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天元公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6分)
1.(2024九上·余杭开学考)下列语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小街的青石,光滑得像是从沧桑中溜出来的一页志书。小街的板房,粗犷得像是垂垂兮长者在守侯中打着盹。(《丽江:在母亲心里流浪》)
B.“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湖与楼的相得益彰,如老友古旧,端坐于云谲波诡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经年交谈,以心换心。(《沉郁岳阳楼》)
C.也只有这样去想,才能明白为何武汉城市中人,不理古典,独尊新桥,实在是因为这座桥是长久以来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情节。(《武汉的桃花劫》)
D.故乡是人的文化,人是故乡的文化。那一天,面朝铺天盖地的油菜花野,我在故乡新近崛起的亚洲最大的钢构件生产基地旁徘徊。(《钢构的故乡》)
2.(2024九上·余杭开学考)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____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____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____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 杂居
B.名噪一时 闻风而至 栖居
C.名噪一时 纷至沓来 杂居
D.名闻遐迩 纷至沓来 栖居
3.(2024九上·余杭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已经深深根植元杂剧作者们的心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融入所塑造的戏曲形象。
B.经典名著阅读可以让读者接受高品位文化濡染,进而更高层次地形成读者的人文素养,构建读者的精神大厦。
C.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韵文部分有五十多万行,散韵文总数逾一千多万字,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D.汉字构筑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在现代西方文明冲击下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4.(2024九上·余杭开学考)古诗文名句默写,
重温古诗文,平复一颗心。看一看,“芳草鲜美,(1)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优美风光;赞一赞,“(2) ,(3) ”(杜甫《望岳》)的凌云壮志,“乘风好去,(4) ,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济世豪情:学一学,王维“独坐幽篁里,(5) ”(《竹里馆》)的淡定,李白“(6) ,(7) ”(《行路难(其一)》)的自信。
二、现代文阅读(13分)
(2024九上·余杭开学考)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间谍
[英]格雷厄姆·格林
①查理·斯托一直等到能听到妈妈发出的声音的鼾声,这才下了床,可他仍然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走到窗前。这座房子的前端呈不规则状,因而从天空是可以看见妈妈房间里是否有灯光。而此时,所有的房间黑漆漆一片。一束探照灯光在天空中划过,照亮了成堆的云团,刺探进云团间黑洞洞的空隙,搜寻着敌人的飞机。海风阵阵吹来,查理·斯托可以在妈妈的鼾声中听到海浪的拍打声。一股风穿透窗框的缝隙,轻轻拂动着他的睡衣。查理·斯托害怕了。
②然而一想到父亲的烟草店就在楼下,仅相距十几级楼梯之遥,他的心思又活动了。他今年十二岁,还从未抽过烟,这一点让他在郡立学校被其他男生嘲笑。成打的香烟正堆放在楼下:全薄片大玩家烟、德雷兹克烟、阿卜杜拉烟,还有忍冬牌香烟。这座小小的烟草店笼罩在散发着霉烟味的薄雾中,完全可以掩护他的罪行。查理·斯托清楚地明白从父亲的马里偷香烟可是个大错,但是他并不爱自己的父亲。在他眼里,父亲不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人,而是一个身形瘦削、脸色苍白、行踪飘忽不定的幽灵。父亲总是隔一段时间才会注意到他的存在。甚至还会粗暴对待妈妈。对妈妈,他毫不掩饰自己强烈的爱。妈妈庞大的身躯、大嗓门的吵嚷和充满爱意的唠叨填满了查理的整个世界。按照妈妈的说法,她和所有人都是朋友:下至教区牧师的妻子,上至“亲爱的王后”,而那群潜伏在云团后面的齐柏林飞艇里的怪物“德国佬”当然不算。然而,父亲的行踪和他阴晴不定的情感一样,总是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他说今晚会待在诺里奇,可是很难说他究竟是不是在那儿。在顺着木头楼梯摸索着往下走的时候,查理·斯托丝毫没有放松警惕。木头楼梯一旦发出咯吱声,他便紧紧握住睡衣的领子。
③到了楼梯的底端,他迅速地下了台阶,闪入小小的店铺。光线太暗,看不清路,再说他也不敢开灯。他绝望地坐在最后一层台阶上,双手托住下巴。坐了足有半分钟之久。这时,有规律移动的探照灯光被上面的窗户反射过来,这使得男孩有时间按照记忆确定香烟垛、柜台以及柜台下面的那个小洞的位置。人行道上传来一个警察的脚步声,吓得他赶紧抓了一盒香烟,立即弯腰躲进了小洞里。一束光斜照在地板上,有一只手在试着推门,接着有脚步声传来。查理在黑暗里吓得缩成了一团。
④终于他找回了勇气,用他一向好奇的成年人的方式告诉自己,即使被抓住了,那事已至此,做什么也无济于事了,不妨就抽一支吧。他把一支烟放进嘴里,这时才想起来没有火柴。有好一阵子,他不敢轻举妄动。探照灯三次照亮了店铺,他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儿奚落自己。一会儿给自己鼓劲儿。“大不了像只羊一样被吊死。”“孬种,胆小鬼。”成年人的规劝与孩子气的规劝就这么奇怪地交织在一起。
⑤可是,他刚一动弹,就听见街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听上去有好几个人。查理·斯托是个大孩子了,知道这时四周不该有人。脚步声越来越近,停了下来。钥匙在门楼里转动,一个声音说:“让他进来。”接下来,他听见父亲在说话。“先生们,劳驾声音轻一点儿。别把我家人吵醒。”父亲的语气不像平时那么干脆,语调也让查理感到陌生。一只手电筒点亮了,灯泡发出蓝幽幽的光。男孩屏住呼吸,他甚至怀疑父亲能听见他的心跳声,于是他紧紧抓住睡衣,开始祈祷,“哦上帝,千万别让我被逮住。”透过柜台上的一个缝隙,他可以看见父亲站的位置。父亲的一只手抓着又高又硬的领子,他正站在两个人的中间,那两人头戴圆顶帽、身穿系带雨衣。都是不认识的人。
⑥“抽支烟吧。”父亲的声音干巴巴的。其中一个人摇摇头说:“不可以的,执行公务时不可以。多谢了。”他的话音很轻柔,但丝毫不亲切。查理·斯托想,父亲一定是生病了。
⑦“介意我拿几包放在口袋里吗?”斯托先生问道。见那人点点头,于是他便从货架上拿起好几包金薄片大玩家烟,用指尖轻轻抚摸着烟盒。
⑧“好吧”,他说,“事已至此,做什么也无济于事了,我不妨还是抽几支吧。”父亲环视着店铺,目光凝重,一个角落都没有放过。那一刻,查理·斯托真怕被父亲发觉,或许他从一开始就已经发觉了。父亲开口说道:“对喜欢抽烟的人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小生意。估计我太太会把它卖了,否则的话邻居也会砸了它的,好吧,你们想走了。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我去拿件大衣。”
⑨“我们得有个人跟你去,希望别介意。”那个陌生人说话很客气。
⑩“不必费事。大衣就在这里,在挂衣钩上。好了,我准备好了。”
另一个人颇为尴尬地问道:“想和你太太说句话吗?”父亲的嗓音虽然尖细,但语气很果断:“我不去,明日事,明日毕,她以后还会有机会的,是吧?”
