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外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共8分)
1.(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给加点字注音
鸿鹄 稀粥 哆嗦 军阀
毡靴 宪兵 涔涔 潸潸
伶俐 萦绕 掺和 窈窕
贮藏 梗概 烟囱 汲水
【答案】hú;zhōu;duō;fá;xuē;xiàn;cén;shān;lì;yíng;chān;tiǎo;zhù;gěng;cōng;jí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鸿鹄(hú):“鹄” 是多音字,此处读 hú,特指天鹅,注意与 “鹄(gǔ)”(射箭的靶子)区分,结合 “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这一含义可准确记忆。
稀粥(zhōu):“粥” 读音为 zhōu,韵母是 ou,注意不要误读为 zōu,联想 “用面粉和水制成的食品” 的含义辅助记忆。
哆嗦(duō):“哆” 读 duō,声母是 d,韵母是 uo,与 “哆嗦” 表示身体颤动的意思相联系,避免和 “侈(chǐ)” 等字混淆。
军阀(fá):“阀” 读音为 fá,声调是阳平,对应 “旧时割据一方的军人集团” 的含义,注意声母 f 不要读成 h。
毡靴(xuē):“靴” 读 xuē,韵母是 üe,需注意 j、q、x 与 ü 相拼时 ü 上两点省略的规则,结合 “用毡制成的靴子” 的意思记忆。
宪兵(xiàn):“宪” 读音为 xiàn,声调是去声,声母 x,韵母 ian,联系 “军事政治警察” 的含义,避免误读为 xián。
涔涔(cén):“涔” 读 cén,声母 c,韵母 en,声调阳平,形容水、汗等流下的样子,注意与 “岑(cén)”(姓氏)读音相同但含义不同。
潸潸(shān):“潸” 读 shān,声母 sh,韵母 an,声调阴平,形容流泪不止,不要误读为 sān。
伶俐(lì):“俐” 读 lì,声调去声,与 “伶” 组成 “伶俐” 表示聪明灵活,注意韵母 i 的发音要清晰。
萦绕(yíng):“萦” 读 yíng,声母 y,韵母 ing,声调阳平,意为萦回,避免误读为 yín。
掺和(chān):“掺” 此处读 chān,声母 ch,韵母 an,表 “掺杂混合” 之意,注意其还有 shǎn(执持)、càn(古代一种鼓曲)等读音,结合语境判断。
窈窕(tiǎo):“窕” 读 tiǎo,声调上声,与 “窈” 组成 “窈窕” 形容女子美好,注意不要误读为 tiāo。
贮藏(zhù):“贮” 读 zhù,声母 zh,韵母 u,声调去声,意为储藏,避免与 “伫(zhù)”(站立)混淆,可通过含义区分。
梗概(gěng):“梗” 读 gěng,声母 g,韵母 eng,声调上声,指 “大略的内容”,注意不要读成 gēng。
烟囱(cōng):“囱” 读 cōng,声母 c,韵母 ong,声调阴平,即烟筒,避免误读为 tōng。
汲水(jí):“汲” 读 jí,声母 j,韵母 i,声调阳平,意为打水,注意与 “吸(xī)” 区分,结合 “从井里取水” 的含义记忆。
故答案为:hú;zhōu;duō;fá;xuē;xiàn;cén;shān;lì;yíng;chān;tiǎo;zhù;gěng;cōng;j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二、(共6分)
2.(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读拼音,写汉字
妖(ráo) 重(hè) 苦心孤(yì) (fēi) 红
阔(chuò) 惟妙惟(xiào) 鞭(tà) (kuì) 赠
根深(dì) 固 芳(xīn) 魁(wu) 叱(zhà) 风云
【答案】娆;荷;诣;绯;绰;肖;挞;馈;蒂;馨(心);梧;咤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妖(ráo):对应汉字 “娆”。“妖娆” 形容娇艳美好,“娆” 右边为 “尧”,注意不要误写成 “浇” 或 “绕”,避免因字形相近而写错。
重(hè):写作 “荷”。“重荷” 指过重的负荷,“荷” 在这里读 hè,作动词或名词表示承载、负荷之意,不要与读 hé 的 “荷花” 的 “荷” 在用法和字形上混淆。
苦心孤(yì):应为 “诣”。“苦心孤诣” 指苦心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诣” 是言字旁,与言语、学问相关,注意右边是 “旨”,不要写成 “指”。
(fēi)红:是 “绯”。“绯红” 表示鲜红,“绯” 为绞丝旁,和颜色相关,不要误写成 “菲” 或 “非”。
阔(chuò):写作 “绰”。“阔绰” 形容排场大、生活奢侈,“绰” 右边是 “卓”,注意不要少写下面的 “十” 字。
惟妙惟(xiào):对应 “肖”。“惟妙惟肖” 指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肖” 在这里读 xiào,有相似、像的意思,不要写成 “笑”。
鞭(tà):是 “挞”。“鞭挞” 意为鞭打、抨击,“挞” 是提手旁,右边是 “达”,注意与 “踢”“踏” 等字区分开。
(kuì)赠:写作 “馈”。“馈赠” 指赠送礼品,“馈” 是食字旁,与饮食、赠送相关,右边是 “贵”,不要写成 “溃”。
根深(dì)固:应为 “蒂”。“根深蒂固” 比喻根基牢固,“蒂” 指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是草字头,下面是 “帝”,不要写成 “帝” 或 “缔”。
芳(xīn):可写作 “馨” 或 “心”。“芳馨” 指芳香,“馨” 是香字底,与香气有关;“芳心” 指年轻女子的情怀,“心” 在这里直接表达情感相关的意思,书写时根据具体词义判断,注意 “馨” 的笔画较多,不要漏写部件。
魁(wu):是 “梧”。“魁梧” 形容身体强壮高大,“梧” 是木字旁,与树木有关,这里用于形容人,注意右边是 “吾”。
叱(zhà)风云:写作 “咤”。“叱咤风云” 形容声势或威力极大,“咤” 是口字旁,右边是 “宅”,不要写成 “诧”。
故答案为:娆;荷;诣;绯;绰;肖;挞;馈;蒂;馨(心);梧;咤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三、选择题(共18分)
3.(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里盛产优质雪花梨,可以就地取才办一个水果加工厂。
B.当遇到重大问题需要他拿主意的时候,他反倒迟疑不绝了。
C.今年春节期间,各地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多得令人目不暇接。
D.北京办奥运,既展示传统文化又展现精神风貌,可谓两全齐美。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 .“就地取才” 存在错别字,正确写法应为 “就地取材”。“材” 指材料,“就地取材” 意为在本地选取需要的材料,而 “才” 指才能,不符合该词语语境,此处是对 “材” 和 “才” 这一同音字的误用。
B .“迟疑不绝” 存在错别字,正确写法是 “迟疑不决”。“决” 有决断、决定的意思,“迟疑不决” 指拿不定主意,犹豫迟疑;“绝” 表示断绝、穷尽等,与词语表达的犹豫之意不符,属于形近字误用。
C .正确。
D.“两全齐美” 存在错别字,正确写法为 “两全其美”。“其” 在这里指代双方或事物的两个方面,“两全其美” 表示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齐” 意为整齐、一致等,不符合词语语境,是对 “其” 和 “齐” 的误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4.(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慷概 细腻 美不胜收 炯乎不同 B.嘹亮 孕育 尽态极妍 各得其所
C.拮局 斑澜 一泄千里 锐不可当 D.祈祷 推祟 物竞天择 随机应变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 .“慷概” 应为 “慷慨”,“概” 与 “慨” 是形近字,“慷慨” 指大方,与心理活动相关,故用 “慨”;“炯乎不同” 应为 “迥乎不同”,“炯” 意为明亮,“迥” 表示相差很远,“迥乎不同” 指差别很大,所以是 “迥”。
B.正确。
C.“拮局” 存在错误,若表示经济困难,应为 “拮据”;若表示结果,应为 “结局”;“斑澜” 应为 “斑斓”,“澜” 与水有关,“斓” 指色彩繁多,故用 “斓”;“一泄千里” 应为 “一泻千里”,“泄” 侧重排出,“泻” 形容水流迅速,此处用 “泻” 更合适。
D .“推祟” 应为 “推崇”,“祟” 指鬼怪或不正当的行为,“崇” 有尊崇之意,“推崇” 即十分推重,所以是 “崇”。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5.(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因地制宜 不屑置辩 巧妙绝纶
B.郑重其事 改邪归正 威武不屈
C.别具匠心 世外桃源 政通人和
D.抑扬顿挫 纵横决荡 急中生智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巧妙绝纶” 的 “纶” 书写错误,正确应为 “伦”。“巧妙绝伦” 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伦” 有同类、同等的意思,而 “纶” 多指丝线、带子等,不符合该词语含义。
B.“郑重其事”“改邪归正”“威武不屈” 均书写正确,无错别字。“郑重其事” 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改邪归正” 指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威武不屈” 指在强暴的压力下不屈服,形容坚贞顽强。
C.“别具匠心”“世外桃源”“政通人和” 书写无误。“别具匠心” 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政通人和” 指政治开明顺利,百姓安乐和睦。
