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诗词,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翻译诗词。
2.品词赏句,赏析写作手法的精妙,设计朗读,展示朗读。
3.反复吟咏,对话诗人,提炼金句,学习乐观豁达的精神。
教学重点
鉴赏诗句,理解诗情,感悟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贬谪文人在诗词中展现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月亮自古就是文人笔下的宠儿,古诗中有许多写月的名句,飞花令“月”字,请同学们接力。(生挑战背诵写月的古诗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宫阙(què) 琼(qióng) 朱阁(gé) 绮(qǐ)户 婵(chán) 娟
2.指名学生读,读出节奏。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
4.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三、走进诗境,品析情感
1.知人论世: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学生自己讨论翻译。
明确: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 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到达美玉砌成的空中楼宇,受不住高处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与词人对话:
在那个中秋之夜,苏轼,我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体会到了……
提示一:
(1)我看到了你月下独舞的身影 ……
(2)我听到了你对月亮的埋怨 ……
(3)我感受到了你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福 ……
(4)我体会到了你内心复杂的情感 ……
示例:
(1)在那个中秋之夜,苏轼,我看到了你月下独舞的身影。面对那优美的月色,你在喃喃自语:好想飞到月宫上去呀,那里应该会比人间洁净吧 那美玉砌成的楼阁很令人向往!可是我又担心那里太高太冷,完全没有温暖,凡夫俗子恐怕忍受不了那高处的寒冷吧 天上冷清清的月宫还是比不上人间好啊!算了,还是乘着这皎洁的月光跳舞吧!你与那舞动的影子同乐,你那飘飘的衣袂显得无比潇洒!
(2)在那个中秋之夜,苏轼,我体会到了你内心复杂的情感:你怀念子由,却又不似普通人那般悲悲切切,你乐观豁达智慧,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哲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是你对弟弟的祝愿,也包含了你对普天下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这就是你,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你!
小结:我们之所以如此喜欢这首词,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更是因为这首词中折射出来的属于苏东坡的独有的精神气质,想起蒋勋说:“苏东坡,他很温暖。”总能给人美好的愿望,不会因为无常而太伤心。又如康震教授所评价的:“他超然达观,但从来都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但从来都不世故圆滑;他这个人才华横溢,但从来都不自鸣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圆融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这首词的原因——他的出发点是在中秋之夜怀念兄弟,可是他的终结点却到达了一个一般人很想到达、却很难到达的圆融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是超然达观与关爱人间相结合的。”
4.带着刚才的想象再读全词,读出情感。
四、读出美感,评点鉴赏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在学术界有极高的评价。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康震评价此词为“千古绝唱”。我们刚刚反复读了这首词,感受到了苏轼豁达的情怀,体会到了词人开创的思想情感的新境界,可谓妙绝。其写作手法亦为妙绝。下面同学们就这首词的写作特点自选角度加以评点赏析。
提示:可从小处入手:
(1)《水调歌头》,妙在那个字 ……
(2)《水调歌头》,妙在那个词 ……
(3)《水调歌头》,妙在那一句 ……
可从整体入手:
(4)《水调歌头》,妙在那浪漫的色彩...
(5)《水调歌头》,妙在那情感的跌宕起伏 ……
(6)《水调歌头》,妙在那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
示例:
(1)《水调歌头》,妙在那情感的跌宕起伏:“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表现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 一个"何似“又来了一层转折,词人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由渴望超凡出世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得出神入化。
(2)《水调歌头》,妙在那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看那几个动词用得多好!”转”低”“照”,描述了月移的过程:月光慢慢地转过翠阁红楼,轻轻地洒进雕花的门窗,脉脉地照着不眠的离人。这几个动词赋予月光以人的情感,表现出词人望月时间之长,思念之深。
课堂小结
一轮明月千古风华,《水调歌头》成了后人难以超越的经典,是诗词的璀璨明珠。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我们都会从心底共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布置作业(二选一)
1.推荐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2.苏轼的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词,开创豪放派词风,大大扩充了词的题材;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画,是“湖州竹派"领袖人物;书法,是"宋代四大家”之首;美食,有东坡酒、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建筑,主持修建苏堤。假如穿越时空,你想对苏轼说什么 请写下自己的想法,完成在小练笔本上(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