Fe2O3<Fe3O4<FeO,D错误。
故答案为:C。
12.【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1个氧原子的质量=1个三氧化硫分子的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mkg﹣nkg;因为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为nkg,1个硫原子的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1个氧原子的质量×2=nkg﹣(m﹣n)kg×2=(3n﹣2m)kg,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一个硫原子的质量的),即kg,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1个氧原子的质量=1个三氧化硫分子的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mkg﹣nkg=(m﹣n )kg;1个硫原子的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1个氧原子的质量×2=nkg﹣(m﹣n)kg×2=(3n﹣2m)kg;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一个硫原子的质量的),即kg,则三氧化硫的相对分子质量=。
故答案为:A。
13.【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20g-13g=7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7g;同理可以确定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0g-16g=4g;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丁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为7g+4g=11g,故x的数值为20+11=31。
A、x的数值为20+11=31,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甲、丁的质量比为7g:11g=7:11,若甲、丁的化学计量数相同,则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11,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不可能是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g:4g=7:4,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4.【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A.天竺葵在黑暗中处理的目的是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用黑纸片遮光的叶片与未遮光的叶片之间形成对照,这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是为了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此实验证明绿叶在光下可制造淀粉,因此叶片没有遮光部分变蓝,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为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图中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的CO2吸收速率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图中B点CO2吸收速率为0,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超过C点以后,CO2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表示已经达到光饱和点,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
【解答】A.由于该植物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因此温度是适宜的,而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将降低,因此A点上移,故A选项说法正确。
B.B点时净光合作用速率为0,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O2等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故B选项说法正确。
C.超过C点以后,CO2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表示已经达到光饱和点,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限制因素为CO2浓度,所以若CO2浓度升高,C点应向右移动,故C选项说法错误。
D.总光合量=净光合量+呼吸量,在C点该植物每小时吸收的CO2量为36+8=44,所以该植物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总量为44×180-264=30mg,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1)2个氢离子
(2)Al2O3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1)2H+中2表示2个氢离子;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它们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
17.【答案】AF;CG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A中氧气和液氧中只有氧分子,属于单质;F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属于单质;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铜是由铜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冰水中只有水一种物质,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E中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属于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属于混合物,图G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AF;CG。
18.【答案】(1)A
(2)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来分析。
【解答】(1)A区域为金属元素,B区域为非金属元素,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大概位于A区域;
(2)钛﹣46,钛﹣47,钛﹣48是三种不同的原子,但质子数相同,则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占一个位置,相同的质子数就是同一个原子序数,所以位置是一样的。
19.【答案】顺;减弱
【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开关闭合后,根据电流方向利用安培定则可判断螺线管的磁极,则由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判出小磁针的指向;由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可得出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则可得出螺线管中磁场的变化。
【解答】由图可知螺线管中电流由左侧流入,则由右手螺旋定则可知,螺线管A端为N极,B端为S极,因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则可知小磁针顺时针转动;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则由欧姆定律可得线圈中的电流变小,则电磁铁的磁性减弱。
20.【答案】(1)-2
(2)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
【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价法则来分析;
(2)根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原理来分析。
【解答】 (1)碲化铋(Bi2Te3)中铋元素(Bi)的化合价+3,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设Te的化合价为x,则有3x+(+3)×2=0,解得x=-2,因此碲元素(Te)的化合价为-2。
(2)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长跑时,血液中氧气的浓度高于组织细胞中氧气的浓度,所以人体所需的氧气是通过扩散作用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
21.【答案】(1)并联
(2)B;C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
【解析】【分析】(1)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能单独工作,说明彼此是并联的。
(2)火线带电,与火线相连的孔能使氖管发光,灯泡的开关闭合时,灯泡短路,电流将从灯泡流入三孔插座的零线孔。
【解答】(1)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相互独立,不互干扰,说明是并联的。
(2)三孔插座的火线孔与火线相连,氖管会发光,零线孔经过灯泡与火线相连,所以测电笔的氖管也会发光。
故答案为:BC。
22.【答案】(1)B
(2)变大
【知识点】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电磁铁的其他应用
【解析】【分析】(1)随深度的增大,压力增大,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力敏电阻的电阻减小,电磁铁的磁性增强,吸引衔铁,反应盒中的开关闭合,反应盒内物质开始反应,气囊快速充气,浮力增大,将潜水员拉回到水面,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力敏电阻Rx的阻值随深度如何变化;
(2)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减小电磁铁线圈匝数,其磁性减弱,在较大的深度时,电磁铁能吸引衔铁,据此分析。
【解答】 (1)由题意可知在衔铁被吸引下来之前,电路是力敏电阻Rx的简单电路,因为力敏电阻Rx的阻值随潜水深度的改变而改变,当达到设定的安全深度时,电磁铁吸引衔铁,即深度增大时,电磁铁的磁性增强,电路的电流减小,故力敏电阻Rx的阻值减小,因此力敏电阻Rx的阻值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小,故选B;
(2)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减小电磁铁线圈匝数,其磁性减弱,在较大的深度时,电磁铁吸引衔铁,所以安全深度变大。
23.【答案】(1)
(2)
【知识点】细胞呼吸;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人体呼吸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过碳酸钠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碳酸钠和氧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1)人体内细胞呼吸作用中发生的反应是葡萄糖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为: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2)用过碳酸钠(Na2CO4)制取氧气的原理为过碳酸钠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碳酸钠和氧气;该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①:Na2CO4+H2O=Na2CO3+H2O2;反应②为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为氧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