D.“抑扬顿挫”“纵横决荡”“急中生智” 字形正确。“抑扬顿挫” 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纵横决荡” 指纵横驰骋,冲杀突击;“急中生智” 指在紧急的时候猛然想出了办法。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6.(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下列画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生平第一次来到三峡,那瑰奇的美景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B.依我看这事不必着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会有办法的。
C.咱们既然来了,就要大干一场,一不做,二不休,真把人憋闷死了。
D.他们闹到离婚的地步,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A .“百闻不如一见” 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句中用来形容亲身来到三峡后,感受到其瑰奇美景比听闻的更真切,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B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指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句中表达面对不着急的事,总会有解决办法,体现了从容应对的态度,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C .“一不做,二不休” 通常带有贬义,指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多用来形容不顾一切地做坏事。而句中是说要 “大干一场”,属于积极的行动,该熟语的感彩与语境不符,使用不恰当。
D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长期积累、酝酿的结果。句中用来形容两人闹到离婚地步是长A 选项中,“百闻不如一见” 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句中用来形容亲身来到三峡后,感受到其瑰奇美景比听闻的更真切,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大众喜爱。
B.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登山队员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相当危险,而且很困难。
C.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D.南极的恐龙和两栖动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其原因是板块把它们带到了南极而造成的。
【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 B项递进关系不当,应改为“这不仅很困难,而且相当危险”;C项缺宾语中心词,应在“奏章”后加上“的地方”或“的处所”;D项句式杂糅,可去掉“而造成的”。
8.(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B.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C.“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是他站出来抓住了机会。”
D.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答案】D
【知识点】问号;引号
【解析】【分析】A.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B.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C.“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是他站出来抓住了机会。”
四、(共5分)
9.(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
(2)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场跑,捉几回迷藏。
(4)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
(5)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呢?
【答案】拟人;夸张;排比;比喻;反问
【知识点】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1)句中 “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将嫩生生的荠菜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和情态,符合拟人的修辞手法特点,即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情感等,所以该句运用了拟人。
(2)句中 “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千里” 突出出差路程远,“一火车” 则极度夸大了做好事的数量,通过超越现实的描述来强调雷锋做好事之多,这符合夸张的修辞手法,即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因此该句运用了夸张。
(3)句中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场跑,捉几回迷藏”,由一系列结构相似、句式相近的短语组成,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活动场景,符合排比的修辞手法,即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所以该句运用了排比。
(4)句中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把 “醉人的绿” 比作 “极大的荷叶”,用人们熟悉的荷叶来形象地描绘绿的形态,符合比喻的修辞手法,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故而该句运用了比喻。
(5)句中 “怎能不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呢?”,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人感到亲切、舒服” 这一肯定的意思,通过问句的形式加强了语气,符合反问的修辞手法,即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因此该句运用了反问。
故答案为:(1)拟人;(2)夸张;(3)排比;(4)比喻;(5)反问
【点评】(1)(2)(3)(4)(5)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五、(共8分)
10.(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咬文嚼字
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的局面正在重庆市形成,创作和发送红色短信已蔚然成风。②巴渝文化、红岩文化,都是创作红色短信的源流,而激励重庆人创作就是激发重庆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③通过开展发送红色短信,我们可以④在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重庆市民的素质。
(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 。
(2)第②处搭配不当,就将 改为 。
(3)第③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 。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
【答案】(1)删去“的局面”或“格局的”,只删“格局”也可。
(2)“源流”改为“源泉” (3)句末添加“的活动”(4)将“发展”和“传承”调换位置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1)第①处语病解析:“新格局” 本身就有 “一定的局面、格局” 的含义,与后面的 “的局面” 同时出现,造成词语赘余。删去 “的局面”,句子变为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正在重庆市形成”;或删去 “格局的”,变为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局面正在重庆市形成”,两种修改都能消除赘余,使句子简洁。
(2)第②处语病解析:“源流” 指源头和支流,强调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而 “源泉” 比喻事物产生的根源。句中要表达的是巴渝文化、红岩文化是创作红色短信的根源,“源流” 与 “创作红色短信” 搭配不恰当,将 “源流” 改为 “源泉”,能准确体现文化对创作的根源作用。
(3)第③处语病解析:“开展” 是及物动词,后面需要接宾语,“开展发送红色短信” 中 “发送红色短信” 是动宾短语,不能直接作 “开展” 的宾语,缺少与 “开展” 搭配的名词性成分。在句末添加 “的活动”,使 “开展发送红色短信的活动” 构成完整的动宾结构,补充了句子缺失的成分。
