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时差的原因是( )
A. 地球自转 B. 地球公转
C. 地球不透明 D. 地轴是倾斜的
2.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其中自转周期是( )
A. 1小时 B. 1天 C. 1个月 D. 1年
3.每年的 4 月 26 日,自贡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 昼夜平分 B. 昼长夜短 C. 昼短夜长 D. 出现极昼
4.当人们不再相信某事的时候,通常会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因为( )
A. 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转
B. 地球自西向东不停自转
C. 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太阳转
D. 地球自西向东绕着星星转
5.国庆节当天,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以及我国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A. 北半球 昼短夜长 B. 南半球 昼短夜长
C. 北半球 昼长夜短 D. 南半球 昼长夜短
6.下列现象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 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
B. 夏季日出时间比冬季早
C. 小明凌晨从床上起来观看里约奥运会开幕式
D. 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7.在某一时刻,太阳直射的是( )
A. 一个点 B. 一个面 C. 一条线 D. 整个地球
8.地球仪上( )
①有底座
②有经纬线
③标注了公转轨道
④地轴与球面交汇于南北极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回归线线被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每年夏至在北回归线上有“立竿无影”的现象。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纬线A是北回归线,B处为恒河平原
B. 图2中符合C处夏至日正午太阳光线照射情况的是甲
C. 北半球夏至太阳光线照射情况与图3中①吻合
D. 北半球夏至太阳“转身”后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逐渐变长
10.人们在观看“日出”或“日落”现象时,考虑到大气对传播的影响,太阳的真实位置S与人们看到的太阳
的位置Q相比( )
A. “日出”时S在Q的下方,“日落”时S在Q的上方
B. “日出”时S在Q的上方,“日落”时S在Q的下方
C. “日出”或“日落”时S均在Q的上方
D. “日出”或“日落”时S均在Q的下方
11.2021年4月4日(农历二月二十三)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天的月相为,当天下午会出现日月同辉
B. 当天地球所处位置在a与b之间,并向b移动
C. 接下来的一个月,学校旗杆正午的影子会逐渐变长
D. 当地球公转到d点时,北极圈出现极昼
12.当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时,南亚地区正盛行( )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13.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我国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读图,回答问题。
(1)A、B、C、D四点中,A点位于五带中的 _____,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是 _____(填字母)。
(2)D点的经纬度是 _____,图中A、B、C、D四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 _____(填字母)。
(3)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接近图中_____(甲/乙/丙/丁)位置,此时我们家乡东平县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_____。昼夜长短的变化主要是由 _____产生的。
(4)现代诗人左河水有诗:“风雷送暖季中春,桃柳着妆日焕新。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这描写的是24节气中的 _____(填字母)。
A.夏至
B.秋分
C.冬至
D.春分
14.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和读图技能,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_____后,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2)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根据提示写出它们的名称。
A--_____(地球的自转轴)
B--_____(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_____(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D--_____(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最大的纬线圈)
15.2019年,我国能肉眼观测到的日偏食有两次:一次是1月6日,一次是12月26日。北京某中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野外高地进行了观测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位于观测点的_____方,图中河流流经的山体部位是_____。
(2)①②两条线路中,合理的是_____,理由是_____。
(3)图示地区属于_____(填地形类型)。近年来,该区域大力发展林业,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影响有_____。
(4)今年第一次能肉眼观测到的日偏食发生时,地球公转的位置位于甲、乙、丙、丁中的_____。那时北京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
试卷答案
1.【答案】A
【解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时差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故选:A。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B
【解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解: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B
【解析】国庆节的时间是10月1日,此时介于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以此分析来解答此题。
解:国庆节当天也就是10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的我国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故选:B。
6.【答案】C
【解析】(1)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解: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小明凌晨从床上起来观看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属于时间差异现象。
故选:C。
7.【答案】C
8.【答案】B
【解析】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4万公里;地球仪方便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分布;地球仪上没有地轴和经纬线,地球上也没有,人们假想的。
解:读图可知,地球仪上有底座、有经纬线、地轴与球面交汇于南北极点;地球仪上没有标注公转轨道。
故选:B。
9.【答案】C
【解析】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样,都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解:图1中纬线A是北回归线,B处为德干高原;
图2中符合夏至日正午太阳光线照射情况的是丙;
北半球夏至太阳光线照射情况与图3中①吻合
北半球夏至太阳“转身”后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逐渐变短;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1、大气层下部的密度大,上部密度小。
2、光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由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由于大气层下部的密度大,上部密度小,则大气层下部的折射率大,上部折射率小,“日出”时阳光穿过大气层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下偏折,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认为太阳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位置Q在真实位置S的上方,即S在Q的下方。同理,“日落”时S也在Q的下方。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样都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解:下弦月出现在农历一个月的下旬,故A错误;
4月4日为春分之后,夏至之前,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继续向北移动,地球位于a和b之间,B正确;
春分之后直到夏至之前,北温带的太阳直射角逐渐增大,影子应该变短,C错误;
d点所在的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极圈内应该是极夜,D错误。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解:当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时,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冬至日,那么此时位于北半球的南亚正盛行东北季风。
故选:D。
13.【答案】(1)北温带;(2)B;(3)20°E、40°S;(4)B、C、D;(5)乙;(6)昼短夜长;(7)地球公转;(8)D;
【解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解:读图分析可知:
(1)A、B、C、D四点中,A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点是B,该点位于赤道上。
(2)D点的经纬度是20°E、40°S,图中A、B、C、D四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B、C、D。
(3)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时,是2021年10月16日,北半球是从秋分向冬至变化,地球公转位置是公转轨道乙和丙之间,接近图中乙位置。此时我们家乡东平县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昼夜长短的变化主要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4)“风雷送暖季中春,桃柳着妆日焕新。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这描写的是24节气中的春分。故选D。
故答案为:
(1)北温带;B;
(2)20°E、40°S;B、C、D;
(3)乙;昼短夜长;地球公转;
(4)D。
14.【答案】(1)缩小;(2)地轴;(3)北极点;(4)南极点;(5)赤道;
【解析】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地球仪;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北极点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点是地球的最南端,赤道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解:读图可知,(1)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2)图中A是地轴,是地球的自转轴,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地轴与赤道平面呈66.5°的倾角;B是北极点,是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C是南极点,是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D是赤道,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是最大的纬线圈,纬度为0°。
故答案为:
(1)缩小;
(2)地轴;北极点;南极点;赤道。
15.【答案】(1)正北;(2)山谷;(3)②;(4)①经过陡崖,②坡度较缓,爬山容易且安全;(5)山地;(6)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7)丁;(8)昼短夜长;
【解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除盆地外,地形类型判别的主要依据是海拔高度和地表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
解:读图可知:
(1)依据指向标判断方向,山顶位于观测点的正北方向;图中河流流经的山体部位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
(2)图示①②两条路线中,合理的是②,理由在于①经过陡崖,②坡度较缓,更安全。
(3)图示地区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较深,属于山地。近年来该区域大力发展林业,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影响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风沙危害、自动调温器、清除空气污染等。
(4)2019年1月6日,地球公转的位置位于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和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之间,位于丁处,此时北京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
故答案为:(1)正北;山谷;(2)②;①经过陡崖,②坡度较缓,爬山容易且安全;(3)山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4)丁;昼短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