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4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14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9 16:3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置身诗境,品析诗歌情感。
评点鉴赏,赏析诗歌妙处。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但中秋的月似乎别有风味: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作者简介
朗读诗歌
宫阙(què) 琼(qiónɡ)
朱阁(ɡé) 绮(qǐ)户
婵(chán)娟
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1
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何似:哪里比得上。
何事:为什么。
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诗歌
走进诗境,品析情感
1.知人论世: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走进诗境,品析情感
明确:
2.学生自己讨论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到达美玉砌成的空中楼宇,受不住高处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走进诗境,品析情感
3.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与词人对话:在那个中秋之夜,苏轼,我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体会到了……
提示一:
(1)我看到了你月下独舞的身影……
(2)我听到了你对月亮的埋怨……
(3)我感受到了你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福……
(4)我体会到了你内心复杂的情感……
走进诗境,品析情感
示例:
(1)在那个中秋之夜,苏轼,我看到了你月下独舞的身影。面对那优美的月色,你在喃喃自语:好想飞到月宫上去呀,那里应该会比人间洁净吧?那美玉砌成的楼阁很令人向往!可是我又担心那里太高太冷,完全没有温暖,凡夫俗子恐怕忍受不了那高处的寒冷吧?天上冷清清的月宫还是比不上人间好啊!算了,还是乘着这皎洁的月光跳舞吧!你与那舞动的影子同乐,你那飘飘的衣袂显得无比潇洒!
(2)在那个中秋之夜,苏轼,我体会到了你内心复杂的情感:你怀念子由,却又不似普通人那般悲悲切切,你乐观豁达智慧,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哲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是你对弟弟的祝愿,也包含了你对普天下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这就是你,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你!
走进诗境,品析情感
我们之所以如此喜欢这首词,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更是因为这首词中折射出来的属于苏东坡的独有的精神气质,想起蒋勋说:“苏东坡,他很温暖。”总能给人美好的愿望,不会因为无常而太伤心。又如康震教授所评价的:“他超然达观,但从来都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但从来都不世故圆滑;他这个人才华横溢,但从来都不自鸣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圆融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这首词的原因——他的出发点是在中秋之夜怀念兄弟,可是他的终结点却到达了一个一般人很想到达、却很难到达的圆融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是超然达观与关爱人间相结合的。”
小结:
读出美感,评点鉴赏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在学术界有极高的评价。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康震评价此词为“千古绝唱”。我们刚刚反复读了这首词,感受到了苏轼豁达的情怀,体会到了词人开创的思想情感的新境界,可谓妙绝。其写作手法亦为妙绝。下面同学们就这首词的写作特点自选角度加以评点赏析。
读出美感,评点鉴赏
可从小处入手:
(1)《水调歌头》,妙在那个字……
(2)《水调歌头》,妙在那个词……
(3)《水调歌头》,妙在那一句……
提示:
可从整体入手:
(4)《水调歌头》,妙在那浪漫的色彩……
(5)《水调歌头》,妙在那情感的跌宕起伏……
(6)《水调歌头》,妙在那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读出美感,评点鉴赏
示例:
(1)《水调歌头》,妙在那情感的跌宕起伏:“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表现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一个“何似”又来了一层转折,词人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由渴望超凡出世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得出神入化。
(2)《水调歌头》,妙在那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看那几个动词用得多好!“转”“低”“照”,描述了月移的过程:月光慢慢地转过翠阁红楼,轻轻地洒进雕花的门窗,脉脉地照着不眠的离人。这几个动词赋予月光以人的情感,表现出词人望月时间之长,思念之深。
主旨概括
  明确:通过对中秋醉酒赏月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课堂小结
一轮明月千古风华,《水调歌头》成了后人难以超越的经典,是诗词的璀璨明珠。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我们都会从心底共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布置作业(二选一)
1.推荐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2.苏轼的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词,开创豪放派词风,大大扩充了词的题材;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画,是“湖州竹派”领袖人物;书法,是“宋代四大家”之首;美食,有东坡酒、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建筑,主持修建苏堤。假如穿越时空,你想对苏轼说什么?请写下自己的想法,完成在小练笔本上(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乘风而去
欲入天阕
(想象)
情景交融
《水调歌头》
上半阕
望月问天
(写景)
问月悟理
释然旷达
望月祝福
诚挚豪迈
月照离人
相思不眠
富有哲理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