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第二单元第三课时《陀螺》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 西南大学版一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第二单元第三课时《陀螺》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 西南大学版一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7-29 17:05:39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陀螺
第二单元 校园节拍
(西南大学版)一年级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
05
课堂评价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能运用肢体律动表现乐曲的节奏与旋律起伏,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唱、奏、舞等形式表现音乐内容,准确体现 “突强” 力度变化。
创意实践
编创与陀螺旋转相关的律动动作,通过小组合作设计 “乐器 + 舞蹈” 的综合表演形式,展现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与创造性表达。
文化理解
了解《陀螺》是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的管弦乐作品,选自《儿童游戏》,感知作品中蕴含的儿童游戏乐趣与西方管弦乐文化特色。
通过聆听《陀螺》的旋律、节奏及力度变化,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和鲜明的音乐形象,初步建立对管弦乐合奏音响的审美体验。
新课导入
神奇的小陀螺
这是陀螺,转起来会跳舞哦!
陀螺转起来是什么样子?快用动作学学!
新课导入
音乐里的陀螺在跳舞
请跟随音乐,一起来玩陀螺吧!
分享一下你玩陀螺的感受,音乐的变化
玩陀螺很高兴很快乐,
音乐也给人兴奋快乐的感觉
新课导入
作曲家故事
《陀螺》 是法国作曲家 乔治·比才创作的 《儿童游戏》组曲 (Op.22)中的第六首,原为钢琴四手联弹,后被改编为管弦乐版本。 比才的《儿童游戏》组曲共包含12首小品,创作于1871年。其中第六首即为《陀螺》,该曲属于管弦乐合奏类型,由钢琴四手联弹改编而来,音乐风格以轻快活泼为主,常用于表现儿童游戏场景。
新课讲解
整体感知 —— 陀螺的 “快乐旋律”
音乐里玩陀螺开心吗?你从哪里听出来的?
歌曲表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跃的快乐心情
像不像陀螺在画圈圈?
新知讲解
主题旋律来啦!
伸出手指,跟着旋律线转一转!
主题旋律出现了2次,就像陀螺转了一圈又一圈!
新知讲解
再听主题——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
跟着老师一起来数一数主题
第一次举 1 指,第二次举 2 指
用 “lu” 哼唱主题,边唱边做旋转动作
新知讲解
给旋律画 “路线图”
听一听旋律的音符是怎样排列的,一起来画一画
新知讲解
探究节奏 —— 陀螺的 “脚步”
陀螺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哦!
分组游戏:一组拍重拍,一组拍轻拍,0 处握拳
休止符时要停一停,就像陀螺轻轻跳一下!
新知讲解
歌曲出现了几次声音突然变大的地方?
力度变化——咦?哪里声音变大了?
三次,声音突然变大叫突强(>)
突强的部分模拟了鞭子抽打的声音
新知讲解
认识 “合奏”
这段音乐是一种乐器还是多种乐器演奏的?
合奏:多件乐器分别按不同声部演奏同一首乐曲的器乐演奏形式
新知讲解
《陀螺》的乐器团队有好多成员,它们分工合作,让音乐更热闹!
乐器探秘 ——谁在演奏
中提琴、低音提琴
新知讲解
旋律模唱 ——“跟陀螺唱歌”
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加入手势
游戏:“接龙唱”—— 教师唱前两小节,学生接后两小节
新知讲解
综合表现 ——“陀螺舞会”
分组任务:
舞蹈组:用旋转动作表现主题第一次出现,
摇晃动作表现主题第二次
乐器组:用三角铁、沙锤为主题伴奏
播放全曲,各组合作表演
课堂拓展
比才的 “儿童游戏”
管弦乐组曲《儿童游戏小组曲》是根据比才所作的四手联弹钢琴曲《儿童游戏》中的五首小曲改编而成,这五首小曲分别是:
第一首《进行曲——喇叭与铜鼓》
第二首《 摇篮曲——布娃娃》
第三首《即兴曲——陀螺》
第四首《二重奏——小爸爸小妈妈》
第五首《加洛普——舞会》
课堂拓展
生活中的 “旋转音乐”
这些东西转起来,音乐可以怎么表现?
课堂评价
自评 ——“我的表现”
评价内容 很棒 不错 继续努力

认真聆听《陀螺》
能跟着音乐做旋转、摇晃等动作
听出音乐中 “鞭子抽打” 的强音
参与小组表演时积极又开心
会用彩笔给旋律画 “路线图”
课堂评价
互评 ——“小组点赞”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小组投票(在对应成员前画 “★”) 点赞理由
认真聆听 听音乐时安静专注,不打扰他人 □ 成员 1 □ 成员 2 □ 成员 3 □ 成员 4
动作创意 旋转、摇晃等动作能跟着音乐节奏,有自己的想法 □ 成员 1 □ 成员 2 □ 成员 3 □ 成员 4
力度感知 能准确用动作(如拍手、拍腿)表现 “强”“弱” □ 成员 1 □ 成员 2 □ 成员 3 □ 成员 4
合作表现 小组表演时能配合他人,不抢动作 □ 成员 1 □ 成员 2 □ 成员 3 □ 成员 4
图形谱创意 画的旋律线能看出音乐的高低起伏 □ 成员 1 □ 成员 2 □ 成员 3 □ 成员 4
课堂总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
《陀螺》是谁写的?