“是的是的。”其中一个人连声说道,语气变得欢快而乐观。“不要太过担心,毕竟生活还在……”父亲突然想要笑出声来。
门刚一关上,查理·斯托就轻手轻脚地回到楼上,钻进了被窝。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晚了又要离开家,而那两个陌生人到底是谁呢?诧异与惊惧让他一时还睡不着,就仿佛一张熟悉的照片从相框里走出来,责备他太疏忽。他清楚地记得父亲紧握着领子用谚语来为自己打气的样子。而这时他第一次意识到,妈妈嗓门大,有亲切感。父亲和自己很像,在黑暗里干着还自己都害怕的事情。要是能跑下楼,亲口对父亲说爱他该有多好啊!可是他能听见窗外急促的脚步声渐渐远去。房子里只剩下他和妈妈了。他睡着了。
(选自《二十一个故事》,有删改)
5.小说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小说运用“明暗双线”叙事,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7.小说采用“查理·斯托”的视角讲述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11分)
(2024九上·余杭开学考)【甲】
齐饥。陈臻①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②,殆不可复。”孟子曰:“是为冯妇③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④,莫之敢撄⑤。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⑥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选自《孟子·尽心下》)
【乙】
东瓯⑦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治,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⑧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文锦十纯⑨,命贾人为行人⑩。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今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选自《郁离子》)
【注】①陈臻:孟子的弟子之一。②复为发棠:重新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棠。地名,在今山东即墨南。过去齐国灾荒时,孟子曾劝过齐王打开棠地粮仓赈济灾民,所以有此说。③冯妇:人名,姓冯,名妇,男性。④嵎:山势弯曲险阻处。⑤撄:迫近。⑥攘臂:捊起袖子,伸开胳膊。⑦东瓯:今浙江省温州地区。⑧贾人:商人。⑨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称“驷”;合在一起的两块玉为“珏”;布帛一段为一“纯”。⑩行人:使者的通称。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殆不可复 (2)是为冯妇也
(3)国人咸苦之 (4)归以语东瓯君
9.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業 而覆屋以茅
B.众皆悦之 迎之于国门外
C.其为士者笑之 命贾人为行人
D.趋而迎之 而冯妇死弗悟
10.甲文中,“士者”取笑冯妇,你是否会取笑某一个(或两个)故事中的冯妇?请表明立场,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四、写作(60分)
11.(2024九上·余杭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上述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或唤起了你怎样的回忆?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见解,也可以撰写演讲稿。
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
②不得套写、抄袭;
③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守侯” 应为 “守候”。“候” 有等待的意思,“守候” 指等待、看护;“侯” 多用作姓氏或古代爵位,与 “守” 搭配表示等待时,只能用 “候”,故此处存在错别字。
B .“老友古旧” 应为 “老友故旧”。“故旧” 指老朋友、老相识,“故” 有过去、旧的含义,符合 “老友” 的语境;“古旧” 侧重指事物陈旧,不适合用于形容人,此处存在错别字。
C 项:“情节” 应为 “情结”。“情结” 指深藏心底的感情纠葛,文中表达的是人们对桥的特殊情感,应用 “情结”;“情节” 指事情的发展过程,与语境不符,此处存在错别字。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答案】D
【知识点】解释;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第一组, “名闻遐迩”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语境强调的是瓦尔登湖成为观光胜地,应填“名闻遐迩”。
第二组,“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语境强调的是人们都纷纷来到瓦尔登湖,应填“纷至沓来”。
第三组,“杂居”侧重混杂而处,“栖居“侧重栖息居住,语境强调在“现代都市”居住,所以应填“栖居”。
故答案为:D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3.【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存在成分残缺的语病。“根植” 后缺少介词 “于”,应改为 “深深根植于元杂剧作者们的心中”;“融入” 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 “戏曲形象” 后加 “之中”,即 “融入所塑造的戏曲形象之中”。
B.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形成” 与 “人文素养” 搭配不合理,“形成” 强调从无到有的过程,“人文素养” 更适合用 “提升” 来修饰,应将 “形成” 改为 “提升”。
C.存在语义重复的语病。“逾” 表示 “超过”,与 “多” 表意重复,可删去 “逾” 或 “多”,改为 “散韵文总数逾一千万字” 或 “散韵文总数一千多万字”。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落英缤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空万里;弹琴复长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1)“落英缤纷”: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了桃花源中花草美丽、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与 “芳草鲜美” 构成对桃花源风光的生动描写。默写时注意 “缤纷” 的写法,不要漏写笔画。
(2)(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望岳》,诗人通过想象登上泰山绝顶俯瞰群山的情景,抒发了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与语境中 “凌云壮志” 相契合。注意 “凌”“绝”“览” 的正确书写。
(4) “长空万里”:出自辛弃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展现了广阔的视野,与后文 “直下看山河” 的济世豪情相呼应,默写时别漏写 “长” 字。
(5)“弹琴复长啸”:出自王维《竹里馆》,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竹林中弹琴、长啸的情景,体现出淡定闲适的心境,符合 “淡定” 的语境。注意 “弹”“啸” 的写法。
