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启正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启正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9 17:16:48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启正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10分)
(2024九上·拱墅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①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流行于西方的特定的哲学流派。最早由德国哲学家W·狄尔泰提出,并经齐美尔、伯格森发展而形成。它研究人生命的性质、意义,以此作为哲学研究的基点,进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我们所需要的哲学必须把生命理解和解释为经验形式以及经历——和知识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说这门哲学是从新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的哲学。”“生命哲学是一种信念,相信人只能通过生命这个媒体了解和得到自己。”它虽然也研究生命, A ,而是把生命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知识形式,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
②中国哲人对生命亦有全面的探索与解释,虽然不似西方哲学那样建构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却有其思想的深刻与智慧。① B ,西方的生命哲学重死,重点讨论灵魂问题;中国的生命哲学则主要讲生,很少论死,关注死后更少。②“直接以人生问题来解答人死问题,与其他宗教以人死问题来解答人生问题者绝不同”,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对于死后的态度。所以,如果说西方生命哲学是“死而上学”,中国生命哲学则是“生而上学”,关注的是生命当世的有限存在,当世存在的状态,当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中国人所讲的不朽,不完全是灵魂的永在,而是肉体生命的延长与精神的永在,精神存在于人死后继续流传的德名、功业与著说中。“西方人的不朽在灵魂,故重上帝与天堂。中国人的不朽,不在小我死后之灵魂,而在小我生前之立德、立功、立言,使我之德、功、言,在我死后,依然存留在此社会、在此人群之中,故重现世与人群。”实则还是在强调当世生命的价值意义,因为精神的存在就是当世生命的延续。③就此而言,如果说西方的生命哲学是“向死而生”的哲学,则中国的生命哲学就是“向生而死”的哲学、所追求的是虽死犹生。④
③中国人对待生命所生成的理解和见解,表现为哲学形式的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在诗文中,即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多是一种意识。所以本书提出生命意识这一概念,作为研究李白有关生命诗文的一种理论。
④生命意识不同于生命哲学或生死哲学。生命意识承认生命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认识,亦可以感受和体验到。生命哲学或生死哲学是基于对生命的理性思考而构建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而生命意识则是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一般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人的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生命意识虽然属于对于生命的感性认识,却与生命哲学分属两种不同的认识形式,而非两个阶段。感受和体验虽然是对生命形而下的认识,但表象的认识、个性化的认识,尤其是感悟,亦可以超越经验,由形而下的认识达到形而上的哲理层面,直达生命的真谛,而无须概念与抽象等哲学形态的思维方式。李白对光阴的认识多是从其对日月轮回、四季转换与人的容颜变化的深刻感受而来,但是他“万物兴歇皆自然”的生命自然观,却揭示了对生命规律的感悟。因此,生命意识是在形象的感受中揭示生命性质的感知形式,是在感性认识之中融入了理性结果的认识形式。中国古代诗文关于生命的主题,多属于生命意识,李白的诗文亦如此,并且其生命意识集中表现出以感性为主义融入理性思考这一特征。
(节选自詹福瑞《李白诗文中的生命意识·引言》)
1.文中适合填入语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的选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命哲学是西方研究人生命的性质、意义,并在哲学基础上解释世界意义的一门学问。
B.中国生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那样的理论体系,但有深刻的思想与智慧。
C.中国人对待生命的理解和见解,多是以文学形式表现;不只是理论更多是一种意识。
D.生命意识是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是和生命哲学不同的认识形式和阶段。
3.请在文中横线A、B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它与上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每处字数不超过15字。
A   
B   
二、(20分)
(2024九上·拱墅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南轩记
[北宋]曾巩
①得邻之茀地①,燔草,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②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②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③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乐工、山农、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皆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④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⑤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览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选自《唐宋文醇》)