法国作曲家比才
什么是 “合奏”?
很多乐器一起演奏
声音突然变大叫什么?
突强(>)
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陀螺》成为了好朋友,发现了好多音乐里的小秘密呢!生活里很多东西都能变成音乐,小鸟叽叽叫是音乐,雨滴滴答响是音乐,就连我们拍手、跺脚,都能变成有节奏的音乐呢!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爱上音乐,因为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像旋转的陀螺一样,永远充满快乐和惊喜呀!下次我们再找更多音乐小秘密吧!
音乐里的小秘密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校园节拍
第三课时 《陀螺》
课题 《陀螺》 单元 2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 “校园节拍” 的第三课时,属于 “聆听音乐” 内容。单元以校园生活为主题,通过音乐活动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音乐感知能力。本课通过聆听管弦乐《陀螺》,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节奏、力度变化,建立固定拍概念,感知合奏的音响效果,是单元中 “通过音乐表现校园游戏乐趣” 的重要载体,同时为后续学习音乐要素(如力度、演奏形式)奠定基础。《陀螺》是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的管弦乐作品,选自《儿童游戏》组曲(原为钢琴四手联弹,后改编为管弦乐)。作品为 a 小调,四二拍,一段体结构,旋律短小轻快,大量使用八分音符与休止符,通过连续上行六度跳进表现陀螺旋转的情景;三次 “突强” 力度变化模拟鞭子抽打声,生动再现儿童玩陀螺的欢乐场景。乐器上,木管乐器奏主题旋律,弦乐器与打击乐器配合,形成丰富的合奏效果,适合一年级学生通过聆听、律动感受音乐形象。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乐于参与游戏和律动活动。已有基础:能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能进行简单的肢体律动和模仿;对 “固定拍” 有初步认知,能拍读简单节奏(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学习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需要通过直观、趣味的活动(如模仿动作、绘画、乐器互动)理解音乐要素,对 “合奏”“突强” 等概念需结合具体音响和动作感知,避免抽象讲解。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目标:通过聆听《陀螺》的旋律、节奏及力度变化,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和鲜明的音乐形象,初步建立对管弦乐合奏音响的审美体验。艺术表现目标:能运用肢体律动表现乐曲的节奏与旋律起伏,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唱、奏、舞等形式表现音乐内容,准确体现 “突强” 力度变化。创意实践目标:编创与陀螺旋转相关的律动动作,通过小组合作设计 “乐器 + 舞蹈” 的综合表演形式,展现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与创造性表达。文化理解目标:了解《陀螺》是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的管弦乐作品,选自《儿童游戏》,感知作品中蕴含的儿童游戏乐趣与西方管弦乐文化特色。
重难点 重点:感受《陀螺》欢快活泼的情绪,感知节奏、力度(突强)变化,理解 “合奏” 的演奏形式。 难点:准确用动作表现 “突强” 力度变化,区分管弦乐中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 出示陀螺实物(或图片),提问:“这是什么?转起来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用动作模仿陀螺旋转。2.播放音乐,请跟随音乐,一起来玩陀螺吧!引导学生分享玩陀螺的感受,音乐的变化。3. 介绍作曲家:“这首乐曲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作品,选自《儿童游戏》组曲。” 1. 观察陀螺,用动作模仿旋转(如踮脚转圈、手臂划圈)。2. 初听乐曲,分享感受(“快乐”“像陀螺在快转”,音乐速度快)。3. 倾听作曲家信息,初步了解作品背景。 通过实物、视频和模仿动作,激发兴趣,建立 “陀螺旋转” 与音乐的关联,为后续聆听铺垫。
二、新课教学 1. 整体感知 —— 陀螺的 “快乐旋律”播放全曲,出示 “情绪选择板”(开心 / 难过 / 生气),提问:“音乐里的陀螺开心吗?从哪里听出来的?”2. 主旋律来啦!播放主题旋律片段,出示旋律线(波浪形),说:“像不像陀螺在画圈圈?伸出手指跟着旋律线转一转。”3. 再听主题 —— 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
再次播放主题旋律,引导:“第一次举 1 指,第二次举 2 指,数一数出现了几次?” 后带领用 “lu” 哼唱主题,边唱边做旋转动作。4. 给旋律画 “路线图”
说:“听旋律的音符排列,用彩笔给旋律画‘路线图’。” 展示学生作品,提问:“你的路线图像什么?”5. 探究节奏 —— 陀螺的 “脚步”
出示主题节奏谱,“陀螺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一组拍重拍,一组拍轻拍,0 处握拳。”6. 力度变化 —— 咦?哪里声音变大了?
