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0 08:0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2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和“中国画里乡村”的世界文化遗产是(  )
A. 平遥古城 B. 丽江古城
C. 皖南古村落 D. 澳门历史城区
2.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
A. 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B. 山地崎岖、气候寒冷
C. 资源丰富、气候宜人 D. 交通便利、地形平坦
3.我国福建沿海民居的屋顶常常会用条形石块压住瓦片,这种做法应对的自然灾害是(  )
A. 地震 B. 台风 C. 寒潮 D. 冰
4.吊脚楼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之一,如图是云南吊脚楼,一般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是当地重要的旅游特色景观之一。吊脚楼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特征是(  )
A. 独特的民俗 B. 湿热的气候
C. 密集的河流 D. 多山的地形
5.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①便利的交通
②平坦的地形
③高山、荒谟
④气候湿热
⑤水源充足
A. 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③⑤
6.如图建筑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
A. 冬冷夏热 B. 终年炎热少雨
C. 终年寒冷、干燥 D. 全年炎热多雨
7.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属于聚落的是(  )
A. 北京天坛 B. 乐山大佛
C. 八达岭长城 D. 丽江古城
8.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A. 便利的交通 B. 丰富的资源
C. 平坦的地形 D. 险峻的地势
9.窑洞是下列哪个地区特有的民居(  )
A. 云贵高原 B. 黄土高原
C. 青藏高原 D. 内蒙古高原
10.一位游客这样介绍他的家乡:“我们居住木屋,常穿毛皮服装,出门经常坐狗拉雪橇.”这位游客最有可能来自(  )
A. 阿拉伯半岛 B. 朝鲜半岛
C. 印度尼西亚群岛 D. 西伯利亚北部
11.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有(  )
A. 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
B. 西双版纳和敦煌莫高窟
C. 秦陵兵马俑和昆明滇池
D. 南京明孝陵和从化温泉
12.如图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如图中有A、B、C、D四座城市,请从地形、气候、和河流等区位因素分析其发展前景。
(1)从地形因素考虑_____的城市区位具有一定优势,因为它们位于_____地区。
(2)从气候因素考虑,_____的城市区位较为有利,因为它们位于气温适中的_____纬度地带。其中_____的城市区位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其地处_____。
(3)从河流因素考虑,_____城市沿河而建比较优越,其中_____城市位于通河河段的上游起点。
(4)综合以上区位因素分析,_____城市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4.我们把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_____,它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和_____。
15.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探究。
探究主题:港口村的变迁。
资料一:港口村位于江西省某山区,建于河流交汇处的低地,历史悠久。随着人口增加,住宅用地扩大,毁林开荒。近几十年来,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等原因,洪涝灾害加剧。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港口村整体搬迁,在附近荒山坡上建成了新村。搬迁后,港口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资料二:下图示意港口村的变迁。
(1)探究一:根据材料一和1999年村落简图,分析港口古村落形成的自然条件。
(2)探究二:根据资料一,思考整体搬迁前港口村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3)探究三:港口新村选址的合理性。(提示:可从防洪、农田保护等方面考虑)
(4)探究四:有人为港口新村设计两条生活用水输水线路,线路①和线路②你认为哪条线路合理,说明理由。(提示:可从线路长短、输水成本等方面考虑)
试卷答案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D
【解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解:中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云南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北京长城、甘肃敦煌莫高窟、福建土楼等。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传统聚落。
故选:D。
8.【答案】D
9.【答案】B
【解析】依据传统居所窑洞所在的地区来解答此题.
解: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要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解: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冰雪覆盖。当地的雅库特人住木屋,穿毛皮服装,出门用狗拉雪橇,是为了适应当地严寒,多冰雪的环境。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东亚的朝鲜半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故选:D。
11.【答案】A
12.【答案】D
【解析】根据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解答。
解: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气候、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产、宗教、交通、科技等等。一般来说,地形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是形成城市的优越区位。
故选:D。
13.【答案】(1)BD;(2)平原;(3)BCD;(4)中低;(5)D;(6)河流入海口;(7)ACD;(8)A;(9)D;
【解析】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聚落被称为人类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自然、风俗、文化等因素的控制与作用。
解:(1)从地形因素考虑BD的城市区位具有一定优势,因为它们位于平原地区。
(2)从气候因素考虑,BCD的城市区位较为有利,因为它们位于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其中D的城市区位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其地处河流入海口。
(3)从河流因素考虑,ACD城市沿河而建比较优越,其中A城市位于通河河段的上游起点。
(4)综合以上区位因素分析,D城市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故答案为:(1)BD;平原;(2)BCD;中低;D;河流入海口;(3)ACD;A;(4)D。
14.【答案】(1)聚落;(2)城市;(3)乡村;
【解析】人类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城市,小到只有几十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解:人类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城市,小到只有几十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故答案为:聚落;城市;乡村。
15.【答案】(1)位于河流交汇处的低地(或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2)自然原因: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等原因,洪涝灾害加剧。人文原因:人口增加,毁林开荒。
(3)新村位于附近荒山,不占用农田;且海拔较高,受洪涝灾害影响小。
(4)线路①合理,该线路流程短,工程量小。或线路②合理,该路线可以顺地势自流,输水成本小。
【解析】本题以港口村变迁示意图为材料,涉及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港口古村落位于河流交汇处的低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小问2详解】
从地形看,港口古村落地势地平,水流不畅,且河流上游带来的泥沙容易在河道淤积,堵塞河道,造成排洪困难;从降水看,港口古村落位于南方地区,降水丰沛且集中在夏季,多暴雨,雨量大,且港口村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雨季上游来水多,使港口古村落更容易遭受洪涝灾害。
【小问3详解】
从地理位置看,港口村古村落位于位于河流交汇处的低地,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搬迁后的港口新村地势较高,避开了洪水容易聚集的地区,受洪水威胁较小;从土地利用程度看,原来的港口村由于人口增加,住宅用地扩大,大量良田被侵占,耕地面积减少,搬迁后,良田得到恢复,耕地面积得到增加,有利于农田的保护;此外,搬迁后,人们把附近的荒山改为茶园、竹林,促进了荒山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小问4详解】
从线路长短看,线路①较短,线路②较长,因此线路①比②线路工程量小,投资较小,因此线路①较为合理。从运输成本看,线路②从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可以实现自流,输水成本低;线路①从海拔低处向海拔高出引水,需要用到水泵,耗能多,因此线路②较为合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