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河流地貌的发育
必备知识 学科素养
1.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2.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3.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的发育、分布特点及形成过程。
区域认知:掌握不同地区河流及不同河段的流水作用和河流地貌的差异。
人地协调观:理解聚落选址与河流的关系,学会在不同河流地貌中进行聚落选址。
知识与素养
向下侵蚀(下蚀)
使河床加深
向两侧侵蚀
(侧蚀)使河床拓宽
向源头侵蚀(溯源侵蚀)
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长
河流的侵蚀作用示意图
河流的侵蚀+堆积
一、河谷的演变
1.形成原因
溯源侵蚀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蚀”(联想挖墙脚),而下蚀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堆积较少,因此在河流上游下蚀严重,伴随着产生了溯源侵蚀。
侧蚀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但水量较大,在流水惯性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对河流两岸侵蚀作用较大。
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造成跌水的悬崖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导致瀑布消失。
知识拓展
瀑布(跌水)
1.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知识拓展
河流袭夺
2.形成河流袭夺的条件
知识拓展
河流袭夺
分水岭
被夺河(改向河)
断头河
袭夺河
袭夺湾)
①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
②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
③必须一条为高位河、一条为低位河(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河谷演变
“V”形河谷
(初期、上游)
河道湾曲
(中期、中游)
槽形河谷
(成熟期、下游)
下蚀、溯源侵蚀
加深
延长
下侵减弱、侧蚀加强
拓宽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侧蚀为主,堆积加强
一、河谷的演变
2.演变过程
特征: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地壳抬升,河水下切侵蚀(下蚀);河谷两岸岩石崩解滚落
(1)“V”形河谷
一、河谷的演变
2.演变过程
(2)河段的凹凸岸
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
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有 凸 岸流向 凹 岸,形成弯道环流
曲流短,凹岸流速较快,凸岸流速较慢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一、河谷的演变
2.演变过程
(2)河段的凹凸岸
一、河谷的演变
2.演变过程
知识拓展
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
(1)平直河段按地转偏向力判断,如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2)曲流河段则不管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上图所示。
(2)河段的凹凸岸
①河流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淘金地。
②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建码头。
一、河谷的演变
2.演变过程
河曲:弯曲的河床平面形态
①地转偏向力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
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
③河床两岸岩性差异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
知识拓展
河曲
左岸凸岸
右岸凹岸
曲流
牛轭湖
弯曲到一定程度
自动裁弯取直
牛轭湖
知识拓展
沟谷
沟谷流水
沟谷加深和延长
V形峡谷
出现河湾
槽形河谷
下蚀
溯源侵蚀
侧 蚀
侧 蚀
地下水补给
降水
冰雪融水
知识小结
1.壶穴内壁较为光滑是因为长期受到
A.流水溶蚀 B.风化剥蚀
C.风力吹蚀 D.水砂磨蚀
2.崖壁低处壶穴内壁整体比高处的光滑,据此
推测该河谷曾经历
A.河床下切 B.断裂下陷
C.崖壁崩塌 D.河流改道
3.洞穴内的壶穴内壁光滑度差异小,主要原因
是洞穴内大气
A.密度、温度稳定 B.湿度、气压稳定
C.温度、湿度稳定 D.气压、密度稳定
壶穴是在流水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微观地貌,常形成于落差较大的急滩上,为形似壶形、内壁较光滑的基岩凹坑。某河谷崖壁上与洞穴内均分布有多处壶穴,崖壁上不同高度的壶穴内壁光滑度差异大,洞穴内的差异却很小。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剖面及壶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随堂训练
D
A
C
下面图1为某河等深线示意图,所谓溪线是指河流各横断面最大水深点的连线;图2则是该河流某个断面流速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说法不符合地理逻辑的是
A.未来M侧村庄面积可能扩大 B.N侧适宜修建大型河港码头
C.河流断面X侧可能对应P处 D.Q侧沉积物分选较明显
5.考虑到流速差异,漂流在水面上的树叶可能旋转前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左岸的漂流树叶会逆时针方向转动
B.北半球的河流漂流的树叶会逆时针方向转动
C.靠近凹岸的漂流树叶会逆时针方向转动
D.河流右岸的漂流树叶会逆时针方向转动
B
A
随堂训练
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 m/s之间。下图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据此完成6~7题。
6.由图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时,该河段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7.根据图4,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A
D
随堂训练
(2)科研小组预测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请判断袭夺关系,并说明理由。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河与乙河发源于某山地两侧(如图)。某科研小组调研发现,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等成岩作用相对较弱。下表示意两条河流河源段测量点的水位高程。
随堂训练
甲河袭夺乙河。甲河流经地区岩石质地较疏松,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弱;甲河河源段整体落差大,流水侵蚀能力强。
