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9 16:46:58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古诗文阅读 (31分 )
(2024八上·天心开学考)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文有很高成就,下面我们一起来赏读吧!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月四日作①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①此诗作于淳照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是七言律诗,有别于诗人其他爱国诗词风格,清新明快。
B.意象是阅读诗歌的重要抓手,第二首诗中轻柔春风、消残瓦雪描绘了典型的早春景象。
C.第二首诗通过拟人,赋予虫鸟、东风以人的情态,寄寓作者潇洒自在的生活态度。
D.第一首诗中“莫笑”二字,写出诗人真切体会到农家酒的浑浊,对农民产生了怜悯之情。
2.“从今若许闲乘月”“东风应笑我闲愁”,请结合全诗,赏析“闲”字在《游山西村》和《二月四日作》中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2024八上·天心开学考)根据情境补充相应的诗句。
(1)不仅陆游用“闲”字来表达情感,南宋诗人赵师秀也用“有约不来过夜半,   ”生动而含蓄地表现出自己因客人迟迟不来而内心惆怅。
(2)诗人常常通过典型意象来描绘早春图景,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   ” 。
(3)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富有哲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   ”借海上日出和江上春来的描写,表现出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
(2024八上·天心开学考)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 木柜、 木匣, 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4.下列字词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妻子”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理解不同,现代是指“对男子配偶”的称呼,文中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B.“俯仰四顾”的“顾”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含义相近,都有“看”的意思。
C.“而乱书围之”的“乱”与“无丝竹之乱耳”的“乱”用法相同。
D.“间有意欲起”的“意”和“目似瞑,意暇甚”的“意”意思不同。
5.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B.吾室之内,或栖于椟/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D.乃引客就观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6.根据句意推测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B.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C.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D.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8.同学们读完以上诗文,陆游的形象更立体、更丰富了吧!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 共20分 )
(2024八上·天心开学考)深井下的父亲
文/龚细鹰
①“爸,我不读书了,反正也考不上。”他低声说。
②父亲看了眼他带回家的行李,没说话。此后,父亲每天绷着脸,不看他一眼,也不与他说话。
③辍学后,他每天跟着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了学业的压力,这种采菊东篱下的日子过得云淡风轻,只是对父母有深深的愧疚。第四天,他悄悄告诉母亲,想跟着父亲去煤矿做工。父亲答应了。
④天还未亮,父子俩便出发了。他们要赶在天亮前到达煤矿,父亲走得很急,他看不到父亲的脸,只看到他单薄瘦弱的背影。在井口,整理检查完毕,他跟在父亲身后下到一百多米深的矿井。安全帽是最重要的安全装备,既可照明,又能防止掉落的小石头砸伤头部。父亲的安全帽上布满一个个小坑,油漆也脱落了。
⑤那是他第一次下矿井,有点忐忑,又感到新奇。越向前走,巷道越狭窄、低矮,有的地方只能半蹲着侧身过去。他被分配在运输组,装煤的工友怜悯他是学生娃,不会给他装太多,父亲却相反,装满后用铁锹拍拍,压实了再加两锹。他明白父亲的心思,可路是自己选择的,他不会轻易退却。
⑥下午,他与父亲被分在不同的巷道。新奇感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腰酸背疼,以及吸入煤尘后的极度不适。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他怎会知道父亲每天都在如此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工作?而自己能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何等珍贵!
⑦“快跑,塌方了!”有人喊道。慌乱的工友拼命向井口的方向跑去,他稀里糊涂跟着跑。
⑧“小春! 小春!”他听见父亲声嘶力竭的喊声。一个瘦弱的身影正逆着人群向他刚才工作的巷道跑去。
⑨“爸,我在这儿! ”他朝父亲大声叫道。他的喊声像是落入喧闹的大海,立刻就被淹没了。他大喊着向父亲跑去,“轰”的一声,煤尘波浪般扑面而来,瞬间倒塌的石与土将他与父亲分隔在两个空间。
⑩当血流满面的父亲被救出时,他跪在父亲身边号啕大哭。
救护车风驰电掣般向医院驶去。彼时,苍茫的青山肃穆静立,山坳间夕阳如血。他捧着父亲的安全帽,帽子上的血迹如夕阳一般的颜色,刺得他眼睛生疼。
那一夜,他守在父亲身边一刻也不敢休息。白天的经历,就像一个近在咫尺的梦。他与父亲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在此之前,他从未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寡言的父亲那深沉的爱,也从不知道,身为矿工的父亲每天都行走在极度危险的边缘,每一时、每一刻、每前进一步,都面临着死亡的危险,而父亲从未有过片刻犹豫,只是决然地向前。
父亲出院后,他重新回到了学校。那次事故于他是一次洗礼,父亲用生命给他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让他有了重新出发的动力。后来,他终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
9.浏览是一种阅读方法,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请你浏览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情 节 心情或反应
辍学在家 ①
② 忐忑、新奇
煤矿塌方 ③
重回学校 ④
10.精读是指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请你精读文章,完成下面3个小题。
(1)【精读关键句】精读第⑥段划线句,从句式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他怎会知道父亲每天都在如此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工作?而自己能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何等珍贵!
(2)【精读细节】细读原文,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通过父亲“绷着脸” “不说话”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对他辍学在家表示憎恨。
B.第④段通过对安全帽的描述,侧面写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父亲谋生的艰辛。
C.第⑨段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煤尘比作波浪,扑面而来,写出了塌方时危险紧急的情况。
D.第 段运用环境描写,用肃穆青山、如血夕阳营造了凄凉肃杀的氛围。
(3)【精读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深井下的父亲》和统编教材七下第三单元课文《台阶》中,都有一位沉默的父亲。请结合全文,分析探究标题的作用和意蕴,完成下面表格。
标题 作用 意蕴
《台阶》 “台阶”是线索, 全文是围绕“台阶”展开的。 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文中的“台阶”既是屋子的台阶,也是父亲心中的台阶,是父亲精神追求的象征。
《深井下的父亲》
三、名著阅读(共9分)
(2024八上·天心开学考)一路西来,约行有四十里远近,渐渐酷热蒸人。沙僧只叫:“脚底烙得慌!”八戒又道:“爪子烫得痛!”马比寻常又快,只因地热难停,十分难进。行者道:“师父且请下马,兄弟们莫走。等我摘息了火,待风雨之后,地土冷些,再过山去。”行者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掮,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掮,更着百倍;又一掮,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行者急回,已将两股毫毛烧净,径跑至唐僧面前叫:“快回去,快回去!火来了,火来了!”
