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测试题
知识点:机械运动
1.(2015春 端州区期末)下列几种运动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春天,桃树上结出桃子
B.秋天,熟透的苹果落向地面
C.上课的铃声传到同学们耳中
D.晚上,探照灯光射向天空
2.(2015秋 平南县月考)下列现象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心情激动
B.铁生锈了
C.五四运动
D.太阳升上了天空
3.(2015 安顺)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婷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婷“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
4.(2015 镇江)“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以下哪一个作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静止的( )
A.西昌卫星中心的发射塔架
B.“神舟十号”飞船
C.海面上行驶的远洋观测船
D.在“天宫一号”内穿行的航天员
5.(2015 常州)临时停车场内,旅游车和卡车并列同方向停放.小明坐在旅游车内看着旁边的卡车,突然感觉旅游车在向后运动.下列关于旅游车和卡车的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旅游车静止,卡车向前运动
B.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卡车运动更快
C.旅游车向后运动,卡车静止
D.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旅游车运动更快
6.(2015 益阳)《龟兔赛跑》新篇:兔子和乌龟自从上次赛跑后,成为了好朋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
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
7.(2015 来宾)小明坐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说他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地上的房子
B.路边的树木
C.他身旁的座椅
D.走过他身边的乘务员
8.(2015 呼和浩特)小明同学骑自行车沿新华大街自西向东运动,看到两面的高楼不断向西运动.能正确说明高楼向西运动,是以下面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
A.小明同学的自行车
B.对面驶来的公共汽车
C.新华大街
D.天上飞过的小鸟
9.(2015 广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代步工具已经越来越广泛,但是城市交通拥堵严重,为了推行“低碳生活,绿色出行”,自行车重新成为了人们的首要交通工具.下列有关自行车的结构及使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行车时,相对于车上的人,车是静止的
B.行车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
C.车轮、车把以及脚踏板上有花纹,都是为了减小摩擦
D.骑自行车匀速下坡时动能不变,机械能变大
10.(2015 滕州市自主招生)2009年10月1目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迅猛发展的航空装备,如图是一架加油机和两架不同型号的受油机组成的梯队准时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模拟空中加油,加受油机的空中距离只有2米,从地面看去,受油机就像贴在加油机身侧.据称,这是阅兵史上第一次组成这样的队形,说明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空中加油能力的国家.梯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模拟加油时,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受油机是运动的( )
A.加油机
B.加油机飞行员
C.天安门城楼
D.受油机飞行员
11.(2015 泰安二模)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12.(2015 苏州模拟)一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则直升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是(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判断
13.(2015 广安区模拟)敦煌曲子词中有词一首,“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以船为参照物的一句是( )
A.满眼风光多闪烁
B.看山恰似走来迎
C.仔细看山山不动
D.是船行
14.(2015 武进区校级模拟)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火炬一定静止
B.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
D.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15.(2015 衡阳模拟)我国运动员刘翔,多次在世界大赛上打破110m栏的世界记录,他的跨栏可以说是跑得非常快.我们在看电视转播时,虽然他总没有离开小小的电视屏幕,但总能感觉他如同飞人,这是因为我们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
A.电视屏幕
B.电视屏幕上的一条边
C.比赛场上的观众或跑道
D.我们自己
16.(2015 大石桥市校级一模)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东运动,看到乙车向西运动.由此可判断( )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B.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
C.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东运动
17.(2015 滕州市校级模拟)乘客站在观光电梯上从一楼上升到十楼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客是运动的
B.相对于乘客来说,楼房是静止的
C.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是静止的
18.(2015 岱岳区二模)小红坐在船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船前进时,小红相对于船是运动的
B.停止划桨时船会立即停止
C.用桨向后划水船会前行,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小红对船的压力和船对小红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19.(2015 高台县模拟)南沙蕉门河水面碧波荡漾,路边鸟语花香.
(1)游船在水上行驶时,坐在船上的游客相对河岸是 的.
(2)游客闻到花的香味,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香味的存在说明了 ;
(3)有时水面上弥漫着一层“白雾”,这种“白雾”是水的 态,它是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
20.(2015 哈尔滨校级模拟)在一张白纸上画一片草地,草地上画一个小洞,将一个小球放在图中草地上.分别进行以下操作:
(1)纸板不动,将小球拉到“洞”中;
(2)保持小球不动,拉动白纸,使小球进入“洞”中.