(6)(7)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行路难(其一)》,诗人在困境中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勇往直前的决心,与 “自信” 的语境一致。默写时注意 “沧” 不要误写为 “苍”。
故答案为:(1)落英缤纷(2)会当凌绝顶(3)一览众山小(4)长空万里(5)弹琴复长啸(6)长风破浪会有时(7)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1)(2)(3)(4)(5)(6)(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5.运用了环境描写,营造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衬托查理 斯托偷烟时害怕的心情,使查理 斯托的行动更具紧迫感,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6.明线是查理 斯托偷烟的过程,包括他听到妈妈鼾声后起床,到楼下看到烟店,因害怕又鼓起勇气偷烟,以及偷烟时的种种心理和行为;暗线是查理 斯托对父亲复杂的情感变化,从不爱、觉得父亲像幽灵,到偷烟过程中对父亲生病的猜测,再到最后对父亲产生亲近感 。
7.①使故事更具真实感,以查理 斯托的视角讲述,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他的内心想法和情感变化,如他偷烟时的紧张、对父亲的复杂情感等;②便于设置悬念,查理 斯托不知道父亲和陌生人的对话内容,读者也随之好奇,增加故事的吸引力;③有助于刻画人物,通过他的视角展现父亲形象的多面性,从他原本眼中冷漠的父亲,到发现父亲可能生病、对自己有关注的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 。
【知识点】辨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2)(3)(4)(5)(6)
5.本题考查局端作用分析。画线句属于环境描写,“黑漆漆一片” 的房间、“探照灯光在天空中划过”“海风阵阵” 等景象,营造出压抑且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与查理 斯托偷烟时的害怕心理相呼应,衬托出他内心的恐惧;同时,黑暗和探照灯的移动让他的行动更具紧迫感,也为后续他在黑暗中摸索、因警察脚步声躲藏等情节做了铺垫,推动了故事发展。
故答案为: 运用了环境描写,营造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衬托查理 斯托偷烟时害怕的心情,使查理 斯托的行动更具紧迫感,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线索。明线是查理 斯托偷烟的全过程:从听到妈妈鼾声后踮脚下楼,到进入烟草店因黑暗和恐惧犹豫,再到抓起香烟躲进小洞,以及过程中的紧张心理和自我打气,清晰展现了他偷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暗线是查理 斯托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起初觉得父亲像 “幽灵”,不爱父亲甚至因他粗暴对待妈妈而不满;偷烟时听到父亲与陌生人对话,猜测父亲生病;最后意识到父亲和自己相似,产生亲近感和表达爱的渴望,这条线索隐藏在他的心理活动中,与明线交织。
故答案为: 明线是查理 斯托偷烟的过程,包括他听到妈妈鼾声后起床,到楼下看到烟店,因害怕又鼓起勇气偷烟,以及偷烟时的种种心理和行为;暗线是查理 斯托对父亲复杂的情感变化,从不爱、觉得父亲像幽灵,到偷烟过程中对父亲生病的猜测,再到最后对父亲产生亲近感 。
7.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叙事视角的作用。①增强真实感:以查理的视角直接呈现他的内心想法,如偷烟时的紧张(“吓得缩成一团”)、对父亲的看法转变(从 “幽灵” 到 “和自己很像”),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他的情绪,使故事更真实可信。②便于设置悬念:查理不理解父亲与陌生人的对话(“那两个陌生人到底是谁呢”),读者也随之好奇父亲的行为和身份,这种信息差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让读者急于探寻真相。③丰富人物形象:通过查理的视角,父亲形象从他最初眼中 “飘忽不定、粗暴” 的负面形象,逐渐展现出可能生病、有复杂处境的一面,最终让他意识到父亲与自己的相似,使父亲形象更立体,也体现了查理的成长。
故答案为: ①使故事更具真实感,以查理 斯托的视角讲述,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他的内心想法和情感变化,如他偷烟时的紧张、对父亲的复杂情感等;②便于设置悬念,查理 斯托不知道父亲和陌生人的对话内容,读者也随之好奇,增加故事的吸引力;③有助于刻画人物,通过他的视角展现父亲形象的多面性,从他原本眼中冷漠的父亲,到发现父亲可能生病、对自己有关注的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 。
【答案】8.恐怕;这;以……为苦;告诉
9.B
10.示例:我会取笑甲文中的冯妇,但不会取笑乙文中的冯妇。甲文中冯妇放弃搏虎后又重新去做,行为矛盾;而乙文中冯妇是因语言误会去“搏虎”(灭火),是在做好事,虽结果悲惨但值得尊敬 。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参考译文】
【甲】齐国出现饥荒。陈臻说:“国内的人都认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恐怕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冯妇了。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和老虎搏斗,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有一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许多人在追逐一只老虎。老虎背靠着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接近它。大家望见冯妇,都跑过去迎接他。冯妇就捋起袖子伸开胳膊,走下车来(准备打虎) 。众人都很高兴,可是那些作为善士的读书人却讥笑他。”
【乙】东瓯人把“火”叫做“虎”,他们发“火”和“虎”的音没有区别。他们国家没有砖瓦窑,用茅草盖屋顶,所以火灾频发,国人都为火灾感到苦恼。住在海边的一个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和老虎搏斗,冯妇所在的地方,那个县就没有老虎,(商人)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瓯国君。东瓯国君大喜,用十匹马、两块玉璧、十匹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晋国去请冯妇。冯妇到了,东瓯国君亲自驾车,空出左边的尊位,在国门外迎接他,和他同乘一辆车进入城中,安排他住在宾馆里,把他当作上宾。第二天,集市上发生了火灾,国人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国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老虎。火势逼近王宫,国人拉着冯妇跑向起火处,冯妇被火烧死了。于是商人因为说假话获罪,而冯妇直到死也没明白(怎么回事)。
8.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1)“殆不可复” 中,“殆” 结合句意 “恐怕不能再这样做了”,可知其含义为 “恐怕”。
(2)“是为冯妇也” 中,“是” 在文言文中常作指示代词,结合语境可理解为 “这”。