24.【答案】(1)光合作用
(2)有机物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图中:A二氧化碳、B有机物;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
【解答】(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故a表示的植物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A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则b是呼吸作用,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给植物的生命活动。
25.【答案】(1)H
(2)Na2O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有核电荷数均小于20的A、B、C、D四种元素;A元素原子内1个质子,A和B能形成A2B(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物质),其中A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1.1%,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所以A2B是H2O,A是氢元素,B是氧元素;C原子和D+分别比A原子多11个和9个电子,则C原子有12个电子,D+有10个电子,所以C是镁元素,D是钠元素,然后将推出的元素验证即可。
【解答】(1)有核电荷数均小于20的A、B、C、D四种元素;A元素原子内1个质子,A和B能形成A2B(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物质),其中A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1.1%,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所以A2B是H2O,A是氢元素,B是氧元素;C原子和D+分别比A原子多11个和9个电子,则C原子有12个电子,D+有10个电子,所以C是镁元素,D是钠元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氢元素,元素符号分别为:H;
(2)B是氧元素,D是钠元素,B和D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答案不唯一)。
26.【答案】(1)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2)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
(3)条形磁铁水平放置在玻璃管左侧, N极向右快速插入玻璃管
(4)阻碍
【知识点】电磁感应;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解析】【分析】以下是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电流强度:电磁铁的磁场强度与通过线圈的电流强度成正比。匝数:线圈的匝数越多,磁场强度越大。导体材料:导体的材料也会影响电磁铁的磁性。铁芯的大小和形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之一。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磁场方向改变;
【解答】(1) 实验中,将两个相同的发光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目的是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因为发光二极管(LED)及其符号,它具有单向导电性,当电流从“+”极流入时会发光,当电流从“-”极流入时不会发光。
(2) 根据①②可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3) 若根据①③可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补全③的实验步骤 : 条形磁铁水平放置在玻璃管左侧, N极向右快速插入玻璃管;
(4) 条形磁铁水平放置在玻璃管左侧,S极向右快速插入玻璃管 , A发光,B不发光 ,说明电流从螺线管右边流出,电磁铁左边为S,右边为N,所以分析实验结果,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对条形磁体的运动会产生阻碍作用。因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故答案为:(1)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2)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3) 条形磁铁水平放置在玻璃管左侧, N极向右快速插入玻璃管(4)阻碍
27.【答案】(1)同一横行从左到右逐渐增大
(2)2.0≤x≤2.4(或2.0~2.4)
(3)是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内的数据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表格内的数据及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Br与K的电负性差值判断。
【解答】 1)由表格内的数据可知,同一横行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
(2)由表中数据可知,一般情况下,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降低,Te元素x的取值范围介于Se和Po之间,Te元素x的取值范围是:2.0≤x≤2.4;
(3)Br的电负性为2.8,K的电负性为0.8,两种元素的x值相差为2,大于1.7,所以物质KBr是离子化合物。
28.【答案】(1)小于
(2)偏小
(3)V1-V3
(4)将集气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铁粉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1)红磷燃烧时,一方面消耗氧气,使气体量减少,气压减小;另一方面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增大。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说明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增大程度大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减小程度,即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小于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若过早打开活塞,此时集气瓶内温度还未冷却到室温,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压强较大,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会偏少,导致测量的氧气含量偏小;
(3)实验前集气瓶内气体体积为V1,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此时集气瓶内剩余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恢复到初始状态,气体体积为V3,V1 V3就是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所以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V1 V3;
(4)实验中红磷的应该足量,目的是把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硫粉和碳粉和氧气反应分别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会导致装置中反应前后气压基本不变,无法完成实验;铁粉在空气中锈蚀(消耗氧气)的产物为固体,可以代替红磷完成实验。
29.【答案】(1)BD;
(2)A;B
(3)B;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固液常温型反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来分析解答;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来分析解答;
(2)根据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测得氧气的纯度偏低的原因来分析解答;
(3)根据题中信息、反应原理和气体性质来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固液常温型反应,则发生装置选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D,则选用的实验装置是B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A、收集气体前,集气瓶没有注满水,会使瓶内留有空气,导致收集的氧气中混有空气,纯度偏低,故A符合题意;
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刻收集,此时排出的是装置内的空气,会使收集的氧气不纯,纯度偏低,故B符合题意;
C、收集气体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这并不影响氧气的纯度,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3)A、制取CO2是固体和液体常温反应,发生装置选B,制取Cl2是固体(MnO2)和液体(浓HCl)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发生装置应选C,二者发生装置不同,故A错误;
B、Cl2密度比空气大,用D装置收集Cl2时,Cl2应从a端进入,空气从b端排出,故B正确;
C、制取Cl2的反应中,MnO2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改变,不是催化剂,而是反应物,故C错误;
D、用E装置收集O2时,O2密度比水小,应从d管导入,水从c管排出,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30.【答案】(1)为了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
(2)bca
(3)AB;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淀粉等有机物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 进行步骤①的目的是为了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
(2) 进行步骤③,需对叶片进行处理,其正确顺序应为图乙中的: bca,因为色素可以溶解在酒精等有机溶剂中;
(3) 对比叶片的AB两个区域,可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此外,该实验还能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淀粉等有机物,因为淀粉可以使碘液变蓝色。
故答案为:(1)为了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2)bca(3)AB;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淀粉等有机物
31.【答案】(1)4
(2)24:3:71
(3)120g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一氟二氯乙烷化学式的含义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计算。