那师父爬上马,与八戒、沙僧,复东来有二十馀里,方才歇下,道:“悟空,如何了呀!”行者丢下扇子道:“不停当!不停当!被那厮哄了!”三藏听说,愁促眉尖,闷添心上,止不住两泪浇流,只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哥哥,你急急忙忙叫回去是怎么说?”行者道:“我将扇子掮了一下,火光烘烘;第二扇,火气愈盛;第三扇,火头飞有千丈之高。若是跑得不快,把毫毛都烧尽矣!”八戒笑道:“你常说雷打不伤,火烧不损,如今何又怕火?”行者道:“你这呆子,全不知事!那时节用心防备,故此不伤;今日只为摘息火光,不曾捻避火诀,又未使护身法,所以把两股毫毛烧了。”沙僧道:“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果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那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沙僧道:“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
11.阅读《西游记》“三调芭蕉扇”的选段,从师徒四人中任选一位,对其人物形象进行批注赏析。
12.有人说,《西游记》诠释了什么是“最美团队”。请联系以上片段,并结合整本书,谈谈你的看法。
四、作文(40分)
13.(2024八上·天心开学考)《深井下的父亲》,塌方时父亲不顾自己安危要去救儿子;《秋天的怀念》,母亲虽然受病痛折磨,活得艰辛,但对孩子无比慈爱、包容;《荷叶母亲》,风雨来临时,母亲为孩子遮风挡雨,护孩子周全……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回顾你的生活,一定有许多与亲人相处的温暖瞬间、难忘时刻,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记录下来,参加班级举行的“中秋话亲情”主题班会吧!
具体要求:
①自拟标题,注意所拟标题与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紧密相连;
②写好细节,用好关键句;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游山西村》中“闲”字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则表达了作者落职闲居的无奈和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忧愁。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游山西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 .《游山西村》是七言律诗(八句,每句七字,讲究对仗),而《二月四日作》是七言绝句(四句,每句七字),体裁不同,故 A 错误。
B.正确。
C.诗中 “飞蝶鸣鸠俱得意” 展现自然生机,而 “东风应笑我闲愁” 流露诗人落职闲居的无奈,并非 “潇洒自在”,故 C 错误。
D.“莫笑农家腊酒浑” 中 “莫笑” 体现诗人对农家淳朴民风的赞赏,而非 “怜悯”,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对比阅读。《游山西村》中 “闲”:尾联 “从今若许闲乘月” 的 “闲”,结合全诗对山西村风光、民风的描写(如 “丰年留客足鸡豚”“衣冠简朴古风存”),体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置身其中的闲适自在,满含对恬淡生活的期待。《二月四日作》中 “闲”:“东风应笑我闲愁” 的 “闲”,关联注释中 “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的背景,诗人面对早春生机(“飞蝶鸣鸠俱得意”),以 “闲愁” 流露落职后的无奈、苦闷,暗含无法施展抱负的怅惘。
故答案为: 《游山西村》中“闲”字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则表达了作者落职闲居的无奈和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忧愁。
3.【答案】闲敲棋子落灯花;谁家新燕啄春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2)(3)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啄。
(3)“海日” 生于 “残夜”,“江春” 进入 “旧年”,体现了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的哲理,与陆游诗句的哲理意味相呼应,符合题干 “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 的表述。
故答案为:(1)闲敲棋子落灯花(2)谁家新燕啄春泥(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评】(1)(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4.C
5.C
6.B
7.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8.陆游是一个热爱读书、勤奋好学的人,从“吾室之内,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未尝不与书俱”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忧国忧民、渴望为国效力的人,从他的爱国诗词中可以体现。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参考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当枕头,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没书的地方。我的饮食起居,病痛的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且风雨雷雹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像堆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靠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已经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是像书窝啊!”