(4)第④处语病解析:文化的发展应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只有先 “传承” 才能更好地 “发展”,原句 “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 违背了逻辑顺序,属于语序不当。将 “发展” 和 “传承” 调换位置,改为 “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故答案为:(1)删去“的局面”或“格局的”,只删“格局”也可。(2)“源流”改为“源泉” (3)句末添加“的活动”(4)将“发展”和“传承”调换位置。
【点评】(1)(2)(3)(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六、(共5分)
11.(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修改病句
(1)语文对我特别感兴趣。
(2)乌云和大雨一起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3)经过普法教育,使群众的觉悟普遍提高了。
(4)春天,稻田上长满了菜、西瓜、大米。
(5)山村里,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果树。
【答案】(1)我对语文特别感兴趣。
(2)大雨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3)经过普法教育,群众的觉悟普遍提高了。
(4)春天,田野里长满了菜苗、西瓜苗和水稻。
(5)山村里,到处都是果树。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1)此句存在主客倒置的语病。“语文” 是被感兴趣的对象,“我” 是产生兴趣的主体,主体与对象的位置颠倒了。应将 “语文” 和 “我” 互换位置,修改为 “我对语文特别感兴趣”。
(2)该句属于搭配不当。“乌云” 是漂浮在天空中的,无法 “倾泻下来”,能 “倾泻下来” 的只有 “大雨”,所以应删去 “乌云和” 以及 “一起”,改为 “大雨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3)此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经过…… 使……” 的结构导致句子缺少主语,“经过” 和 “使” 不能同时使用,删去其中一个即可。修改为 “经过普法教育,群众的觉悟普遍提高了” 或 “普法教育,使群众的觉悟普遍提高了”。
(4)该句不符合逻辑。“大米” 是水稻加工后的产物,不是直接长在田野里的;“菜” 和 “西瓜” 表述不够具体,在春天田野里生长的应是它们的幼苗。所以应将 “菜” 改为 “菜苗”,“西瓜” 改为 “西瓜苗”,“大米” 改为 “水稻”,修改为 “春天,田野里长满了菜苗、西瓜苗和水稻”。
(5)此句存在重复赘余的问题。“满山遍野” 和 “到处” 都表示范围广,意思重复,删去其中一个即可。修改为 “山村里,到处都是果树” 或 “山村里,满山遍野都是果树”。
故答案为: (1)我对语文特别感兴趣。(2)大雨从天空中倾泻下来。(3)经过普法教育,群众的觉悟普遍提高了。(4)春天,田野里长满了菜苗、西瓜苗和水稻。(5)山村里,到处都是果树。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七、(共4分)
12.(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仿照画线句在下列横线上再续写两句话,要求句式相同,字数基本相当,语意连贯。
信心是什么?信心是洒在大地上的阳光,一丝一缕温暖;信心是 ,
;信心是 , ;拥有了信心,我们就能挺起胸膛,战胜困难,迎接新的挑战!
【答案】信心是傲雪盛开的红梅,一朵一份希望;信心是绽放在脸庞的笑容,一点一分力量。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原句 “信心是洒在大地上的阳光,一丝一缕温暖” 采用了 “信心是……,一…… 一…………” 的句式,前半句将信心比作具体事物,后半句通过数量词 + 名词的结构描述该事物带来的积极影响,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续写时,首先要保证句式一致,其次所选喻体需与信心的积极内涵相关联,能体现出信心带来的力量、希望等。同时,要注意前后句语意连贯,让整体内容围绕 “信心” 展开,形成统一的语境。故答案为: 信心是傲雪盛开的红梅,一朵一份希望;信心是绽放在脸庞的笑容,一点一分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八、文言文练习(共10分)
(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静以修身 (2)非宁静无以致远 (3)意与日去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5.从文章看,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答案】13.修养;达到;意志
14.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15.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君子),应该用平静的态度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的作风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如果不看淡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如果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需要专注宁静的环境,而才能的获得又离不开勤奋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坚定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如果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岁月匆匆流逝,人的意志也会随着一天天消磨,最终就像枯枝败叶一样凋落,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用处,只能悲哀地守着贫穷的屋舍,那时候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静以修身” 中,“修” 结合 “修身” 这一常见搭配及句意 “用宁静来修养自身”,可知 “修” 此处为 “修养” 之意。
(2)“非宁静无以致远” 里,“致” 联系 “致远” 可理解为 “达到远方”,结合语境,“致” 即为 “达到”。
(3)“意与日去” 中,“意” 根据 “意志随着时间消逝” 的句意,明确其含义为 “意志”。
故答案为:修养;达到;意志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词:“无以” 是 “没有办法” 的意思,“广” 为 “增长”,“志” 指 “志向”。
故答案为: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文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直接点明,修身要依靠内心的宁静,养德要凭借生活的节俭。再结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修身养德还需做到淡泊名利以明确志向,保持宁静以实现远大目标。综合这些内容,便能得出做到 “修身”“养德” 的方法。
故答案为: 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九、阅读练习(共27分)
(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难忘那张圆脸
①七个春夏秋冬,送走过几百个中学生,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丛记忆中抹去,但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地刻着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故事。
②那张稚气的圆脸,是我曾经伤害过的。
③这件事,发生在7年前的9月3日,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堂课。
④靠前门的课桌后,坐着的是这个圆脸少年。一开始上课,他的两手就抄在袖筒里,平放在桌子上,头枕在上面,并且不时地抬起衣袖去抹那淌出来的鼻涕。他的举止惹恼了我。要知道,这可是我的第一堂试讲课,内容是茅盾的《白杨礼赞》。为了这堂课,我足足准备了3天。更何况,教室后排还坐着那位年长的教务主任,他是在考评我的教学能力。圆脸的表现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对我的轻视。
⑤我的心境被破坏了。努力地不去看那张“可憎”的圆脸,继续讲我的课。可是不行,接连发出的抽吸鼻涕的声音已经把课堂上一半的目光吸引过去了,间或传来低声议论,“啧啧”的嗤笑。教务主任也在盯着我,似乎在看着我怎样对付这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⑥我暴怒了,对着圆脸大喝一声:“你,站起来!”圆脸慢慢地抬起头,迷茫的眼睛闪了闪,然后低垂下头,缓缓地站起。我有些懊悔了。说他什么呢?总不能说他流鼻涕吧。于是,我指着板书,问:“茅盾的《白杨礼赞》在开头为什么没去写白杨树,而写的是黄土高原的壮观景象呢?”话一出口,我被自己的机灵陶醉了。这是我刚讲过的问题,我想他应该回答出来,然后让他坐下,告诫他坐端正,注意听讲,也就算解了围。“我不会。”圆脸回答,声音很低,但很干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圆脸的头垂得更低了:“你刚才讲的我没听明白。”我恼怒起来,厉声质问:“那么,你听什么了?”几十双眼睛凝视着我,其中也有教务主任。圆脸没说话,只是深深地垂着头。“你出去!”话一出口,连我也奇怪自己何以有这个念头。圆脸猛地抬起头,我看到的分明是一双愤怒的眼睛,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淡淡的哀怨。“你出去!”他终于离开了座位,拉开教室的门,跑了出去。
⑦课堂恢复了平静,可静得让人感到压抑。
⑧我继续上课。这堂课好长啊!