(3)“国人咸苦之” 中,“苦” 此处为意动用法,“以…… 为苦”,指国人都把火灾当作痛苦的事。
(4)“归以语东瓯君” 中,“语” 结合 “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瓯国君” 的语境,意为 “告诉”。
故答案为:恐怕;这;以……为苦;告诉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 .“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 的 “以” 是动词,“认为”;“而覆屋以茅” 的 “以” 是介词,“用”,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B .“众皆悦之” 的 “之” 指代冯妇,“迎之于国门外” 的 “之” 也指代冯妇,均为代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C .“其为士者笑之” 的 “为” 是介词,“被”,表被动;“命贾人为行人” 的 “为” 是动词,“作为”,二者不同。
D.“趋而迎之” 的 “而” 表修饰,连接 “趋” 和 “迎” 两个动作;“而冯妇死弗悟” 的 “而” 表转折,“但是”,二者不同。
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谈看法。甲文中的冯妇:曾是搏虎能手,后成为 “善士”,本应脱离搏虎之事。但当看到众人被老虎所困,他 “攘臂下车” 重操旧业,虽让众人喜悦,却被 “士者” 嘲笑。这种行为的矛盾性在于,他违背了自己 “善士” 的身份定位,未能坚守转变后的价值观,因此可被取笑。乙文中的冯妇:因东瓯 “火”“虎” 同音,被误请去 “搏虎(灭火)”。他到达后对当地语言、灾情毫无了解,面对火灾仍依 “搏虎” 经验行事,最终被烧死。其悲剧源于信息误差和他人误导,而非自身主观上的行为矛盾,他的出发点是履行职责、帮助他人,因此不应被取笑,更多是令人同情。
故答案为:示例:我会取笑甲文中的冯妇,但不会取笑乙文中的冯妇。甲文中冯妇放弃搏虎后又重新去做,行为矛盾;而乙文中冯妇是因语言误会去“搏虎”(灭火),是在做好事,虽结果悲惨但值得尊敬 。
11.【答案】例文:
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的这句名言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成长路上最迷茫的那段时光。
那是初二上学期的运动会,体育老师找到我,眼神里满是期待:“这次校运会,我想让你参加1500米长跑,怎么样?”我瞪大了眼睛,心里“咯噔”一下,1500米,这对平时体育课跑800米都气喘吁吁的我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刚想开口拒绝,老师却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道:“老师相信你有这个潜力,试试吧,挑战一下自己!”
犹豫再三,我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接下来的日子,便是艰苦的训练。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在操场跑上几圈。起初,跑不了多远,我就双腿发软,呼吸困难,胸口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每迈出一步都无比艰难。看着操场上其他同学轻松奔跑的身影,我不止一次地想要放弃。
一天傍晚,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一进门就瘫倒在沙发上。妈妈走过来,轻声问:“训练很累吧?”我委屈地点点头,把心中的苦水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妈,我真的跑不动了,1500 米太难了,我不想参加了。”妈妈静静地听完,微笑着说:“孩子,你知道吗?战胜别人或许能证明你有力气,但只有战胜自己,才能真正变得强大。你现在每一次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就是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妈妈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是啊,我参加这次比赛的初衷不就是为了挑战自己吗?如果现在放弃,不就前功尽弃了吗?从那以后,我重新振作起来,训练更加刻苦。跑步时,我不再关注别人的速度,只专注于调整自己的呼吸,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终于,运动会来临了。站在1500米起跑线上,我的心怦怦直跳,但眼神却无比坚定。随着发令枪响,我冲了出去。过程中,体力严重透支,脚步越来越沉重,可每当想要停下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训练时的艰辛和妈妈鼓励的话语。我咬牙坚持,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
最后200米,我用尽全身力气冲刺,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虽然累得几乎要倒下,但内心却充满了成就感。我没有取得第一名,但我战胜了自己,跑完了从未挑战过的1500米。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明白,人生路上,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只有不断挑战自我,克服内心的恐惧与惰性,才能变得强大,向着更远的目标前行。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一句出自《道德经》的名言,核心关键词是 “胜人者”“自胜者”,中心话题围绕 “战胜他人” 与 “战胜自己” 的力量展开,探讨二者的价值与意义。
【题干分析】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的意思是: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而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这里 “胜人” 指在与他人的竞争或较量中获胜,体现的是外在的力量;“自胜” 指克服自身的弱点、欲望等,体现的是内在的强大,更强调自我超越的重要性。②写作思路:可从 “什么是自胜”“自胜为何比胜人更重要”“如何做到自胜” 等角度展开。比如先阐述胜人与自胜的区别,再通过事例说明自胜的艰难与可贵,最后给出实现自胜的方法。学生易出现的误区:将 “胜人” 与 “自胜” 割裂,只强调其中一方;列举事例时,对 “自胜” 的过程描写简略,未能体现克服自身弱点的艰难;议论文中论点不明确,论据与论点关联不紧密。开头可引用名言引出观点(如 “《道德经》有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打败他人,而在于超越自我”);事例素材可选取历史人物(如勾践卧薪尝胆,战胜自身的安逸欲望)、当代名人(如运动员克服伤病,突破自我极限)或自身经历(如克服拖延症,完成艰巨任务)等;结尾可总结升华,强调自胜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如 “人生最大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唯有自胜,方能成就真正的强者”)。
【立意提取】
1.超越自我,方为强者
2.战胜内心的 “拦路虎”
【点评】这篇例文紧扣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的主旨,通过叙述 “我” 挑战 1500 米长跑的经历,生动展现了 “自胜” 的过程。细节描写到位,如训练时的疲惫、冲刺时的坚持,让 “战胜自我” 的感受具体可感。妈妈的话语起到了点睛作用,呼应了名言内涵。结尾点明主旨,升华了主题。美中不足的是,若能再增加一些 “我” 在挑战过程中内心挣扎的细节,会让 “自胜” 的艰难更突出。