【注】①茀地:杂草丛生的土地。②③饭菽藿羹:吃粗粝的食物。菽,豆类植物;藿羹,豆叶煮成的菜羹。
4.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然则 B.若夫 C.若然 D.然而
5.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请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
A.第②段开头 B.第③段开头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开头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嚣然而乐 嚣然:悠闲的样子。
B.驱之就烦 就:接近靠近。
C.然吾亲之养无以修 修:修饰装饰。
D.所称事引类 引:引用牵连。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容上从反面入手,为“求于内”的真正原因做铺垫,表达了穷则独著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主张。
B.句式上多采用对仗格式,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鲜明,语势强烈,表达观点态度鲜明。
C.手法上看,这两组句子又分别构成对比清楚地阐明作者感悟到的观点:无论“进”或“退”都要清醒的面对外在的评价,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
D.作者为南轩写记,针对当时社会流弊,提出自我修养和治理国家之策,体现了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2)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三、写作(30分)
9.(2024九上·拱墅开学考)作文
《人民日报》公众号推出“年中讲”,刘德华说。“2024年眨眼已经过半,有的人觉得时间被浪费了,我倒觉得不是如何不浪费时间,而是如何正确地浪费时间……”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待时间的态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论述文。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但却不是单纯研究生命;中西方生命哲学侧重点不同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论据;议论文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论据补充。
ACD.正确;
B.第②段中提到 “中国的生命哲学则主要讲生,很少论死,关注死后更少”,而 “未知生,焉知死” 强调应先了解生,再谈死,与中国生命哲学重生的特点相契合,能作为论据支撑该观点。①处是引出中西方生命哲学差异,③④处是对中国生命哲学特点的进一步阐述或总结,均不适合放置此句。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BC.正确;
D.第④段明确指出 “生命意识虽然属于对于生命的感性认识,却与生命哲学分属两种不同的认识形式,而非两个阶段”,而选项中 “是和生命哲学不同的认识形式和阶段” 错误,混淆了 “形式” 和 “阶段”。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补写句子。A 处:前文说 “它虽然也研究生命”,“虽然” 表转折,后文 “而是把生命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知识形式” 表明其研究生命并非单纯聚焦生命本身,因此 A 处应补写 “但却不是单纯研究生命”,既承接前文,又与后文形成转折关系。B 处:后文分别阐述了西方生命哲学重死、中国生命哲学重生的特点,是对中西方生命哲学侧重点的对比,因此 B 处应补写一句总括性的话,即 “中西方生命哲学侧重点不同”,引出下文的具体对比内容。
故答案为:但却不是单纯研究生命;中西方生命哲学侧重点不同
【答案】4.A
5.B
6.C
7.A
8.(1)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可以与国君抗衡的富商,但我却不愿意和他们交换位置。
(2)我被这些生活问题所驱使,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里,哪能在心里不急躁呢?
【知识点】衔接仿写;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2)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参考译文】
得到邻近的杂草丛生的一块地,围上篱笆,栽上竹木,在其中灌水种蔬菜,搭建起草房来给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可以与国君抗衡的富商,但我却不愿意和他们交换位置。
人的性情各不相同,因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对我的性情来说最为适合。迫使我去做那些繁杂的事情,本来就不是我的长处所在,何况还要让人到那势利、爱憎、毁誉中间去斡旋呢?然而我母亲的赡养无法解决,我兄弟们粗食淡饭也得想办法顿顿吃上,我被这些生活问题所驱使,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里,哪能在心里不急躁呢?
读书人原本就有该勤苦的事,也该有快意的事,明白这些都是从上天那里承受下来的,进而顺从它,那我也就没有任何地方不是该快乐的了。为什么偏偏非要在这草房里休息才算好呢?回想我所喜爱的东西很深奥,与身在这草房中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六经、诸子百家、史家的著述,注解之类的书籍,以及上到谈论美好事物、讽刺丑恶现象、对细微的东西深有感触而寄托又深远、凿于山崖和镌刻于墓石的浮夸又诡谲怪异的文章,下到用兵谋略、历法、星象、乐舞、音律、农作物种植、方言、地理书、佛教道教所传授的教义法术,我都在这草房中获取到。它们都属于从伏曦以来,历经秦朝汉朝直到当代,圣人贤人和特别的奇才穷尽岁月,付出极大的精密思索,日夜各自推究本身所精通的学问,分析辨清各种事物的论断。对于天地万物,小事与大道的关系,修养好自身,治理好人民,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的最高表现,没有不详尽记述的。这样一来,草房和我在一起,可以够得上人们所说的益友吧?不是吗?