播放含 “突强” 的片段,提问:“听到像鞭子抽打的声音了吗?出现了几次?” 介绍 “突强(>)”:“声音突然变大,像给陀螺加油。” 引导用动作(拍手表示强,拍腿表示弱)表现。 1.选择情绪图标(多选 “开心”),分享理由(“节奏快”“声音活泼”)。2.用手指跟随旋律线划圈,模仿陀螺旋转轨迹。3. 跟着听辨主题出现次数(2 次),用 “lu” 哼唱,配合旋转动作(如原地小跳旋转)。4.听辨主题出现次数(2 次),用 “lu” 哼唱,配合旋转动作(如原地小跳旋转)。5.分组练习节奏:一组拍重拍(×),一组拍轻拍(×),休止符处握拳停顿。6.根据提示听辨 “突强” 次数(3 次),用拍手 / 拍腿动作表现力度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直观选择感受乐曲情绪,初步感知音乐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直观选择感受乐曲情绪,初步感知音乐特点。通过计数和模唱,加深对主题旋律的记忆,结合动作强化音乐形象。通过绘画将抽象旋律可视化,培养旋律感知能力。通过分组节奏游戏,感知节奏的强弱与休止符,理解音乐的 “韵律感”。结合生活经验(鞭子抽打)理解 “突强”,通过动作强化力度感知。
7. 认识 “合奏”
提问:“这段音乐是一种乐器还是多种乐器演奏的?” 介绍 “合奏”:“多件乐器按不同声部演奏,叫合奏。”8. 乐器探秘 —— 谁在演奏
出示管弦乐器图(木管、弦乐、打击乐),简单介绍:“木管像陀螺灵活转,弦乐像平稳转,打击乐像鞭子声。” 播放乐器单独片段,引导匹配。 7.判断为 “多种乐器”,理解 “合奏” 概念。8.观察乐器图,听辨乐器音色,将 “木管 — 灵活转”“打击乐 — 鞭子声” 匹配。 明确 “合奏” 的定义,为后续乐器探秘铺垫。通过综合表演,整合所学知识,培养合作与艺术表现能力。
9. 旋律模唱 ——“跟陀螺唱歌”范唱主题旋律(用唱名),带领学生跟唱,加入手势(高音抬手,低音放手);玩 “接龙唱”:教师唱前两小节,学生接后两小节。10. 综合表现 ——“陀螺舞会”分组任务:舞蹈组用旋转动作表现主题第一次出现,摇晃动作表现第二次;乐器组用三角铁、沙锤伴奏。播放全曲,巡视指导。 9.跟唱旋律,用手势辅助音高感知,参与 “接龙唱” 游戏。10.分组合作:舞蹈组做旋转 / 摇晃动作,乐器组用打击乐器伴奏,共同表现乐曲。 通过模唱和接龙,巩固对主题旋律的掌握,培养音准感知。通过综合表演,整合所学知识,培养合作与艺术表现能力。
四、课堂拓展 1. 介绍《儿童游戏》组曲:“除了《陀螺》,一共有五首,都是表现儿童游戏的。”
2. 生活中的旋转音乐,播放旋转木马,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音乐? 1. 了解《儿童游戏》管弦乐组曲,知道其他四首乐曲名字2. 聆听音乐,分享生活中的其他音乐 拓展音乐视野,理解 “音乐与游戏” 的关联,丰富聆听经验。
五、课堂评价 1. 发放自评表:“给自己的表现画笑脸(认真聆听、动作创意等)。”
2. 组织互评:“小组投票选出‘最佳小陀螺’,说说理由。” 1. 填写自评表,给自己画笑脸。
2. 小组内投票,分享点赞理由(“XX 的旋转动作最像陀螺”)。 通过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与同伴的表现,强化学习反馈。
六、课堂总结 1. 提问回顾:“《陀螺》是谁写的?什么是合奏?声音突然变大叫什么?”
2. 总结:“音乐里藏着很多秘密,生活中的旋转(如风车、陀螺)都能变成好听的音乐,下次我们再找更多秘密!” 回答问题(比才、合奏、突强),聆听总结,期待后续探索。 梳理本课核心知识,激发持续探索音乐的兴趣。将音乐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
板书设计 《陀螺》 (法·比才)——《儿童游戏》组曲 1. 情绪:欢快活泼 2. 力度:突强(>)——像鞭子抽打 3. 演奏形式:合奏(多种乐器)
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