4.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与辨析。
ABD.正确;
C.“而乱书围之” 的 “乱” 是形容词,意为 “杂乱”;“无丝竹之乱耳” 的 “乱” 是使动用法,意为 “使…… 扰乱”,二者用法不同,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而乱书围之” 的 “而” 表转折,“温故而知新” 的 “而” 表承接,用法不同。
B .“吾室之内” 的 “之” 是助词 “的”,“何陋之有” 的 “之” 是宾语前置标志,用法不同。
C .“或陈于前” 与 “置于地” 的 “于” 都是介词 “在”,意义和用法相同。
D .“乃引客就观之” 的 “之” 是代词 “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的 “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已经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句子主语是 “客”,后续 “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是 “客” 的连贯动作,按主谓结构和动作顺序断句,应为 “客 / 始不能入 / 既入 / 又不能出 / 乃亦大笑曰”。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词:“辄” 译为 “就”,“自笑” 译为 “自己笑自己”,“此非…… 邪” 是反问句式,译为 “这不是…… 吗”,“巢” 结合语境译为 “书窝”。
故答案为: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可见,陆游房间处处是书,生活与书相伴,体现其热爱读书、勤奋好学;结合《二月四日作》的 “闲愁” 和《游山西村》的哲理句,可知他虽闲居却心系国事,流露忧国忧民、渴望报国之情。
故答案为:陆游是一个热爱读书、勤奋好学的人,从“吾室之内,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未尝不与书俱”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忧国忧民、渴望为国效力的人,从他的爱国诗词中可以体现。
【答案】9.①愧疚;②第一次下矿井;③害怕、担心;④坚定、努力。
10.(1)该句运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他”对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自己能在教室学习的珍贵的深刻认识,表达了“他”内心的震撼和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A
(3)答案:
标题 作用 意蕴
《台阶》 “台阶”是线索,全文是围绕“台阶”展开的。 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文中的“台阶”既是屋子的台阶,也是父亲心中的台阶,是父亲精神追求的象征。
《深井下的父亲》 “深井下的父亲”是文章的核心人物,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深井”象征着父亲工作的艰苦和危险环境,“深井下的父亲”体现了父亲为了家庭默默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9.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情感的概括。辍学在家时,文中第③段明确提到 “只是对父母有深深的愧疚”,这种愧疚源于对父母辛劳的体察和自身辍学的选择,故第一空为 “愧疚”。 从第⑤段 “那是他第一次下矿井,有点忐忑,又感到新奇” 可知,对应 “忐忑、新奇” 心情的情节是 “第一次下矿井”,填第二空。 煤矿塌方时,结合第⑦- 段,“他” 经历了慌乱、与父亲分离的恐惧,以及看到父亲受伤后的悲痛,整体可概括为 “害怕、担心”,作为第三空。 重回学校后,第 段指出 “那次事故于他是一次洗礼…… 让他有了重新出发的动力”,可见其心态变为 “坚定、努力”,填第四空。
故答案为: ①愧疚;②第一次下矿井;③害怕、担心;④坚定、努力。
10.(1)关键句赏析 。第⑥段划线句运用反问句式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他怎会知道……”,通过反问加强语气,强调 “他” 在亲身体验矿井工作后,才真切认识到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后续感叹句 “是何等珍贵” 则强烈抒发了 “他” 对校园学习机会的珍视。两种句式结合,深刻体现了 “他” 内心的震撼与对父亲的感激。
(2)内容理解辨析 。
A .第②段父亲 “绷着脸”“不说话” 并非 “憎恨”,而是对儿子辍学的痛心、失望与无奈,父亲希望儿子能通过读书拥有更好的未来,这种沉默是复杂情感的体现,而非憎恨。
B CD.正确。
(3)标题作用与意蕴分析 。《深井下的父亲》 是全文核心线索,串联起父子下井、矿井塌方、父亲受伤、“他” 醒悟返校等情节,聚焦父亲在深井中的经历,点明文章主要内容。 “深井” 既指实际的矿井环境,象征父亲工作的艰苦与危险;“深井下的父亲” 体现父亲为家庭默默承受苦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在危难中展现的深沉父爱。同时,深井中的生死经历成为 “他” 成长的转折点,蕴含 “他” 对父亲的敬爱与感激。
故答案为: (1)该句运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他”对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自己能在教室学习的珍贵的深刻认识,表达了“他”内心的震撼和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A
(3)答案:
标题 作用 意蕴
《台阶》 “台阶”是线索,全文是围绕“台阶”展开的。 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文中的“台阶”既是屋子的台阶,也是父亲心中的台阶,是父亲精神追求的象征。
《深井下的父亲》 “深井下的父亲”是文章的核心人物,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深井”象征着父亲工作的艰苦和危险环境,“深井下的父亲”体现了父亲为了家庭默默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答案】11.示例:孙悟空是一个机智勇敢、神通广大的人物。在三调芭蕉扇的过程中,他想尽办法与铁扇公主和牛魔王周旋,最终成功借到芭蕉扇,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能力。同时,他也有急躁的一面,在借扇过程中,他多次与对方发生冲突,表现出他的性格缺陷。
12.《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是一个“最美团队”。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前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在取经过程中,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协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孙悟空神通广大,勇敢无畏,负责降妖除魔;猪八戒虽然贪吃懒做,但也有着幽默风趣的一面,为团队带来了欢乐;沙僧忠厚老实,任劳任怨,承担了许多后勤工作;唐僧则有着坚定的信念,始终引领着团队朝着目标前进。他们在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最终实现了取经的目标。这种团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综合评价;《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唐僧:选段中,当悟空借扇失败告知情况后,唐僧 “愁促眉尖,闷添心上,止不住两泪浇流”,这一系列神态和动作,生动展现出他面对困境时的担忧与焦急,流露出对徒弟的关心,体现其慈悲的一面。而当八戒提议往无火处走时,他坚定地说 “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凸显出他西行取经的信念坚定不移,不为困难所动摇。不过,面对火焰山的阻碍,他除了忧愁落泪,没有提出任何实际的解决办法,也反映出他缺乏应对危机的能力,略显迂腐。
猪八戒:选段开篇,八戒喊出 “爪子烫得痛!”,简单一句抱怨,便将他怕苦怕累的本性暴露无遗。当团队因火焰山受阻时,他提议 “只拣无火处走便罢”,这一想法再次体现出他遇到困难就想退缩、甚至暗藏散伙的心思,符合其一贯懒惰、意志不坚定的形象。但他的这一提议,也从侧面引发了团队对当前困境的讨论,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 “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 的现实。
沙和尚:“脚底烙得慌!” 这句朴实的话语,体现出沙僧对酷热环境的真切感受。当火焰山的火势难以控制时,他接连发问 “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果怎生是好?”“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这些话语展现出他能冷静分析现状,准确指出团队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表现出沉稳、务实的特点。在整个团队中,沙僧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始终是稳定团队情绪的重要存在。
孙悟空:当团队被酷热阻碍时,悟空主动提出 “等我摘息了火”,展现出他敢于担当、主动为团队解决问题的态度。他 “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掮”“再一掮”“又一掮”,连续的动作体现出他行动果断、勇于尝试的特质。尽管三次掮扇不仅没灭火,反而使火势更盛,还烧了两股毫毛,但他回来后立刻告知师父 “快回去,快回去!火来了,火来了!”,足见其对师父的关心。这次失败也说明,即便神通广大如悟空,也有失算的时候,而他事后解释 “今日只为摘息火光,不曾捻避火诀,又未使护身法”,既体现了他的坦诚,也反映出他偶尔的急躁。
故答案为: 示例:孙悟空是一个机智勇敢、神通广大的人物。在三调芭蕉扇的过程中,他想尽办法与铁扇公主和牛魔王周旋,最终成功借到芭蕉扇,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能力。同时,他也有急躁的一面,在借扇过程中,他多次与对方发生冲突,表现出他的性格缺陷。