(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015km2,湖面海拔4718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648m。雄曲和曲那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随堂训练
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
河流冲积平原(堆
积地貌)
山前冲积平原
(山口)
河漫滩平原
(中下游)
三角洲平原(入海、湖口)
堆积物
流速减缓
形成条件
沉积环境
地形平缓
河道弯曲
海水顶托
沉积区坡缓
洋流少
流水侵蚀、搬运
河段变宽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山区
地势陡峭
水流速度快
携带大量砾
石和泥沙
地势趋缓,河道开阔
泥沙沉积
多个冲积扇联合
山前冲积平原
河流出山口处
流速减慢
形成冲积扇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1.山前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边缘有泉水出露。
地势平坦地区(中下游)
凸岸
堆积
形成河漫滩
继续堆积
河流改道
或继续侵蚀
河漫滩被废弃
河漫滩平原
曲流
水下堆积体
枯水期露出水面
洪水被淹没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
河谷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2.河漫滩平原
法国卢瓦尔河的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地势平坦、开阔,呈带状分布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2.河漫滩平原
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
河流
阶地坡
阶地面
阶地边缘
河漫滩
知识拓展
河流阶地
知识拓展
洪水位上最新露出水面的为一级阶地,从下往上递增。一般来说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有几级阶地,就有几次上升运动
河谷继续展宽
洪水位
河漫滩
一级阶地
二级阶地
河流阶地
知识拓展
构造阶地
当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以侧蚀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后地壳抬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转而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的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则可以形成多级阶地
气候阶地
河流阶地
知识拓展
气候变干时,河流含沙量相对增多,水量减少,地面植被稀疏,坡面侵蚀加强,带到河流中的泥沙量也增多,此时河床堆积增高;气候湿润期,河流水量增多,植被茂盛,河水含沙量相对减少,导致河流下蚀,形成了阶地
辫状水系,亦称辫流,为游荡型河道。其形成有三个要素:水流量不稳定,河床宽阔平坦,水含沙量大。洪水时,扩展河面,变换河道,“搬运”沙粒。枯水时,水流量减弱,浅滩和浅水河道外露。
辫状水系
知识拓展
河流入海口
水下坡度平缓
泥沙堆积
三角洲
沉积物质增加
河流流速减缓
携带大量泥沙河流
海水顶托
堆积体向海洋扩展
三角洲平原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3.三角洲平原
知识小结
外流河河口未形成三角洲原因分析
知识拓展
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堆积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下蚀
侧蚀
“V”形峡谷
冲积扇
牛轭湖
曲流
三角洲
冲积平原
“U”型河谷
河流地貌
知识小结
10.下列遥感影像,能正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是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始终在不断变化。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道朝东北方向入海。下图为1996-2020年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随堂训练
C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11.1996年后,造成老河口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海水运动的作用 B.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
C.上游水库的冲淤 D.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
A
12.该地区冲积扇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13.导致乙和丙时期冲积扇面积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壳运动 B.降水差异
C.河水流量 D.物质基础
14.大青山山体在三个冲积扇形成期间的地壳运动
中处于
A.先抬升后下降 B.不断抬升
C.先下降后抬升 D.不断下降
冲积扇是内外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大小与地壳运动物质基础、河流等有关。大青山位于阴山山脉中部,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是该地区的主要断裂带。该地区冲积扇形成于最年轻的地质年代全新世,且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在垂向上存在相互叠覆的现象,即新的扇体叠覆在老的扇体之上。下表示意不同时期冲积扇规模、区域气候特征和地壳运动强弱,下图为不同时期的冲积扇分布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
随堂训练
D
A
B
15.图示地层形成时间最早的是
A.细砂层 B.砂砾石层 C.含砾砂质黏土层 D.砂岩
16.T3阶地上部在河流东、西两岸沉积颗粒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河流流速 B.河流水位 C.坡度 D.岩性
17.图示黄河东岸缺失T1阶地的原因最可能是
A.物质来源少 B.地壳运动活跃
C.下切侵蚀作用弱 D.堆积作用强
黄河源区和上游河流阶地广泛发育。下图为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段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该段黄河由北向南流动。据此完成15~17题。
随堂训练
D
A
C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随堂训练
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是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开挖沟渠,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下图)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1)分析当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演变的原因。
