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评估测试卷 (含答案)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评估测试卷 (含答案)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7-29 21:5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评估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a—40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
A.氦气 B.氢气
C.液化石油气 D.天然气
2.燃烧是人类很早就利用的化学反应。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
A.可燃物燃烧时一定都是发生化合反应
B.任何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
C.“煽风点火”主要是利用增大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促进燃烧
D.“钻木取火”主要是利用了摩擦生热,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之燃烧
3.燃烧前常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可以 (  )
A.减少O2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减少CO2生成量 D.使C8H18等分子变得更小
4.燃料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燃料及其利用以及安全措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
B.“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降低着火点
C.天然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D.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5.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有效缓解能源危机。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
A.煤 B.地热能
C.石油 D.天然气
6.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7.近几年出现了一种“纸火锅”——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作容器盛放汤菜,下方的酒精燃烧时纸火锅却不会燃烧。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C.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D.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8.(2025重庆月考)预防火灾,人人有责。下列关于消防安全知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室点燃氢气前,必须先检验其纯度
B.油库、面粉加工厂、煤矿的矿井内都应严禁烟火
C.发生森林火灾时,可以砍掉部分树木以形成隔离带灭火
D.煤气泄漏时,应马上打开抽风机以利于煤气排出
9.某学校学生到面粉厂参观,你认为面粉厂生产车间应张贴下列标志中的 (  )
A B C D
10.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所以灭火也一定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B.点燃H2与O2的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CH4和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C.因为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变化,所以每个化学反应都要放出热量
D.化学变化可能引起爆炸,所以爆炸都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0分)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题共6小题,共50分)
11.(5分)有下列六种物质:氧气、酒精、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用化学式填空:
(1)点燃前,需检验气体纯度的是    。
(2)最清洁的燃料是    。
(3)高粱、玉米和薯类经发酵,蒸馏可制得的绿色燃料是    。
(4)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物质是    。
(5)可用来灭火的    。
12.(3分)《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打得大败而逃。用燃烧条件的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的士兵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  。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将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使火势更旺。
13.(10分)人的生活离不开化学,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    ,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    ,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家中安装报警器(如图1),正确的安装位置应选择    (填“甲”或“乙”)。
           甲    乙    反应前     反应后
             图1             图2
(2)为了减少污染,将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其转化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      。
14.(10分)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家通过单核锰催化剂,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最终转化为甲醇(CH3OH),为实现“液态阳光”迈出了关键一步。“液态阳光”的制备过程如图所示。甲醇燃料具有燃烧清洁、温室气体排放少的特点。其代替煤炭作为燃料,排放的PM2.5将减少80%以上,氮氧化物减少90%以上,可助力中国完成“碳中和”目标。
(1)甲醇燃料的优点是           。
(2)“液态阳光”,就是人工模拟光合作用,通过一系列工业操作,辅之以催化剂,将太阳能变成液体燃料甲醇,这个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
(3)图中能够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4)请写出甲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5)利用光伏发电来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        。
15.(10分)如图所示是探究燃烧条件的三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 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                  ;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           。
(2)实验二 用红磷、白磷探究燃烧的条件: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要让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取的措施是              。
(3)实验三中在薄铜片上放有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    比煤粉低。
16.(12分)(跨学科实践)家用燃料的变迁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影,它彰显了人类研究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成就,体现了化学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请分析图文信息,就相关问题表达观点,完成下列小题。