我探究圣人思想的出发点,是用来消除疑惑,解开蒙昧。贤人和明智者称说事物,连及类属,勾勒出由始至终的大概情形,用它来扩充自己,用忠诚来培植自己的心性,紧紧约束住我的节操,按宽容的原则去办事。有过错就改正,凭借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探求的东西。得到适当的时机就去施行,这时还守在山谷而不出世,显然也是不对的。得不到适当的时机就作罢,这里还要不辞劳苦地去谋求践行自己的主张,显然也是不对的。我在道义上做得还不够,有人却以喜爱我而对我加以称赞,这是不正确的。我在道义上做得很完满,有人却因厌恶我而对我加以诋毁,这也是不正确的。他们这两种态度,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这个道义,正是我对上天和世人所应承担的责任。既然这样,那么我所研究的学问虽然很广博,但所持守的却可以称得上很简要;所讲论的东西尽管浅显,很容易了解,但所承当的却可以称得上重大。
把以上这些话写在南轩的墙壁上,早晚看看它,用来勉励自己上进。南丰曾巩记。
4.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然则” 表承接,意为 “既然这样,那么”,用于引出基于前文的结论;“若夫” 表另提一事;“若然” 表假设;“然而” 表转折。前文阐述了 “得时则行,不得时则止” 及不被外界评价左右的道理,后文 “吾之所学者虽博…… 所任者可谓重也” 是基于前文的总结,故需表承接的虚词。
故答案为:A
5.本题考查句子衔接。句意为 :冷静思考后,明白自己因生活所迫而奔波是有缘由的,承接第②段 “吾之役于物…… 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的困惑,引出第③段 “士固有所勤,有所肆…… 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 的感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③段开头需此句衔接第②段的焦虑与第③段的释然,故位置合理。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ABD.正确;
C.“修” 结合 “吾亲之养无以修”,指赡养父母的费用无法置办,故 “修” 应为 “奉养、置办”,而非 “修饰装饰”。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原文 “得其时则行…… 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 亦过也” 是正面阐述 “进退适时、不被外界评价左右” 的观点,并非 “从反面入手”。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重点词:“易” 为 “交换”。翻译: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能与国君抗衡的富商,我却不愿与他们交换(现在的生活)。
(2)重点词:“役于物” 为被动句,“被外物驱使”;“田于食”“野于宿” 为状语后置,“在田间吃饭”“在野外住宿”;“焰然” 指内心急躁。翻译:我被这些外物驱使,有时在田间吃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长久待在这南轩,心里怎能不急躁呢?
故答案为: (1)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可以与国君抗衡的富商,但我却不愿意和他们交换位置。(2)我被这些生活问题所驱使,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里,哪能在心里不急躁呢?
9.【答案】例文:
在“浪费”中寻觅生命的价值
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我们总试图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让它轻易从指缝间溜走。然而,在刘德华那句“不是如何不浪费时间,而是如何正确地浪费时间”的深刻洞察中,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时间”与“浪费”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在看似“浪费”的时光里,寻觅并创造生命的独特价值。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浪费”并非指无意义的消磨时光,而是指一种有意识的、基于个人兴趣和成长需要的选择与投入。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责任推着走,忽略了内心真正的渴望和需求。而正确的“浪费”,正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尝试那些或许不被外界看好,但对自己而言却意义非凡的事情。
比如,有人选择在工作之余,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在书海中,看似“浪费”了时间,实则是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素养;有人热爱摄影,周末驱车数小时只为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美景,这样的“浪费”,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多彩;还有人热衷于公益,牺牲休息时间参与志愿服务,他们的“浪费”,不仅温暖了他人,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因此,正确的“浪费时间”,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投资,一种对生命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它让我们在忙碌与压力之外,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有机会去体验、去感受、去创造那些只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节制地“浪费”时间,忽视那些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确的做法是,在合理规划时间的基础上,为自己留出一些“浪费”的空间,去追寻那些能够让自己心灵得到滋养和成长的活动。这样,我们才能在紧张与松弛之间找到平衡,让生命之树更加枝繁叶茂。