12.本题考查名著评价。选段中,面对火焰山的酷热阻碍,师徒四人的反应虽各有不同,但核心目标始终是向西取经。悟空主动尝试借扇来解决问题,唐僧坚守西行的信念不动摇,八戒、沙僧参与到对困境的讨论中,这些都展现出团队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的各自行动,为克服困难贡献力量。结合整本书来看,这个团队有着明确且坚定的共同目标 —— 求取真经,这一目标是团队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动力,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未曾改变。在成员分工上,唐僧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凭借其坚定的信念为团队指引方向,无论经历多少磨难,西行的决心从未动摇;悟空本领高强,是团队的主要战斗力,负责降妖除魔,尽管有时性格桀骜不驯,但对师父忠心耿耿,始终为西行之路保驾护航;八戒虽有贪吃、懒惰、爱抱怨的缺点,但在关键时刻也能发挥作用,比如在某些战斗中协助悟空,偶尔也能提出一些别样的思路;沙僧忠厚老实、任劳任怨,承担起挑担等后勤工作,默默为团队付出,是团队的稳定器。在漫长的取经路上,师徒四人性格迥异,时常会产生矛盾冲突。比如,悟空曾因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误会逐走,但最终还是回归团队,继续保护师父西行;八戒也常常喊着要散伙,却从未真正离开团队。他们在一次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理解、包容彼此,相互扶持,形成了互补的协作模式。正是这种有着一致目标、成员各尽所能、相互包容、共克难关的精神,让他们成为了 “最美团队”,最终成功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故答案为:《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是一个“最美团队”。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前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在取经过程中,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协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孙悟空神通广大,勇敢无畏,负责降妖除魔;猪八戒虽然贪吃懒做,但也有着幽默风趣的一面,为团队带来了欢乐;沙僧忠厚老实,任劳任怨,承担了许多后勤工作;唐僧则有着坚定的信念,始终引领着团队朝着目标前进。他们在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最终实现了取经的目标。这种团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3.【答案】例文:
月光下的温暖
中秋佳节,明月高悬,清冷的月光洒在大地上,给万物披上了一层银纱。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夜晚,我的思绪飘回到了那个同样洒满月光的温暖时刻。
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闷热的空气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我和父母一起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晚饭后,我们坐在院子里纳凉,爷爷给我讲着他年轻时的故事,奶奶则在一旁微笑着倾听。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我们身边,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和美好。
突然,天空中传来一阵闷雷,接着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我们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回到屋里。可是,就在我们起身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我心急如焚,那里面有很多重要的照片和联系人信息。我赶紧打着伞在院子里四处寻找,可是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
雨越下越大,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沮丧。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一个身影在雨中忙碌着。那是我的父亲,他不顾自己被雨水淋湿,弯着腰在院子里仔细地寻找着我的手机。看到这一幕,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父亲找了很久,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我的手机。他高兴地跑过来,把手机递给我,说:“找到了,找到了!”我接过手机,看到父亲全身都湿透了,头发上还滴着水珠,心中充满了感动。
回到屋里,母亲赶紧拿来干毛巾,让父亲擦干身体。父亲却笑着说:“没关系,只要找到了手机就好。”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和无私。
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每当我想起那个夜晚,心中都会充满温暖。在这个世界上,亲情是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它就像那月光一样,静静地洒在我们的身上,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在这个中秋佳节,我想对我的父母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爱和支持,让我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我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珍惜身边的亲人,用心去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因为,亲情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由几篇体现亲情的文章片段引入,核心话题是 “亲情”,聚焦于亲人相处的温暖瞬间与难忘时刻,要求结合 “中秋” 这一特定时间节点进行写作,体裁为记叙文,用于 “中秋话亲情” 主题班会分享。
【题干分析】①材料中《深井下的父亲》展现了父亲在危难中对儿子的守护,《秋天的怀念》体现了母亲在病痛中对孩子的慈爱包容,《荷叶母亲》描绘了母亲为孩子遮风挡雨的画面,共同诠释了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中秋” 则是一个承载团圆、思念亲人等情感的传统节日,为 “话亲情” 提供了特定的情感背景。②写作思路:应围绕 “中秋时节与亲人相处的温暖或难忘经历” 展开,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亲情。可从 “那次经历是什么”“为何难忘”“从中感受到怎样的亲情” 等角度入手。学生易出现的误区:仅泛泛而谈亲情,缺乏与 “中秋” 的关联;所选事例不够具体,细节描写匮乏,无法体现 “温暖” 或 “难忘”;详略不当,对事件背景铺垫过多,对亲情体现的关键瞬间描写简略。开头可由中秋的典型意象(如圆月、月饼、桂香)切入,引出回忆(如 “中秋的月光洒满小院,望着桌上的月饼,我想起了去年此时奶奶为我做月饼的情景”);事例素材可选取中秋夜家人一起赏月、长辈为自己准备特色食物、遇到困难时亲人在中秋给予的安慰等,重点描写亲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及自己的心理感受,用关键句(如 “那一刻,月饼的甜混着奶奶的爱,在我心里漾开”)点明情感;结尾可呼应中秋场景,表达对这份亲情的珍视(如 “又是一年中秋,月光依旧,奶奶的爱始终温暖着我”)。
【立意提取】
1.中秋夜的那碗热汤
2.月光下的棋局
【点评】这篇例文以 “月光下的温暖” 为题,紧扣 “中秋话亲情” 主题,通过回忆父亲冒雨为 “我” 找手机的经历,展现了亲情的温暖。细节描写生动,如父亲淋雨找手机的身影、递手机时的神态,让父爱具体可感。关键句 “亲情就像那月光一样,静静地洒在我们的身上” 点明主旨,结尾结合中秋表达对父母的感谢,呼应主题。美中不足的是,事例发生在夏天,与中秋的关联稍显薄弱,若能融入中秋元素会更贴合要求。
1 / 1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古诗文阅读 (31分 )
(2024八上·天心开学考)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文有很高成就,下面我们一起来赏读吧!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月四日作①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①此诗作于淳照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是七言律诗,有别于诗人其他爱国诗词风格,清新明快。
B.意象是阅读诗歌的重要抓手,第二首诗中轻柔春风、消残瓦雪描绘了典型的早春景象。
C.第二首诗通过拟人,赋予虫鸟、东风以人的情态,寄寓作者潇洒自在的生活态度。
D.第一首诗中“莫笑”二字,写出诗人真切体会到农家酒的浑浊,对农民产生了怜悯之情。
2.“从今若许闲乘月”“东风应笑我闲愁”,请结合全诗,赏析“闲”字在《游山西村》和《二月四日作》中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B
2.《游山西村》中“闲”字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则表达了作者落职闲居的无奈和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忧愁。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游山西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 .《游山西村》是七言律诗(八句,每句七字,讲究对仗),而《二月四日作》是七言绝句(四句,每句七字),体裁不同,故 A 错误。