(3)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1)由一氟二氯乙烷分子的结构图,其化学式为CCl2FCH3,一氟二氯乙烷是由碳、氢、氟、氯四种元素组成的;
(2)一氟二氯乙烷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1×3):(35.5×2)=24:3:71;
(3)585g一氟二氯乙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585g×
32.【答案】(1)A
(2)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4.4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微型塑料滴管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稀盐酸和碳酸钙的反应进行分析;
(3)根据图像得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利用碳酸钙的质量结合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进而计算质量分数。
【解答】(1)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滴加液体,故与分液漏斗的作用一样,故答案为:A;
(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为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故答案为: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
(3)由图丙可知,反应消耗掉碳酸钙的质量为15g﹣5g=10g,设最多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所加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10g 100g×y x
x=4.4g
y=7.3%
答:15克石灰石最多产生CO2气体的质量为4.4g,所加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33.【答案】(1)4.5
(2)受热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12.25g。氯化钾溶质的质量分数7.45%。
解:设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x y 4.8g
x=12.25g,y=7.45g
(3)滤液中氯化钾溶质的质量分数100%=7.45%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和生成氯化钾的质量,而二氧化锰在过程中做催化剂,质量不变。
【解答】(1)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8.2g+4.8g-18.5g=4.5g;
34.【答案】(1)
(2)已知U=6V,I=30mA=0.03A,
R总200Ω,R1=R总﹣R2=200Ω﹣100Ω=100Ω,
由图象知,热敏电阻的阻值为100Ω时,对应的温度为50℃
(3)A;C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1)已知通过实验测得当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流达到60mA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吸下来,工作电路被断开.故衔铁未被吸下来时,热敏电阻与工作电路连成回路;
(2)根据电源电压、R2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和控制电路中的临界电流,求得热敏电阻的阻值,然后利用该阻值结合图象可以得到此时的恒温箱的温度值;
(3)随着恒温箱温度的升高,热敏电阻的阻值减小,电路中的电流会增大,电磁铁会将衔铁吸下来,使工作电路停止工作,逐项分析找出可以防止衔铁被吸下来的方案。
【解答】 (1)已知通过实验测得当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流达到30mA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吸下来,工作电路被断开.故衔铁未被吸下来时,热敏电阻与工作电路连成回路,电路连接如下所示:
(3)恒温箱的温度值要调高,热敏电阻减小,此时要使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不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不要增强,以防衔铁被吸下来,
A、减少线圈匝数可减弱电磁铁的磁性,故可行;
B、增大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会使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故不可行;
C、使用更粗更有力的弹簧,衔铁不易被拉下,故可行;
D、向左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滑动变阻器减弱电流的电阻变小,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故不可行。
故答案为:AC。
35.【答案】(1)B
(2)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反应吸收热量,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合理即可)
(3)甲:用扇子扇会补充氧气,使燃料燃烧的更旺盛;乙:用扇子扇会造成空气流通,带走了部分热量,造成可燃物的温度降低,低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会熄灭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3)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措施以及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解答】(1)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B。
(2)由题意可知,氢氧化镁受热分解出水蒸气和氧化镁,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同时该反应吸收热量,可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答案为: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合理即可);
(3)用扇子扇可以补充空气,这样氧气更充分,因此烧得更旺;用扇子扇会造成空气流通,带走了部分热量,造成可燃物的温度降低,低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会熄灭;故答案为:甲:用扇子扇会补充氧气,使燃料燃烧的更旺盛;乙:用扇子扇会造成空气流通,带走了部分热量,造成可燃物的温度降低,低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会熄灭。
1 / 1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下 第三次月考
1.(2025八下·义乌月考)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的催化剂,使水发生反应获得氢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发生改变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A、根据水的组成元素种类分析;
B、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分析;
C、根据分解反应定义分析;
D、根据催化剂定义分析。
【解答】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B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2025八下·义乌月考)磁卡的应用十分广泛,刷卡开锁时将带有磁条的卡靠近感应器,检测头的线圈中就会产生变化的电流,读取解锁信息。图中能反映刷卡读取信息原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
【解析】【分析】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发电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电动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有关。
【解答】 A、开锁时将带有磁条的卡靠近感应器,检测头的线圈中就会产生变化的电流,说明这是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进行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有感应电流产生,这是电磁感应现象,故A正确;
B、电路中有电源,这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图,故B错误;
C、图中是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故C错误;
D、如图是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影响因素的实验,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2025八下·义乌月考)每年的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安全用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不要用湿的手触摸开关
B.不要在高压电线旁放风筝
C.避免在浴室中使用电器
D.保险丝一般由熔点较高的金属丝制成
【答案】D
【知识点】熔断器的作用及保险丝的选择方法;触电危害及常见的触电类型与预防;安全用电原则
【解析】【分析】根据家庭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判断。
【解答】A.用湿手拨动开关,易发生触电事故,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高压线下放风筝,一旦风筝线挂在高压线上,很容易造成触电事故,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浴室环境使用电器容易在手和火线之间有水连通,容易触电,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保险丝应由电阻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材料制成,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5八下·义乌月考) 某同学制作的试剂瓶标签如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书写原则,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
【解答】A、锌的化学式是Zn,选项正确;
B、氧化铁的化学式是,选项错误;
C、氯化镁的化学式是,选项正确;
D、硫酸钾的化学式是,选项正确;
故选:B。
5.(2025八下·义乌月考)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在项目化学习中,小科与组员开展了“自制漂浮式指南针”的实践项目(如上图)。铜片、锌片和食盐水溶液共同组成了“盐水电池”,其中铜片作电源正极,锌片作负极。下列关于通电螺线管A端的磁极及所指的地理方位判断正确的是( )
A.N极、北方 B.N极、南方 C.S极、北方 D.S极、南方
【答案】D
【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解析】【分析】根据电源正负极判断电流方向,根据安培定则确定磁极,根据磁极的定义分析方向。
【解答】铜片、锌片和食盐水溶液共同组成了“盐水电池”,其中铜片作电源正极,电流从右侧后方流入,根据安培定则知,右侧为N极,A端为S极;S极指向地理的南方。
故答案为:D。