⑨课后,教务主任找到了我。没有评论这堂课上得怎样,只是给我介绍那个被我赶出教室的学生。“他也是够可怜的了。父母离异,他跟着奶奶生活,现在奶奶病了,他很需要关怀,但从来不把苦告诉同学。他太孤独,他需要理解,尤其是来自教师的理解。”说完,教务主任长久地看着我。
⑩我的心被刺痛了,也想起了那颗被我刺痛的心。我知道,这第一堂课是彻底失败了。我不配在学生面前自称老师,也不配让学生叫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下午,在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折得正正方方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您第一次登上讲台,我能理解您做的一切;我也多么希望别人能理解我呵!我的心好苦。被您从课堂赶了出去的学生。”我被震动了。
从这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师”这个词的含义。他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人”,而要“教人”,首要的是先教自己,教自己去理解学生,这样才可能教好人,教好书。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7年了,但那张永远抹不去的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在提醒我,即使在离开讲台的今天,仍然如此。
16.“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但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地刻着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故事。”(第①段)
(1)句中“有些”“永远”两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7.有人说,第④自然段写“我”为这堂课足足准备了3天,再写教务主任来听课,似乎与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无关。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为什么?
18.第⑤自然段中所说的“突发事件”指什么?这一“突发事件”在整个故事中起什么作用?
19.教务主任并没有评论“我”的课,但“我”为什么认为“这第一堂课是彻底失败了”?
20.结尾处说,“那张永远抹不去的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在提醒我”。你认为在提醒“我”什么?
21.你认为故事中的“我”再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时应该怎么办?
【答案】16.(1)用得好。“有些”学生名字记不住,隐含着“有些”学生的名字记住了,而唯独“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永远” 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2)反衬“那张圆脸”给“我”的印象之深。
17.不同意。这两点也是引发“我”“暴怒”“恼怒”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务主任的谈话也是“我”改变认识的原因之一。
18.指的是圆脸抽吸鼻涕声而引发学生的议论和嗤笑。这一件事影响了教学秩序,是矛盾爆发的导火线。
19.教务主任的谈话使“我”意识到自己的“失职”,并且认识到自己刺伤了一个需要理解的孩子的心,“我”不配称为老师,更无须说教学了。
20.示例:提醒自己教人要先教己,要理解学生。
21.示例:应该冷静,学生没听明白,可以再讲一遍,然后再让他回答。
【知识点】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有四种:(1)精确性作用。(2)形象性作用。 (3)情感性作用。(4)结构性作用。解答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分析。
(2)(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6.(1)分析 “有些”“永远” 的作用,要结合语境看其对表达情感的精准度;理解 “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 的作用,需从对比角度入手。
(2)“有些” 体现出记忆的选择性,并非所有学生都被遗忘,而 “永远” 则强调了圆脸及相关故事在 “我” 心中的深刻印记,二者结合突出了这段经历的特殊意义。“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 与 “那张圆脸却依然清晰” 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圆脸给 “我” 留下的印象极深。
故答案为:(1)用得好。“有些”学生名字记不住,隐含着“有些”学生的名字记住了,而唯独“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永远” 起强调突出的作用。(2)反衬“那张圆脸”给“我”的印象之深。
17.本题考查情节作用。这两处情节并非无关。“准备 3 天” 体现 “我” 对第一堂课的重视,“教务主任听课” 增加了 “我” 的压力,二者共同成为 “我” 后续 “暴怒”“恼怒” 的诱因;且教务主任课后的谈话,是 “我” 转变认知的关键,对推动情节和揭示主题有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不同意。这两点也是引发“我”“暴怒”“恼怒”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务主任的谈话也是“我”改变认识的原因之一。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突发事件” 指圆脸因抽吸鼻涕引发学生议论和嗤笑。这一事件打破了课堂秩序,吸引了众人目光,直接触发了 “我” 与圆脸的矛盾,成为冲突爆发的导火线。
故答案为: 指的是圆脸抽吸鼻涕声而引发学生的议论和嗤笑。这一件事影响了教学秩序,是矛盾爆发的导火线。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教务主任的话让 “我” 意识到,自己不仅在教学上没能妥善处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伤害了一个需要理解的学生的心,违背了教师 “教人” 的本质,因此 “我” 觉得这堂课彻底失败。
故答案为:教务主任的谈话使“我”意识到自己的“失职”,并且认识到自己刺伤了一个需要理解的孩子的心,“我”不配称为老师,更无须说教学了。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我” 从这段经历中领悟到,教师不仅要 “教书”,更要 “教人”,而 “教人” 的前提是理解学生。所以圆脸和其眼神提醒 “我” 要先学会理解学生,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故答案为: 示例:提醒自己教人要先教己,要理解学生。
2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理解。再遇到类似情况,“我” 应保持冷静,先维护课堂秩序,课后了解学生情况。对于没听懂的学生,可耐心再讲解,而非斥责,要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处理问题。
故答案为: 示例:应该冷静,学生没听明白,可以再讲一遍,然后再让他回答。
十、诗歌鉴赏(共9分)
(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2.“连”字和“入”字写出了什么?