1 /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天元公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6分)
1.(2024九上·余杭开学考)下列语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小街的青石,光滑得像是从沧桑中溜出来的一页志书。小街的板房,粗犷得像是垂垂兮长者在守侯中打着盹。(《丽江:在母亲心里流浪》)
B.“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湖与楼的相得益彰,如老友古旧,端坐于云谲波诡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经年交谈,以心换心。(《沉郁岳阳楼》)
C.也只有这样去想,才能明白为何武汉城市中人,不理古典,独尊新桥,实在是因为这座桥是长久以来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情节。(《武汉的桃花劫》)
D.故乡是人的文化,人是故乡的文化。那一天,面朝铺天盖地的油菜花野,我在故乡新近崛起的亚洲最大的钢构件生产基地旁徘徊。(《钢构的故乡》)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守侯” 应为 “守候”。“候” 有等待的意思,“守候” 指等待、看护;“侯” 多用作姓氏或古代爵位,与 “守” 搭配表示等待时,只能用 “候”,故此处存在错别字。
B .“老友古旧” 应为 “老友故旧”。“故旧” 指老朋友、老相识,“故” 有过去、旧的含义,符合 “老友” 的语境;“古旧” 侧重指事物陈旧,不适合用于形容人,此处存在错别字。
C 项:“情节” 应为 “情结”。“情结” 指深藏心底的感情纠葛,文中表达的是人们对桥的特殊情感,应用 “情结”;“情节” 指事情的发展过程,与语境不符,此处存在错别字。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2024九上·余杭开学考)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____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____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____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 杂居
B.名噪一时 闻风而至 栖居
C.名噪一时 纷至沓来 杂居
D.名闻遐迩 纷至沓来 栖居
【答案】D
【知识点】解释;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第一组, “名闻遐迩”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语境强调的是瓦尔登湖成为观光胜地,应填“名闻遐迩”。
第二组,“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语境强调的是人们都纷纷来到瓦尔登湖,应填“纷至沓来”。
第三组,“杂居”侧重混杂而处,“栖居“侧重栖息居住,语境强调在“现代都市”居住,所以应填“栖居”。
故答案为:D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3.(2024九上·余杭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已经深深根植元杂剧作者们的心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融入所塑造的戏曲形象。
B.经典名著阅读可以让读者接受高品位文化濡染,进而更高层次地形成读者的人文素养,构建读者的精神大厦。
C.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韵文部分有五十多万行,散韵文总数逾一千多万字,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D.汉字构筑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在现代西方文明冲击下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存在成分残缺的语病。“根植” 后缺少介词 “于”,应改为 “深深根植于元杂剧作者们的心中”;“融入” 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 “戏曲形象” 后加 “之中”,即 “融入所塑造的戏曲形象之中”。
B.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形成” 与 “人文素养” 搭配不合理,“形成” 强调从无到有的过程,“人文素养” 更适合用 “提升” 来修饰,应将 “形成” 改为 “提升”。
C.存在语义重复的语病。“逾” 表示 “超过”,与 “多” 表意重复,可删去 “逾” 或 “多”,改为 “散韵文总数逾一千万字” 或 “散韵文总数一千多万字”。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2024九上·余杭开学考)古诗文名句默写,
重温古诗文,平复一颗心。看一看,“芳草鲜美,(1)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优美风光;赞一赞,“(2) ,(3) ”(杜甫《望岳》)的凌云壮志,“乘风好去,(4) ,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济世豪情:学一学,王维“独坐幽篁里,(5) ”(《竹里馆》)的淡定,李白“(6) ,(7) ”(《行路难(其一)》)的自信。
【答案】落英缤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空万里;弹琴复长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1)“落英缤纷”: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了桃花源中花草美丽、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与 “芳草鲜美” 构成对桃花源风光的生动描写。默写时注意 “缤纷” 的写法,不要漏写笔画。
(2)(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望岳》,诗人通过想象登上泰山绝顶俯瞰群山的情景,抒发了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与语境中 “凌云壮志” 相契合。注意 “凌”“绝”“览” 的正确书写。
(4) “长空万里”:出自辛弃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展现了广阔的视野,与后文 “直下看山河” 的济世豪情相呼应,默写时别漏写 “长” 字。
(5)“弹琴复长啸”:出自王维《竹里馆》,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竹林中弹琴、长啸的情景,体现出淡定闲适的心境,符合 “淡定” 的语境。注意 “弹”“啸” 的写法。
(6)(7)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行路难(其一)》,诗人在困境中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勇往直前的决心,与 “自信” 的语境一致。默写时注意 “沧” 不要误写为 “苍”。
故答案为:(1)落英缤纷(2)会当凌绝顶(3)一览众山小(4)长空万里(5)弹琴复长啸(6)长风破浪会有时(7)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1)(2)(3)(4)(5)(6)(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二、现代文阅读(13分)
(2024九上·余杭开学考)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间谍