B.正确。
C.诗中 “飞蝶鸣鸠俱得意” 展现自然生机,而 “东风应笑我闲愁” 流露诗人落职闲居的无奈,并非 “潇洒自在”,故 C 错误。
D.“莫笑农家腊酒浑” 中 “莫笑” 体现诗人对农家淳朴民风的赞赏,而非 “怜悯”,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对比阅读。《游山西村》中 “闲”:尾联 “从今若许闲乘月” 的 “闲”,结合全诗对山西村风光、民风的描写(如 “丰年留客足鸡豚”“衣冠简朴古风存”),体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置身其中的闲适自在,满含对恬淡生活的期待。《二月四日作》中 “闲”:“东风应笑我闲愁” 的 “闲”,关联注释中 “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的背景,诗人面对早春生机(“飞蝶鸣鸠俱得意”),以 “闲愁” 流露落职后的无奈、苦闷,暗含无法施展抱负的怅惘。
故答案为: 《游山西村》中“闲”字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则表达了作者落职闲居的无奈和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忧愁。
3.(2024八上·天心开学考)根据情境补充相应的诗句。
(1)不仅陆游用“闲”字来表达情感,南宋诗人赵师秀也用“有约不来过夜半,   ”生动而含蓄地表现出自己因客人迟迟不来而内心惆怅。
(2)诗人常常通过典型意象来描绘早春图景,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   ” 。
(3)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富有哲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   ”借海上日出和江上春来的描写,表现出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
【答案】闲敲棋子落灯花;谁家新燕啄春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2)(3)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啄。
(3)“海日” 生于 “残夜”,“江春” 进入 “旧年”,体现了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的哲理,与陆游诗句的哲理意味相呼应,符合题干 “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 的表述。
故答案为:(1)闲敲棋子落灯花(2)谁家新燕啄春泥(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评】(1)(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4八上·天心开学考)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 木柜、 木匣, 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4.下列字词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妻子”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理解不同,现代是指“对男子配偶”的称呼,文中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B.“俯仰四顾”的“顾”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含义相近,都有“看”的意思。
C.“而乱书围之”的“乱”与“无丝竹之乱耳”的“乱”用法相同。
D.“间有意欲起”的“意”和“目似瞑,意暇甚”的“意”意思不同。
5.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B.吾室之内,或栖于椟/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D.乃引客就观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6.根据句意推测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B.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C.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D.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8.同学们读完以上诗文,陆游的形象更立体、更丰富了吧!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4.C
5.C
6.B
7.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8.陆游是一个热爱读书、勤奋好学的人,从“吾室之内,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未尝不与书俱”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忧国忧民、渴望为国效力的人,从他的爱国诗词中可以体现。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参考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当枕头,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没书的地方。我的饮食起居,病痛的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且风雨雷雹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像堆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靠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已经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是像书窝啊!”
4.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与辨析。
ABD.正确;
C.“而乱书围之” 的 “乱” 是形容词,意为 “杂乱”;“无丝竹之乱耳” 的 “乱” 是使动用法,意为 “使…… 扰乱”,二者用法不同,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而乱书围之” 的 “而” 表转折,“温故而知新” 的 “而” 表承接,用法不同。
B .“吾室之内” 的 “之” 是助词 “的”,“何陋之有” 的 “之” 是宾语前置标志,用法不同。
C .“或陈于前” 与 “置于地” 的 “于” 都是介词 “在”,意义和用法相同。
D .“乃引客就观之” 的 “之” 是代词 “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的 “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已经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句子主语是 “客”,后续 “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是 “客” 的连贯动作,按主谓结构和动作顺序断句,应为 “客 / 始不能入 / 既入 / 又不能出 / 乃亦大笑曰”。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词:“辄” 译为 “就”,“自笑” 译为 “自己笑自己”,“此非…… 邪” 是反问句式,译为 “这不是…… 吗”,“巢” 结合语境译为 “书窝”。
故答案为: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可见,陆游房间处处是书,生活与书相伴,体现其热爱读书、勤奋好学;结合《二月四日作》的 “闲愁” 和《游山西村》的哲理句,可知他虽闲居却心系国事,流露忧国忧民、渴望报国之情。
故答案为:陆游是一个热爱读书、勤奋好学的人,从“吾室之内,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未尝不与书俱”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忧国忧民、渴望为国效力的人,从他的爱国诗词中可以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 ( 共20分 )
(2024八上·天心开学考)深井下的父亲
文/龚细鹰
①“爸,我不读书了,反正也考不上。”他低声说。
②父亲看了眼他带回家的行李,没说话。此后,父亲每天绷着脸,不看他一眼,也不与他说话。
③辍学后,他每天跟着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了学业的压力,这种采菊东篱下的日子过得云淡风轻,只是对父母有深深的愧疚。第四天,他悄悄告诉母亲,想跟着父亲去煤矿做工。父亲答应了。
④天还未亮,父子俩便出发了。他们要赶在天亮前到达煤矿,父亲走得很急,他看不到父亲的脸,只看到他单薄瘦弱的背影。在井口,整理检查完毕,他跟在父亲身后下到一百多米深的矿井。安全帽是最重要的安全装备,既可照明,又能防止掉落的小石头砸伤头部。父亲的安全帽上布满一个个小坑,油漆也脱落了。
⑤那是他第一次下矿井,有点忐忑,又感到新奇。越向前走,巷道越狭窄、低矮,有的地方只能半蹲着侧身过去。他被分配在运输组,装煤的工友怜悯他是学生娃,不会给他装太多,父亲却相反,装满后用铁锹拍拍,压实了再加两锹。他明白父亲的心思,可路是自己选择的,他不会轻易退却。
⑥下午,他与父亲被分在不同的巷道。新奇感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腰酸背疼,以及吸入煤尘后的极度不适。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他怎会知道父亲每天都在如此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工作?而自己能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何等珍贵!
