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北师大版语文(选修《唐诗欣赏》)教学课件:《西塞山怀古》 (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北师大版语文(选修《唐诗欣赏》)教学课件:《西塞山怀古》 (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7 08:4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导入新课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西 塞 山 怀 古刘

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生平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
过程与方法:
掌握怀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背景把握诗歌内容与深刻的寓意。重点:
掌握怀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难点:
结合背景把握诗歌内容与深刻的寓意。?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 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讽喻诗和竹枝词的成就也很高。作者简介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
④旧时王谢堂前燕,
⑤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诗文名句选读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道是无晴却有晴。病树前头万木春。飞入寻常百姓家。我言秋日胜春朝。咏史怀古诗鉴赏三步曲
1、弄清史实:写了什么人和事?
2、体悟主旨: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3、分析技巧: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西晋伐吴要统一全国,公元280年,西晋大将王濬率水师从益州(成都)出发,沿长江顺流而东,向东吴发起了毁灭性的打击,也是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一战。 但东吴力拒要割据江南,而且要借长江之险要在江中设置铁锥,在江面上设置铁链妄图阻挡住西晋的攻势。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被西晋所灭。 弄清史实写了什么人和事?体悟主旨补充写作背景: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党争激烈、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而这首诗写于824年,割据势力重新抬头,当时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这首诗。 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从西晋灭吴角度:警告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不要违背历史潮流。
从东吴覆灭角度:提醒骄奢腐败的唐王朝要吸取教训。
反对分裂,主张统一体悟主旨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下”和“收”字用得好 。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山形依旧枕寒流”句,用拟人的手法。“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抒发感慨借古讽今,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并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表现手法:对比、借古讽今
主旨:赞颂,更有提醒、警诫
反对分裂,主张统一。千古兴亡多少事 叹人叹己叹人生——咏史怀古诗鉴赏 怀古诗词 怀古诗词,是诗人在游览古迹或阅读史书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怀古诗词因为要摘取历史的某些片段,因此人们往往又笼统地称其为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
1、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
2、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
3、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忧国伤时。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手法: 用典,对比,借景抒情(情与景),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语言: 含蓄蕴藉。 怀古诗有的是咏古迹,有的是怀古人,有的是忆古事。但是多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
主题大致有:
1、感慨盛衰无常,如唐代李白的《越中览古》;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奢侈,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3、感慨国运衰微,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4、抒发爱国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如卢照邻的《咏史四首》。
6、感慨壮志难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咏史怀古诗定义参考答案: 学生答案选录
1 通过写古事来表达作者自身观点的诗歌。
2 借古事来抒发的情感。 咏史怀古诗是………………的诗歌。咏史怀古诗是借咏写古人古事来抒发自己情怀或表达某种观点的诗歌。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二)具体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叙述议论、或抒发感慨。(三)写法特点:叙议结合、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对比、反衬、借景抒情、引用典故。 (一)咏写对象: 以历史为题材,以古人、古事、古迹为咏写对象。 咏史怀古诗歌鉴赏要领之一:知人论世,找到古和今的连接点。王昭君 杜甫 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远嫁塞外,客死异乡貌美才高志远汉帝昏庸,不辨美丑?日夜思归,怨恨难平唐君疏远,不辨贤愚 咏史怀古主题类型之一:借咏古抒发愤懑,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借古抒怀)。1对比失落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同病相怜型:《咏怀古迹》杜甫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主题:抒发贾生怀才不遇之情。渴望建功立业而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感伤。对比借咏昭君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情。借古抒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孙仲谋刘 裕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刘义隆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上 片下片咏史怀古诗歌鉴赏要领之二:努力积累一点历史知识,重视注释。 1写了什么人和事?
2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刘禹锡与《西塞山怀古》
诗中写了什么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些事?(东吴割据政权的覆灭) 作者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 ;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渴望建功立业而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感伤。对比借咏昭君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情。借古抒怀向往历史英雄,渴望朝廷用兵收复北方失地;谴责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昏庸懦弱。借古讽今引用典故警告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不要违背历史潮流,提醒骄奢腐败的唐王朝要吸取教训借古讽今寓情于景《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谢安。乌衣巷:东晋高门大族的居住区。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鼎盛时代的朱雀桥上衣冠往来车水马龙繁华一时。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拓展阅读《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刘备 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汉武帝铸行的一种钱币,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它。 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 魏蜀吴三分鼎足之势 刘禅昏昧葬送了蜀国基业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拓展阅读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指出创业难、守成更难的历史教训 ,表达了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悼之情,警戒昏庸荒唐的唐朝统治莫要重蹈覆辙。从人心向背角度,指出项羽已尽失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叙议结合胜败乃兵家常事,真正的男儿当胜不骄败不馁,具有包羞忍辱的毅力。叙议结合从人心向背角度,指出项羽已尽失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感慨沧海桑田,世事多变。感伤国运衰微。叙议结合古今对比寓情于景胜败乃兵家常事,真正的男儿当胜不骄败不馁,具有包羞忍辱的毅力。叙议结合物换星移,世事沧桑,盛衰无常,人生多变的思想今昔对比寓情于景(三)咏史怀古诗主题类型归纳:A.借古抒怀:借咏古抒发愤懑,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B.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别有寄托。C.以诗论史:品评古人古事,立一家之言。D.怀古伤今:借咏古寄托兴衰感慨或对时局现实的忧思。(四)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艺术手法:叙议结合借古抒怀对比反衬 寓情于景运用典故 借古讽今课堂小结:?请结合背景和诗歌内容,说说本诗的深刻寓意。?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统一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借古喻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③韦庄:晚唐诗人。 台 城
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1(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