6.(2025八下·义乌月考)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下列关于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④③
B.如图②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C.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
D.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④模型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原子模型的发展历史: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可分,内含有带负电的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波尔提出电子在特定轨道上运行;后来修正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解答】A、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修正过程,最早的原子模型为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再是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再是卢瑟福的行星模型,之后是波尔的分层模型,之后是电子云模型,故顺序为:①④②③,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如图②模型是波尔提出的分层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
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从而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且认为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电子在核外绕原子核运动,提出了行星模型,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2025八下·义乌月考)以甲醇为原料的一款新型手机电池,其反应原理为 2CH3OH+3X+4NaOH=2Na2CO3+6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CO B.CO2 C.O2 D.H2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从而确定化学式。
【解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在2CH3OH+3X+4NaOH═2Na2CO3+6H2O反应前后,碳原子、氢原子、钠原子个数都已相等,而反应后氧原子个数为12个,反应前氧原子个数为6个,故3x个分子中氧原子为6个,故一个X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为氧气。
故答案为:C。
8.(2025八下·义乌月考)以下相关实验的现象或操作正确的是:①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③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④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⑤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口需要放一团棉花;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一有气泡冒出时就应马上收集,以免浪费;⑦二氧化锰可以作所有实验的催化剂。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⑦
【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结合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原理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①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①正确。
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②错误。
③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③正确;
④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④正确;
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不用在试管口放棉花,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用在试管口放棉花,故⑤正确;
⑥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开始排出的气体是空气;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故⑥错误;
⑦二氧化锰可以做某些反应的催化剂,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故⑦错误。
故选A。
9.(2025八下·义乌月考)“白肺”是指重症肺炎患者在X光线下肺部显影呈大片的白色状而因此得名,“白肺”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喘、呼吸急促等。如图是患者体内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a、b分别代表两种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
B.b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三层细胞
C.a、b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
D.“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心率偏低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示是人体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
【解答】A、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以确定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A错误。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因此b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两层细胞(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错误。
C、气体都是从浓度大的地方往浓度小的地方去,所以a、b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C正确。
D、“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心率偏高,D错误。
故答案为:C。
10.(2025八下·义乌月考)小金同学从初中科学教材中找到有关电与磁四幅图片,并根据这些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了如下说法,你认为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当线圈转动时闭合回路中能产生电流
B.乙图通电螺线管内部磁场方向为从上到下
C.丙图开关闭合后电铃每次被敲打一下时,电路中电流就自动断开一次
D.丁图分别接入长度和粗细相等的铜丝和铁丝,开关闭合时灯泡亮度不同
【答案】B
【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A.利用图示的情景没有电源,结合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即可得到答案;
B.由右手螺旋定则得出通电螺线管的上端为N极,下端为S极。
C.电铃发出声音是受到钉锤的敲击而产生的。不能连续发声,是钉锤不会连续敲击造成的。从此入手分析即可解决此题。
D.灯泡亮度与电流大小有关,电流大小与电阻大小有关,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解答】A.根据甲图可知,线圈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线圈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所以会产生感应电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线圈上电流方向向右。让右手四指弯曲,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指向上端,则得出通电螺线管的上端为N极,下端为S极。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为从N到S,即从上到下,内部磁场方向为从S到N,即从下到上,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丙图中,开关闭合时,衔铁吸引钉锤打到铃碗上,电路断开,无电流通过,钉锤弹回,电路又接通,重复敲击铃碗。电铃每次被敲打一下时,电路中电流就自动断开一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长度相等、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的金属丝电阻不同,所以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小,电流越大,所以开关闭合时灯泡亮度不相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025八下·义乌月考)下列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壳中元素含量:Al<Fe<Si
B.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氢气>氮气
C.氮的化合价由低到高排列
D.铁的质量分数
【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等,据此分析;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据此分析;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据此分析;对于铁的氧化物,可通过计算铁元素质量分数来比较大小,据此分析。
【解答】 A.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O)、硅(Si)、铝(Al)、铁(Fe)等,所以正确的顺序应该是Fe<Al<Si,A错误;
B.二氧化碳(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44;氢气(H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 =2;氮气(N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28,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顺序为二氧化碳>氮气>氢气,B错误;
C.在NH3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N2是单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在NO2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在HNO3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氮元素为+5价;氮元素化合价由低到高排列为NH3、N2、NO2、HNO3,C正确;
D.将FeO、Fe2O3、Fe3O4变形为FeO、FeO1.5、FeO43,氧原子个数越少,铁元素质量分数越大,所以铁元素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Fe2O3<Fe3O4<FeO,D错误。