两种情况下小球的运动结果 (填“相同”或“不相同”)吗?这个过程说明了 .
21.(2015秋 大石桥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对于坐在小轿车里的乘客,司机说他静止的;在路边行走的学生说他运动得很快.司机和小学生谁说得对?为什么?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测试题
参考答案
1.B
2.D
3.A
4.B
5.D
6.D
7.C
8.A
9.A
10.C
11.D
12.D
13.B
14.B
15.C
16.C
17.C
18.C
19.运动;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液;液化
20.相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1. 司机和小学生说的都对;
对于坐在小轿车里的乘客,乘客相对与司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司机说乘客静止的,是以车为参照物的;
乘客和司机相对与路边行走的学生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在路边行走的学生说他运动得很快,这是以路边的人(或树、建筑物)为参照物的;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
新知介绍
一、长度的单位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
下面我们来总结: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师】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图4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测量误差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 )
A.46.25px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96.25px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96.25px-50px=46.25px。
故选A
【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308.75p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23.75px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23.75px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
3
=308.75px
故选A
三、时间的测量
【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
【师】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师】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计时。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
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师】对,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时候在野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时间。
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实验】机械停表的使用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
误差处理:
【师】时间的测量也会有误差,如果减小误差,如长度测量类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例题】
下列各种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秒的是( )
A.眼睛迅速眨一次
B.人正常呼吸一次
C.人打一个哈欠
D.人心脏跳动一次
【解析】
A、正常情况下,1s时间眼睛可以眨3~5次,一次需要的时间在0.3s左右;
B、正常情况下,人1min呼吸20~30次,一次的间隔时间在3s左右;
C、人打一个哈欠的时间在5s左右.不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75次左右,跳动1次的时间接近1s,符合题意。
【师】这个是生活常识题,所以要将这题的结论简单记忆一下。
【例题】①如图1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_s.
②如图2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
【分析】
图1中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图2中根据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由图2可知,物体的端点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
图1中,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337.5s;
由图2示刻度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的长度是87.5px-25px=62.5px.
故答案为:①337.5;②1mm;2.50.
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
一、长度:
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二:时间
时间主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
测试时间的工具有手表、机械停表等。
课后习题
1、下列的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C )
A.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0s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6m/s
C.一根新铅笔的长约为425px
D.一份中考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100g
2、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B )
A.215px
B.42.25px
C.40px
D.以上读数都不正确
3、某同学用拉得很紧的软皮尺去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得的结果会( B )
A.偏大
B.偏小
C.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D.无影响
4、下列全是时间单位的是( A )
A.小时、分钟、秒
B.年、光年、月
C.天、小时、米
D.小时、年、光年
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测量中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
D.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1]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测试题
知识点:长度及时间的估测
1.(2015 泉州)下列的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0s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6m/s
C.一根新铅笔的长约为17cm
D.一份中考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100g
2.(2015 恩施州)据现察.教室的宽度最接近于( )
A.60mm
B.8dm
C.8m
D.60m
3.(2015 海南)学校体检,小明参加了一些项目测量,其中记录错误的是( )
A.质量50kg
B.身高160m
C.体温37℃
D.1min心跳75次
4.(2015 天津)对于家庭厨房用具的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
A.锅铲的长度约为1.2m
B.餐桌的高度约为1.8m
C.菜刀的质量约为4kg
D.饭碗的容积约为300mL
5.(2015 武威校级一模)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8.60cm
B.1.69cm
C.1.6cm
D.以上读数都不正确
6.(2015 武威校级二模)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9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35cm