⑦“快跑,塌方了!”有人喊道。慌乱的工友拼命向井口的方向跑去,他稀里糊涂跟着跑。
⑧“小春! 小春!”他听见父亲声嘶力竭的喊声。一个瘦弱的身影正逆着人群向他刚才工作的巷道跑去。
⑨“爸,我在这儿! ”他朝父亲大声叫道。他的喊声像是落入喧闹的大海,立刻就被淹没了。他大喊着向父亲跑去,“轰”的一声,煤尘波浪般扑面而来,瞬间倒塌的石与土将他与父亲分隔在两个空间。
⑩当血流满面的父亲被救出时,他跪在父亲身边号啕大哭。
救护车风驰电掣般向医院驶去。彼时,苍茫的青山肃穆静立,山坳间夕阳如血。他捧着父亲的安全帽,帽子上的血迹如夕阳一般的颜色,刺得他眼睛生疼。
那一夜,他守在父亲身边一刻也不敢休息。白天的经历,就像一个近在咫尺的梦。他与父亲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在此之前,他从未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寡言的父亲那深沉的爱,也从不知道,身为矿工的父亲每天都行走在极度危险的边缘,每一时、每一刻、每前进一步,都面临着死亡的危险,而父亲从未有过片刻犹豫,只是决然地向前。
父亲出院后,他重新回到了学校。那次事故于他是一次洗礼,父亲用生命给他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让他有了重新出发的动力。后来,他终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
9.浏览是一种阅读方法,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请你浏览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情 节 心情或反应
辍学在家 ①
② 忐忑、新奇
煤矿塌方 ③
重回学校 ④
10.精读是指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请你精读文章,完成下面3个小题。
(1)【精读关键句】精读第⑥段划线句,从句式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他怎会知道父亲每天都在如此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工作?而自己能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何等珍贵!
(2)【精读细节】细读原文,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通过父亲“绷着脸” “不说话”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对他辍学在家表示憎恨。
B.第④段通过对安全帽的描述,侧面写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父亲谋生的艰辛。
C.第⑨段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煤尘比作波浪,扑面而来,写出了塌方时危险紧急的情况。
D.第 段运用环境描写,用肃穆青山、如血夕阳营造了凄凉肃杀的氛围。
(3)【精读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深井下的父亲》和统编教材七下第三单元课文《台阶》中,都有一位沉默的父亲。请结合全文,分析探究标题的作用和意蕴,完成下面表格。
标题 作用 意蕴
《台阶》 “台阶”是线索, 全文是围绕“台阶”展开的。 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文中的“台阶”既是屋子的台阶,也是父亲心中的台阶,是父亲精神追求的象征。
《深井下的父亲》
【答案】9.①愧疚;②第一次下矿井;③害怕、担心;④坚定、努力。
10.(1)该句运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他”对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自己能在教室学习的珍贵的深刻认识,表达了“他”内心的震撼和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A
(3)答案:
标题 作用 意蕴
《台阶》 “台阶”是线索,全文是围绕“台阶”展开的。 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文中的“台阶”既是屋子的台阶,也是父亲心中的台阶,是父亲精神追求的象征。
《深井下的父亲》 “深井下的父亲”是文章的核心人物,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深井”象征着父亲工作的艰苦和危险环境,“深井下的父亲”体现了父亲为了家庭默默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9.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情感的概括。辍学在家时,文中第③段明确提到 “只是对父母有深深的愧疚”,这种愧疚源于对父母辛劳的体察和自身辍学的选择,故第一空为 “愧疚”。 从第⑤段 “那是他第一次下矿井,有点忐忑,又感到新奇” 可知,对应 “忐忑、新奇” 心情的情节是 “第一次下矿井”,填第二空。 煤矿塌方时,结合第⑦- 段,“他” 经历了慌乱、与父亲分离的恐惧,以及看到父亲受伤后的悲痛,整体可概括为 “害怕、担心”,作为第三空。 重回学校后,第 段指出 “那次事故于他是一次洗礼…… 让他有了重新出发的动力”,可见其心态变为 “坚定、努力”,填第四空。
故答案为: ①愧疚;②第一次下矿井;③害怕、担心;④坚定、努力。
10.(1)关键句赏析 。第⑥段划线句运用反问句式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他怎会知道……”,通过反问加强语气,强调 “他” 在亲身体验矿井工作后,才真切认识到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后续感叹句 “是何等珍贵” 则强烈抒发了 “他” 对校园学习机会的珍视。两种句式结合,深刻体现了 “他” 内心的震撼与对父亲的感激。
(2)内容理解辨析 。
A .第②段父亲 “绷着脸”“不说话” 并非 “憎恨”,而是对儿子辍学的痛心、失望与无奈,父亲希望儿子能通过读书拥有更好的未来,这种沉默是复杂情感的体现,而非憎恨。
B CD.正确。
(3)标题作用与意蕴分析 。《深井下的父亲》 是全文核心线索,串联起父子下井、矿井塌方、父亲受伤、“他” 醒悟返校等情节,聚焦父亲在深井中的经历,点明文章主要内容。 “深井” 既指实际的矿井环境,象征父亲工作的艰苦与危险;“深井下的父亲” 体现父亲为家庭默默承受苦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在危难中展现的深沉父爱。同时,深井中的生死经历成为 “他” 成长的转折点,蕴含 “他” 对父亲的敬爱与感激。
故答案为: (1)该句运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他”对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自己能在教室学习的珍贵的深刻认识,表达了“他”内心的震撼和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A
(3)答案:
标题 作用 意蕴
《台阶》 “台阶”是线索,全文是围绕“台阶”展开的。 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文中的“台阶”既是屋子的台阶,也是父亲心中的台阶,是父亲精神追求的象征。
《深井下的父亲》 “深井下的父亲”是文章的核心人物,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深井”象征着父亲工作的艰苦和危险环境,“深井下的父亲”体现了父亲为了家庭默默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三、名著阅读(共9分)
(2024八上·天心开学考)一路西来,约行有四十里远近,渐渐酷热蒸人。沙僧只叫:“脚底烙得慌!”八戒又道:“爪子烫得痛!”马比寻常又快,只因地热难停,十分难进。行者道:“师父且请下马,兄弟们莫走。等我摘息了火,待风雨之后,地土冷些,再过山去。”行者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掮,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掮,更着百倍;又一掮,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行者急回,已将两股毫毛烧净,径跑至唐僧面前叫:“快回去,快回去!火来了,火来了!”