故答案为:C。
12.(2025八下·义乌月考)已知一个SO2分子的质量为nkg,一个SO3分子的质量为mkg,若以硫原子的质量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S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1个氧原子的质量=1个三氧化硫分子的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mkg﹣nkg;因为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为nkg,1个硫原子的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1个氧原子的质量×2=nkg﹣(m﹣n)kg×2=(3n﹣2m)kg,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一个硫原子的质量的),即kg,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1个氧原子的质量=1个三氧化硫分子的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mkg﹣nkg=(m﹣n )kg;1个硫原子的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1个氧原子的质量×2=nkg﹣(m﹣n)kg×2=(3n﹣2m)kg;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一个硫原子的质量的),即kg,则三氧化硫的相对分子质量=。
故答案为:A。
13.(2025八下·义乌月考)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如图为各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某时刻的质量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值是31
B.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11
C.丁可能为单质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4
【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20g-13g=7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7g;同理可以确定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0g-16g=4g;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丁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为7g+4g=11g,故x的数值为20+11=31。
A、x的数值为20+11=31,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甲、丁的质量比为7g:11g=7:11,若甲、丁的化学计量数相同,则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11,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不可能是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g:4g=7:4,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4.(2025八下·义乌月考)小宁想要验证“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图甲:绿叶暗处理的目的是消耗植物体内原有的有机物
B.图乙:叶片一部分用黑纸盖严,其余部分未盖,该变量是有无光照
C.图丙:绿叶用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为了溶解叶绿素
D.图丁:叶片滴加碘液后,叶片遮光部分变蓝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A.天竺葵在黑暗中处理的目的是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用黑纸片遮光的叶片与未遮光的叶片之间形成对照,这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是为了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此实验证明绿叶在光下可制造淀粉,因此叶片没有遮光部分变蓝,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2025八下·义乌月考)如图为某植物在适宜的条件下,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温度降低,A点上移
B.B点时呼吸作用消耗的O2等于光合作用产生的O2
C.若CO2浓度升高,C点左移
D.在C点该植物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总量为30mg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为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图中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的CO2吸收速率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图中B点CO2吸收速率为0,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超过C点以后,CO2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表示已经达到光饱和点,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
【解答】A.由于该植物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因此温度是适宜的,而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将降低,因此A点上移,故A选项说法正确。
B.B点时净光合作用速率为0,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O2等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故B选项说法正确。
C.超过C点以后,CO2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表示已经达到光饱和点,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限制因素为CO2浓度,所以若CO2浓度升高,C点应向右移动,故C选项说法错误。
D.总光合量=净光合量+呼吸量,在C点该植物每小时吸收的CO2量为36+8=44,所以该植物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总量为44×180-264=30mg,D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5八下·义乌月考)(1)2H+中2表示 ;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答案】(1)2个氢离子
(2)Al2O3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1)2H+中2表示2个氢离子;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它们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
17.(2025八下·义乌月考)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本题所有空格均填容器下的字母)
其中属于单质的有 ;属于混合物的有 。
【答案】AF;CG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A中氧气和液氧中只有氧分子,属于单质;F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属于单质;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铜是由铜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冰水中只有水一种物质,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E中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属于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属于混合物,图G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AF;CG。
18.(2025八下·义乌月考)202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院士等团队研发出光电转化率高的钙钛矿-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
(1)上图为简易的元素周期表,则钛元素大概位于 (填“A”或“B”)区域。
(2)钛-46,钛-47,钛-48是三种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____。
A.只有钛-46占位置 B.占三个不同的位置 C.同占一个位置
【答案】(1)A
(2)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来分析。
【解答】(1)A区域为金属元素,B区域为非金属元素,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大概位于A区域;
(2)钛﹣46,钛﹣47,钛﹣48是三种不同的原子,但质子数相同,则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占一个位置,相同的质子数就是同一个原子序数,所以位置是一样的。
19.(2025八下·义乌月考)在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电磁铁A端放有一小磁针,小磁针N极 (选填“顺”或“逆”)时针转动,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磁铁磁性 (选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答案】顺;减弱
【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开关闭合后,根据电流方向利用安培定则可判断螺线管的磁极,则由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判出小磁针的指向;由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可得出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则可得出螺线管中磁场的变化。
【解答】由图可知螺线管中电流由左侧流入,则由右手螺旋定则可知,螺线管A端为N极,B端为S极,因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则可知小磁针顺时针转动;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则由欧姆定律可得线圈中的电流变小,则电磁铁的磁性减弱。
20.(2025八下·义乌月考)为了便于运动数据记录,许多跑者使用了可穿戴“智能手环”,如图甲所示。为保证“智能手环”用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的碲化铋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简称“薄膜电池”)如图乙,它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体表散热为智能手环供电。
(1)碲化铋(Bi2Te3)中铋元素(Bi)的化合价+3,则碲元素(Te)的化合价为 价。