总之,刘德华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时间管理并非简单的“不浪费”,而是要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最有价值的选择。让我们在“浪费”中寻觅生命的真谛,在探索与尝试中不断成长,最终收获一个更加丰盈、更加精彩的自己。
【知识点】记叙文;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刘德华在《人民日报》“年中讲” 中关于时间的观点,核心关键词是 “正确地浪费时间”,中心话题围绕如何对待时间展开,探讨 “浪费时间” 的合理性与正确方式。
【题干分析】①刘德华的话打破了 “浪费时间即错误” 的固有认知,指出关键不在于避免浪费时间,而在于 “正确地浪费时间”。这里的 “正确地浪费时间” 并非指虚度光阴,而是指那些看似未直接产生功利价值,却能滋养心灵、积累沉淀、带来成长的时间消耗,如阅读、思考、陪伴家人等。②写作思路:可从 “什么是正确地浪费时间”“为什么要正确地浪费时间”“如何做到正确地浪费时间” 等角度展开。先阐释 “正确地浪费时间” 的内涵,区别于盲目虚度;再通过事例说明其对个人成长、精神滋养的意义;最后提出具体做法,如合理分配时间,在功利性追求与非功利性体验间找到平衡。学生易出现的误区:误解 “正确地浪费时间” 为倡导懒惰懈怠,忽视其背后的价值;仅罗列现象,未深入分析 “正确” 的标准;议论文中论据与 “时间态度” 关联不紧密,偏离中心。开头可引用刘德华的话引出观点(如 “刘德华在‘年中讲’中提到‘如何正确地浪费时间’,这一说法颠覆了我们对‘浪费时间’的认知,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时间的意义”);事例素材可选取名人轶事(如爱因斯坦在研究间隙拉小提琴,看似 “浪费时间” 却激发创造力)、生活实例(如周末静心阅读,虽未直接带来成绩提升,却丰富了精神世界)等;结尾可总结升华,强调正确对待时间的态度是兼顾效率与体验,让时间在 “有用” 与 “有意义” 中实现价值(如 “所谓正确地浪费时间,不过是让时间在滋养生命中流淌,这便是对待时间最好的态度”)。
【立意提取】
1.让时间在 “浪费” 中绽放价值
2.时间的 “无用” 之用
【点评】这篇例文紧扣 “正确地浪费时间” 的核心观点,开篇引用刘德华的话引出思考,明确 “正确的浪费” 并非虚度,而是有意义的投入。列举阅读、摄影、公益等事例,具体阐释了 “正确浪费时间” 的价值,论证较为充分。结尾辩证看待 “浪费” 与责任的关系,升华主题。美中不足的是,若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展开论述,会让观点更具说服力。
1 / 1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启正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10分)
(2024九上·拱墅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①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流行于西方的特定的哲学流派。最早由德国哲学家W·狄尔泰提出,并经齐美尔、伯格森发展而形成。它研究人生命的性质、意义,以此作为哲学研究的基点,进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我们所需要的哲学必须把生命理解和解释为经验形式以及经历——和知识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说这门哲学是从新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的哲学。”“生命哲学是一种信念,相信人只能通过生命这个媒体了解和得到自己。”它虽然也研究生命, A ,而是把生命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知识形式,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
②中国哲人对生命亦有全面的探索与解释,虽然不似西方哲学那样建构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却有其思想的深刻与智慧。① B ,西方的生命哲学重死,重点讨论灵魂问题;中国的生命哲学则主要讲生,很少论死,关注死后更少。②“直接以人生问题来解答人死问题,与其他宗教以人死问题来解答人生问题者绝不同”,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对于死后的态度。所以,如果说西方生命哲学是“死而上学”,中国生命哲学则是“生而上学”,关注的是生命当世的有限存在,当世存在的状态,当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中国人所讲的不朽,不完全是灵魂的永在,而是肉体生命的延长与精神的永在,精神存在于人死后继续流传的德名、功业与著说中。“西方人的不朽在灵魂,故重上帝与天堂。中国人的不朽,不在小我死后之灵魂,而在小我生前之立德、立功、立言,使我之德、功、言,在我死后,依然存留在此社会、在此人群之中,故重现世与人群。”实则还是在强调当世生命的价值意义,因为精神的存在就是当世生命的延续。③就此而言,如果说西方的生命哲学是“向死而生”的哲学,则中国的生命哲学就是“向生而死”的哲学、所追求的是虽死犹生。④
③中国人对待生命所生成的理解和见解,表现为哲学形式的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在诗文中,即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多是一种意识。所以本书提出生命意识这一概念,作为研究李白有关生命诗文的一种理论。
④生命意识不同于生命哲学或生死哲学。生命意识承认生命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认识,亦可以感受和体验到。生命哲学或生死哲学是基于对生命的理性思考而构建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而生命意识则是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一般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人的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生命意识虽然属于对于生命的感性认识,却与生命哲学分属两种不同的认识形式,而非两个阶段。感受和体验虽然是对生命形而下的认识,但表象的认识、个性化的认识,尤其是感悟,亦可以超越经验,由形而下的认识达到形而上的哲理层面,直达生命的真谛,而无须概念与抽象等哲学形态的思维方式。李白对光阴的认识多是从其对日月轮回、四季转换与人的容颜变化的深刻感受而来,但是他“万物兴歇皆自然”的生命自然观,却揭示了对生命规律的感悟。因此,生命意识是在形象的感受中揭示生命性质的感知形式,是在感性认识之中融入了理性结果的认识形式。中国古代诗文关于生命的主题,多属于生命意识,李白的诗文亦如此,并且其生命意识集中表现出以感性为主义融入理性思考这一特征。
