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实践活动6 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同步练习 (含解析)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跨学科实践活动6 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同步练习 (含解析)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7-29 21:4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跨学科实践活动6 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1.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如图所示(括号内表示燃料主要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B.丁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5
C.管道煤气有毒 D.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
2.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3.关于能量和能源的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类大量使用太阳能会导致温室效应
B.水能、风能和化石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
C.现在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
D.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能量是守恒的,所以不会存在能源危机
4.下列做法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属于新能源
B.可燃冰具有热值高等优点,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
C.为了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回收秸秆将其加工成生物柴油
D.改进燃煤炉灶,促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
5.下列行为与“绿色环保”理念不相符的是 (  )
A.分类回收、利用垃圾,减少资源浪费
B.使用催化净化装置,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C.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能源
D.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减少疾病传染
6.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7.生活中燃料的变迁经历了“木柴→煤炭→煤气→天然气”等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能量转化: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B.科学态度:上述燃料均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以任意使用
C.化学观念:上述燃料均含有碳元素,完全燃烧后均能生成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
D.科学思维:上述燃料燃烧时均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8.燃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1)柴火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结构如图1所示。从燃烧条件分析,木柴属于    ;生火时,先点燃枯草再放置木柴,目的是          。柴火灶中的②和
     (填序号)可使空气充分对流,木柴充分燃烧。
(2)19世纪初,电灯尚未发明,煤矿工人使用煤油灯常引起矿坑中可燃性气体爆炸。化学家戴维用一种网眼很小的金属铜网罩住火焰,使得金属铜网外的温度不会明显升高,从而设计出安全矿灯,如图2所示。从燃烧条件分析,安全矿灯的原理是                。
9.能源和环保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推动绿色发展,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我国家用燃料经过多代变迁,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它们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和严重的大气污染,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当今世界解决能源问题和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课题。
【活动内容】
活动一 了解我国家用燃料的变迁和现在使用情况
我国居民家用燃料的使用经历了如图甲所示的发展历程。
图甲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柴草中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纤维素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        。
(2)20世纪80年代前后,居民家中主要采用蜂窝煤作燃料(如图乙)。
图乙
①将煤粉制成蜂窝煤的目的是             。
②在引燃蜂窝煤炉时,先在炉膛中自下而上依次加入废报纸、小木块和蜂窝煤,然后将进风口打开,点燃废报纸,打开进风口的目的是      ,先点燃废报纸是因为           。
③用煤作燃料是造成雾霾的原因之一,雾霾天气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大气污染物是      。
(3)已知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3H8+5O23CO2+4H2O,则10 L丙烷充分燃烧消耗O2的体积可能是    L。
(4)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易造成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可调    (填“小”或“大”)燃气灶的进风口。
(5)如果“ ”处是氢气,其制取、储存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①氢气的制备
铁酸锌(ZnFe2O4)可用于循环分解水制取氢气,其中涉及的反应有
6ZnFe2O46ZnO+4Fe3O4+O2↑;
3ZnO+2Fe3O4+H2O3ZnFe2O4+H2↑。
该循环制氢中不断消耗的物质是     。
②氢能的储存
近年我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水和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CH3OH),将氢能储存在    (填化学式)中,解决了氢能源不便贮存和运输的问题。
活动二 合理选择燃料,减少大气污染
(6)充分燃烧天然气和煤各1 kg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图所示。各级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从图中可知实施该项举措的科学依据是              。
【详解答案】
1.B 解析:A项,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故正确;B项,丁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10)=24∶5,故错误;C项,管道煤气中含有有毒的一氧化碳,故正确;D项,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故正确。
2.D 解析:A项,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这是采用了隔绝氧气来灭火的原理,说法正确;B项,酒精灯失火可用湿抹布盖灭,这是采用了隔绝氧气来灭火的原理,说法正确;C项,森林着火可采用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的方法,这是采用了移走可燃物的灭火原理,说法正确;D项,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汽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说法错误。
3.C 解析:人类大量使用太阳能不会导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引起的,故A说法错误;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B说法错误;现在社会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故C说法正确;地球上化石能源的存储量是有限的,如果过量开采这些能源,总有一天能源会用尽,就会存在能源危机,故D说法错误。
4.A 解析:A项,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属于新能源,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项说法错误。B项,可燃冰具有热值高等优点,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C项,为了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可回收秸秆将其加工成生物柴油,故选项说法正确。D项,改进燃煤炉灶,促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5.D 解析:分类回收、利用垃圾,既减少污染又节约资源,故A正确。使用催化净化装置可以将汽车尾气中的CO、NO等污染大气的气体转换为无毒的氮气和二氧化碳,故B正确。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既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又可以减少使用化石能源,故C正确。树木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同时生产一次性筷子需要消耗能源,所以不建议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故D错误。
6.C 解析:A项,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正确;B项,炭灰可以隔绝空气从而使机制炭熄灭,故正确;C项,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机制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错误;D项,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7.A 解析:能量转化:燃料发生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A正确;科学态度:木柴可在短期内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能源,煤炭、煤气、天然气在短期内不能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不可以任意使用,要合理使用,故B错误;化学观念:题述燃料均含有碳元素,完全燃烧后均能生成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C错误;科学思维:上述燃料燃烧时均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灯泡的发光放热,只是能量的转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燃烧,故D错误。
8.(1)可燃物 使木材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
(2)金属铜网外温度达不到可燃性气体的着火点
解析:(1)从燃烧条件分析,木柴属于可燃物;生火时,先点燃枯草,再放置木柴,目的是使木材温度达到着火点,柴火灶中的②和③可使空气充分对流,木柴充分燃烧。(2)由题干信息以及燃烧条件分析,安全矿灯的原理是金属铜网外温度达不到可燃性气体的着火点。
9.(1)二氧化碳和水(或CO2和H2O)
(2)①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②提供充足的氧气 废报纸着火点较低,易被点燃 ③可吸入颗粒物
(3)50 (4)大
(5)①H2O(或水) ②CH3OH
(6)可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合理即可)
解析:(1)柴草中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纤维素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2)①将煤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②在引燃蜂窝煤炉时,先在炉膛中自下而上依次加入废报纸,小木块和蜂窝煤,然后将进风口打开,点燃废报纸,打开进风口的目的是提供充足的氧气;先点燃废报纸是因为废报纸着火点较低,易被点燃;③雾霾天气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大气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3)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3H8+5O23CO2+4H2O,微观上可表示点燃条件下,每1个丙烷分子和5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3个二氧化碳分子和4个水分子,即参加反应的丙烷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1∶5;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则10 L丙烷充分燃烧消耗O2的体积可能是50 L。(4)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易造成锅底出现黑色,可增大空气的进入量,因此可调大燃气灶的进风口。(5)①分析反应可知,该循环制氢中不断消耗的物质是水;②我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水和甲醇(CH3OH),将氢能储存在CH3OH中。(6)由图分析可知,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更少,因此各级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