(2)长跑时人体所需的氧气是通过 (选填“扩散”或“呼吸”)作用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
【答案】(1)-2
(2)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
【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价法则来分析;
(2)根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原理来分析。
【解答】 (1)碲化铋(Bi2Te3)中铋元素(Bi)的化合价+3,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设Te的化合价为x,则有3x+(+3)×2=0,解得x=-2,因此碲元素(Te)的化合价为-2。
(2)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长跑时,血液中氧气的浓度高于组织细胞中氧气的浓度,所以人体所需的氧气是通过扩散作用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
21.(2025八下·义乌月考)图为某家庭电路示意图,为防止电路短路而引发火灾,家庭电路中往往要接入断路器。
(1)图中灯泡与插座的连接方式是 。
(2)小明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若用测电笔测试插座三个孔的带电情况,其中能使氖管发光的是____。
A.接地插孔 B.零线插孔 C.火线插孔
【答案】(1)并联
(2)B;C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
【解析】【分析】(1)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能单独工作,说明彼此是并联的。
(2)火线带电,与火线相连的孔能使氖管发光,灯泡的开关闭合时,灯泡短路,电流将从灯泡流入三孔插座的零线孔。
【解答】(1)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相互独立,不互干扰,说明是并联的。
(2)三孔插座的火线孔与火线相连,氖管会发光,零线孔经过灯泡与火线相连,所以测电笔的氖管也会发光。
故答案为:BC。
22.(2025八下·义乌月考)如图甲是一种“潜水自救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乙所示,力敏电阻R 的阻值随潜水深度的改变而改变,当达到设定的安全深度时,电磁铁吸引衔铁,反应盒中两种物质混合并开始反应产生气体,气囊快速充气上浮,将潜水运动员拉回到水面,其中U为电源电压,R0为定值电阻。
(1) 为实现以上功能,在图丙中选出力敏电阻R 的阻值随深度变化的大致曲线是 (选填“A”或“B”)。
(2)若其他条件不变,减少电磁铁的线圈匝数,则安全深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B
(2)变大
【知识点】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电磁铁的其他应用
【解析】【分析】(1)随深度的增大,压力增大,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力敏电阻的电阻减小,电磁铁的磁性增强,吸引衔铁,反应盒中的开关闭合,反应盒内物质开始反应,气囊快速充气,浮力增大,将潜水员拉回到水面,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力敏电阻Rx的阻值随深度如何变化;
(2)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减小电磁铁线圈匝数,其磁性减弱,在较大的深度时,电磁铁能吸引衔铁,据此分析。
【解答】 (1)由题意可知在衔铁被吸引下来之前,电路是力敏电阻Rx的简单电路,因为力敏电阻Rx的阻值随潜水深度的改变而改变,当达到设定的安全深度时,电磁铁吸引衔铁,即深度增大时,电磁铁的磁性增强,电路的电流减小,故力敏电阻Rx的阻值减小,因此力敏电阻Rx的阻值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小,故选B;
(2)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减小电磁铁线圈匝数,其磁性减弱,在较大的深度时,电磁铁吸引衔铁,所以安全深度变大。
23.(2025八下·义乌月考)为解决在缺氧环境下的吸氧问题,小金查阅资料得知:过碳酸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受热易分解,他用过碳酸钠(Na2CO4)和二氧化锰(MnO2)为原料,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制氧机。
(1)写出人体内细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2)用过碳酸钠(Na2CO4)制取氧气的原理有两步反应,请写出第二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①Na2CO4+H2O=Na2CO3+H2O2;② 。
【答案】(1)
(2)
【知识点】细胞呼吸;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人体呼吸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过碳酸钠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碳酸钠和氧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1)人体内细胞呼吸作用中发生的反应是葡萄糖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为: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2)用过碳酸钠(Na2CO4)制取氧气的原理为过碳酸钠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碳酸钠和氧气;该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①:Na2CO4+H2O=Na2CO3+H2O2;反应②为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为氧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
24.(2025八下·义乌月考)如图所示,a、b表示植物的两种生理活动,A、B表示两种物质,请分析回答:
(1)a表示的植物生理活动是 。
(2)b作用的实质是分解 ,释放能量,供给植物的生命活动。
【答案】(1)光合作用
(2)有机物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图中:A二氧化碳、B有机物;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
【解答】(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故a表示的植物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A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则b是呼吸作用,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给植物的生命活动。
25.(2025八下·义乌月考)有核电荷数均小于20的A、B、C、D四种元素。A和B能形成A2B(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物质),其中A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1.1%,A元素原子内有1个质子,C原子和D+分别比A原子多11个和9个电子,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元素的符号 。
(2)写出B和D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H
(2)Na2O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有核电荷数均小于20的A、B、C、D四种元素;A元素原子内1个质子,A和B能形成A2B(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物质),其中A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1.1%,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所以A2B是H2O,A是氢元素,B是氧元素;C原子和D+分别比A原子多11个和9个电子,则C原子有12个电子,D+有10个电子,所以C是镁元素,D是钠元素,然后将推出的元素验证即可。
【解答】(1)有核电荷数均小于20的A、B、C、D四种元素;A元素原子内1个质子,A和B能形成A2B(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物质),其中A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1.1%,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所以A2B是H2O,A是氢元素,B是氧元素;C原子和D+分别比A原子多11个和9个电子,则C原子有12个电子,D+有10个电子,所以C是镁元素,D是钠元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氢元素,元素符号分别为:H;
(2)B是氧元素,D是钠元素,B和D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答案不唯一)。
26.(2025八下·义乌月考)如图甲所示为发光二极管(LED)及其符号,它具有单向导电性,当电流从“+”极流入时会发光,当电流从“-”极流入时不会发光。小科利用两个相同的发光二极管设计了如图乙所示装置来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其实验步骤及现象如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 条形磁铁水平放置在玻璃管左侧,S极向右快速插入玻璃管 A发光,B不发光
② 将①中的条形磁铁快速向左拉出 A不发光,B发光
③ 条形磁铁水平放置在玻璃管左侧, ▲ 。 A不发光,B发光
(1)实验中,将两个相同的发光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目的是 。
(2)根据①②可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 有关。
(3)若根据①③可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补全③的实验步骤 。
(4)分析实验结果,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对条形磁体的运动会产生 (选填“推动”或“阻碍”)作用。
【答案】(1)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2)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
(3)条形磁铁水平放置在玻璃管左侧, N极向右快速插入玻璃管
(4)阻碍
【知识点】电磁感应;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解析】【分析】以下是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电流强度:电磁铁的磁场强度与通过线圈的电流强度成正比。匝数:线圈的匝数越多,磁场强度越大。导体材料:导体的材料也会影响电磁铁的磁性。铁芯的大小和形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之一。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磁场方向改变;
【解答】(1) 实验中,将两个相同的发光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目的是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因为发光二极管(LED)及其符号,它具有单向导电性,当电流从“+”极流入时会发光,当电流从“-”极流入时不会发光。