(节选自詹福瑞《李白诗文中的生命意识·引言》)
1.文中适合填入语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的选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命哲学是西方研究人生命的性质、意义,并在哲学基础上解释世界意义的一门学问。
B.中国生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那样的理论体系,但有深刻的思想与智慧。
C.中国人对待生命的理解和见解,多是以文学形式表现;不只是理论更多是一种意识。
D.生命意识是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是和生命哲学不同的认识形式和阶段。
3.请在文中横线A、B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它与上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每处字数不超过15字。
A   
B   
【答案】1.B
2.D
3.但却不是单纯研究生命;中西方生命哲学侧重点不同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论据;议论文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论据补充。
ACD.正确;
B.第②段中提到 “中国的生命哲学则主要讲生,很少论死,关注死后更少”,而 “未知生,焉知死” 强调应先了解生,再谈死,与中国生命哲学重生的特点相契合,能作为论据支撑该观点。①处是引出中西方生命哲学差异,③④处是对中国生命哲学特点的进一步阐述或总结,均不适合放置此句。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BC.正确;
D.第④段明确指出 “生命意识虽然属于对于生命的感性认识,却与生命哲学分属两种不同的认识形式,而非两个阶段”,而选项中 “是和生命哲学不同的认识形式和阶段” 错误,混淆了 “形式” 和 “阶段”。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补写句子。A 处:前文说 “它虽然也研究生命”,“虽然” 表转折,后文 “而是把生命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知识形式” 表明其研究生命并非单纯聚焦生命本身,因此 A 处应补写 “但却不是单纯研究生命”,既承接前文,又与后文形成转折关系。B 处:后文分别阐述了西方生命哲学重死、中国生命哲学重生的特点,是对中西方生命哲学侧重点的对比,因此 B 处应补写一句总括性的话,即 “中西方生命哲学侧重点不同”,引出下文的具体对比内容。
故答案为:但却不是单纯研究生命;中西方生命哲学侧重点不同
二、(20分)
(2024九上·拱墅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南轩记
[北宋]曾巩
①得邻之茀地①,燔草,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②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②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③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乐工、山农、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皆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④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⑤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览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选自《唐宋文醇》)
【注】①茀地:杂草丛生的土地。②③饭菽藿羹:吃粗粝的食物。菽,豆类植物;藿羹,豆叶煮成的菜羹。
4.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然则 B.若夫 C.若然 D.然而
5.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请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
A.第②段开头 B.第③段开头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开头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嚣然而乐 嚣然:悠闲的样子。
B.驱之就烦 就:接近靠近。
C.然吾亲之养无以修 修:修饰装饰。
D.所称事引类 引:引用牵连。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容上从反面入手,为“求于内”的真正原因做铺垫,表达了穷则独著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主张。
B.句式上多采用对仗格式,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鲜明,语势强烈,表达观点态度鲜明。
C.手法上看,这两组句子又分别构成对比清楚地阐明作者感悟到的观点:无论“进”或“退”都要清醒的面对外在的评价,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
D.作者为南轩写记,针对当时社会流弊,提出自我修养和治理国家之策,体现了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2)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答案】4.A
5.B
6.C
7.A
8.(1)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可以与国君抗衡的富商,但我却不愿意和他们交换位置。
(2)我被这些生活问题所驱使,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里,哪能在心里不急躁呢?