B.12.34cm
C.12.50cm
D.12.36cm
7.(2015 重庆模拟)有五位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同一物理课本的宽度,测量结果分别为18.52cm,18.51cm,18.80cm,18.49cm,18.50cm,你认为下列数据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18.564cm
B.18.56cm
C.18.505cm
D.18.51cm
8.(2015秋 江津区校级月考)某同学用拉得很紧的软皮尺去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得的结果会( )
A.偏大
B.偏小
C.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D.无影响
9.(2015 阿城区一模)小明用刻度尺正确操作,测得某物体的长为12.3cm,关于该测量结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结果是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的
B.该结果是用最小刻度为1cm的刻度尺测量的
C.该结果中的“3”是估读的
D.该结果是中不存在误差
10.(2013秋 毕节市校级期末)下列全是时间单位的是( )
A.小时、分钟、秒
B.年、光年、月
C.天、小时、米
D.小时、年、光年
11.(2014秋 酒泉校级期末)下列仪器中,用来测量时间的是( )
A.刻度尺
B.量筒
C.天平
D.停表
12.(2014秋 民乐县校级期中)为了确保安全,避免楼道拥挤,我校允许11:55下课,这里11:55指( )
A.时间
B.时刻
C.时间间隔
D.不一定
13.(2013秋 南昌期中)我校马上就要举行秋季田径运动会了,如果在百米赛场上,计时员是从听到枪声开始计时,他所测到的运动员成绩比实际成绩要( )
A.完全一样
B.好一些
C.差一些
D.无法判断
14.(2015春 巫溪县期末)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测量中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
D.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15.(2015秋 泉州月考)要减小测量误差,可采用( )
A.可选用量程大的刻度尺
B.应选用量程小的刻度尺
C.认真估计毫米下一位数字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C
2.C
3.B
4.D
5.D
6.A
7.D
8.B
9.BC
10.A
11.D
12.B
13.B
14.C
15.D第3节
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
通过速度的探究体会速度的大小体会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应用公式来解题的计算能力。
对速度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能结合生活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建立速度的概念
“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校刚刚举办完了秋季运动会,不少同学在运动会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啊,小明跑步很厉害,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说小明跑得很快,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怎样来确定运动物体的快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来探究的问题。
【师】我们都知道,运动会评判跑步成绩有秒表,汽车开动看速度有时速仪表,它们是如何来衡量运动快慢的?
【生】通过速度。
【师】对了,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运动会的百米赛跑时,在比赛过程中判断哪位运动员跑的快些,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在终点时我们又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用秒表测速,根据每个人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来判断快慢。
(2)小华步行,而爸爸骑自行车,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可以观察他们的运动路程的多少来判断快慢。
【总结】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也可以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路程短的运动慢。
新知介绍
一、速度的计算
【师】
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类比密度的定义引入速度的定义。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师】通过上面我们的讨论结果,确定速度有两个办法:
比较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比较相同时间所经过的路程。
综合条件,可以得出速度的计算方法:
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速度常用单位有两个:
米/秒——m/s
千米/每小时——km/h
【师】两个单位经常会在一个题目里面同时出现,所以我们要对单位进行换算,下面我们来练习下:
(1)1m/s=_____
km/h
(2)5m/s=______km/h
(3)72km/h=_____m/s
【师】方法很简单,只要把长度单位对应上,时间单位对应上,然后进行计算就可以。
1km=1000m,1h=3600s
所以1km/h=1000m/3600s=1/36
1m/s=3.6km/h
所以上题的答案是:
(1)3.6(2)18(3)20
【速度快慢的比较】
【例题】汽车速度是36千米/小时,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每分钟通过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比较( )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分析】
速度有两个单位,其换算关系为1m/s=3.6km/h.
汽车速度为36km/h,
运动员速度为10m/s=36km/h,
骑自行车速度为v=36km/h,
比较可知三者速度一样大.故选D.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图,大家来说下图片能表达的意思。
【生】表示的是限速40km/h。
【师】对,那么这里的速度40km/h,是怎样的速度呢?
二、匀速直线运动
【师】我们知道,速度是一个可以随时改变的物理量,就拿汽车来说,踩一脚油门,速度就变快了。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两个概念,
一个是瞬时速度,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
一个是平均速度,就是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
知道了这两个物理量之后,现在告诉我,什么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速度保持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的,一种直线运动。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那么平均速度有一个特点,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
【分析】
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师】题目中需要我们求平均速度,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平均速度就是将你所要求的这段总路程s,除以这段总路程所用的时间t,所得的结果也就是这段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
所以他的前一半路程:v平均=50m/5.5s=9.09m/s
后半段路程:v平均=50m/4.5s=11.11m/s
全程v平均=100m/10s=10m/s
下面你们来解答下他的后面的问题。
【生】
前一半时间v平均=45m/5s=9m/s
后一半时间v平均=55m/5s=11m/s
平均速度v平均=100m/10s=10m/s
【师】通过刚刚实际例题的分析讲解,大家清楚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了吗?