(2) 根据①②可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3) 若根据①③可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补全③的实验步骤 : 条形磁铁水平放置在玻璃管左侧, N极向右快速插入玻璃管;
(4) 条形磁铁水平放置在玻璃管左侧,S极向右快速插入玻璃管 , A发光,B不发光 ,说明电流从螺线管右边流出,电磁铁左边为S,右边为N,所以分析实验结果,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对条形磁体的运动会产生阻碍作用。因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故答案为:(1)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2)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3) 条形磁铁水平放置在玻璃管左侧, N极向右快速插入玻璃管(4)阻碍
27.(2025八下·义乌月考)1932年 Linus Pauling 提出电负性(其值用希腊字母x表示)的概念,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原子某种能力的相对大小。他假定F 的电负性为4,并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它元素的电负性。Linus Pauling 建立的部分元素的电负性如下:
H: 2.1
Li: 1.0 Be: 1.5 N:3.0 O: 3.5 F:4.0
Na: 0.9 Mg: 1.2 P: 2.1 S:2.5 C1: 3.0
K: 0.8 Ca: 1.0 As: 2.0 Se:2.4 Br: 2.8
Rb: 0.8 Sr: 1.0 Sb:1.9 Te: X I: 2.5
Cs: 0.7 Ba: 0.9 Bi: 1.9 Po: 2.0 At: 2.2
Fr: 0.7 Ra:0.9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电负性在上表中同一横行的递变规律: 。
(2) 预测 Te 元素 x 的取值范围 。
(3)大量事实表明,当两种元素的x值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根据此经验规律,KBr物质 (填“是”或“不是”) 离子化合物。
【答案】(1)同一横行从左到右逐渐增大
(2)2.0≤x≤2.4(或2.0~2.4)
(3)是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内的数据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表格内的数据及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Br与K的电负性差值判断。
【解答】 1)由表格内的数据可知,同一横行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
(2)由表中数据可知,一般情况下,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降低,Te元素x的取值范围介于Se和Po之间,Te元素x的取值范围是:2.0≤x≤2.4;
(3)Br的电负性为2.8,K的电负性为0.8,两种元素的x值相差为2,大于1.7,所以物质KBr是离子化合物。
28.(2025八下·义乌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如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 。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 ,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请回答: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 “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若过早打开活塞会导致结果 。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 (选填“V1-V2”、“V1-V3”或“V2-V3”)。
(4)上述实验中使用的红磷应为足量,目的是 。红磷可以用试剂 (选填“铁粉”、“硫粉”或“碳粉”)替代。
【答案】(1)小于
(2)偏小
(3)V1-V3
(4)将集气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铁粉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1)红磷燃烧时,一方面消耗氧气,使气体量减少,气压减小;另一方面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增大。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说明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增大程度大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减小程度,即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小于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若过早打开活塞,此时集气瓶内温度还未冷却到室温,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压强较大,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会偏少,导致测量的氧气含量偏小;
(3)实验前集气瓶内气体体积为V1,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此时集气瓶内剩余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恢复到初始状态,气体体积为V3,V1 V3就是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所以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V1 V3;
(4)实验中红磷的应该足量,目的是把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硫粉和碳粉和氧气反应分别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会导致装置中反应前后气压基本不变,无法完成实验;铁粉在空气中锈蚀(消耗氧气)的产物为固体,可以代替红磷完成实验。
29.(2025八下·义乌月考)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见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实验装置是 (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明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测得氧气的纯度偏低,原因可能是____(多选,填字母)。
A.收集气体前,集气瓶没有注满水
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刻收集
C.收集气体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
(3)Cl2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制取Cl2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I(浓) MnCl2+Cl2 ↑+2H2O。下列对制取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
A.制取CO2和Cl2的发生装置相同
B.用D装置收集Cl2时,Cl2应从a端进入
C.制取Cl2的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
D.用E装置收集O2时,O2应从d管导入
【答案】(1)BD;
(2)A;B
(3)B;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固液常温型反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来分析解答;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来分析解答;
(2)根据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测得氧气的纯度偏低的原因来分析解答;
(3)根据题中信息、反应原理和气体性质来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固液常温型反应,则发生装置选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D,则选用的实验装置是B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A、收集气体前,集气瓶没有注满水,会使瓶内留有空气,导致收集的氧气中混有空气,纯度偏低,故A符合题意;
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刻收集,此时排出的是装置内的空气,会使收集的氧气不纯,纯度偏低,故B符合题意;
C、收集气体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这并不影响氧气的纯度,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3)A、制取CO2是固体和液体常温反应,发生装置选B,制取Cl2是固体(MnO2)和液体(浓HCl)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发生装置应选C,二者发生装置不同,故A错误;
B、Cl2密度比空气大,用D装置收集Cl2时,Cl2应从a端进入,空气从b端排出,故B正确;
C、制取Cl2的反应中,MnO2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改变,不是催化剂,而是反应物,故C错误;
D、用E装置收集O2时,O2密度比水小,应从d管导入,水从c管排出,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30.(2025八下·义乌月考)为了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小乐利用银边天竺葵(银边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素,呈白色)开展如下实验:
①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
②如图甲所示,选定一片叶,对其不同区域按表中方式进行处理,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
③用碘液检验叶片不同区域是否有淀粉生成,相关实验现象如表所示。
叶片区域 实验处理 实验现象
A 绿色部分 不做处理 变蓝
B 银边部分 不做处理 不变蓝
C 银边部分 黑色卡纸遮光 不变蓝
D 绿色部分 黑色卡纸遮光 不变蓝
(1)进行步骤①的目的是 。
(2)进行步骤③,需对叶片进行处理,其正确顺序应为图乙中的: (按序填写字母)。
(3)对比叶片的 (填写字母)两个区域,可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此外,该实验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为了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
(2)bca
(3)AB;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淀粉等有机物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 进行步骤①的目的是为了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
(2) 进行步骤③,需对叶片进行处理,其正确顺序应为图乙中的: bca,因为色素可以溶解在酒精等有机溶剂中;
(3) 对比叶片的AB两个区域,可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此外,该实验还能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淀粉等有机物,因为淀粉可以使碘液变蓝色。