那师父爬上马,与八戒、沙僧,复东来有二十馀里,方才歇下,道:“悟空,如何了呀!”行者丢下扇子道:“不停当!不停当!被那厮哄了!”三藏听说,愁促眉尖,闷添心上,止不住两泪浇流,只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哥哥,你急急忙忙叫回去是怎么说?”行者道:“我将扇子掮了一下,火光烘烘;第二扇,火气愈盛;第三扇,火头飞有千丈之高。若是跑得不快,把毫毛都烧尽矣!”八戒笑道:“你常说雷打不伤,火烧不损,如今何又怕火?”行者道:“你这呆子,全不知事!那时节用心防备,故此不伤;今日只为摘息火光,不曾捻避火诀,又未使护身法,所以把两股毫毛烧了。”沙僧道:“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果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那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沙僧道:“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
11.阅读《西游记》“三调芭蕉扇”的选段,从师徒四人中任选一位,对其人物形象进行批注赏析。
12.有人说,《西游记》诠释了什么是“最美团队”。请联系以上片段,并结合整本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1.示例:孙悟空是一个机智勇敢、神通广大的人物。在三调芭蕉扇的过程中,他想尽办法与铁扇公主和牛魔王周旋,最终成功借到芭蕉扇,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能力。同时,他也有急躁的一面,在借扇过程中,他多次与对方发生冲突,表现出他的性格缺陷。
12.《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是一个“最美团队”。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前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在取经过程中,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协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孙悟空神通广大,勇敢无畏,负责降妖除魔;猪八戒虽然贪吃懒做,但也有着幽默风趣的一面,为团队带来了欢乐;沙僧忠厚老实,任劳任怨,承担了许多后勤工作;唐僧则有着坚定的信念,始终引领着团队朝着目标前进。他们在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最终实现了取经的目标。这种团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综合评价;《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唐僧:选段中,当悟空借扇失败告知情况后,唐僧 “愁促眉尖,闷添心上,止不住两泪浇流”,这一系列神态和动作,生动展现出他面对困境时的担忧与焦急,流露出对徒弟的关心,体现其慈悲的一面。而当八戒提议往无火处走时,他坚定地说 “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凸显出他西行取经的信念坚定不移,不为困难所动摇。不过,面对火焰山的阻碍,他除了忧愁落泪,没有提出任何实际的解决办法,也反映出他缺乏应对危机的能力,略显迂腐。
猪八戒:选段开篇,八戒喊出 “爪子烫得痛!”,简单一句抱怨,便将他怕苦怕累的本性暴露无遗。当团队因火焰山受阻时,他提议 “只拣无火处走便罢”,这一想法再次体现出他遇到困难就想退缩、甚至暗藏散伙的心思,符合其一贯懒惰、意志不坚定的形象。但他的这一提议,也从侧面引发了团队对当前困境的讨论,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 “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 的现实。
沙和尚:“脚底烙得慌!” 这句朴实的话语,体现出沙僧对酷热环境的真切感受。当火焰山的火势难以控制时,他接连发问 “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果怎生是好?”“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这些话语展现出他能冷静分析现状,准确指出团队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表现出沉稳、务实的特点。在整个团队中,沙僧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始终是稳定团队情绪的重要存在。
孙悟空:当团队被酷热阻碍时,悟空主动提出 “等我摘息了火”,展现出他敢于担当、主动为团队解决问题的态度。他 “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掮”“再一掮”“又一掮”,连续的动作体现出他行动果断、勇于尝试的特质。尽管三次掮扇不仅没灭火,反而使火势更盛,还烧了两股毫毛,但他回来后立刻告知师父 “快回去,快回去!火来了,火来了!”,足见其对师父的关心。这次失败也说明,即便神通广大如悟空,也有失算的时候,而他事后解释 “今日只为摘息火光,不曾捻避火诀,又未使护身法”,既体现了他的坦诚,也反映出他偶尔的急躁。
故答案为: 示例:孙悟空是一个机智勇敢、神通广大的人物。在三调芭蕉扇的过程中,他想尽办法与铁扇公主和牛魔王周旋,最终成功借到芭蕉扇,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能力。同时,他也有急躁的一面,在借扇过程中,他多次与对方发生冲突,表现出他的性格缺陷。
12.本题考查名著评价。选段中,面对火焰山的酷热阻碍,师徒四人的反应虽各有不同,但核心目标始终是向西取经。悟空主动尝试借扇来解决问题,唐僧坚守西行的信念不动摇,八戒、沙僧参与到对困境的讨论中,这些都展现出团队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的各自行动,为克服困难贡献力量。结合整本书来看,这个团队有着明确且坚定的共同目标 —— 求取真经,这一目标是团队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动力,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未曾改变。在成员分工上,唐僧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凭借其坚定的信念为团队指引方向,无论经历多少磨难,西行的决心从未动摇;悟空本领高强,是团队的主要战斗力,负责降妖除魔,尽管有时性格桀骜不驯,但对师父忠心耿耿,始终为西行之路保驾护航;八戒虽有贪吃、懒惰、爱抱怨的缺点,但在关键时刻也能发挥作用,比如在某些战斗中协助悟空,偶尔也能提出一些别样的思路;沙僧忠厚老实、任劳任怨,承担起挑担等后勤工作,默默为团队付出,是团队的稳定器。在漫长的取经路上,师徒四人性格迥异,时常会产生矛盾冲突。比如,悟空曾因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误会逐走,但最终还是回归团队,继续保护师父西行;八戒也常常喊着要散伙,却从未真正离开团队。他们在一次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理解、包容彼此,相互扶持,形成了互补的协作模式。正是这种有着一致目标、成员各尽所能、相互包容、共克难关的精神,让他们成为了 “最美团队”,最终成功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故答案为:《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是一个“最美团队”。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前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在取经过程中,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协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孙悟空神通广大,勇敢无畏,负责降妖除魔;猪八戒虽然贪吃懒做,但也有着幽默风趣的一面,为团队带来了欢乐;沙僧忠厚老实,任劳任怨,承担了许多后勤工作;唐僧则有着坚定的信念,始终引领着团队朝着目标前进。他们在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最终实现了取经的目标。这种团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作文(40分)