[英]格雷厄姆·格林
①查理·斯托一直等到能听到妈妈发出的声音的鼾声,这才下了床,可他仍然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走到窗前。这座房子的前端呈不规则状,因而从天空是可以看见妈妈房间里是否有灯光。而此时,所有的房间黑漆漆一片。一束探照灯光在天空中划过,照亮了成堆的云团,刺探进云团间黑洞洞的空隙,搜寻着敌人的飞机。海风阵阵吹来,查理·斯托可以在妈妈的鼾声中听到海浪的拍打声。一股风穿透窗框的缝隙,轻轻拂动着他的睡衣。查理·斯托害怕了。
②然而一想到父亲的烟草店就在楼下,仅相距十几级楼梯之遥,他的心思又活动了。他今年十二岁,还从未抽过烟,这一点让他在郡立学校被其他男生嘲笑。成打的香烟正堆放在楼下:全薄片大玩家烟、德雷兹克烟、阿卜杜拉烟,还有忍冬牌香烟。这座小小的烟草店笼罩在散发着霉烟味的薄雾中,完全可以掩护他的罪行。查理·斯托清楚地明白从父亲的马里偷香烟可是个大错,但是他并不爱自己的父亲。在他眼里,父亲不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人,而是一个身形瘦削、脸色苍白、行踪飘忽不定的幽灵。父亲总是隔一段时间才会注意到他的存在。甚至还会粗暴对待妈妈。对妈妈,他毫不掩饰自己强烈的爱。妈妈庞大的身躯、大嗓门的吵嚷和充满爱意的唠叨填满了查理的整个世界。按照妈妈的说法,她和所有人都是朋友:下至教区牧师的妻子,上至“亲爱的王后”,而那群潜伏在云团后面的齐柏林飞艇里的怪物“德国佬”当然不算。然而,父亲的行踪和他阴晴不定的情感一样,总是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他说今晚会待在诺里奇,可是很难说他究竟是不是在那儿。在顺着木头楼梯摸索着往下走的时候,查理·斯托丝毫没有放松警惕。木头楼梯一旦发出咯吱声,他便紧紧握住睡衣的领子。
③到了楼梯的底端,他迅速地下了台阶,闪入小小的店铺。光线太暗,看不清路,再说他也不敢开灯。他绝望地坐在最后一层台阶上,双手托住下巴。坐了足有半分钟之久。这时,有规律移动的探照灯光被上面的窗户反射过来,这使得男孩有时间按照记忆确定香烟垛、柜台以及柜台下面的那个小洞的位置。人行道上传来一个警察的脚步声,吓得他赶紧抓了一盒香烟,立即弯腰躲进了小洞里。一束光斜照在地板上,有一只手在试着推门,接着有脚步声传来。查理在黑暗里吓得缩成了一团。
④终于他找回了勇气,用他一向好奇的成年人的方式告诉自己,即使被抓住了,那事已至此,做什么也无济于事了,不妨就抽一支吧。他把一支烟放进嘴里,这时才想起来没有火柴。有好一阵子,他不敢轻举妄动。探照灯三次照亮了店铺,他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儿奚落自己。一会儿给自己鼓劲儿。“大不了像只羊一样被吊死。”“孬种,胆小鬼。”成年人的规劝与孩子气的规劝就这么奇怪地交织在一起。
⑤可是,他刚一动弹,就听见街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听上去有好几个人。查理·斯托是个大孩子了,知道这时四周不该有人。脚步声越来越近,停了下来。钥匙在门楼里转动,一个声音说:“让他进来。”接下来,他听见父亲在说话。“先生们,劳驾声音轻一点儿。别把我家人吵醒。”父亲的语气不像平时那么干脆,语调也让查理感到陌生。一只手电筒点亮了,灯泡发出蓝幽幽的光。男孩屏住呼吸,他甚至怀疑父亲能听见他的心跳声,于是他紧紧抓住睡衣,开始祈祷,“哦上帝,千万别让我被逮住。”透过柜台上的一个缝隙,他可以看见父亲站的位置。父亲的一只手抓着又高又硬的领子,他正站在两个人的中间,那两人头戴圆顶帽、身穿系带雨衣。都是不认识的人。
⑥“抽支烟吧。”父亲的声音干巴巴的。其中一个人摇摇头说:“不可以的,执行公务时不可以。多谢了。”他的话音很轻柔,但丝毫不亲切。查理·斯托想,父亲一定是生病了。
⑦“介意我拿几包放在口袋里吗?”斯托先生问道。见那人点点头,于是他便从货架上拿起好几包金薄片大玩家烟,用指尖轻轻抚摸着烟盒。
⑧“好吧”,他说,“事已至此,做什么也无济于事了,我不妨还是抽几支吧。”父亲环视着店铺,目光凝重,一个角落都没有放过。那一刻,查理·斯托真怕被父亲发觉,或许他从一开始就已经发觉了。父亲开口说道:“对喜欢抽烟的人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小生意。估计我太太会把它卖了,否则的话邻居也会砸了它的,好吧,你们想走了。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我去拿件大衣。”
⑨“我们得有个人跟你去,希望别介意。”那个陌生人说话很客气。
⑩“不必费事。大衣就在这里,在挂衣钩上。好了,我准备好了。”
另一个人颇为尴尬地问道:“想和你太太说句话吗?”父亲的嗓音虽然尖细,但语气很果断:“我不去,明日事,明日毕,她以后还会有机会的,是吧?”
“是的是的。”其中一个人连声说道,语气变得欢快而乐观。“不要太过担心,毕竟生活还在……”父亲突然想要笑出声来。
门刚一关上,查理·斯托就轻手轻脚地回到楼上,钻进了被窝。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晚了又要离开家,而那两个陌生人到底是谁呢?诧异与惊惧让他一时还睡不着,就仿佛一张熟悉的照片从相框里走出来,责备他太疏忽。他清楚地记得父亲紧握着领子用谚语来为自己打气的样子。而这时他第一次意识到,妈妈嗓门大,有亲切感。父亲和自己很像,在黑暗里干着还自己都害怕的事情。要是能跑下楼,亲口对父亲说爱他该有多好啊!可是他能听见窗外急促的脚步声渐渐远去。房子里只剩下他和妈妈了。他睡着了。
(选自《二十一个故事》,有删改)
5.小说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小说运用“明暗双线”叙事,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7.小说采用“查理·斯托”的视角讲述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5.运用了环境描写,营造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衬托查理 斯托偷烟时害怕的心情,使查理 斯托的行动更具紧迫感,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6.明线是查理 斯托偷烟的过程,包括他听到妈妈鼾声后起床,到楼下看到烟店,因害怕又鼓起勇气偷烟,以及偷烟时的种种心理和行为;暗线是查理 斯托对父亲复杂的情感变化,从不爱、觉得父亲像幽灵,到偷烟过程中对父亲生病的猜测,再到最后对父亲产生亲近感 。
7.①使故事更具真实感,以查理 斯托的视角讲述,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他的内心想法和情感变化,如他偷烟时的紧张、对父亲的复杂情感等;②便于设置悬念,查理 斯托不知道父亲和陌生人的对话内容,读者也随之好奇,增加故事的吸引力;③有助于刻画人物,通过他的视角展现父亲形象的多面性,从他原本眼中冷漠的父亲,到发现父亲可能生病、对自己有关注的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 。
【知识点】辨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2)(3)(4)(5)(6)
5.本题考查局端作用分析。画线句属于环境描写,“黑漆漆一片” 的房间、“探照灯光在天空中划过”“海风阵阵” 等景象,营造出压抑且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与查理 斯托偷烟时的害怕心理相呼应,衬托出他内心的恐惧;同时,黑暗和探照灯的移动让他的行动更具紧迫感,也为后续他在黑暗中摸索、因警察脚步声躲藏等情节做了铺垫,推动了故事发展。
故答案为: 运用了环境描写,营造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衬托查理 斯托偷烟时害怕的心情,使查理 斯托的行动更具紧迫感,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线索。明线是查理 斯托偷烟的全过程:从听到妈妈鼾声后踮脚下楼,到进入烟草店因黑暗和恐惧犹豫,再到抓起香烟躲进小洞,以及过程中的紧张心理和自我打气,清晰展现了他偷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暗线是查理 斯托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起初觉得父亲像 “幽灵”,不爱父亲甚至因他粗暴对待妈妈而不满;偷烟时听到父亲与陌生人对话,猜测父亲生病;最后意识到父亲和自己相似,产生亲近感和表达爱的渴望,这条线索隐藏在他的心理活动中,与明线交织。