前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水入侵),原下切河谷被淹,形成河口湾;当今河口处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泥沙易淤积;后期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输沙量大,泥沙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随堂训练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下图)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2)推测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变弱。
理由:地壳相对稳定,说明恒河流域面积基本不变,河流落差基本不变,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基本不变;输沙能力锐减,说明径流量变小,降水量变小,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量变小。
随堂训练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下图)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3)有学者预测恒河三角洲未来将萎缩,分析该预测成立的条件。
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西南季风变弱,使恒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生态退耕、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河流含沙量减少,输沙量减少;沉积速率小于侵蚀速率;地壳下降,且下降速率快于泥沙淤积速率。
随堂训练
(1)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2)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
(3)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以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三、河流冲淤平衡
1.冲淤原理
三、河流冲淤平衡
2.影响因素
(1)河口河床:
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两个的强弱“此消彼长”;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顶托)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同时也引起了海岸线进退变化。
(2)河口海底
汛期,流水作用强时,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积为主;枯水期,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蚀为主。
三、河流冲淤平衡
3.冲淤变化
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0.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21.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D
A
随堂训练
22.距今7万年时,该剖面海相沉积物部分
缺失的原因是
A.岩层断裂下陷 B.河流侵蚀
C.向斜槽部凹陷 D.海浪侵蚀
23.距今1万年至0.9万年期间,珠江河口的
移动方向是
A.持续向海 B.先向海后向陆
C.持续向陆 D.先向陆后向海
24.距今0.8万年时,该剖面处
A.以河流侵蚀为主 B.以海浪侵蚀为主
C.以河流沉积为主 D.以海浪沉积为主
三角洲是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带,其发育演化主要受海平面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珠江三角洲建造前河口地带同一剖面演化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22~24题。
随堂训练
B
C
D
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常呈季节性变化。下图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和研究区同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25.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 B.9月、7月 C.8月、6月 D.5月、9月
26.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B
随堂训练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随堂训练
海平面上升,陆面上升;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若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随堂训练
甲站纬度高,位于北美冰盖消融区,冰盖消融后岩层形变缓慢恢复,陆面持续上升;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美洲板块一侧,板块挤压,陆面抬升。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随堂训练
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开采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引起陆面沉降,海平面相对上升;水利设施拦截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减少河口泥沙淤积,(在海水运动侵蚀下)三角洲平原萎缩。这些影响方式共同导致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随堂训练
海岸线变化方向不同,甲站区域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乙站区域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甲站区域为基岩海岸,坡度大,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小,乙站区域为三角洲海岸(沉积海岸),坡度小,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大。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图1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图2示意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
流速变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加快,长江加剧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长江河道继续南迁,流速减缓,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使此段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
随堂训练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图1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图2示意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
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进流更有利。