23.赏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答案】22.“连”字写出了雨势的连绵,夜雨已同江水连成一片;“入”字写出夜雨降临的情景。这两字渲染了离别的黯淡气氛,表现了诗人的离别情愫。
23.示例: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22.本题考查炼字。“寒雨连江夜入吴” 中,“连” 字描绘出夜雨与江水交融相连的景象,体现雨势的连绵不绝;“入” 字则写出夜雨悄无声息降临吴地的动态。这两个字不仅勾勒出雨景的特点,更渲染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暗含诗人不舍的离别之情。
故答案为:“连”字写出了雨势的连绵,夜雨已同江水连成一片;“入”字写出夜雨降临的情景。这两字渲染了离别的黯淡气氛,表现了诗人的离别情愫。
2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这两句诗以 “冰心”“玉壶” 作喻,玉壶晶莹剔透,冰心纯洁无瑕,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品格依旧高洁纯粹。这种表达既回应了亲友可能的牵挂,又以形象的比喻传递出坚守本心的信念,比直白的诉说更显深情与坚定,展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
故答案为: 示例: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1 / 1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外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共8分)
1.(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给加点字注音
鸿鹄 稀粥 哆嗦 军阀
毡靴 宪兵 涔涔 潸潸
伶俐 萦绕 掺和 窈窕
贮藏 梗概 烟囱 汲水
二、(共6分)
2.(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读拼音,写汉字
妖(ráo) 重(hè) 苦心孤(yì) (fēi) 红
阔(chuò) 惟妙惟(xiào) 鞭(tà) (kuì) 赠
根深(dì) 固 芳(xīn) 魁(wu) 叱(zhà) 风云
三、选择题(共18分)
3.(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里盛产优质雪花梨,可以就地取才办一个水果加工厂。
B.当遇到重大问题需要他拿主意的时候,他反倒迟疑不绝了。
C.今年春节期间,各地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多得令人目不暇接。
D.北京办奥运,既展示传统文化又展现精神风貌,可谓两全齐美。
4.(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慷概 细腻 美不胜收 炯乎不同 B.嘹亮 孕育 尽态极妍 各得其所
C.拮局 斑澜 一泄千里 锐不可当 D.祈祷 推祟 物竞天择 随机应变
5.(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因地制宜 不屑置辩 巧妙绝纶
B.郑重其事 改邪归正 威武不屈
C.别具匠心 世外桃源 政通人和
D.抑扬顿挫 纵横决荡 急中生智
6.(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下列画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生平第一次来到三峡,那瑰奇的美景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B.依我看这事不必着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会有办法的。
C.咱们既然来了,就要大干一场,一不做,二不休,真把人憋闷死了。
D.他们闹到离婚的地步,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7.(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大众喜爱。
B.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登山队员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相当危险,而且很困难。
C.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D.南极的恐龙和两栖动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其原因是板块把它们带到了南极而造成的。
8.(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B.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C.“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是他站出来抓住了机会。”
D.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四、(共5分)
9.(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
(2)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场跑,捉几回迷藏。
(4)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
(5)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呢?
五、(共8分)
10.(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咬文嚼字
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的局面正在重庆市形成,创作和发送红色短信已蔚然成风。②巴渝文化、红岩文化,都是创作红色短信的源流,而激励重庆人创作就是激发重庆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③通过开展发送红色短信,我们可以④在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重庆市民的素质。
(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 。
(2)第②处搭配不当,就将 改为 。
(3)第③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 。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
六、(共5分)
11.(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修改病句
(1)语文对我特别感兴趣。
(2)乌云和大雨一起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3)经过普法教育,使群众的觉悟普遍提高了。
(4)春天,稻田上长满了菜、西瓜、大米。
(5)山村里,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果树。
七、(共4分)
12.(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仿照画线句在下列横线上再续写两句话,要求句式相同,字数基本相当,语意连贯。
信心是什么?信心是洒在大地上的阳光,一丝一缕温暖;信心是 ,
;信心是 , ;拥有了信心,我们就能挺起胸膛,战胜困难,迎接新的挑战!
八、文言文练习(共10分)
(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静以修身 (2)非宁静无以致远 (3)意与日去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5.从文章看,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九、阅读练习(共27分)
(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难忘那张圆脸
①七个春夏秋冬,送走过几百个中学生,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丛记忆中抹去,但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地刻着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故事。
②那张稚气的圆脸,是我曾经伤害过的。
③这件事,发生在7年前的9月3日,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堂课。
④靠前门的课桌后,坐着的是这个圆脸少年。一开始上课,他的两手就抄在袖筒里,平放在桌子上,头枕在上面,并且不时地抬起衣袖去抹那淌出来的鼻涕。他的举止惹恼了我。要知道,这可是我的第一堂试讲课,内容是茅盾的《白杨礼赞》。为了这堂课,我足足准备了3天。更何况,教室后排还坐着那位年长的教务主任,他是在考评我的教学能力。圆脸的表现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对我的轻视。
⑤我的心境被破坏了。努力地不去看那张“可憎”的圆脸,继续讲我的课。可是不行,接连发出的抽吸鼻涕的声音已经把课堂上一半的目光吸引过去了,间或传来低声议论,“啧啧”的嗤笑。教务主任也在盯着我,似乎在看着我怎样对付这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⑥我暴怒了,对着圆脸大喝一声:“你,站起来!”圆脸慢慢地抬起头,迷茫的眼睛闪了闪,然后低垂下头,缓缓地站起。我有些懊悔了。说他什么呢?总不能说他流鼻涕吧。于是,我指着板书,问:“茅盾的《白杨礼赞》在开头为什么没去写白杨树,而写的是黄土高原的壮观景象呢?”话一出口,我被自己的机灵陶醉了。这是我刚讲过的问题,我想他应该回答出来,然后让他坐下,告诫他坐端正,注意听讲,也就算解了围。“我不会。”圆脸回答,声音很低,但很干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圆脸的头垂得更低了:“你刚才讲的我没听明白。”我恼怒起来,厉声质问:“那么,你听什么了?”几十双眼睛凝视着我,其中也有教务主任。圆脸没说话,只是深深地垂着头。“你出去!”话一出口,连我也奇怪自己何以有这个念头。圆脸猛地抬起头,我看到的分明是一双愤怒的眼睛,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淡淡的哀怨。“你出去!”他终于离开了座位,拉开教室的门,跑了出去。
⑦课堂恢复了平静,可静得让人感到压抑。
⑧我继续上课。这堂课好长啊!
⑨课后,教务主任找到了我。没有评论这堂课上得怎样,只是给我介绍那个被我赶出教室的学生。“他也是够可怜的了。父母离异,他跟着奶奶生活,现在奶奶病了,他很需要关怀,但从来不把苦告诉同学。他太孤独,他需要理解,尤其是来自教师的理解。”说完,教务主任长久地看着我。
⑩我的心被刺痛了,也想起了那颗被我刺痛的心。我知道,这第一堂课是彻底失败了。我不配在学生面前自称老师,也不配让学生叫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下午,在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折得正正方方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您第一次登上讲台,我能理解您做的一切;我也多么希望别人能理解我呵!我的心好苦。被您从课堂赶了出去的学生。”我被震动了。
从这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师”这个词的含义。他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人”,而要“教人”,首要的是先教自己,教自己去理解学生,这样才可能教好人,教好书。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7年了,但那张永远抹不去的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在提醒我,即使在离开讲台的今天,仍然如此。
16.“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但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地刻着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故事。”(第①段)
(1)句中“有些”“永远”两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7.有人说,第④自然段写“我”为这堂课足足准备了3天,再写教务主任来听课,似乎与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无关。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为什么?
18.第⑤自然段中所说的“突发事件”指什么?这一“突发事件”在整个故事中起什么作用?
19.教务主任并没有评论“我”的课,但“我”为什么认为“这第一堂课是彻底失败了”?