           柴草        煤      石油产品
(1)古代:柴草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家用燃料。使用柴草作燃料的优点是    。干柴比湿柴更易被点燃,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其原因是            。为使柴草燃烧更旺,可采取的措施是        。
(2)近代:煤成为主要的家用燃料。煤的物质类别属于    ,其中主要含有    元素。直接用煤作燃料,会产生污染物,进而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3)现代:石油综合利用得到的各种产品为家用燃料提供了新选择。石油综合利用的原理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进行分离,得到的一种家用燃料是    ,该燃料燃烧时的能量转化是          。
(4)未来:随着科技发展,家用燃料将继续发生新变革。未来的家用燃料在选择时需考虑的因素是
    (写一条)。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的物质是    ,若想在将来被大量投入使用,需解决的问题是        (写一条)。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1小题,共14分)
17.(2025长春绿园区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时,进行如图1实验:点燃两支蜡烛,分别在蜡烛上扣上大小一样的烧杯。
(1)如图1,烧杯a中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观察到烧杯b中的实验现象是                  。
(2)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蜡烛的组成中一定有    、    元素。
【实验探究】是氧气耗尽使蜡烛熄灭吗
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蜡烛在某密闭容器内燃烧过程中氧气浓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
(3)据图分析t2~t3 s内,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4)由此实验得出不是氧气耗尽使蜡烛熄灭。
【拓展探究】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蜡烛熄灭吗
小组同学将燃着的蜡烛伸入二氧化碳与氧气体积比为4∶1的混合气体中,发现蜡烛先是正常燃烧而后才慢慢熄灭,并未出现立即熄灭的情况,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不是使蜡烛熄灭的原因。
(5)如图3所示,容积为250 mL的集气瓶中充满液体,先往250 mL液体中通入氧气,待观察到量筒内液体体积为     mL时,改换烧杯接液体,再通入二氧化碳至液体完全排出,获得混合气体。图中植物油的作用是                   。
四、计算应用题(本题共1小题,共6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18.为探究工业上用石灰乳[主要成分为Ca(OH)2]吸收废气中SO2的原理,在实验室做石灰乳吸收SO2气体实验,相关数据如下:
吸收SO2气体之前石灰乳的质量/g 吸收足够量SO2气体后物质的质量/g
100 132
[提示:Ca(OH)2+SO2===CaSO3+H2O,其他物质与SO2气体所发生的反应忽略不计]
请计算:
(1)实验中共吸收SO2气体质量为    g。
(2)通过计算得出100 g石灰乳中所含Ca(OH)2的质量分数。
【详解答案】
1.A 解析:可燃性气体和空气的混合物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氢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都是可燃性气体,它们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氦气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选A。
2.C 解析:A项,可燃物燃烧时不一定都是发生化合反应,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B项,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不都是燃烧,例如灯泡发光、发热就不是燃烧,选项错误;C项,“煽风点火”主要是通过扇动空气,增大空气的流通,增加了氧气的量,从而使燃烧得以发生或燃烧更旺,选项正确;D项,“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而燃烧,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可改变,选项错误。故选C。
3.B 解析:将汽油喷成雾状,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故选B。
4.A 解析:A.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防止缓慢氧化放热温度达到其着火点,而发生燃烧或爆炸,故说法正确。B.“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移走可燃物,故说法错误;C.天然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燃气阀门,开窗通风,不可打开排气扇,以防产生的电火花将天然气引爆,故说法错误;D.石油是一种化工原料,故说法错误。故选A。
5.B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能源,属于传统能源,地热能属于新能源。
6.D 解析: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观察到低的蜡烛先熄灭,故A错误;如果不将玻璃片移开,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不会流下进入烧杯内,蜡烛不会熄灭,故B错误;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覆盖在蜡烛表面,隔绝了空气,故C错误;由题干所给装置可知,二氧化碳从高处流到烧杯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故选D。
7.C 解析:纸张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故A错误;纸张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B错误;水蒸发时吸热,导致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因此纸张不能燃烧,故C正确;纸张与空气充分接触,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故D错误。
8.D 解析: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点燃氢气前,必须先检验其纯度,故A正确;油库、面粉加工厂、煤矿的矿井中均含有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都应严禁烟火,故B正确;发生森林火灾时,可以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隔离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正确;煤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故煤气泄漏时,不能马上打开抽风机,应先关闭阀门,打开门窗,故D错误。
9.C 解析: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面粉厂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粉尘,要防止引燃粉尘发生爆炸。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标志,无须张贴,故A错误;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无须张贴,故B错误;图中所示标志是严禁烟火标志,是必须张贴的安全标志,故C正确;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腐蚀标志,无须张贴,故D错误。