随堂训练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图1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图2示意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赞同。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
或不赞同。长江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淤进,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近。
随堂训练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7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随堂训练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7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随堂训练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7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
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随堂训练
昼长和夜长的判读
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昼长和夜长的判读
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影响聚落分布
(1)根据地形判断。聚落应布局在地形平坦的地区。
(2)根据水源判断。聚落应布局在水源丰富或靠近水源的地区。
(3)根据交通判断。聚落布局应有便利的交通,位于沿海、靠近河流、有公路或铁路通过等。
(4)根据灾害判断。聚落布局应避免灾害的影响,应位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不到的地区。
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
知识拓展
30.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31.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2.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30~32题。
随堂训练
A
A
C
33.与中中山河谷相比,高原面少数民族村寨数量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热量丰富 B.地势平坦 C.水源充足 D.日照较多
34.威宁少数民族村寨集中分布在距离河流200~500 m的区域内,主要原因是
①用水较方便 ②减少山洪威胁 ③减少水污染 ④保留更多耕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威宁地处贵州省西部高山岩溶峡谷区,地势高、地貌复杂,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下图示意威宁不同地貌区民族村寨分布。据此完成33~34题。
随堂训练
B
A
35.与M地相比,老城区选址考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河流 B.地形 C.风向 D.植被
36.当洪水暴发时,流水对河流岸线冲刷最严重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某县城依河而建,北部为山地丘陵,中、南部地形相对平缓。下图为该县土地利用现状图。据此完成35~36题。
随堂训练
B
A
(1)简析图示地区山水分布对阆中古城气候的改善作用。(6分)
3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阆中古城的选址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关系密切。明清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畔的河漫滩阶地上,三面环水、北面靠山。古城在历史上一直为四川北部地区的军事、商业、政治、交通中心。当地有“夏湿热、冬阴冷、多水患”的自然环境特点。古城的布局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趋利避害。阆中古城城址曾经历过几次变迁。下图示意阆中古城位置及明清阆中古城内部空间结构。
随堂训练
古城北部山地较高,阻挡寒冷的冬季风;古城南部为嘉陵江和低矮的山地,夏季风从南边吹来,利于古城通风散热;古城位于山地阳坡且南部无高大山地遮挡,光照条件好;古城三面环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2)分析阆中古城城市布局顺应山水自然格局的主要功效。(6分)
3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阆中古城的选址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关系密切。明清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畔的河漫滩阶地上,三面环水、北面靠山。古城在历史上一直为四川北部地区的军事、商业、政治、交通中心。当地有“夏湿热、冬阴冷、多水患”的自然环境特点。古城的布局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趋利避害。阆中古城城址曾经历过几次变迁。下图示意阆中古城位置及明清阆中古城内部空间结构。
随堂训练
濒临嘉陵江,水运便利;可为城市提供水源和排水便利;三面环水、北面靠山,便于军事防御,为区域重要的军事中心;建在河流阶地,有利于防洪、排水。
(3)历史上,阆中古城通过改变城址以避水患,说明古城城址变迁利于避水患的原因。(4分)
3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阆中古城的选址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关系密切。明清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畔的河漫滩阶地上,三面环水、北面靠山。古城在历史上一直为四川北部地区的军事、商业、政治、交通中心。当地有“夏湿热、冬阴冷、多水患”的自然环境特点。古城的布局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趋利避害。阆中古城城址曾经历过几次变迁。下图示意阆中古城位置及明清阆中古城内部空间结构。
随堂训练
秦、汉时期阆中古城接近河流凹岸,河水对河岸侵蚀强烈,威胁古城安全,明、清时期阆中古城迁往凸岸,河岸不易受到侵蚀;秦、汉时期阆中古城海拔较低,明、清时期阆中古城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漫滩阶地,更加安全。
(4)说明明清时期阆中古城商业区区位的合理性。(4分)
3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阆中古城的选址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关系密切。明清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畔的河漫滩阶地上,三面环水、北面靠山。古城在历史上一直为四川北部地区的军事、商业、政治、交通中心。当地有“夏湿热、冬阴冷、多水患”的自然环境特点。古城的布局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趋利避害。阆中古城城址曾经历过几次变迁。下图示意阆中古城位置及明清阆中古城内部空间结构。
随堂训练
商业用地靠近码头和对外联系的驿道,物资运输或转运便利;靠近居民区,临近市场且劳动力丰富,便于当地的商业活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