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树郭橐驼传》关键物象解读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种树郭橐驼传》关键物象解读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9 18:0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种树郭橐驼传》
关键物象解读


一、名不副实的 “丰乐乡”
二、长安城西的深意
三、种树之道的双重启示
四、未竟的桃花源
五、总结

名不副实的 “丰乐乡”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故病且怠。”
1.“丰乐” 二字本寓意五谷丰登、安居乐业,但柳宗元笔下的丰乐乡却充满讽刺。
2.官吏以 “关心农事” 为名,用 “促、勖、督” 等命令式动词对百姓层层盘剥,导致百姓 “病且怠”(身体疲惫、精神懈怠)。
3.这种 “表面勤政,实则害民” 的对比,揭露了中唐时期官吏扰民的普遍现象。
一、名不副实的 “丰乐乡”:柳宗元的辛辣讽刺
【原文内容】
【文本解读】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故病且怠。”
4.柳宗元的讽刺不仅停留在字面,更通过其他作品形成呼应:《捕蛇者说》中蒋氏宁可死于毒蛇也不愿交税,《赖蜥传》借小虫讽刺贪官。这些作品共同构成对社会现实的犀利批判,体现了他 “文以载道” 的创作理念。
一、名不副实的 “丰乐乡”:柳宗元的辛辣讽刺
【原文内容】
【文本解读】

长安城西的深意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长安城西是唐代农业发达之地,柳宗元选择此地作为故事背景,暗含对底层百姓生存状态的关注。
2.郭橐驼的种树技艺被富豪争抢,侧面反映权贵阶层对农业资源的垄断;百姓因官吏频繁骚扰被迫 “辍飧饔”(停下吃饭)应付差役,直指苛政对民生的摧残。
二、长安城西的深意:虚构地名中的现实关怀
【原文内容】
【文本解读】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3.柳宗元刻意模糊郭橐驼的真实姓名与籍贯。外号 “橐驼”(骆驼)既暗示农民被生活压弯的脊梁,又将个体苦难升华为群体命运。
4. “长安西” 这一具体方位,则将批判矛头指向天子脚下的官僚体系,暗示民生发展困顿。
二、长安城西的深意:虚构地名中的现实关怀
【原文内容】
【文本解读】

种树之道的双重启示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1.郭橐驼的种树秘诀在于 “顺天致性”:尊重树木生长规律,避免过度干预。
2.而“他植者” 却因 “爱之太殷”(过分关心)导致 “木之性日以离”(树木失去本性)。这种对比暗喻为政之道 —— 官吏本应像郭橐驼般 “放手”,却以 “勤政” 之名行 “扰民” 之实。
3.柳宗元借种树之理提出治国良方:统治者需减少对百姓生产生活的干预,正如他在柳州任上废除 “以男女质钱” 陋习、鼓励农桑的实践。
三、种树之道的双重启示:自然规律与为政智慧
【原文内容】
【文本解读】

未竟的桃花源
“传其事以为官戒。”
“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1.“丰乐乡” 实为柳宗元心中未能实现的理想社会。他晚年诗作《种柳戏题》中 “惭无惠化传” 的叹息,与郭橐驼 “传其事以为官戒” 的呼吁形成呼应,流露出对仕途的遗憾。
2.对比《捕蛇者说》中 “悍吏” 的凶残形象,《种树郭橐驼传》中的官吏看似 “勤政”,实则暴露了另一种政治困境:即便心怀仁政,若方法不当仍会适得其反。
3.这种深刻的自省,使文章超越单纯讽刺,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经典文本。
四、未竟的桃花源
【原文内容】
【文本解读】

总结
1.柳宗元以郭橐驼的种树故事为棱镜,折射出中唐社会的多重矛盾:权贵与平民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善政与恶治的辩证。
2.文章没有使用艰深典故,却通过日常农事揭示宏大主题,这正是唐宋散文 “以小见大” 的典范。
3.“顺天致性” 的智慧仍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启示意义。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