故答案为: 明线是查理 斯托偷烟的过程,包括他听到妈妈鼾声后起床,到楼下看到烟店,因害怕又鼓起勇气偷烟,以及偷烟时的种种心理和行为;暗线是查理 斯托对父亲复杂的情感变化,从不爱、觉得父亲像幽灵,到偷烟过程中对父亲生病的猜测,再到最后对父亲产生亲近感 。
7.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叙事视角的作用。①增强真实感:以查理的视角直接呈现他的内心想法,如偷烟时的紧张(“吓得缩成一团”)、对父亲的看法转变(从 “幽灵” 到 “和自己很像”),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他的情绪,使故事更真实可信。②便于设置悬念:查理不理解父亲与陌生人的对话(“那两个陌生人到底是谁呢”),读者也随之好奇父亲的行为和身份,这种信息差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让读者急于探寻真相。③丰富人物形象:通过查理的视角,父亲形象从他最初眼中 “飘忽不定、粗暴” 的负面形象,逐渐展现出可能生病、有复杂处境的一面,最终让他意识到父亲与自己的相似,使父亲形象更立体,也体现了查理的成长。
故答案为: ①使故事更具真实感,以查理 斯托的视角讲述,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他的内心想法和情感变化,如他偷烟时的紧张、对父亲的复杂情感等;②便于设置悬念,查理 斯托不知道父亲和陌生人的对话内容,读者也随之好奇,增加故事的吸引力;③有助于刻画人物,通过他的视角展现父亲形象的多面性,从他原本眼中冷漠的父亲,到发现父亲可能生病、对自己有关注的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 。
三、文言文阅读(11分)
(2024九上·余杭开学考)【甲】
齐饥。陈臻①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②,殆不可复。”孟子曰:“是为冯妇③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④,莫之敢撄⑤。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⑥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选自《孟子·尽心下》)
【乙】
东瓯⑦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治,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⑧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文锦十纯⑨,命贾人为行人⑩。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今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选自《郁离子》)
【注】①陈臻:孟子的弟子之一。②复为发棠:重新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棠。地名,在今山东即墨南。过去齐国灾荒时,孟子曾劝过齐王打开棠地粮仓赈济灾民,所以有此说。③冯妇:人名,姓冯,名妇,男性。④嵎:山势弯曲险阻处。⑤撄:迫近。⑥攘臂:捊起袖子,伸开胳膊。⑦东瓯:今浙江省温州地区。⑧贾人:商人。⑨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称“驷”;合在一起的两块玉为“珏”;布帛一段为一“纯”。⑩行人:使者的通称。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殆不可复 (2)是为冯妇也
(3)国人咸苦之 (4)归以语东瓯君
9.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業 而覆屋以茅
B.众皆悦之 迎之于国门外
C.其为士者笑之 命贾人为行人
D.趋而迎之 而冯妇死弗悟
10.甲文中,“士者”取笑冯妇,你是否会取笑某一个(或两个)故事中的冯妇?请表明立场,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8.恐怕;这;以……为苦;告诉
9.B
10.示例:我会取笑甲文中的冯妇,但不会取笑乙文中的冯妇。甲文中冯妇放弃搏虎后又重新去做,行为矛盾;而乙文中冯妇是因语言误会去“搏虎”(灭火),是在做好事,虽结果悲惨但值得尊敬 。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参考译文】
【甲】齐国出现饥荒。陈臻说:“国内的人都认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恐怕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冯妇了。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和老虎搏斗,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有一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许多人在追逐一只老虎。老虎背靠着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接近它。大家望见冯妇,都跑过去迎接他。冯妇就捋起袖子伸开胳膊,走下车来(准备打虎) 。众人都很高兴,可是那些作为善士的读书人却讥笑他。”
【乙】东瓯人把“火”叫做“虎”,他们发“火”和“虎”的音没有区别。他们国家没有砖瓦窑,用茅草盖屋顶,所以火灾频发,国人都为火灾感到苦恼。住在海边的一个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和老虎搏斗,冯妇所在的地方,那个县就没有老虎,(商人)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瓯国君。东瓯国君大喜,用十匹马、两块玉璧、十匹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晋国去请冯妇。冯妇到了,东瓯国君亲自驾车,空出左边的尊位,在国门外迎接他,和他同乘一辆车进入城中,安排他住在宾馆里,把他当作上宾。第二天,集市上发生了火灾,国人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国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老虎。火势逼近王宫,国人拉着冯妇跑向起火处,冯妇被火烧死了。于是商人因为说假话获罪,而冯妇直到死也没明白(怎么回事)。
8.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1)“殆不可复” 中,“殆” 结合句意 “恐怕不能再这样做了”,可知其含义为 “恐怕”。
(2)“是为冯妇也” 中,“是” 在文言文中常作指示代词,结合语境可理解为 “这”。
(3)“国人咸苦之” 中,“苦” 此处为意动用法,“以…… 为苦”,指国人都把火灾当作痛苦的事。
(4)“归以语东瓯君” 中,“语” 结合 “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瓯国君” 的语境,意为 “告诉”。
故答案为:恐怕;这;以……为苦;告诉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 .“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 的 “以” 是动词,“认为”;“而覆屋以茅” 的 “以” 是介词,“用”,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B .“众皆悦之” 的 “之” 指代冯妇,“迎之于国门外” 的 “之” 也指代冯妇,均为代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C .“其为士者笑之” 的 “为” 是介词,“被”,表被动;“命贾人为行人” 的 “为” 是动词,“作为”,二者不同。