20.结尾处说,“那张永远抹不去的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在提醒我”。你认为在提醒“我”什么?
21.你认为故事中的“我”再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时应该怎么办?
十、诗歌鉴赏(共9分)
(2024七上·成都开学考)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2.“连”字和“入”字写出了什么?
23.赏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hú;zhōu;duō;fá;xuē;xiàn;cén;shān;lì;yíng;chān;tiǎo;zhù;gěng;cōng;jí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鸿鹄(hú):“鹄” 是多音字,此处读 hú,特指天鹅,注意与 “鹄(gǔ)”(射箭的靶子)区分,结合 “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这一含义可准确记忆。
稀粥(zhōu):“粥” 读音为 zhōu,韵母是 ou,注意不要误读为 zōu,联想 “用面粉和水制成的食品” 的含义辅助记忆。
哆嗦(duō):“哆” 读 duō,声母是 d,韵母是 uo,与 “哆嗦” 表示身体颤动的意思相联系,避免和 “侈(chǐ)” 等字混淆。
军阀(fá):“阀” 读音为 fá,声调是阳平,对应 “旧时割据一方的军人集团” 的含义,注意声母 f 不要读成 h。
毡靴(xuē):“靴” 读 xuē,韵母是 üe,需注意 j、q、x 与 ü 相拼时 ü 上两点省略的规则,结合 “用毡制成的靴子” 的意思记忆。
宪兵(xiàn):“宪” 读音为 xiàn,声调是去声,声母 x,韵母 ian,联系 “军事政治警察” 的含义,避免误读为 xián。
涔涔(cén):“涔” 读 cén,声母 c,韵母 en,声调阳平,形容水、汗等流下的样子,注意与 “岑(cén)”(姓氏)读音相同但含义不同。
潸潸(shān):“潸” 读 shān,声母 sh,韵母 an,声调阴平,形容流泪不止,不要误读为 sān。
伶俐(lì):“俐” 读 lì,声调去声,与 “伶” 组成 “伶俐” 表示聪明灵活,注意韵母 i 的发音要清晰。
萦绕(yíng):“萦” 读 yíng,声母 y,韵母 ing,声调阳平,意为萦回,避免误读为 yín。
掺和(chān):“掺” 此处读 chān,声母 ch,韵母 an,表 “掺杂混合” 之意,注意其还有 shǎn(执持)、càn(古代一种鼓曲)等读音,结合语境判断。
窈窕(tiǎo):“窕” 读 tiǎo,声调上声,与 “窈” 组成 “窈窕” 形容女子美好,注意不要误读为 tiāo。
贮藏(zhù):“贮” 读 zhù,声母 zh,韵母 u,声调去声,意为储藏,避免与 “伫(zhù)”(站立)混淆,可通过含义区分。
梗概(gěng):“梗” 读 gěng,声母 g,韵母 eng,声调上声,指 “大略的内容”,注意不要读成 gēng。
烟囱(cōng):“囱” 读 cōng,声母 c,韵母 ong,声调阴平,即烟筒,避免误读为 tōng。
汲水(jí):“汲” 读 jí,声母 j,韵母 i,声调阳平,意为打水,注意与 “吸(xī)” 区分,结合 “从井里取水” 的含义记忆。
故答案为:hú;zhōu;duō;fá;xuē;xiàn;cén;shān;lì;yíng;chān;tiǎo;zhù;gěng;cōng;j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答案】娆;荷;诣;绯;绰;肖;挞;馈;蒂;馨(心);梧;咤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妖(ráo):对应汉字 “娆”。“妖娆” 形容娇艳美好,“娆” 右边为 “尧”,注意不要误写成 “浇” 或 “绕”,避免因字形相近而写错。
重(hè):写作 “荷”。“重荷” 指过重的负荷,“荷” 在这里读 hè,作动词或名词表示承载、负荷之意,不要与读 hé 的 “荷花” 的 “荷” 在用法和字形上混淆。
苦心孤(yì):应为 “诣”。“苦心孤诣” 指苦心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诣” 是言字旁,与言语、学问相关,注意右边是 “旨”,不要写成 “指”。
(fēi)红:是 “绯”。“绯红” 表示鲜红,“绯” 为绞丝旁,和颜色相关,不要误写成 “菲” 或 “非”。
阔(chuò):写作 “绰”。“阔绰” 形容排场大、生活奢侈,“绰” 右边是 “卓”,注意不要少写下面的 “十” 字。
惟妙惟(xiào):对应 “肖”。“惟妙惟肖” 指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肖” 在这里读 xiào,有相似、像的意思,不要写成 “笑”。
鞭(tà):是 “挞”。“鞭挞” 意为鞭打、抨击,“挞” 是提手旁,右边是 “达”,注意与 “踢”“踏” 等字区分开。
(kuì)赠:写作 “馈”。“馈赠” 指赠送礼品,“馈” 是食字旁,与饮食、赠送相关,右边是 “贵”,不要写成 “溃”。
根深(dì)固:应为 “蒂”。“根深蒂固” 比喻根基牢固,“蒂” 指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是草字头,下面是 “帝”,不要写成 “帝” 或 “缔”。
芳(xīn):可写作 “馨” 或 “心”。“芳馨” 指芳香,“馨” 是香字底,与香气有关;“芳心” 指年轻女子的情怀,“心” 在这里直接表达情感相关的意思,书写时根据具体词义判断,注意 “馨” 的笔画较多,不要漏写部件。
魁(wu):是 “梧”。“魁梧” 形容身体强壮高大,“梧” 是木字旁,与树木有关,这里用于形容人,注意右边是 “吾”。
叱(zhà)风云:写作 “咤”。“叱咤风云” 形容声势或威力极大,“咤” 是口字旁,右边是 “宅”,不要写成 “诧”。
故答案为:娆;荷;诣;绯;绰;肖;挞;馈;蒂;馨(心);梧;咤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3.【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 .“就地取才” 存在错别字,正确写法应为 “就地取材”。“材” 指材料,“就地取材” 意为在本地选取需要的材料,而 “才” 指才能,不符合该词语语境,此处是对 “材” 和 “才” 这一同音字的误用。
B .“迟疑不绝” 存在错别字,正确写法是 “迟疑不决”。“决” 有决断、决定的意思,“迟疑不决” 指拿不定主意,犹豫迟疑;“绝” 表示断绝、穷尽等,与词语表达的犹豫之意不符,属于形近字误用。
C .正确。
D.“两全齐美” 存在错别字,正确写法为 “两全其美”。“其” 在这里指代双方或事物的两个方面,“两全其美” 表示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齐” 意为整齐、一致等,不符合词语语境,是对 “其” 和 “齐” 的误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4.【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 .“慷概” 应为 “慷慨”,“概” 与 “慨” 是形近字,“慷慨” 指大方,与心理活动相关,故用 “慨”;“炯乎不同” 应为 “迥乎不同”,“炯” 意为明亮,“迥” 表示相差很远,“迥乎不同” 指差别很大,所以是 “迥”。
B.正确。
C.“拮局” 存在错误,若表示经济困难,应为 “拮据”;若表示结果,应为 “结局”;“斑澜” 应为 “斑斓”,“澜” 与水有关,“斓” 指色彩繁多,故用 “斓”;“一泄千里” 应为 “一泻千里”,“泄” 侧重排出,“泻” 形容水流迅速,此处用 “泻” 更合适。
D .“推祟” 应为 “推崇”,“祟” 指鬼怪或不正当的行为,“崇” 有尊崇之意,“推崇” 即十分推重,所以是 “崇”。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5.【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巧妙绝纶” 的 “纶” 书写错误,正确应为 “伦”。“巧妙绝伦” 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伦” 有同类、同等的意思,而 “纶” 多指丝线、带子等,不符合该词语含义。
B.“郑重其事”“改邪归正”“威武不屈” 均书写正确,无错别字。“郑重其事” 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改邪归正” 指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威武不屈” 指在强暴的压力下不屈服,形容坚贞顽强。
C.“别具匠心”“世外桃源”“政通人和” 书写无误。“别具匠心” 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政通人和” 指政治开明顺利,百姓安乐和睦。