13.(2024八上·天心开学考)《深井下的父亲》,塌方时父亲不顾自己安危要去救儿子;《秋天的怀念》,母亲虽然受病痛折磨,活得艰辛,但对孩子无比慈爱、包容;《荷叶母亲》,风雨来临时,母亲为孩子遮风挡雨,护孩子周全……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回顾你的生活,一定有许多与亲人相处的温暖瞬间、难忘时刻,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记录下来,参加班级举行的“中秋话亲情”主题班会吧!
具体要求:
①自拟标题,注意所拟标题与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紧密相连;
②写好细节,用好关键句;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例文:
月光下的温暖
中秋佳节,明月高悬,清冷的月光洒在大地上,给万物披上了一层银纱。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夜晚,我的思绪飘回到了那个同样洒满月光的温暖时刻。
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闷热的空气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我和父母一起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晚饭后,我们坐在院子里纳凉,爷爷给我讲着他年轻时的故事,奶奶则在一旁微笑着倾听。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我们身边,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和美好。
突然,天空中传来一阵闷雷,接着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我们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回到屋里。可是,就在我们起身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我心急如焚,那里面有很多重要的照片和联系人信息。我赶紧打着伞在院子里四处寻找,可是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
雨越下越大,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沮丧。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一个身影在雨中忙碌着。那是我的父亲,他不顾自己被雨水淋湿,弯着腰在院子里仔细地寻找着我的手机。看到这一幕,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父亲找了很久,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我的手机。他高兴地跑过来,把手机递给我,说:“找到了,找到了!”我接过手机,看到父亲全身都湿透了,头发上还滴着水珠,心中充满了感动。
回到屋里,母亲赶紧拿来干毛巾,让父亲擦干身体。父亲却笑着说:“没关系,只要找到了手机就好。”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和无私。
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每当我想起那个夜晚,心中都会充满温暖。在这个世界上,亲情是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它就像那月光一样,静静地洒在我们的身上,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在这个中秋佳节,我想对我的父母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爱和支持,让我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我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珍惜身边的亲人,用心去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因为,亲情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由几篇体现亲情的文章片段引入,核心话题是 “亲情”,聚焦于亲人相处的温暖瞬间与难忘时刻,要求结合 “中秋” 这一特定时间节点进行写作,体裁为记叙文,用于 “中秋话亲情” 主题班会分享。
【题干分析】①材料中《深井下的父亲》展现了父亲在危难中对儿子的守护,《秋天的怀念》体现了母亲在病痛中对孩子的慈爱包容,《荷叶母亲》描绘了母亲为孩子遮风挡雨的画面,共同诠释了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中秋” 则是一个承载团圆、思念亲人等情感的传统节日,为 “话亲情” 提供了特定的情感背景。②写作思路:应围绕 “中秋时节与亲人相处的温暖或难忘经历” 展开,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亲情。可从 “那次经历是什么”“为何难忘”“从中感受到怎样的亲情” 等角度入手。学生易出现的误区:仅泛泛而谈亲情,缺乏与 “中秋” 的关联;所选事例不够具体,细节描写匮乏,无法体现 “温暖” 或 “难忘”;详略不当,对事件背景铺垫过多,对亲情体现的关键瞬间描写简略。开头可由中秋的典型意象(如圆月、月饼、桂香)切入,引出回忆(如 “中秋的月光洒满小院,望着桌上的月饼,我想起了去年此时奶奶为我做月饼的情景”);事例素材可选取中秋夜家人一起赏月、长辈为自己准备特色食物、遇到困难时亲人在中秋给予的安慰等,重点描写亲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及自己的心理感受,用关键句(如 “那一刻,月饼的甜混着奶奶的爱,在我心里漾开”)点明情感;结尾可呼应中秋场景,表达对这份亲情的珍视(如 “又是一年中秋,月光依旧,奶奶的爱始终温暖着我”)。
【立意提取】
1.中秋夜的那碗热汤
2.月光下的棋局
【点评】这篇例文以 “月光下的温暖” 为题,紧扣 “中秋话亲情” 主题,通过回忆父亲冒雨为 “我” 找手机的经历,展现了亲情的温暖。细节描写生动,如父亲淋雨找手机的身影、递手机时的神态,让父爱具体可感。关键句 “亲情就像那月光一样,静静地洒在我们的身上” 点明主旨,结尾结合中秋表达对父母的感谢,呼应主题。美中不足的是,事例发生在夏天,与中秋的关联稍显薄弱,若能融入中秋元素会更贴合要求。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