【知识点】衔接仿写;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2)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参考译文】
得到邻近的杂草丛生的一块地,围上篱笆,栽上竹木,在其中灌水种蔬菜,搭建起草房来给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可以与国君抗衡的富商,但我却不愿意和他们交换位置。
人的性情各不相同,因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对我的性情来说最为适合。迫使我去做那些繁杂的事情,本来就不是我的长处所在,何况还要让人到那势利、爱憎、毁誉中间去斡旋呢?然而我母亲的赡养无法解决,我兄弟们粗食淡饭也得想办法顿顿吃上,我被这些生活问题所驱使,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里,哪能在心里不急躁呢?
读书人原本就有该勤苦的事,也该有快意的事,明白这些都是从上天那里承受下来的,进而顺从它,那我也就没有任何地方不是该快乐的了。为什么偏偏非要在这草房里休息才算好呢?回想我所喜爱的东西很深奥,与身在这草房中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六经、诸子百家、史家的著述,注解之类的书籍,以及上到谈论美好事物、讽刺丑恶现象、对细微的东西深有感触而寄托又深远、凿于山崖和镌刻于墓石的浮夸又诡谲怪异的文章,下到用兵谋略、历法、星象、乐舞、音律、农作物种植、方言、地理书、佛教道教所传授的教义法术,我都在这草房中获取到。它们都属于从伏曦以来,历经秦朝汉朝直到当代,圣人贤人和特别的奇才穷尽岁月,付出极大的精密思索,日夜各自推究本身所精通的学问,分析辨清各种事物的论断。对于天地万物,小事与大道的关系,修养好自身,治理好人民,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的最高表现,没有不详尽记述的。这样一来,草房和我在一起,可以够得上人们所说的益友吧?不是吗?
我探究圣人思想的出发点,是用来消除疑惑,解开蒙昧。贤人和明智者称说事物,连及类属,勾勒出由始至终的大概情形,用它来扩充自己,用忠诚来培植自己的心性,紧紧约束住我的节操,按宽容的原则去办事。有过错就改正,凭借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探求的东西。得到适当的时机就去施行,这时还守在山谷而不出世,显然也是不对的。得不到适当的时机就作罢,这里还要不辞劳苦地去谋求践行自己的主张,显然也是不对的。我在道义上做得还不够,有人却以喜爱我而对我加以称赞,这是不正确的。我在道义上做得很完满,有人却因厌恶我而对我加以诋毁,这也是不正确的。他们这两种态度,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这个道义,正是我对上天和世人所应承担的责任。既然这样,那么我所研究的学问虽然很广博,但所持守的却可以称得上很简要;所讲论的东西尽管浅显,很容易了解,但所承当的却可以称得上重大。
把以上这些话写在南轩的墙壁上,早晚看看它,用来勉励自己上进。南丰曾巩记。
4.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然则” 表承接,意为 “既然这样,那么”,用于引出基于前文的结论;“若夫” 表另提一事;“若然” 表假设;“然而” 表转折。前文阐述了 “得时则行,不得时则止” 及不被外界评价左右的道理,后文 “吾之所学者虽博…… 所任者可谓重也” 是基于前文的总结,故需表承接的虚词。
故答案为:A
5.本题考查句子衔接。句意为 :冷静思考后,明白自己因生活所迫而奔波是有缘由的,承接第②段 “吾之役于物…… 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的困惑,引出第③段 “士固有所勤,有所肆…… 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 的感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③段开头需此句衔接第②段的焦虑与第③段的释然,故位置合理。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ABD.正确;
C.“修” 结合 “吾亲之养无以修”,指赡养父母的费用无法置办,故 “修” 应为 “奉养、置办”,而非 “修饰装饰”。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原文 “得其时则行…… 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 亦过也” 是正面阐述 “进退适时、不被外界评价左右” 的观点,并非 “从反面入手”。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重点词:“易” 为 “交换”。翻译: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能与国君抗衡的富商,我却不愿与他们交换(现在的生活)。
(2)重点词:“役于物” 为被动句,“被外物驱使”;“田于食”“野于宿” 为状语后置,“在田间吃饭”“在野外住宿”;“焰然” 指内心急躁。翻译:我被这些外物驱使,有时在田间吃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长久待在这南轩,心里怎能不急躁呢?
故答案为: (1)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可以与国君抗衡的富商,但我却不愿意和他们交换位置。(2)我被这些生活问题所驱使,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里,哪能在心里不急躁呢?