D.“趋而迎之” 的 “而” 表修饰,连接 “趋” 和 “迎” 两个动作;“而冯妇死弗悟” 的 “而” 表转折,“但是”,二者不同。
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谈看法。甲文中的冯妇:曾是搏虎能手,后成为 “善士”,本应脱离搏虎之事。但当看到众人被老虎所困,他 “攘臂下车” 重操旧业,虽让众人喜悦,却被 “士者” 嘲笑。这种行为的矛盾性在于,他违背了自己 “善士” 的身份定位,未能坚守转变后的价值观,因此可被取笑。乙文中的冯妇:因东瓯 “火”“虎” 同音,被误请去 “搏虎(灭火)”。他到达后对当地语言、灾情毫无了解,面对火灾仍依 “搏虎” 经验行事,最终被烧死。其悲剧源于信息误差和他人误导,而非自身主观上的行为矛盾,他的出发点是履行职责、帮助他人,因此不应被取笑,更多是令人同情。
故答案为:示例:我会取笑甲文中的冯妇,但不会取笑乙文中的冯妇。甲文中冯妇放弃搏虎后又重新去做,行为矛盾;而乙文中冯妇是因语言误会去“搏虎”(灭火),是在做好事,虽结果悲惨但值得尊敬 。
四、写作(60分)
11.(2024九上·余杭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上述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或唤起了你怎样的回忆?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见解,也可以撰写演讲稿。
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
②不得套写、抄袭;
③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例文:
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的这句名言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成长路上最迷茫的那段时光。
那是初二上学期的运动会,体育老师找到我,眼神里满是期待:“这次校运会,我想让你参加1500米长跑,怎么样?”我瞪大了眼睛,心里“咯噔”一下,1500米,这对平时体育课跑800米都气喘吁吁的我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刚想开口拒绝,老师却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道:“老师相信你有这个潜力,试试吧,挑战一下自己!”
犹豫再三,我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接下来的日子,便是艰苦的训练。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在操场跑上几圈。起初,跑不了多远,我就双腿发软,呼吸困难,胸口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每迈出一步都无比艰难。看着操场上其他同学轻松奔跑的身影,我不止一次地想要放弃。
一天傍晚,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一进门就瘫倒在沙发上。妈妈走过来,轻声问:“训练很累吧?”我委屈地点点头,把心中的苦水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妈,我真的跑不动了,1500 米太难了,我不想参加了。”妈妈静静地听完,微笑着说:“孩子,你知道吗?战胜别人或许能证明你有力气,但只有战胜自己,才能真正变得强大。你现在每一次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就是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妈妈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是啊,我参加这次比赛的初衷不就是为了挑战自己吗?如果现在放弃,不就前功尽弃了吗?从那以后,我重新振作起来,训练更加刻苦。跑步时,我不再关注别人的速度,只专注于调整自己的呼吸,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终于,运动会来临了。站在1500米起跑线上,我的心怦怦直跳,但眼神却无比坚定。随着发令枪响,我冲了出去。过程中,体力严重透支,脚步越来越沉重,可每当想要停下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训练时的艰辛和妈妈鼓励的话语。我咬牙坚持,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
最后200米,我用尽全身力气冲刺,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虽然累得几乎要倒下,但内心却充满了成就感。我没有取得第一名,但我战胜了自己,跑完了从未挑战过的1500米。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明白,人生路上,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只有不断挑战自我,克服内心的恐惧与惰性,才能变得强大,向着更远的目标前行。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一句出自《道德经》的名言,核心关键词是 “胜人者”“自胜者”,中心话题围绕 “战胜他人” 与 “战胜自己” 的力量展开,探讨二者的价值与意义。
【题干分析】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的意思是: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而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这里 “胜人” 指在与他人的竞争或较量中获胜,体现的是外在的力量;“自胜” 指克服自身的弱点、欲望等,体现的是内在的强大,更强调自我超越的重要性。②写作思路:可从 “什么是自胜”“自胜为何比胜人更重要”“如何做到自胜” 等角度展开。比如先阐述胜人与自胜的区别,再通过事例说明自胜的艰难与可贵,最后给出实现自胜的方法。学生易出现的误区:将 “胜人” 与 “自胜” 割裂,只强调其中一方;列举事例时,对 “自胜” 的过程描写简略,未能体现克服自身弱点的艰难;议论文中论点不明确,论据与论点关联不紧密。开头可引用名言引出观点(如 “《道德经》有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打败他人,而在于超越自我”);事例素材可选取历史人物(如勾践卧薪尝胆,战胜自身的安逸欲望)、当代名人(如运动员克服伤病,突破自我极限)或自身经历(如克服拖延症,完成艰巨任务)等;结尾可总结升华,强调自胜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如 “人生最大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唯有自胜,方能成就真正的强者”)。
【立意提取】
1.超越自我,方为强者
2.战胜内心的 “拦路虎”
【点评】这篇例文紧扣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的主旨,通过叙述 “我” 挑战 1500 米长跑的经历,生动展现了 “自胜” 的过程。细节描写到位,如训练时的疲惫、冲刺时的坚持,让 “战胜自我” 的感受具体可感。妈妈的话语起到了点睛作用,呼应了名言内涵。结尾点明主旨,升华了主题。美中不足的是,若能再增加一些 “我” 在挑战过程中内心挣扎的细节,会让 “自胜” 的艰难更突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