D.“抑扬顿挫”“纵横决荡”“急中生智” 字形正确。“抑扬顿挫” 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纵横决荡” 指纵横驰骋,冲杀突击;“急中生智” 指在紧急的时候猛然想出了办法。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6.【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A .“百闻不如一见” 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句中用来形容亲身来到三峡后,感受到其瑰奇美景比听闻的更真切,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B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指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句中表达面对不着急的事,总会有解决办法,体现了从容应对的态度,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C .“一不做,二不休” 通常带有贬义,指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多用来形容不顾一切地做坏事。而句中是说要 “大干一场”,属于积极的行动,该熟语的感彩与语境不符,使用不恰当。
D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长期积累、酝酿的结果。句中用来形容两人闹到离婚地步是长A 选项中,“百闻不如一见” 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句中用来形容亲身来到三峡后,感受到其瑰奇美景比听闻的更真切,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 B项递进关系不当,应改为“这不仅很困难,而且相当危险”;C项缺宾语中心词,应在“奏章”后加上“的地方”或“的处所”;D项句式杂糅,可去掉“而造成的”。
8.【答案】D
【知识点】问号;引号
【解析】【分析】A.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B.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C.“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是他站出来抓住了机会。”
9.【答案】拟人;夸张;排比;比喻;反问
【知识点】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1)句中 “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将嫩生生的荠菜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和情态,符合拟人的修辞手法特点,即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情感等,所以该句运用了拟人。
(2)句中 “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千里” 突出出差路程远,“一火车” 则极度夸大了做好事的数量,通过超越现实的描述来强调雷锋做好事之多,这符合夸张的修辞手法,即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因此该句运用了夸张。
(3)句中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场跑,捉几回迷藏”,由一系列结构相似、句式相近的短语组成,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活动场景,符合排比的修辞手法,即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所以该句运用了排比。
(4)句中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把 “醉人的绿” 比作 “极大的荷叶”,用人们熟悉的荷叶来形象地描绘绿的形态,符合比喻的修辞手法,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故而该句运用了比喻。
(5)句中 “怎能不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呢?”,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人感到亲切、舒服” 这一肯定的意思,通过问句的形式加强了语气,符合反问的修辞手法,即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因此该句运用了反问。
故答案为:(1)拟人;(2)夸张;(3)排比;(4)比喻;(5)反问
【点评】(1)(2)(3)(4)(5)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10.【答案】(1)删去“的局面”或“格局的”,只删“格局”也可。
(2)“源流”改为“源泉” (3)句末添加“的活动”(4)将“发展”和“传承”调换位置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1)第①处语病解析:“新格局” 本身就有 “一定的局面、格局” 的含义,与后面的 “的局面” 同时出现,造成词语赘余。删去 “的局面”,句子变为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正在重庆市形成”;或删去 “格局的”,变为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局面正在重庆市形成”,两种修改都能消除赘余,使句子简洁。
(2)第②处语病解析:“源流” 指源头和支流,强调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而 “源泉” 比喻事物产生的根源。句中要表达的是巴渝文化、红岩文化是创作红色短信的根源,“源流” 与 “创作红色短信” 搭配不恰当,将 “源流” 改为 “源泉”,能准确体现文化对创作的根源作用。
(3)第③处语病解析:“开展” 是及物动词,后面需要接宾语,“开展发送红色短信” 中 “发送红色短信” 是动宾短语,不能直接作 “开展” 的宾语,缺少与 “开展” 搭配的名词性成分。在句末添加 “的活动”,使 “开展发送红色短信的活动” 构成完整的动宾结构,补充了句子缺失的成分。
(4)第④处语病解析:文化的发展应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只有先 “传承” 才能更好地 “发展”,原句 “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 违背了逻辑顺序,属于语序不当。将 “发展” 和 “传承” 调换位置,改为 “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故答案为:(1)删去“的局面”或“格局的”,只删“格局”也可。(2)“源流”改为“源泉” (3)句末添加“的活动”(4)将“发展”和“传承”调换位置。
【点评】(1)(2)(3)(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1.【答案】(1)我对语文特别感兴趣。
(2)大雨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3)经过普法教育,群众的觉悟普遍提高了。
(4)春天,田野里长满了菜苗、西瓜苗和水稻。
(5)山村里,到处都是果树。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1)此句存在主客倒置的语病。“语文” 是被感兴趣的对象,“我” 是产生兴趣的主体,主体与对象的位置颠倒了。应将 “语文” 和 “我” 互换位置,修改为 “我对语文特别感兴趣”。
(2)该句属于搭配不当。“乌云” 是漂浮在天空中的,无法 “倾泻下来”,能 “倾泻下来” 的只有 “大雨”,所以应删去 “乌云和” 以及 “一起”,改为 “大雨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3)此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经过…… 使……” 的结构导致句子缺少主语,“经过” 和 “使” 不能同时使用,删去其中一个即可。修改为 “经过普法教育,群众的觉悟普遍提高了” 或 “普法教育,使群众的觉悟普遍提高了”。
(4)该句不符合逻辑。“大米” 是水稻加工后的产物,不是直接长在田野里的;“菜” 和 “西瓜” 表述不够具体,在春天田野里生长的应是它们的幼苗。所以应将 “菜” 改为 “菜苗”,“西瓜” 改为 “西瓜苗”,“大米” 改为 “水稻”,修改为 “春天,田野里长满了菜苗、西瓜苗和水稻”。
(5)此句存在重复赘余的问题。“满山遍野” 和 “到处” 都表示范围广,意思重复,删去其中一个即可。修改为 “山村里,到处都是果树” 或 “山村里,满山遍野都是果树”。
故答案为: (1)我对语文特别感兴趣。(2)大雨从天空中倾泻下来。(3)经过普法教育,群众的觉悟普遍提高了。(4)春天,田野里长满了菜苗、西瓜苗和水稻。(5)山村里,到处都是果树。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2.【答案】信心是傲雪盛开的红梅,一朵一份希望;信心是绽放在脸庞的笑容,一点一分力量。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原句 “信心是洒在大地上的阳光,一丝一缕温暖” 采用了 “信心是……,一…… 一…………” 的句式,前半句将信心比作具体事物,后半句通过数量词 + 名词的结构描述该事物带来的积极影响,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续写时,首先要保证句式一致,其次所选喻体需与信心的积极内涵相关联,能体现出信心带来的力量、希望等。同时,要注意前后句语意连贯,让整体内容围绕 “信心” 展开,形成统一的语境。故答案为: 信心是傲雪盛开的红梅,一朵一份希望;信心是绽放在脸庞的笑容,一点一分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答案】13.修养;达到;意志