三、写作(30分)
9.(2024九上·拱墅开学考)作文
《人民日报》公众号推出“年中讲”,刘德华说。“2024年眨眼已经过半,有的人觉得时间被浪费了,我倒觉得不是如何不浪费时间,而是如何正确地浪费时间……”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待时间的态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论述文。
【答案】例文:
在“浪费”中寻觅生命的价值
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我们总试图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让它轻易从指缝间溜走。然而,在刘德华那句“不是如何不浪费时间,而是如何正确地浪费时间”的深刻洞察中,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时间”与“浪费”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在看似“浪费”的时光里,寻觅并创造生命的独特价值。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浪费”并非指无意义的消磨时光,而是指一种有意识的、基于个人兴趣和成长需要的选择与投入。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责任推着走,忽略了内心真正的渴望和需求。而正确的“浪费”,正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尝试那些或许不被外界看好,但对自己而言却意义非凡的事情。
比如,有人选择在工作之余,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在书海中,看似“浪费”了时间,实则是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素养;有人热爱摄影,周末驱车数小时只为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美景,这样的“浪费”,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多彩;还有人热衷于公益,牺牲休息时间参与志愿服务,他们的“浪费”,不仅温暖了他人,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因此,正确的“浪费时间”,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投资,一种对生命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它让我们在忙碌与压力之外,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有机会去体验、去感受、去创造那些只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节制地“浪费”时间,忽视那些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确的做法是,在合理规划时间的基础上,为自己留出一些“浪费”的空间,去追寻那些能够让自己心灵得到滋养和成长的活动。这样,我们才能在紧张与松弛之间找到平衡,让生命之树更加枝繁叶茂。
总之,刘德华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时间管理并非简单的“不浪费”,而是要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最有价值的选择。让我们在“浪费”中寻觅生命的真谛,在探索与尝试中不断成长,最终收获一个更加丰盈、更加精彩的自己。
【知识点】记叙文;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刘德华在《人民日报》“年中讲” 中关于时间的观点,核心关键词是 “正确地浪费时间”,中心话题围绕如何对待时间展开,探讨 “浪费时间” 的合理性与正确方式。
【题干分析】①刘德华的话打破了 “浪费时间即错误” 的固有认知,指出关键不在于避免浪费时间,而在于 “正确地浪费时间”。这里的 “正确地浪费时间” 并非指虚度光阴,而是指那些看似未直接产生功利价值,却能滋养心灵、积累沉淀、带来成长的时间消耗,如阅读、思考、陪伴家人等。②写作思路:可从 “什么是正确地浪费时间”“为什么要正确地浪费时间”“如何做到正确地浪费时间” 等角度展开。先阐释 “正确地浪费时间” 的内涵,区别于盲目虚度;再通过事例说明其对个人成长、精神滋养的意义;最后提出具体做法,如合理分配时间,在功利性追求与非功利性体验间找到平衡。学生易出现的误区:误解 “正确地浪费时间” 为倡导懒惰懈怠,忽视其背后的价值;仅罗列现象,未深入分析 “正确” 的标准;议论文中论据与 “时间态度” 关联不紧密,偏离中心。开头可引用刘德华的话引出观点(如 “刘德华在‘年中讲’中提到‘如何正确地浪费时间’,这一说法颠覆了我们对‘浪费时间’的认知,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时间的意义”);事例素材可选取名人轶事(如爱因斯坦在研究间隙拉小提琴,看似 “浪费时间” 却激发创造力)、生活实例(如周末静心阅读,虽未直接带来成绩提升,却丰富了精神世界)等;结尾可总结升华,强调正确对待时间的态度是兼顾效率与体验,让时间在 “有用” 与 “有意义” 中实现价值(如 “所谓正确地浪费时间,不过是让时间在滋养生命中流淌,这便是对待时间最好的态度”)。
【立意提取】
1.让时间在 “浪费” 中绽放价值
2.时间的 “无用” 之用
【点评】这篇例文紧扣 “正确地浪费时间” 的核心观点,开篇引用刘德华的话引出思考,明确 “正确的浪费” 并非虚度,而是有意义的投入。列举阅读、摄影、公益等事例,具体阐释了 “正确浪费时间” 的价值,论证较为充分。结尾辩证看待 “浪费” 与责任的关系,升华主题。美中不足的是,若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展开论述,会让观点更具说服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