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走进作家】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等教育专著。主要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难点解析】
1.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剖析】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中,上帝是世间万物(包括物质与精神)的主宰,是弱小卑微的人类的救世主,是人们心灵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皈依。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威严渐趋幕后,人类自己开始登上历史的前台。文中这句话,即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文主义信念。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2.如何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一句的深层含义?
【剖析】在与异性交往中,只有保持理智,机智,慎重,才能够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3.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剖析】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主旨解说】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结构图解】
致女儿的信
霍姆林斯基
爱情
??????忠诚:????生死相依,相濡以沫,永不厌倦
???????心灵的追念:心灵的交融与契合,可以超越死亡
美???????力量
【文本链接】
1.有关友谊爱情的诗词
①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③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①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②“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基础知识练习】
1、给生字注音:
刹那(chà)? 麦穗(suì)? 一抔(póu)? 衰败(shuāi)? 萌发(méng)
宿愿(sù)? 繁衍(yǎn)? 伫(zhù)立 ?迷惑不解(huò)?
忧郁(yù)? 曙光(shǔ)? 忐忑(tǎn tè)?怒不可遏(è)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忐忑:心神不定。?????
②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③一抔黄土: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④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⑤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⑥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⑦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3.在下面句子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做一个幸福的人,( )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②从人本身来说,( )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③( )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
A.只有 只能 如果??????????B.只能 只有 如果
C.只要 只有 如果??????????D.只有 只要 如果
4.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答: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答: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3)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答: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4)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答: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5)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答: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5.联系全文,讨论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答: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答: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答: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创新能力应用】
阅读《跑过冬天》,完成第6~10题
跑过冬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着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里跑步
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着爸爸,不要让你跑了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的黄色毛线帽在手中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了一圈流线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运动
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我说,那就是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但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疾病,都不要放弃与它的抗争,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不要拿健康做人生的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或许,你会陷入贫穷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节俭是永恒的美德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尽全力社会只看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勿自弃,社会不同情眼泪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或许,你会落入孤独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前行,在情感的孤独中要守住自我,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的人看的,也不会是所有的人都会看着你美丽支撑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衣着要整洁协调如果有钱,可以穿得好一些,但不要华贵;如果有时间,可以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复?。
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才有了意义;因为有了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每一天的时间和金钱。尽一切人生之责!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那样正常自然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
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注:此时作者的女儿18岁)
6.开头两段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回忆女儿五岁那年冬天在父亲的鼓励下坚持晨跑的事作用是将生活中的冬天与人生的冬天两种意义巧妙融合,自然地引出对即将成年的女儿的人生忠告
7.作者从哪些方面给了女儿哪些具体忠告?这些忠告最终可归结为哪两点?
答:?从七方面给予忠告,即遇到疾病、陷入贫穷、遭遇失败、落入孤独时切勿自弃,爱惜自己、自珍自守;处理好相貌、衣着、时间与生命的关系具体忠告略可归结为正视人生苦难,尽一切人生之责。
8.第五段作者创设情境,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人生的短暂,自然贴切,你是怎样看待人生的呢?请仿照作者的写法,把你所认为的人生描述出来
答:?此为仿写题,应该在句式、修辞、所创设的情境、感情基调等方面与原材料相一致答案略
9.有人埋怨爹妈没给自己生一张好脸蛋;有人说“鸟靠羽毛,人靠衣装”“三分身材,七分打扮”,你是怎么认为的呢?请结合作者的看法和自己的身份谈谈你的认识
答:?判断的理由要做到两结合:一是结合作者的看法,以免偏离大方向;二是要结合自己的身份,避免泛泛而谈,架空分析答案略
10.“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一句中“冬天”比喻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冬天”比喻人生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希望即将成年的女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战胜一切苦难,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人生的思想感情
【三新精英园】
11.同学们在“我爱文学”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到图书馆、阅览室选择了文学书刊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现语文老师请你策划一次有关“我爱文学”的班级交流、评价活动,你拟采用的活动主题是什么?你所准备的活动方案是什么?
答:示例:向你介绍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我的影响。①各小组推选2~3名代表准备参加班级交流、评价活动。②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一个语文主题活动小组。安排活动主持人,规定交流顺序,确定活动的评委。?③各小组代表交流??④主持人根据评委意见,宣布结果。?⑤语文老师或主持人对本次活动作出小结。
12.很多同学认为当代社会只有数理化才重要,语文、历史等学科学不学无关紧要。针对这种情况,初三(4)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赛,正方主辩以“有‘理’(数理化)走遍天下”为论点展开论述。
①假如你是反方主辩,你确立的观点应该是:无“文(语文历史等文科)寸步难行”。(意思对且简洁即可)
②请你围绕你的观点写出两条理由。第一、语文是工具,学好语文,才能增强理解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学好文史,通晓古今,有助于理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意思相近突出语文重要性即可)
13.请你根据提供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下面的问题展开探究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定下的“世界读书日”。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是为了纪念在这一天出生或逝世的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这样一批著名作家,也是在提醒人们?,阅读可能是又一面临“消亡”的事物,尽管现在阅读物和阅读形式空前多样。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只有5.6%的国民知道身边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65.5%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每年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而700万人口的以色列却有100万人拥有借书证。
问题:如何改变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请你提出几条建议。(至少写出三条)
答:(1)政府要加大读书场所的建设和开放的力度;(2)图书出版发行部门要创作更多更好的读物,将读者重新引回到书本面前;(3)学校。家庭都要注重创设读书氛围,培养个人良好的读书习惯;(4)设立阅读日或读书节,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5)设立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场所,更好的阅读条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