【例子】
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 ,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
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 m/s,
通过平均速度,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
瞬时速度
【师】刚刚说了平均速度,下面我们也来了解下瞬时速度,关于瞬时速度,大家只需要清楚他是一瞬间的速度变化就可以,计算方面不做要求。但是在题目里面,要能明白频闪的定义。
频闪就是拍摄的某一个瞬间物体的运动。
【例题】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在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那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也不是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
知识点: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关键就在于分析物体的速度是否变化。
题目中给出物体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我们可以看出相等的时间内路程相等,很多同学直接通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认为速度也是相等的;这种判断方法是不对的,计算出的速度是1min内的平均速度,可以先快后慢、先慢后快等很多种情况;因此1min内通过相等的路程,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
故选C.
三、速度相关的图像
【师】关于速度的图像总共有两种:
一个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我们称之为v-t图;
另一种就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明确这两种表示关系的特点及区别。
【例题】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
【分析】
A是s-t图象,图线平行于时间轴,物体静止.不符合题意;
B是s-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做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C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D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的速度增加,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题】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分析】
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此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此选项错误;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选项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此选项正确;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此选项错误.
故选C.
【例题】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
A.A与B
B.B与C
C.C与D
D.A与C
【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
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B.
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C.
故选B.
课堂练习
1、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走了40m,然后又以5m/s的速度匀速走了50m,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 )
A.3m/s
B.7m/s
C.3.5m/s
D.2.5m/s
2、羚羊跑的速度是20m/s,一短跑运动员5S内跑完了5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B )
A.汽车、运动员、羚羊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3、在刚刚结束的校运会男子100m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的快慢,有如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①观众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②物理学上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③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④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小明和小红都骑车从家到学校,小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小红骑车的平均速度是4m/s,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小明从家到学校所走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小红的大
B.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近
C.小明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比小红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少
D.任何时间小明骑车都比小红快
5、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C )
A.经过4秒,两车相距10米
B.经过6秒,两车相距10米
C.通过4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D.通过6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6、某物体作直线运动的情况如图,物体在OA段的速度为v1,物体在BC段的速度为v2.
(1)请你根据图象分析,v1____v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此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m/s.
答案:大于;2.5
7、一列长180m的列车匀速通过长900m的隧道,测得列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72s.求:
(1)列车运行的速度.
(2)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答案:
(1)列车的运行速度为15m/s;
(2)列车全部在遂道内运行的时间为48s.
8、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获取两物体运动情况的信息有:
(1)甲物体速度比乙物体速度____;甲物体做____运动,乙物体做____运动.
(2)若甲、乙同时运动5min,则甲物体比乙多走多少m?
答案:大;匀速;匀速
150;45
课堂小结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
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
一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称之为v-t图;
一种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
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
一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称之为v-t图;
一种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观察物体运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的定义,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充分体会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新知介绍
一、机械运动
【师】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下面有几个运动的例子,想一想判断下他们是不是运动的根据是什么。说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师】根据我们刚刚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上述的几个运动的物体,他们的位置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所以我们今天要学的机械运动,就是关于位置的改变。
【板书】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生】图中物体在做机械运动,树木和房屋不运动,依据是看物体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师】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例题】下面几种运动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松树苗一个月长高500px
B.地球环绕太阳转动
C.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均每年靠近72.5px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分析】
知识点: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A、松树苗一个月长高500px,属于生命活动,不是机械运动;
B、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相对于太阳有位置的改变,是机械运动;
C、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均每年靠近2.9m,陆地相对于原来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机械运动;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苹果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改变,是机械运动.
故选A.
二、参照物
【师】刚刚说了机械运动是相对位置的改变,既然是相对的,就得找一个物体来比较比较。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实验】
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讨论回答: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生】尺子和课本是静止的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生】尺子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生】桌子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师】刚刚的简单实验中,在同一个事物过程中,为什么选取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师】有了参照物的概念后,我们再来看生活中几个常见的例子。如下图:
图中汽车和人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人是运动的;选取汽车做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
【例题】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C.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参照物的选择无关,对任何参照物而言结果都是相同的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分析】
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参照物及其选择的角度去分析,即可作出判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A.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地球及其它一切天体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当中,该选项说法正确;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说的,该选项说法错误;
C.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当选择的参照物发生变化时,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结论也可能发生变化,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例题】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分析】
知识点: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
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2、静止;3、向左运动,且速度小于风速.
