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事实。(时空观念)
(2)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知道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学习张骞、班超等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家国情怀)
一、张骞通西域
(一)西域概念
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阳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 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从古诗中感受西域的环境是怎样的?
西域环境:荒凉、恶劣、险阻
一、张骞通西域
(二)背景
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至匈奴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后汉书》
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匈奴
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匈奴不断向中原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
一、张骞通西域
(三)目的
招贤令
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使者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陛下!郎官张骞,愿出使月氏!
一、张骞通西域
(四)过程
张骞
汉武帝
公元前138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带着浩浩荡荡的百人使团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
莫高窟第323窟局部——张骞拜别皇帝出使西域图
一、张骞通西域
(四)过程
前138年,率领100余人,从长安出发
被扣10余年,威逼利诱却未曾放弃
继续西行
历尽艰险
安居乐业,无心夹击
再次被扣押
前126年,仅张骞和一随者回到长安
持汉节不失!
张骞的精神?
开拓进取、百折不挠、
勇于探险、忠于祖国。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线路图(公元前138年)
一、张骞通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带回哪些特产?
石榴
葡萄
(四)过程
一、张骞通西域
(四)过程
第一次
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时间:公元前138年
结果:了解西域
第二次
目的:加强与西域的联系
时间:公元前119年
结果:沟通西域
带领西域各国的使节返回长安
一、张骞通西域
(四)过程
羊
牛
丝绸
茶叶
瓷器
香料
葱
大蒜
地毯
西传
东传
一、张骞通西域
(五)评价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
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之举?
“凿空”是开通道路,西域与中原长期交通不便,张骞开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一、张骞通西域
(五)评价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
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二、丝绸之路
(一)概念解析
“丝绸之路”名称由来: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
在这条交通路线进行的贸易物品中,丝绸是中国输出的货物中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因此,李希霍芬将这条发端于中国的陆上交通线称之为“丝绸之路”。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二、丝绸之路
(二)陆上丝绸之路
长安
河西走廊
中亚
西亚
西域
(今新疆地区)
欧洲
根据《丝绸之路示意图》,说说陆上丝绸之路途经地区。
陆上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二、丝绸之路
(三)海上丝绸之路
根据《丝绸之路示意图》,说说海上丝绸之路途经地区。
1.向北:
2.向南:
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
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和锡兰
山东沿岸
黄海
朝鲜
日本
东南沿海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
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
锡兰
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
二、丝绸之路
西域
说出丝绸之路上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产交流有哪些?
西域
良种马
葡萄
苜蓿
核桃
石榴
大葱
中原
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
漆器
丝绸
铁器
(四)中原与西域的物产交流
二、丝绸之路
西汉鎏金铜马
东汉锦袜
铜马四腿直立,体态矫健,以大宛产的汗血马为参照精制而成。
锦袜出土于新疆,用绛、白、宝蓝、浅驼、浅橙五种颜色的丝线织成,上面有隶书“延 年益寿大宜子孙”字样的吉祥语。
西域与中原的密切往来
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与兴盛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评价
(六)“一带一路
二、丝绸之路
和平之路: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增进互信,扩大合作。
繁荣之路:聚焦发展,大力推动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
开放之路: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强商务合作。
创新之路: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创新能力合作。
文明之路:建立多层次的人文合作机制,推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合作。
“一带一路”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意义
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一)西汉:西域都护府
设置
职责
管辖范围
意义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府设置在乌垒城。
颁行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二)东汉管理西域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投笔从戎)
甘英出使大秦(失败),开辟通往西亚的路线。
班超的儿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西汉末期国力下降,失去对西域地区的管控。东汉时期,班超、甘英等人再次出使西域,重建与西域的联系。
123年,东汉政府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
课堂小结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张骞通西域
西域的地理概念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的设置
班超经营西域
1.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
B
解析:据题干“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可知,这说明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张骞通西域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张骞通西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比张骞通西域早,排除D。故选:B。
2.《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于张骞而成于郑吉。”“始于张骞”是何意( )
A.号令从张骞开始颁布 B.张骞通西域,加强了沟通和联系
C.从张骞开始正式管理西域 D.张骞打击西域,导致西域归顺汉朝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于张骞而成于郑吉”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B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排除A、C项;张骞出使西域,并非“打击西域”,排除D项。
3.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这些考古发现印证了汉代( )
A.经济得到发展 B.发达的丝织业
C.丝绸之路开通 D.高超的制陶术
C
解析:材料中有关键信息能帮助答题。其中的地名如新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关键信息。其中,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属于东南亚。汉代的西域在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也就是现在新疆、中亚等AB.张骞出使西域,到达过新疆,但没有到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班超出使大秦的说法不正确,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但没有到达;C.陆上丝绸之路从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和中亚,最后转运到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东南亚、印度半岛、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D.中亚和东南亚都是中国的版图不符合历史。故选:C。
4.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的形成,其意义的重要不在于丝绸的转运,而在于有了这条通达的道路之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可见该学者认为丝绸之路( )
A.加强了对官吏监督 B.稳定了社会局势
C.将世界连为了一个整体 D.沟通了中外文明
D
解析:从“有了这条通达的道路之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可知,该学者认为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明。张骞通西域后,逐渐开辟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沟通了中外文明,D项正确;“加强了对官吏的监督”、“稳定了社会局势”与题干中的“有了这条通达的道路之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不符,排除AB项;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为了一个整体,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明交流,但并没有将世界连为了一个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