10.B 解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所以灭火只要破坏其中的一个条件即可,故A推理不正确;点燃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的混合气体易发生爆炸,所以点燃H2与O2的混合气体可能爆炸,点燃CH4和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故B推理正确;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变化,有的化学反应放出热量,有的化学反应要吸收热量,故C推理不正确;化学变化可能引起爆炸,但爆炸可能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也可能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故D推理不正确。
11.(1)H2、CO (2)H2 (3)C2H5OH
(4)CO (5)CO2
解析:(1)氢气、一氧化碳均为可燃性气体,为防止点燃时发生爆炸,点燃前,需检验气体纯度,其化学式分别是H2、CO。(2)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是最清洁的燃料,其化学式为H2。(3)高粱、玉米和薯类经发酵、蒸馏可得到的绿色燃料是乙醇,其化学式为C2H5OH。(4)一氧化碳有毒,是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物质,其化学式为CO。(5)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用来灭火。
12.(1)提供热量,使木船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2)移走了可燃物
(3)充足的氧气
解析:(1)“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火箭能提供热量,使木船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被烧,相当于“移走了可燃物”,破坏了燃烧所需满足的条件。(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使火势烧得更旺。
13.(1)石油 甲烷 甲
(2)C+H2OCO+H2
(3)隔绝空气
解析:(1)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一旦泄漏会聚集在厨房的上部,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家中安装报警器,正确的安装位置应选择甲。(2)由微观示意图知,该反应是碳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CO+H2。(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隔绝空气。
14.(1)燃烧清洁、温室气体排放少
(2)化学 (3)H2O
(4)2CH3OH+3O22CO2+4H2O
(5)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甲醇燃料具有燃烧清洁、温室气体排放少的优点。(2)题述过程将太阳能变成液体燃料甲醇,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3)由图可知,水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使用,故水的化学式为H2O。(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甲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故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OH+3O22CO2+4H2O。(5)利用光伏发电来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15.(1)小木块燃烧,小石块不燃烧 可燃物
(2)未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或空气)
(3)着火点
解析:(1)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小木块燃烧,小石块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可燃物。(2)燃烧的三个条件分别是物质本身是可燃物、达到燃烧的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所以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未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要让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取的措施是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或空气)。(3)在薄铜片上放有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低。
16.(1)易获取 干柴比湿柴更易使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将柴草架空(合理即可)
(2)混合物 碳 酸雨
(3)液化石油气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4)是否环保(合理即可) 氢气(或H2)
选择合适的储存设备(合理即可)
解析:(1)古代人们为了取暖,最容易获取到的燃料就是柴草,并且将柴草晒干之后,更加容易使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从而更容易燃烧。为了让柴草燃烧得更旺,可以把柴草架空,增大柴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2)近代使用的煤是一种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碳元素,但也会含有硫元素等杂质,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硫酸,从而形成酸雨污染环境。(3)石油分馏得到的液化石油气可以作为家用燃料,在燃烧的时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4)未来利用的是清洁能源,我们要考虑的是所利用的资源是否环保且能安全有效地提供能源,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是氢能,主要成分是氢气,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如何储存氢气等。
17.(1)Ca(OH)2+CO2CaCO3↓+H2O 烧杯内壁出现水珠,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
(2)碳 氢
(3)水蒸气冷凝为液体,导致气体总量减少,氧气的量不变,所以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大
(5)50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解析:(1)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图1烧杯a中澄清石灰水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观察到烧杯b中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二氧化碳和水中共含有碳、氢和氧三种元素,反应物氧气中含有氧元素,则说明蜡烛的组成中一定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3)分析图2,t2 s时氧气体积分数达到最低,所以不再消耗氧气,蜡烛熄灭,t2~t3 s时氧气的体积分数略有提升,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蒸气冷凝为液体,导致气体总量减少,氧气的量不变,所以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大。(5)将燃着的蜡烛伸入二氧化碳与氧气体积比为4∶1的混合气体中,250 mL气体中有200 mL二氧化碳,50 mL氧气,则容积为250 mL的集气瓶中充满液体,先往250 mL液体中通入氧气,待观察到量筒内液体体积为50 mL时,改换烧杯接液体,再通入二氧化碳至液体完全排出,获得混合气体,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所以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18.解:(1)32
(2)设100 g石灰乳中所含Ca(OH)2的质量为x。
Ca(OH)2+SO2CaSO3+H2O
 74   64
 x   32 g
= x=37 g
100 g石灰乳中所含Ca(OH)2的质量分数为×100%=37%
答:100 g石灰乳中所含Ca(OH)2的质量分数为37%。
同课章节目录