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
故选D。
【师】通过学习,可以发现: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堂小结
依据是看物体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
课堂练习
1、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婷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婷“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A )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
2、临时停车场内,旅游车和卡车并列同方向停放.小明坐在旅游车内看着旁边的卡车,突然感觉旅游车在向后运动.下列关于旅游车和卡车的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D )
A.旅游车静止,卡车向前运动
B.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卡车运动更快
C.旅游车向后运动,卡车静止
D.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旅游车运动更快
3、《龟兔赛跑》新篇:兔子和乌龟自从上次赛跑后,成为了好朋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
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
4、敦煌曲子词中有词一首,“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以船为参照物的一句是( D )
A.满眼风光多闪烁
B.看山恰似走来迎
C.仔细看山山不动
D.是船行
5、南沙蕉门河水面碧波荡漾,路边鸟语花香.
(1)游船在水上行驶时,坐在船上的游客相对河岸是____的.
(2)游客闻到花的香味,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香味的存在说明了___;
(3)有时水面上弥漫着一层“白雾”,这种“白雾”是水的____态,它是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运动;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液;液化
6、如图所示,对于坐在小轿车里的乘客,司机说他静止的;在路边行走的学生说他运动得很快.司机和小学生谁说得对?为什么?
答:司机和小学生说的都对;
对于坐在小轿车里的乘客,乘客相对与司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司机说乘客静止的,是以车为参照物的;
乘客和司机相对与路边行走的学生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在路边行走的学生说他运动得很快,这是以路边的人(或树、建筑物)为参照物的;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改变。
依据是看物体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的相对性: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测试题
知识点:速度的公式
1.(2015 西乡塘区二模)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走了40m,然后又以5m/s的速度匀速走了50m,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3m/s
B.7m/s
C.3.5m/s
D.2.5m/s
2.(2015秋 成都校级月考)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4秒钟内通过20米的距离,那么,它在前2秒钟内速度一定是( )
A.80米/秒
B.10米/秒
C.5米/秒
D.无法确定
3.(2015秋 宁县校级期中)汽车速度是36千米/小时,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每分钟通过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比较( )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2015秋 射洪县校级月考)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5:3,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两车速度之比是( )
A.5:2
B.9:10
C.10:9
D.2:5
5.(2015秋 青海校级月考)空中加油机给战斗机进行加油,如果战斗机在加油时,2s内飞行了0.4km.则在加油时,空中加油机的速度为( )
A.50m/s
B.100m/s
C.200m/s
D.400m/s
6.(2015 上甘岭区校级模拟)羚羊跑的速度是20m/s,一短跑运动员5S内跑完了5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A.汽车、运动员、羚羊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7.(2015 武进区校级模拟)在刚刚结束的校运会男子100m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的快慢,有如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观众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②物理学上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③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④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2015 泰州)下列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正在进站的火车
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C.站在商城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
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
9.(2015春 硚口区期末)汽车匀速直线下坡的过程中,各物理量随时间变化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0.(2015春 长汀县期中)如图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2015秋 宜昌校级月考)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在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那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也不是变速直线运动
12.(2015 青州市模拟)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13.(2015 望城县校级模拟)小明和小红都骑车从家到学校,小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小红骑车的平均速度是4m/s,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从家到学校所走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小红的大
B.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近
C.小明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比小红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少
D.任何时间小明骑车都比小红快
14.(2015 鄂州模拟)一气球通过绳子吊着一物体在空中上升,突然绳子断了,此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应是图中的( )
A.
B.
C.
D.
15.(2015 松江区二模)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经过4秒,两车相距10米
B.经过6秒,两车相距10米
C.通过4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D.通过6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6.(2015 杭州)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 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 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17.(2015 香坊区三模)某物体作直线运动的情况如图,物体在OA段的速度为v1,物体在BC段的速度为v2.
(1)请你根据图象分析,v1 v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此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v= m/s.
18.(2015春 启东市校级月考)一列长180m的列车匀速通过长900m的隧道,测得列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72s.求:
(1)列车运行的速度.
(2)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19.(2013秋 东台市校级期末)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获取两物体运动情况的信息有:
(1)甲物体速度比乙物体速度 ;甲物体做 运动,乙物体做 运动.
(2)若甲、乙同时运动5min,则甲物体比乙多走多少m?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测试题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C
6.B
7.A
8.C
9.A
10.A
11.C
12.C
13.A
14.D
15.C
16.80.7;变慢
17.大于;2.5
18.答:(1)列车的运行速度为15m/s;
(2)列车全部在遂道内运行的时间为48s.