故答案为:(1)为了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2)bca(3)AB;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淀粉等有机物
31.(2025八下·义乌月考)央视节目《这是真的吗?》播出了电脑浸在液体中也能正常工作的新鲜事,原来这种液体是被称为“绝缘液”的液态一氟二氯乙烷(CCl2FCH3),这种液体可以为电工设备起到绝缘、冷却等作用。
(1)一氟二氯乙烷由 种元素组成。
(2)在一氟二氯乙烷中碳、氢、氯的元素质量比为。
(3)585克一氟二氯乙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
【答案】(1)4
(2)24:3:71
(3)120g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一氟二氯乙烷化学式的含义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计算。
(3)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1)由一氟二氯乙烷分子的结构图,其化学式为CCl2FCH3,一氟二氯乙烷是由碳、氢、氟、氯四种元素组成的;
(2)一氟二氯乙烷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1×3):(35.5×2)=24:3:71;
(3)585g一氟二氯乙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585g×
32.(2025八下·义乌月考)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图甲是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 (填字母)仪器相同。
(2)实验过程中,乙装置W型玻璃管里的现象有 。
(3)某同学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锥形瓶B中石灰石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求:①15克石灰石最多产生CO2气体的质量; ②所加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A
(2)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4.4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微型塑料滴管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稀盐酸和碳酸钙的反应进行分析;
(3)根据图像得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利用碳酸钙的质量结合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进而计算质量分数。
【解答】(1)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滴加液体,故与分液漏斗的作用一样,故答案为:A;
(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为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故答案为: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
(3)由图丙可知,反应消耗掉碳酸钙的质量为15g﹣5g=10g,设最多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所加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10g 100g×y x
x=4.4g
y=7.3%
答:15克石灰石最多产生CO2气体的质量为4.4g,所加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33.(2025八下·义乌月考)实验室有一瓶含杂质的氯酸钾。某兴趣小组利用该药品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杂质既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反应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实验数据记录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
(2)计算受热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
(3)计算滤液中氯化钾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4.5
(2)受热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12.25g。氯化钾溶质的质量分数7.45%。
解:设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x y 4.8g
x=12.25g,y=7.45g
(3)滤液中氯化钾溶质的质量分数100%=7.45%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和生成氯化钾的质量,而二氧化锰在过程中做催化剂,质量不变。
【解答】(1)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8.2g+4.8g-18.5g=4.5g;
34.(2025八下·义乌月考)有一种电加热恒温箱,工作原理如图甲所示。控制电路由电压为U1=6V的电源、电磁继电器(线圈电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2和热敏电阻R1组成,图乙是热敏电阻R1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工作电路由电压为U2=220V的电源和电阻为R0的电热丝组成。通过实验测得当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流达到30mA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吸下来。求: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照题意将图中的工作电路连接完整。
(2)当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100Ω时,恒温箱内的温度可保持在多少?
(3)要使恒温箱设定的温度值升高,下列调节方案可行的是 ____。
A.减少线圈匝数 B.增大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
C.使用更粗更有力的弹簧 D.应向左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
【答案】(1)
(2)已知U=6V,I=30mA=0.03A,
R总200Ω,R1=R总﹣R2=200Ω﹣100Ω=100Ω,
由图象知,热敏电阻的阻值为100Ω时,对应的温度为50℃
(3)A;C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1)已知通过实验测得当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流达到60mA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吸下来,工作电路被断开.故衔铁未被吸下来时,热敏电阻与工作电路连成回路;
(2)根据电源电压、R2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和控制电路中的临界电流,求得热敏电阻的阻值,然后利用该阻值结合图象可以得到此时的恒温箱的温度值;
(3)随着恒温箱温度的升高,热敏电阻的阻值减小,电路中的电流会增大,电磁铁会将衔铁吸下来,使工作电路停止工作,逐项分析找出可以防止衔铁被吸下来的方案。
【解答】 (1)已知通过实验测得当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流达到30mA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吸下来,工作电路被断开.故衔铁未被吸下来时,热敏电阻与工作电路连成回路,电路连接如下所示:
(3)恒温箱的温度值要调高,热敏电阻减小,此时要使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不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不要增强,以防衔铁被吸下来,
A、减少线圈匝数可减弱电磁铁的磁性,故可行;
B、增大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会使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故不可行;
C、使用更粗更有力的弹簧,衔铁不易被拉下,故可行;
D、向左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滑动变阻器减弱电流的电阻变小,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故不可行。
故答案为:AC。
35.(2025八下·义乌月考)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月27日凌晨,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圣玛丽亚市中心一家夜总会发生火灾,造成233人死亡。该事故的起因是在舞台上演出的一个乐队的成员燃放焰火时引燃了屋顶的隔音材料引起的。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材料三:学校组织春游野炊活动,同学们忙着搭灶烧火,灶火点燃后,发现火势较小,大家围坐在一块,商讨着怎么使火烧得更旺,结果出现两种不同观点:观点甲“用扇子扇可以使它烧得更旺”;观点乙“用扇子扇会使火熄灭”。
(1)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填标号)
A.提供氧气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
(2)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 。(答一点)
(3)请你对甲、乙两观点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答案】(1)B
(2)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反应吸收热量,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合理即可)
(3)甲:用扇子扇会补充氧气,使燃料燃烧的更旺盛;乙:用扇子扇会造成空气流通,带走了部分热量,造成可燃物的温度降低,低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会熄灭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3)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措施以及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解答】(1)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B。
(2)由题意可知,氢氧化镁受热分解出水蒸气和氧化镁,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同时该反应吸收热量,可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答案为: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合理即可);
(3)用扇子扇可以补充空气,这样氧气更充分,因此烧得更旺;用扇子扇会造成空气流通,带走了部分热量,造成可燃物的温度降低,低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会熄灭;故答案为:甲:用扇子扇会补充氧气,使燃料燃烧的更旺盛;乙:用扇子扇会造成空气流通,带走了部分热量,造成可燃物的温度降低,低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会熄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