14.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15.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君子),应该用平静的态度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的作风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如果不看淡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如果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需要专注宁静的环境,而才能的获得又离不开勤奋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坚定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如果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岁月匆匆流逝,人的意志也会随着一天天消磨,最终就像枯枝败叶一样凋落,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用处,只能悲哀地守着贫穷的屋舍,那时候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静以修身” 中,“修” 结合 “修身” 这一常见搭配及句意 “用宁静来修养自身”,可知 “修” 此处为 “修养” 之意。
(2)“非宁静无以致远” 里,“致” 联系 “致远” 可理解为 “达到远方”,结合语境,“致” 即为 “达到”。
(3)“意与日去” 中,“意” 根据 “意志随着时间消逝” 的句意,明确其含义为 “意志”。
故答案为:修养;达到;意志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词:“无以” 是 “没有办法” 的意思,“广” 为 “增长”,“志” 指 “志向”。
故答案为: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文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直接点明,修身要依靠内心的宁静,养德要凭借生活的节俭。再结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修身养德还需做到淡泊名利以明确志向,保持宁静以实现远大目标。综合这些内容,便能得出做到 “修身”“养德” 的方法。
故答案为: 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答案】16.(1)用得好。“有些”学生名字记不住,隐含着“有些”学生的名字记住了,而唯独“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永远” 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2)反衬“那张圆脸”给“我”的印象之深。
17.不同意。这两点也是引发“我”“暴怒”“恼怒”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务主任的谈话也是“我”改变认识的原因之一。
18.指的是圆脸抽吸鼻涕声而引发学生的议论和嗤笑。这一件事影响了教学秩序,是矛盾爆发的导火线。
19.教务主任的谈话使“我”意识到自己的“失职”,并且认识到自己刺伤了一个需要理解的孩子的心,“我”不配称为老师,更无须说教学了。
20.示例:提醒自己教人要先教己,要理解学生。
21.示例:应该冷静,学生没听明白,可以再讲一遍,然后再让他回答。
【知识点】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有四种:(1)精确性作用。(2)形象性作用。 (3)情感性作用。(4)结构性作用。解答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分析。
(2)(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6.(1)分析 “有些”“永远” 的作用,要结合语境看其对表达情感的精准度;理解 “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 的作用,需从对比角度入手。
(2)“有些” 体现出记忆的选择性,并非所有学生都被遗忘,而 “永远” 则强调了圆脸及相关故事在 “我” 心中的深刻印记,二者结合突出了这段经历的特殊意义。“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 与 “那张圆脸却依然清晰” 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圆脸给 “我” 留下的印象极深。
故答案为:(1)用得好。“有些”学生名字记不住,隐含着“有些”学生的名字记住了,而唯独“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永远” 起强调突出的作用。(2)反衬“那张圆脸”给“我”的印象之深。
17.本题考查情节作用。这两处情节并非无关。“准备 3 天” 体现 “我” 对第一堂课的重视,“教务主任听课” 增加了 “我” 的压力,二者共同成为 “我” 后续 “暴怒”“恼怒” 的诱因;且教务主任课后的谈话,是 “我” 转变认知的关键,对推动情节和揭示主题有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不同意。这两点也是引发“我”“暴怒”“恼怒”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务主任的谈话也是“我”改变认识的原因之一。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突发事件” 指圆脸因抽吸鼻涕引发学生议论和嗤笑。这一事件打破了课堂秩序,吸引了众人目光,直接触发了 “我” 与圆脸的矛盾,成为冲突爆发的导火线。
故答案为: 指的是圆脸抽吸鼻涕声而引发学生的议论和嗤笑。这一件事影响了教学秩序,是矛盾爆发的导火线。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教务主任的话让 “我” 意识到,自己不仅在教学上没能妥善处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伤害了一个需要理解的学生的心,违背了教师 “教人” 的本质,因此 “我” 觉得这堂课彻底失败。
故答案为:教务主任的谈话使“我”意识到自己的“失职”,并且认识到自己刺伤了一个需要理解的孩子的心,“我”不配称为老师,更无须说教学了。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我” 从这段经历中领悟到,教师不仅要 “教书”,更要 “教人”,而 “教人” 的前提是理解学生。所以圆脸和其眼神提醒 “我” 要先学会理解学生,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故答案为: 示例:提醒自己教人要先教己,要理解学生。
2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理解。再遇到类似情况,“我” 应保持冷静,先维护课堂秩序,课后了解学生情况。对于没听懂的学生,可耐心再讲解,而非斥责,要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处理问题。
故答案为: 示例:应该冷静,学生没听明白,可以再讲一遍,然后再让他回答。
【答案】22.“连”字写出了雨势的连绵,夜雨已同江水连成一片;“入”字写出夜雨降临的情景。这两字渲染了离别的黯淡气氛,表现了诗人的离别情愫。
23.示例: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22.本题考查炼字。“寒雨连江夜入吴” 中,“连” 字描绘出夜雨与江水交融相连的景象,体现雨势的连绵不绝;“入” 字则写出夜雨悄无声息降临吴地的动态。这两个字不仅勾勒出雨景的特点,更渲染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暗含诗人不舍的离别之情。
故答案为:“连”字写出了雨势的连绵,夜雨已同江水连成一片;“入”字写出夜雨降临的情景。这两字渲染了离别的黯淡气氛,表现了诗人的离别情愫。
2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这两句诗以 “冰心”“玉壶” 作喻,玉壶晶莹剔透,冰心纯洁无瑕,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品格依旧高洁纯粹。这种表达既回应了亲友可能的牵挂,又以形象的比喻传递出坚守本心的信念,比直白的诉说更显深情与坚定,展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
故答案为: 示例: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