19.大;匀速;匀速;150;45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测试题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1.(2015 邵阳)2015年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 )
A.0.1m/s
B.1m/s
C.10m/s
D.100m/s
2.(2015 黄石)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
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3.(2015 聊城)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就是小车的重力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4.(2015 大庆)在研究水滴下落规律的实验中,答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了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有图可知,水滴下落0.3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150m/s
B.15m/s
C.1.5m/s
D.0.15m/s
5.(2015 玉林)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km/h,则汽车行驶这120km( )
A.所用时间为2.4h
B.所用时间为2.6h
C.平均速度为48km/h
D.平均速度为50km/h
6.(2015 滕州市自主招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成为了一名公认的世界飞人,在男子100m决赛和男子200m决赛中他分别以9.69s和19.30s的成绩打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m决赛中的路程是100m决赛的两倍
B.2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m/s
C.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
D.100m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64m/s
7.(2015 武威校级一模)某百米短跑运动员,他的成绩为10秒,如果他在前5秒内的平均速度为9m/s;冲过终点的时速度达到13m/s,那么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8m/s
B.9m/s
C.10m/s
D.11m/s
8.(2015 肥城市校级模拟)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
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m/s
D.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m/s
9.(2015秋 夏津县校级月考)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通过一段路程,它的速度愈来愈大,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所用时间是2s,那么这个物体在整段路程平均速度是( )
A.等于1.5m/s
B.大于1.5m/s
C.小于1.5m/s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0.(2015 淮北模拟)“十 一”假期,小敏随爸妈由合肥到武汉外出旅行,两地相距360km,早上09:00出发,途中在服务区休息了30min,13:00到达武汉,她发现很多现象都与我们学过的物理有关,并写下一些相应的旅行日记,你认为她的日记中描述不妥当的是( )
A.全程的平均速度为90
km/h
B.汽车经过桥梁时发现如图甲所示的标示牌是对汽车的限重
C.汽车行驶中,路边的树木向后飞驰而去,这是因为我选择了汽车为参照物
D.有十分钟时间,汽车速度仪表指示如图乙,因此这段时间汽车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11.(2015 上甘岭区校级模拟)小刚家距学校1200米,上学时,前半段用了6分钟,后半段用了10分钟.问:小刚上学的平均速度为( )
A.1.25米/秒
B.2米/秒
C.7.5米/秒
D.0.83米/秒
12.(2015 无锡一模)如图所示,一小钢球从光滑固定斜面的A点静止释放,相继经过B、C两点,且AB=BC,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
( )
A.小钢球下滑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钢球在AB、BC两段内运动的平均速度相等
C.就A、B、C三点而言,小钢球在A点具有的机械能最大
D.小钢球所受重力在AB、BC两段内做功相等
13.(2015 河北模拟)张琳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张琳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
A.3.21m/s
B.2.25m/s
C.1.92m/s
D.1.35m/s
14.(2015 武进区校级模拟)一短跑运动员在100m比赛中跑到50m时速度大小是9.5m/s,在10秒末到达终点冲刺时,速度大小为11.5m/s,这名运动员在百米赛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
A.11.5m/s
B.10.5m/s
C.10m/s
D.9.5m/s
15.(2015秋 临沂校级月考)一学生在运动会上掷铅球,成绩是12m,那么铅球通过的路程( )
A.等于12m
B.大于12m
C.小于12m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6.(2015春 重庆校级期末)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你认为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百米赛跑运动员的平均速度约为20
m/s
B.通常情况下,水的密度大于1.0
Kg/m
C.正在考试的考场内的大气压约为1.05×105Pa
D.将八年级物理课本从地面捡回到课桌上,所做的功大约需要30J
17.(2015秋 开封校级月考)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明在前50m一定用了6.25
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km/h
18.(2015秋 南召县校级月考)小明骑自行车去书店,开始以2m/s的速度骑行了400m,然后又以5m/s的速度骑行了500m,则他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2.5m/s
B.3m/s
C.3.5m/s
D.7m/s
19.(2015秋 成都校级月考)某物体在运动中,通过路程S1所用的时间为t1,接着以速度v2通过路程为S2,那么物体在它运动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
B.
C.
D.
20.(2015秋 潍坊校级月考)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A.等于4米/秒
B.小于5米/秒而大于4米/秒
C.等于5米
D.大于5米/秒
21.(2015秋 连江县校级月考)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s的平均速度是6m/s,后4s的平均速度是3m/s则物体6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3.5
m/s
B.4
m/s
C.3.75
m/s
D.4.5
m/s
22.(2015秋 青海校级月考)在如图所示“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中,坚持不懈的乌龟成为冠军,而骄傲自满的兔子以失败告终.下列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乌龟在任何时刻的速度都比兔子快
B.兔子在任何时刻的速度都比乌龟快
C.兔子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大
D.乌龟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大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C
2.B
3.D
4.C
5.C
6.ABC
7.C
8.C
9.C
10.D
11.A
12.D
13.B
14.C
15.B
16.C
17.ABD
18.B
19.D
20.B
21.B
22.D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
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记时,绘制表格。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刘翔当年展雄姿的视频。通过下面的数据我们来了解下他的速度。
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12.61,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12.61s=
8.72(m/s)=31.4公里/小时。
刘翔每秒都能跑8.7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新知介绍
一、停表
【师】
要测量平均速度,必须得求出这段路程的距离s,还要求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先复习下之前提过的停表的使用。
实验室里常用的计时工具是停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这是我们在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仪器.电子停表的分度值可以达到0.01秒.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是15或60分钟,也有30分钟的,特此补充)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或60s),并将它们相加,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下机械停表的使用。
【机械停表】
停表的读数:
小盘:通常有30刻度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的原因。
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
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师】下面我们来练习几个机械停表的读法。
【例题】如图所示,机械停表显示的时间为_____min______s。
【分析】
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偏向1min一侧,分针示数为1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秒针示数为10.8s,因此秒表读数为1min10.8s.
故答案为:1;10.8.
二、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通过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师】我们采用上图作为实验图,老师有这样两个问题:
①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②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生】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
三、进行实验
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注意事项】
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小车运动速度慢点,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重复实验,填入实验数据:
【师】通过实验相信大家对平均速度的概念及求法都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通过几道例题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
【例题】
如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斜面应选择较______的坡度;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便于准确测量______;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若秒表每格为1s,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分析】
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据图可以看出,小车上半段的时间是3s,下半段的时间是2s,所以据v=s/t
可知,s相同,下半段的时间短,故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
据图可知,全程的路程是S1,总时间是5s,故故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0.2m/s;
故答案为:小;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小车移动的距离;小于;0.2m/s;
【例题】2015年8月23日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在鸟巢举行,如图是我国飞人苏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赛中测得5s末的速度为9.0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5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
B.在后5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
【分析】
(1)根据v=s/t,平均速度的计算应为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前5秒的路程未知,则无法计算;故AB错误;
(2)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
总位移为s=100m 总时间为t=10s
则平均速度为:v=s/t=10m/s,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课堂练习
1、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B )
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2、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就是小车的重力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3、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通过一段路程,它的速度愈来愈大,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所用时间是2s,那么这个物体在整段路程平均速度是( C )
A.等于1.5m/s
B.大于1.5m/s
C.小于1.5m/s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4、“十 一”假期,小敏随爸妈由合肥到武汉外出旅行,两地相距360km,早上09:00出发,途中在服务区休息了30min,13:00到达武汉,她发现很多现象都与我们学过的物理有关,并写下一些相应的旅行日记,你认为她的日记中描述不妥当的是( D )
A.全程的平均速度为90
km/h
B.汽车经过桥梁时发现如图甲所示的标示牌是对汽车的限重
C.汽车行驶中,路边的树木向后飞驰而去,这是因为我选择了汽车为参照物
D.有十分钟时间,汽车速度仪表指示如图乙,因此这段时间汽车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5、如图所示,一小钢球从光滑固定斜面的A点静止释放,相继经过B、C两点,且AB=BC,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 D )
A.小钢球下滑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钢球在AB、BC两段内运动的平均速度相等
C.就A、B、C三点而言,小钢球在A点具有的机械能最大
D.小钢球所受重力在AB、BC两段内做功相等
6、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
______。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s.则AB段的路程sAB=_____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cm/s.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
答案:时间;40.0;25.0;小.
课堂小结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公式:v=s/t
其中s为一段路程,t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探究平均速度的实验,注意两点:
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公式:v=s/t
其中s为一段路程,t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实验:
①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②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